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尚書》曰:成湯居毫,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

太平御覽

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

○丞相上

《尚書》曰:成湯居毫,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為之。

又《君奭》曰: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則有伊尹格於皇天。

又《說命》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

說築傅巖之野。

爰立作相,置諸左右。

命之曰:"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

啟乃心,沃朕心。

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

"

《韓詩外傳》曰: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田饒謂哀公曰:"臣將去,若黃鵠舉矣。

"哀公曰:"何謂也?"饒曰:"君獨不見雞乎?雖有五德,君猶日滿而食之者何?以其所從來者近也。

夫黃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食君魚鱉,啄君黍梁,無此五德猶貴之,以其所從來者遠也。

臣將去,若黃鵠舉矣。

"哀公曰:"止!吾將書子之言也。

"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蔭其樹者,不折其枝。

有臣不用,何書其言!"遂去,之燕,燕用為相。

三年,燕政大治,哀公喟然太息,為之避寢。

《左傳》曰:仲虺居薛,為湯左相。

又曰: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

《國語》曰:季文子相宣公、成公,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

仲孫他諫曰:"子為魯上卿,相二君矣,妾無衣帛,馬不食粟,人其以子為愛,且不華國乎!"文子曰:"吾亦願之。

然吾觀國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惡者猶多矣,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乎?且吾聞之以德榮為華,不聞以妾與馬。

"文子以告孟獻子,獻子囚之七日。

自是,子服之妾衣不過七升之布,馬餼不過稂莠。

(餼,米也。

稂,童糧。

)

《史記》曰: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黃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利,得奢龍而辨東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風後而辨西方,得后土而辨北方,謂之六相。

)

又曰:堯舉八凱,(倉舒、隤敳、檮戭、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為八凱。

即垂蓋禹皋陶之倫也。

庭堅即皋陶也。

)使主后土,(后土,地官也。

)以揆厘百事,莫不時敘,地平天成。

(揆,度。

成,亦平也。

)舉八元,(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為八元也。

)使布五教於四方,內平外成。

(內諸夏,外夷狄。

)謂之十六相。

(亦曰十六族。

)

又曰: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又曰:鄭以子產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班白不提挈,童子不犁畔。

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閉,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土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

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

又曰:公儀休為魯相,客有遺魚者,不受。

客曰:"聞君嗜魚,何故不受?"相曰:"以嗜魚故,今為相,能自給魚,今受而魚,誰復給我魚?故不受。

"食茹,拔其園葵而棄之;見布好而出其家婦,燔其機。

云:"欲令農士工女安其所,豈可害其貨乎!"

又曰:石奢,楚昭王相也,堅直廉士,無所避行。

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縱其父還,自系,使人言之於王曰:"殺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死。

"王曰:"追而不及,不當伏罪。

"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奉王法非忠也。

王赦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又曰: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國中不驅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

五羖大夫死,國中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又曰:秦莊襄王薨,太子政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又曰:二世亡,誅李斯,乃拜趙高為中丞相,事無大小皆決之。

又曰:趙高為丞相,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

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

"問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一陰一中諸言鹿者以法。

又曰:韋丞相賢者,魯人,以讀書術為吏,至大鴻臚。

有相工相之,當至丞相。

有男四人,相之至第二子,名玄成,相工曰:"此子貴,當封侯。

"丞相曰:"我為丞相,有長子,是安從得之?"後賢竟為丞相,病死。

而長子有罪,論不得嗣,而立玄成。

又曰:魏相者,濟一陰一人,以文吏至丞相。

其人好武,令諸吏帶劍前奏事。

或有不帶劍者,當入奏事,乃借劍而敢入。

又曰:匡衡為御史大夫,歲餘,韋丞相死,代為丞相,封樂安侯。

衡十年之間不出長安城門,至丞相,豈非遇時而合也。

《漢書》曰:陳平,一陽一武人;周勃,沛人。

高帝即位,以勃為右丞相,以平為左丞相。

帝問勃曰:"一歲決獄,錢穀出入幾何?"勃不知,汗出浹背。

上問平,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誰?"曰:"決獄責廷尉,錢穀責治粟內史。

"上曰:"君所主何事?"平曰:"臣主佐天子,理一陰一陽一,調四時,理萬物,撫四夷。

"上曰:"善!"於是出,勃語平曰:"君獨不早教我乎?"

又曰:蕭何,沛人。

陳豨反,上自將。

聞呂後用何計誅韓信,拜何相國。

何病,惠帝自臨視何疾,因問:"君百歲後誰可代君?"對曰:"知臣莫若主。

"帝曰:"曹參何如?"何曰:"帝得之矣。

臣雖死無恨矣。

"

又曰:曹參,沛人。

聞蕭何薨,告舍人:"趨治裝,吾當入相。

"使者果召參為相。

擇郡國長史,訥文辭謹厚者為丞相史。

參日夜飲酒,賓客見參不事事,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醉而後去,終莫得開說。

又曰:蕭何拜相國,益封五千戶,卒五百人為衛。

眾人皆賀,邵平獨吊,謂何曰:"禍自此始也。

"何乃讓封,悉以家財佐軍,上喜。

又曰:張蒼免相,文帝以皇后弟竇廣國賢有行,欲相之,恐天下以吾私廣國,久念不可。

而高帝時,大臣餘見無可者,乃以御史大夫申屠嘉為丞相。

嘉為人廉直,門不受私謁。

時大中大夫一鄧一 通方愛幸,賞賜累鉅萬,文帝常燕飲通家。

是時,嘉入朝,而通居上旁,有怠慢之禮。

嘉奏事畢,因言曰:"陛下幸愛其臣,則富貴之至,於朝廷之禮,不可以不肅。

"朝罷,嘉為檄召通,通至,詣丞相府,免冠,徒跣,頓首謝嘉。

嘉坐自如,弗為禮,責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使吏令行斬之。

(如淳曰:嘉語其吏曰:"今便行斬之。

")上度丞相已困通,使使持節召通,而謝丞相:"此吾弄臣,君釋之。

"

又曰:公孫弘,穎川人。

武帝以弘為丞相,掌列侯,惟弘無爵。

詔封平津鄉侯,六百五十戶。

丞相封侯,自弘始也。

弘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家無餘財。

又曰:公孫賀,字子叔,北地人。

引拜為丞相,不受印綬,泣涕曰:"臣本邊鄙鞍馬騎射,不任宰相。

"

又曰:車千秋,本姓田,為高寢郎,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

天子之子,過誤殺人,何罪哉!臣嘗夢見白頭公教臣言。

"於是上召見千秋,千秋體貌甚嚴,帝說之,曰:"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遂為吾輔相。

"數月為丞相,封富民侯。

千秋一言寤主,旬月至宰相,世未嘗有。

又曰:蔡義,河內人。

詔求能為韓詩者,征義。

待詔,久不進見,義上疏曰:"臣行能無所比,容貌不及眾,而不棄人倫者,竊以聞於先師,自托於經術,願賜清間之燕,盡一精一思於前。

"上召見,說詩,悅之,擢為光祿大夫,代楊敞為丞相。

時年八十餘,短小無鬚眉,貌類老嫗,行步傴僂,常兩吏扶乃能行。

又曰:邴吉為丞相,寬大好禮讓,掾史有罪,輒予長休。

吉終無所案驗。

客或謂吉:"侯為漢相,奸吏成其私。

"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竊陋焉。

"後人代吉,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也。

吉馭吏嗜酒,數逋蕩,嘗從吉出,醉嘔丞相車茵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西曹忍之。

此不過污丞相茵耳。

"遂不去也。

又曰:王商,字子威,涿郡人,為丞相有威重,長八尺餘,身體鴻大,容貌過人。

河平四年,單于來朝,引見白虎殿。

丞相商坐未央庭中,單于前拜謁商,商起離席與言。

單于仰視商貌,大畏之,遷延卻退。

天子聞而歎曰:"此真漢相也!"

又曰:邴吉為丞相,常出,逢斗者,死傷橫道,吉不問。

又逢人逐牛,牛喘息吐舌。

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吏怪之。

吉曰:"人鬥殺傷,長安令、京兆尹所當禁,吾備宰相,不親小事。

方春少一陽一用事,未可大熱,恐牛近行。

此時氣失節,三公典調一陰一陽一,職所憂也。

"

又曰:薛宣為丞相,相府辭訟,例不滿萬錢不為移書。

後皆遵用薛侯故事,然官屬譏其煩碎,無大體,不稱賢相也。

又曰:韋賢,字長孺。

為丞相,年七十餘,乞罷歸,賜第。

丞相致仕,自賢始也。

又曰: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儒由是興。

又曰:丞相有病,皇帝法駕親至問疾,及瘳視事,則賜以養牛上尊酒。

(如淳曰:律稻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上尊,稷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為下尊。

師古曰:稷即粟也。

中尊者宜為黍米,不當言稷。

且作酒自有淳澆異,為上中下耳,非必繫於米也。

)

又曰:有天地大變,天下大過,皇帝使侍中持節,乘四白馬,賜上尊酒十斛、牛一頭。

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追上玻使者還,未白事,尚書以丞相不起病聞。

若丞相不勝任,使者策書駕駱馬,免為庶人。

若丞相有他過,使者奉策書騅騩馬,即時布衣步出府,乘棧車牝馬,歸田里思過。

又曰:大司空朱博奏曰:"帝王之道,不必相襲。

高帝置御史大夫,次丞相,典政度,以職相參,歷載二百,天下安寧。

今更大司空與丞相同。

故事,選中二千石為御史大夫,任職者為丞相,位次有敘,所以尊聖德重國相也。

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而為丞相,非所以重國政也。

臣願罷大司空,以御史大夫為百僚師。

"哀帝從之。

又曰: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承天子,助理萬機。

秦有左右丞相,高帝更名相國,蕭何、曹參並為之,哀帝更名大司徒。

《後漢書》曰:李通自為宰相,謝病不視事,連年乞骸骨。

帝每優一寵一 之,令以公位歸第養疾。

《漢舊儀》曰:丞相車兩黑轓騎者,戈絳,掾史見禮如師,白錄不拜朝,示不臣也。

聽事,曰黃,無鍾鈴。

《漢雜事》曰:田蚡為丞相,中二千石拜謁,蚡不為禮。

汲黯為主爵都尉,見蚡,未嘗拜,揖之而已。

《漢舊儀》曰:丞相有病,皇帝法駕親至問疾;薨,即移於第中,賜棺賻葬地;葬日,公卿以下會送。

應劭《漢官》曰:丞相有疾,御史大夫日一問起居,百官亦如之。

《魏志》曰:曹公初平十三年,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

夏六月,以公為丞相。

又曰:鍾繇,字元常。

魏國初建為大理,遷相國。

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釜,為之銘曰:"於赫有魏,作漢藩輔。

厥相惟鐘,實幹心膂。

靖恭夙夜,匪遑安處。

百僚師師,楷茲度矩。

"

《蜀志》曰:諸葛亮率諸軍攻祁山,魏明帝使張郃距亮。

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馬謖違亮節度,為所破,戮謖以謝眾,上疏自貶,以右將軍行丞相事。

《吳志》曰:張昭,字子布。

初,孫權當置丞相,眾議歸昭,權曰:"方今事職冗者,貴重非所以優也。

"後孫劭卒,百僚復舉昭,權曰:"孤豈為子布愛乎?顧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至,非所以益之。

"

又曰:顧雍為丞相,孫權常遣中書郎詣雍有所咨訪。

若合雍意,事可施行,雍即與相反覆究而論之,為設酒食;如有不合,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無所施設,即退告權。

權曰:"顧公歡悅,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意未平也。

孤當重思之。

"其見敬信如此。

又曰:萬彧為右丞相,王蕃啁彧曰:"魚潛於淵,出水吹沫,何則?物有本性,不可橫處非分也。

彧出自溪谷,羊質虎皮,虛受光赫之一寵一 ,跨越三九之位,犬馬猶能識養,將何以報厚施乎?"彧曰:"唐虞之朝無謬舉之才,造父之門無駑蹇之質。

蕃上誣明選,下訕楨幹,亦何傷於日月?多見其不知量耳。

"

又曰:顧雍,字元歡,吳郡人也。

代孫邵為丞相平尚書事,其所選用文武將吏隨能所任,心無適莫。

時訪逮民間及政職所宜,輒密以聞。

若見納用,則歸之於上;不用,終不宣洩。

權以此重之。

又曰:步騭,字子山。

代陸遜為丞相,猶誨育門生,手不釋書,被服居處有如儒生。

然門內妻妾服飾奢綺,頗以此見譏。

又曰:陸凱遷丞相。

孫皓性不好人視已,群臣侍見,睛莫敢迕。

凱說皓曰:"夫君臣,無不相識之道,若卒有不虞,不知所赴。

"皓聽凱自視。

《晉書》曰:東海王越為太傅,問王尼何以獨不拜?尼數越事,事非宰相,以是不拜。

又曰:山濤薨,魏舒領司徒,有頃即真。

舒居位持重,為任職,不顯人之短。

鹹推有宰相望。

祿賜散之九族,家無餘財。

《齊書》曰:褚淵,美儀貌,善容止,俯仰進退,盛有風則。

每朝會,百僚遠國莫不延首目送之。

宋明帝常歎曰:"褚淵能遲行緩步,便持此得宰相矣。

又曰:明帝顧命一江一 佑兄弟及始安王遙光,尚書令徐孝嗣,領軍蕭坦之,更日帖敕,時呼為六貴,皆宰相也。

"

《齊職儀》曰:相國綠綟綬袞冕服,湯以伊尹為宰相,仲虺為右相,高宗得傅說,立為相,魏襄王以公孫衍為相邦,趙孝成王以廉頗為相國。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