《太平御覽》卷九 ◎天部九:《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九 ◎天部九

太平御覽

卷九 ◎天部九

○風

《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

又曰:風以動之。

又曰:風行天上,《小畜》。

君子以懿文德。

又曰:《巽》為風。

又曰:雲從龍,風從虎。

又曰:風行地上曰《觀》。

《尚書·金縢》曰: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於後,公乃為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鴞》。

王亦未敢誚公。

秋,大熟,未獲。

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一大恐。

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乃得周公請代武王之說。

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朕小子其新迎,我國家禮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

又:《舜典》曰: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又:《洪範》曰:休征:曰聖,時風若。

咎徵:曰蒙,常風若。

(孔安國曰:君能通理,則時風順之。

君行蒙暗,則常風順之。

)

《詩》曰:大風有隧,貪人敗類。

又曰:終風且曀。

(終日而風為終風。

)

又曰:一習一 一習一 谷風,以一陰一以雨。

又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南風謂之凱風。

)

又曰:冬日烈烈,飄風發發。

《禮記·月令》曰:秋行春令,則暖風來至。

又曰:立春之日,東風解凍。

又曰:春行秋令,則人有大疫,飄風暴雨總至。

又曰:夏行春令,則蟲蝗為災,暴風來至。

又曰:前有塵埃,則載鳴鳶。

註:鳶鳴則風生。

又《禮運註疏》曰:享帝於郊而風雨節,寒暑時。

(五帝主五行,五行之氣和而庶徵得其序也。

)

《左傳》曰:楚侵鄭,甚雨,楚師多凍,役徒幾荊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

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

南風不競。

"(注曰:歌者吹律以詠八風。

南風音微,故曰不競。

師曠惟歌南北風者,聽晉楚之強弱也。

)

又曰:僖公十六年春,六鶂退飛過宋都,風也。

又昭公四年:申豐曰:"夫冰以風壯,而以風出。

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則冬無愆一陽一,夏無伏一陰一,春無淒風,秋無苦雨。

今藏川池之水,棄而不用,則風不越而殺。

"

《爾雅》曰:祭風曰磔。

(今俗當大道中磔狗以止風,此其象也。

)

又曰:南風謂之凱風,(《詩》曰:凱風自南。

)東風謂之谷風,(《詩》曰:一習一 一習一 谷風。

)北風謂之涼風,(《詩》曰:北風其涼。

)西風謂之大泰風。

(《詩》曰:泰風有隧。

)焚輪謂之頹,(暴風從上下也。

)扶搖謂之飆(暴風從下上也。

)風與火為庉(燉燉熾盛之貌),回風為飄(旋風),日出而風為暴,(《詩》曰:終風且暴。

)風而雨土為霾,(《詩》曰:終風且霾。

)一陰一而風為曀。

(《詩》曰:終風且曀。

)

又曰:四氣和為通正,(道平暢也。

)謂之景風。

(所以致景風也。

)

《論語》云:曾點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

又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又曰:迅雷風烈必變。

《易稽覽圖》曰:太平時,一陰一陽一和,風雨鹹同,海內不偏。

地有險易,故風有遲疾。

雖太平之政,猶有不能均同也。

惟平均乃不鳴條。

《易通卦驗》曰:冬至,廣莫風至,誅有罪,斷大刑。

立春,條風至,赦小罪,出稽留。

春分,明庶風至,正封疆,修田疇。

立夏,清明風至,出幣帛,禮諸侯。

夏至景風至,辯大將,封有功。

立秋,涼風至,報土功,祀四鄉。

秋分,閶闔風至,解懸垂,琴瑟不張。

立冬,不周風至,修宮室,完邊城。

八風以時,則一陰一陽一變化道成,萬物得以育生。

王當順八風,行八政,當八卦也。

京房《易候》曰:何以知聖人隱也?風清明,其來長久不動搖物。

此有龍德在下也。

《易緯》曰:八節之風,謂之八風。

立春條風至,(東北風。

)春分明庶風至,(東方風。

)立夏清明風至,(東南方風。

)夏至景風至,(南方風。

)立秋涼風至,(西南方風。

)秋分閶闔風至,(西方風。

)立冬不周風至,(西北方風。

)冬至廣莫風至,(北方風。

又《呂氏春秋》說八風:東北曰焱風。

高誘注曰:亦曰融風。

東方曰滔風,東南方曰薰風,南方曰巨風,西方曰颼風,西北方曰厲風,北方曰寒風。

)

《尚書大傳》曰:舜將禪禹,八風循通。

又曰:王者德及皇天,則祥風起。

又曰:成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曰:"久矣,天之無烈風澍雨,意中國有聖人乎?"

《大戴禮》曰:正月時有浚風,浚者大也;大風,南風也。

何大於南風也?曰合冰必於北風,解冰必於南風,故大之也。

《禮稽命征》曰:出號令,合民心,則祥風至。

《禮說》曰:風,萌也,養物成功,所以八風象八卦也。

(《禮緯》同。

)

《禮斗威儀》曰:人君政頌平則祥風至。

宋均注曰:"即景風也。

"

《春秋考異郵》曰:八風殺生以節翱翔。

距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條者,達生也,(距猶起也。

自冬至後四十五日而立春,此風應其方而來,生萬物。

)四十五日明庶風至,明庶迎惠。

(春分之侯,言庶眾也,一陽一以施惠之恩德迎眾庶而生之。

)四十五日清明風至,一精一芒挫收。

(立夏之後也。

挫猶止也。

時薺麥之屬秀出已備,故挫止其鋒芒,收之使成實。

)四十五日景風至,景風強也,強以成之。

(夏至之候也。

強言萬物強盛也。

)四十五日涼風至,涼風者,寒以閉也。

(立秋之候也。

閉,收也。

言一陰一寒收成萬物也。

)四十五日閶闔風至,閶闔者,當寒天收也。

(秋收之候也。

閶闔,盛也。

時盛收物蓋藏之,閶或為當。

)四十五日不周風至,不周者,不一交一 也,一陰一陽一未合化也。

(立冬候也。

未合化,言消息純,坤無一陽一也。

《月令》曰:天地不通而閉塞成冬也。

)四十五日廣莫風至,廣莫者,一精一大滿也。

(冬至之候也。

言冬物無見者,風一精一大滿美無偏。

)風之為言萌也。

其立字,蟲動於幾中者為風。

(蟲動於幾,言一陽一氣無不周也。

明昆蟲之屬得一陽一乃生,遇一陰一則死,故風為一陰一中之一陽一者也。

)

《春秋元命苞》曰:一陰一陽一怒為風。

《春秋繁露》曰:恩及金石則涼風出;王者與臣無禮,身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

風者,木之氣,其音角,故應。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八方則祥風至。

《史記》曰:項王圍漢王三匝,於是風從西北起,折木、發屋、揚沙石,楚軍大亂,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又曰:蚩尤氏能征風召雨,與黃帝爭強,滅之中冀。

又曰:庶女者,齊之寡一婦 ,養姑。

姑女利母財而殺母,以告寡一婦 ,婦不能自解。

以冤告天,而大風襲於齊殿。

又曰:荊軻入秦,燕太子丹送別易水上,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漢書》曰:燕王都薊,大風拔宮中樹七圍已上十六枚,壞城樓。

後王誅。

又曰:高祖過沛,擊築自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

《魏志·管輅傳》曰:輅過清河倪太守。

時大旱,輅言:"樹上已有少女征風,樹間又有一陰一鳥和鳴,其雨應至矣。

"果如其言。

《晉書》曰:永和元年,大風拔柳樹百餘枚,若風從八方來者。

時王敦害刁協、周顗等,故風從橫拔樹,非一處也。

又曰:賈謐家數有妖異,飄風吹其朝服上數百尺,大蛇出被中,後果及禍。

《晉一陽一秋》曰:袁宏為東郡守,謝安執宏手授扇,宏曰:"謹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

"

《宋書》曰:明帝猜慮,肥體,憎風,夏月常著小皮衣,拜左右二人為司風令史,風起方面,輒先啟聞。

又曰:宗愨,字元幹,征士炳兄子也。

少時問愨所志,答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

《前秦錄》曰:術士蓋欽,符堅召至長安,因宴會,以其惑眾,將誅之。

酒酣,將執欽,欽化為旋風飛去。

《前涼錄》曰:永嘉五年,抱罕令嚴羌妾產一龍一鷲。

鷲尋飛去,龍十五日雷雨迎之。

大風吹拔張掖郡大樹,經宿還立。

《趙錄》曰:石勒時忽有旋風下屬地,隱隱雷聲,良久,視之,見大石。

《神仙傳》曰:老子將去周而出關,以升崑崙。

關令尹喜占風逆知當有神人來過,乃掃道見老子。

老子知喜命應得道,乃停關下,以長生之事授之。

又曰:葛玄行過神廟,乘車不下,須臾有大回風逐玄,埃塵漲天。

玄大怒,曰:"小邪敢爾!"即舉手指風,風便止。

《益都耆舊傳》曰:蜀楊由善風雲占候,文學令豐持雞酒以奉由。

時有客不言,客去,豐起欲取雞酒。

由止之曰:"向風吹削柿,當有持雞酒來者,度是二人。

"豐曰:"實在外,須客去乃取爾。

"

王子年《拾遺記》曰: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

又曰:昆山有四面風,又有祛塵之風,若衣服塵污,風至吹衣則淨。

又曰:瀛洲時有香風,泠然而來,張袖受之,則歷紀不歇,著肌膚必軟滑。

《十洲記》曰:南海中有炎洲,洲上有風生獸,形似狗,青色,狀如狸。

以鐵椎鍛其頭數十下乃死。

張口向風,須臾即起。

《風土記》曰:南中六月則有東南長風,風六月止,俗號黃雀長風。

時海魚變為黃雀,因為名也。

庾仲雍《湘州記》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風雨則飛,雨止還,化為石。

《一交一 州記》曰:風山在九真郡,風門在山頂,上常有風。

又曰:風母出九德縣,風母似猿,見人若慚而屈頸;若打殺之,得風還活。

《南越志》曰:熙安間多颶風,颶者,具四方之風也。

一曰懼風,言怖懼也。

常以六七月興,未至時,三日雞犬為之不鳴,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

外國以為黑風。

盛弘之《荊州記》曰:宜都佷山縣山有風穴,張口大數尺,名曰風井。

夏則風出,冬則風入。

風出之時,吹拂左右,常淨如掃。

暑月經之,凜然有衣裘想。

(《宜都山記》曰:袁山太公以六月至此穴,便思衣裘。

)

又曰:沮一陽一縣黃竹山,常肅肅有風,名曰風門。

《西京雜記》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風不搖條,開甲破萌而已。

"

《老子》曰:飄風不終朝。

《莊子》曰: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經旬五日而返。

(司馬彪注曰:列子,鄭人列禦寇也。

泠然,涼貌。

)

又曰:北溟有魚,其名曰鯤。

化而為鳥,其名曰鵬。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司馬彪云:扶搖,上行風也。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

又曰:大塊噫(依界反。

)氣,其名曰風。

是惟無作,作則萬竅怒號,而獨不聞之翏翏乎長風之一聲 。

又曰: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魚焉,其廣數千里,其名為鯤。

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

(扶搖,羊角,風也。

今旋風上如羖羊角也。

)

《列子》曰: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莊子》曰: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至旬又五日而後發。

)

《管子》曰: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吾道窮矣。

又曰:夫兩堯不能相王,兩桀不能相亡。

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壞。

《淮南子》曰:物類之相應,玄妙深微,論辯不能解。

故東風至,而酒沉溢。

(東風,大風也。

酒沉,清酌酒也。

米物下沉,木味酸,酸風入酒故酢而沉者沸,蓋物類相感也。

)

又曰:烏鵲識歲之多風,去喬木而巢扶枝。

(扶,傍。

)

又曰:禹沐一婬一雨,櫛扶風。

(扶風,奔風。

)

又曰:騰蛇雄鳴上風,雌鳴下風,而化成形。

又曰:虎嘯而谷風至。

高誘注曰:"虎,一陽一獸也,與風同類。

"

又曰:人王之精通於天,故誅暴則多飄風。

《抱朴子》曰:用兵之要,惟風為急。

扶搖獨鹿之風大起軍中,軍中必有反者。

風高者道遠;風下者道近。

風不鳴葉者十里,鳴條搖枝百里,大枝五百里,僕大木千里,折大木五千里。

三日三夕,天下盡風;二日二夕,天下半風;一日一夕,萬里風。

周生《列子》曰:夫獵葉之風,不應八節。

《呂氏春秋》曰:何謂八風?東北風曰焱風,(一曰融風。

)東方曰滔風,(一曰庶風。

)東南曰薰風,(一曰清明。

《淮南子》作景風。

)南方曰巨風,(一曰凱風。

)西南曰淒風,(《淮南子》作涼風。

)西方曰颼風,(一曰閶闔。

)西北方曰厲風。

(一曰不周風。

)

《風俗通》曰:風或清明來,久長不搖樹木枝葉,離地三二丈者,此有龍德在其下。

風或清明不及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風也。

又曰:猛風曰颲,(音列。

)涼風曰瀏,(音劉。

)微風曰飉,(音遼。

)小風曰颼,(音搜。

)小風從孔來曰。

(呼穴反。

)

《周書時訓》曰:小暑之日一溫一 風至,立秋之日涼風至。

又曰:小暑之日一溫一 風不至,國無寬教。

《淮南萬畢術》曰:欲致疾風,焚雞羽。

《帝王世紀》曰:堯時廚中自生肉脯,薄如翣,搖則生風,使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翣脯。

又曰:舜彈五絃琴,歌南風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人之慍兮。

"

《括地圖》曰:鍾山之神,名曰"燭龍",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吁為夏,息為風。

又曰:奇肱民,能為飛車,從風遠行。

湯時西風吹奇肱車至於豫州。

湯破其車。

不以示民。

十年,西風至,乃復作車,遣賜之,去玉一門 四萬里。

《黃帝風經》曰:調悵、祥和,天之喜風也;折揚、奔厲,天之怒風也。

《山海經》曰:法岳之山有獸,其名曰山軍,(音輝。

)其行如風,(言疾。

)見則天下大風。

又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

有人名曰折丹。

處東極以出入風。

又曰:扶一陽一之山多怪風。

又曰:大極山東有一溫一 水湯,風不可過也。

《河圖帝通紀》曰:風者,天地之使。

《六韜》曰:人主好田獵罼弋,則歲多大風,禾穀不實。

紂時如此。

陸機《要覽》曰: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立秋遊乎風穴。

是風至,草木皆生,去則搖落,謂之離合風。

《潛夫論》曰:排翣障風,揲沙擁河,無御也。

又曰:黃帝夢大風吹天下塵土,得風後以為相。

漢武帝《秋風辭》曰: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搖落兮雁南歸。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龍魚河圖》曰:風者,天地之使也。

《荊山圖》曰:佷山縣山下有石床 ,傍生野薤。

人往乞者,神許則風吹,制其分齊,隨偃而剪,不得過越。

《廣雅》曰:風伯謂之飛廉。

《法訓》曰:利物誘人,猶飄風之加庶草也。

惟有直慎者,然後不回。

《潛潭巴》曰:疾風撥木,讒臣恣,忠臣辱。

崔豹《古今注》曰:武王伐紂,大風折蓋。

太公因折蓋之形而制曲蓋。

《養性經》曰:治身之道,春避青風,夏避赤風,秋避白風,冬避黑風。

《鹽鐵論》曰:太平之時,風不鳴條,雨不破塊。

又曰:林中多疾風,富貴多諛言。

《樂動聲儀》曰:風氣者,禮樂之使,萬物之首也,物靡不以風成熟也。

風順則歲美,風暴則歲惡。

《國語》曰:海鳥曰"爰居",止於魯國東門之外,臧文仲使國人祭之。

展禽曰:"今茲海島有災乎?夫廣川鳥獸,恆知避其災也。

"是歲也,海多大風。

又曰:飄風之末,不能舉鴻毛。

又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清風至而修城郭。

《物理論》曰:風者,一陰一陽一亂氣激發而起者也。

猶人之內氣,因喜怒哀樂激越而發也。

故春氣一溫一 ,其風一溫一 以和,喜風也。

夏氣盛,其風熛以怒,怒風也。

秋氣勁,其風清以貞,清風也。

冬氣石,其風慘以烈,固風也。

此四正之風也。

又有四維之風:東北明庶,庶物出幽入明也;東南融風,其道以長也;西南清和,百物備成也;西北不周,方潛藏也。

此八風者,方土異氣,徐疾不同,和平則慎,違逆則凶,非有使之者也。

氣積自然怒,則飛沙揚礫,發屋拔樹;喜則不搖枝動草,順物布氣。

天地之性,自然之體也。

楚宋玉《風賦》曰:楚襄王游於蘭台之宮,宋玉景差侍。

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一婬一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於太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故其清涼雄風,則飄忽升降,乘凌高城,入於深宮,徘徊於桂椒之間,翱翔於激水之上。

獵蕙草,離秦衡,新夷,被荑楊。

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帷,經於洞房。

故其風也,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

此謂大王之雄風也。

夫庶人之風,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郁煩冤,動沙區,吹死灰,此謂庶人之雌風也。

"

《楚辭》曰:光風轉蕙,泛崇蘭些。

又曰: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相風

崔豹《古今注》曰:司風鳥,夏禹所作。

王子年《拾遺記》曰:帝與娥皇泛於海上,以桂枝為表,結芳茅為旌,刻玉為鳩,置於表端,言知四時之候。

今之相風,此遺像也。

《晉書》曰:廢帝初即位,有野雉集於相風,後為桓一溫一 所廢。

沈約《宋書·輿服志》曰:案《周禮》辨載法物,莫不詳究,然無相風、罼旄頭之屬。

此非古制明矣。

愚謂戰國並爭,師旅數出,縣烏之設,務察風祲,疑是秦制矣。

《梁書》曰:長沙王懿孫孝儼,字希莊。

射策甲科,除秘書郎、太子舍人。

從幸華林園,於坐獻《相風烏》、《華光殿》、《景一陽一山》等頌,其文甚美,帝深賞之。

《晉令》曰:車駕出入,相風已前侍御史、令史。

《淮南子》曰:故終身隸於人,譬若綄之見風也。

(綄音緩,候風者也。

世所謂五雨。

)

《述征記》曰:長安宮南靈台,上有相風銅烏,或雲此烏遇千里風乃動。

鄭玄《相風賦》曰:昔之造相風者,其知自然之極乎,其達變通之理乎?上稽天道一陽一精一之運,表以靈鳥物象。

其類下憑地,體安貞之德,鎮以金虎,玄成其氣,風雲之應,龍一虎是從。

觀妙之征,神明所通。

夫能立成器,以占志吉凶之先見者,莫一精一乎此。

乃構相風,因象設形,蜿盤虎以為趾,建修竿之亭亭,體正直而無橈,度徑鋌而不傾,棲神鳥於竿首,候祥風之來征。

張華《相風賦》曰:太史候部有相風,在西城上,而作者弗為,豈以其託處幽閒,違眾特立,無羽毛之飾,而丹漆不為之容乎?

傅鹹《相風賦》曰:相風之賦,蓋亦多矣,然辭義大同。

惟中書張令,以太史相風,獨無文飾,故特賦之。

太僕寺丞武君賓樹一竹於前庭,其上頗有樞機,插以雞毛,於以占事知來,與彼無異,斯乃簡易之至,有殊太史相風,張氏之賦,非其至者也。

翟翟竹竿,在武之庭。

厥用自然,既修且貞。

插羽其首,丹漆弗營。

經之營之,不日而成。

庾闡《楊都賦》曰:雲虎之門,雙竿內啟,祥烏司飆,丹墀竟陛。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