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徐爰《宋書》曰:高祖武皇帝姓劉氏,諱裕,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

○宋劉裕

徐爰《宋書》曰:高祖武皇帝姓劉氏,諱裕,彭城綏輿裡人。

夜生,有神光之異。

是夕,甘露降於墓樹。

嘗游下邳,遇一沙門於逆旅,沙門言及中原事故,因云:"一江一 表尋當喪亂。

"高祖曰:"便遂至亂亡,當有拯之者不?"沙門曰:此瘡難治,先有良藥,當以相與。

"因取懷中黃散裹留之。

沙門既去,高祖追而望之,倏忽不見。

以黃散治瘡,一傅而愈。

餘散寶錄之,被金瘡輒用,有驗。

晉陵人韋叟,少以占相為事,其言多驗,嘗相高祖,曰:"君當立,主方伯。

"久之,又曰:"君相輒進,貴不可言,惟願富貴無相忘。

"

晉末妖賊孫恩作亂,前將軍劉牢之東討。

牢之請高祖參軍事。

牢之命高祖覘賊遠近。

將勇士數十人,會遇賊至,仍迎擊之。

賊眾數千,高祖所將人多死,而戰意方酣,奮長刀,所殺傷甚眾。

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為賊所殺,乃輕騎赴之。

既而眾騎並至,賊遂大崩。

高祖為流矢所傷,通中信宿而愈。

自後屢被重傷,皆弗以為患。

軍中益加敬憚。

恩北走海鹽,高祖追而翼之,築城於海鹽故治,恩知城弗可下,乃進向滬,高祖復棄城追之。

恩乘風浮海,奄至丹徒,師眾數萬,鼓噪登干蒜山,居民皆荷擔而走。

高祖率所領奔擊,大敗之,投巘赴水死者甚眾。

恩顛沛,僅得還船。

雖被摧破,猶恃眾力,遂徑向京師。

朝廷震懼,以高祖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帥舟師討恩於郁州,復大破之。

桓玄從兄循以撫軍將軍鎮丹徒,以高祖為中軍參軍。

玄篡帝位,循入朝玄,高祖從至京師。

玄既宿憚高祖威名,又悅高祖之風儀姿貌,語司徒王謐曰:"昨見劉裕,卿不得獨擅其清!"或說玄曰:"劉裕龍行虎步,瞻視不凡,恐必不為人下,宜早為其所。

"玄曰:"我方欲平蕩中原,使裕以萬人為前驅,關隴不足定也。

事定之後,當更議之耳。

"

高祖乃與弟道規、沛郡劉毅、東海何無忌潛謀匡復。

桓循弟弘以征虜將軍領廣陵,以道規為中兵參軍。

劉毅先亦為弘吏佐,遭母憂還京口,是至住往一江一 北,與道規共集義徒。

高祖托遊獵,會無忌及任城魏詠之、高平檀憑之及從弟蕃等同謀二十七人,並願從者百餘人。

是時,大風暴起。

丙辰,詰朝,城門開,義眾馳入,稱有詔,齊聲大呼,吏士驚散,即獲桓循,斬而徇之。

與桓弘主簿平昌孟昶等帥將士六十人,斬弘於廣陵城,因收眾濟一江一 。

玄遣頓丘太守吳甫之、右衛將軍皇甫敷北拒義軍。

鹹曰:"裕等眾力甚弱,豈有辦成,陛下何慮之甚!"玄曰:"劉裕足為一世之雄;劉毅家無擔石之儲;摴蒲一擲百萬;何無忌,劉牢之甥,酷似其舅。

共舉大事,何謂無成!"

眾推高祖為盟主,移檄京邑。

遇吳甫之於一江一 乘。

甫之,玄驍將也,其兵甚銳。

高祖躬執長刀,逕入其陣,眾皆披靡,即斬甫之。

進至羅落橋,高祖望賊旗鼓誓,眾馳進。

挺劍指麾,光耀如電,將士皆莫敢仰視,但憑神武,爭為先登,殊死而戰,無不一當百,呼聲動天地。

風火並起,鉦鼓之音震駭京邑。

桓謙等諸軍,一時土崩。

高祖鎮石頭,留台百官群寮宿衛各率其職。

於是推高祖為使持節、都督楊徐兗豫青冀幽並八州諸軍事、鎮軍將軍、徐州刺史。

桓玄經潯一陽一,一江一 州刺史郭昶之備乘輿法服以資之。

收略二千餘人,挾天子奔於一江一 陵。

冠軍將軍劉毅、輔國將軍何無忌帥諸軍南討,破玄大將軍郭鈐等於桑落洲。

玄棄眾,復挾天子西走。

初,益州刺史毛璩遣弟子修之誘玄以入蜀。

至於枚回州,益州都護馮遷斬玄,首傳於京師。

天子反正,詔進位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

高祖固讓。

加錄尚書,封豫章公,邑萬戶,絹三萬匹。

鮮卑慕容德僣號於青州,德死,從子超襲偽位。

公抗表北討。

屠廣固,超逾城走,獲之。

戮其王公以下,納口萬餘,馬二千匹,夷其城隍。

獻超於京師,斬於建康市。

盧循寇南康、廬陵、豫章,諸郡守皆委任奔走。

馳使征公。

公至下邳,留船運輜重,自帥一精一騎步歸。

孟昶、諸葛長民懼寇之深也,欲擁天子過一江一 ,公弗聽。

昶窮窘無餘圖,飲藥而卒。

群賊大至,公悉出輕利,帝躬提幡鼓,命軍眾齊力擊之,賊眾大敗。

追奔,逮夜乃收兵而歸。

循等還潯一陽一。

公更簡練三軍,將進攻討。

循聞大軍至,欲遁還豫章,乃悉力柵斷左裡。

丙申,大軍至左裡。

將戰,公麾以進兵,幡竿折,遂沉於水。

眾皆失色,公自忻笑曰:"往年覆舟之戰,亦幡竿折,今復然,賊必破矣。

"眾乃大悅,即攻柵並進。

循兵雖死戰,猶弗能禁。

諸軍乘勝擊之,循單舸走。

劉蕃、孟懷玉斬徐道覆於始興,傳首京師。

一交一 州刺史杜慧度斬盧循父子,函七首送都。

劉毅為荊州刺史,矜功驕縱。

公表請討之。

毅單騎出,自隘道側。

分遣諸軍伐蜀,以朱齡石為益州刺史,公授以謀略,遂平成都,斬偽蜀王譙縱。

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僣結雍州刺史魯宗之,宗之得書響應。

公帥眾軍西討。

休之不敢戰,乃棄城奔走偽羌。

偽主姚興死,子泓新立,人情一騷一擾。

公乃抗表北伐。

諸軍入關,及姚泓戰,大破之,泓肉袒稽首。

公至長安。

長安豐稔,帑藏盈積,後宮數千人。

公先收彝器、渾儀、土圭之屬,獻於京師;其餘珍寶珠玉,悉以班諸將士。

執姚泓歸之,有司斬於建康市。

公至洛一陽一,常有紫雲見於軍上,晉帝乃命有司禪位於王。

改元熙二年為永初元年。

三年正月,崩於西陵,年六十。

沈約《宋書》曰:高祖諱裕,字德輿,漢楚元王一交一 之後也,小字寄一奴一。

初,高祖家貧,嘗負刁逵社錢三萬,經時無以還。

逵執錄甚嚴,王謐造逵見之,乃密以錢代還,由是得釋。

高祖名微位薄,盛流皆不與相知,惟謐一交一 焉。

桓玄將篡,謐手解安帝璽紱,為玄佐命功臣。

及義旗事建,眾並謂謐宜誅,惟高祖保持之。

上清簡寡慾,嚴整有法度,不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絲竹之音。

寧州嘗獻虎魄枕,光色甚麗。

時將北征,以虎魄治金瘡,上大悅,命壽碎分付諸將卒。

關中得姚興從女,有盛一寵一 ,以之廢事。

謝晦諫,即時遣出。

錢帛皆付外府,內無私藏。

宋台建,有司奏東西堂施局腳床 、銀塗釘,上不許。

使用直腳床 ,釘用鐵。

孝武帝大明中,壞上所居一陰一室,於其處起玉燭殿,與群臣觀之,床 頭土鄣,壁上掛葛燈籠、麻繩紼。

侍中袁覬盛稱上儉素之德,故能光有天下,克成大業者焉。

《宋書》:高祖游京口竹林寺,獨臥講堂前,上有五色龍章。

眾僧見之,驚以白帝,帝獨喜,曰:"上人無妄言也。

"

《述異記》曰:宋高祖微時常游會下,過孔靜宅,正晝臥,有神人衣服非常,謂之曰:"起,天子在門。

"既而失之。

靖遽出,適與帝遇。

延入,結一交一 贈遺。

臨別,執帝手曰:"卿後必當大貴,願以身嗣為托。

"帝許之。

及京邑定,靜自山一陰一令擢為會稽內史。

○劉義符

徐爰《宋書》曰:少帝諱義符,高祖長子也。

高祖崩,五月即皇帝位。

廬陵王義真明雋秀令,朝野屬望,而司空徐羨之、尚書僕射傅亮、領軍謝晦等貪弄朝權,深相忌憚,乃共誣罔,構成其釁。

是日上疏,收義真,徙於新安郡。

徐羨之、王弘、傅亮、謝晦、檀道濟等守門,露仗入殿。

時上在華林園寢舟中,兵士競進,殺侍御者二人,遂扶上出東閣,廢為滎一陽一王。

一依漢昌邑、晉海西故事,遂徙於吳郡。

六月,徐羨之等使邢安太殺滎一陽一王於金昌亭,年十九。

沈約《宋書》曰:羨之等將謀廢立,而廬陵王義真輕動多過,不任主四海,乃先廢義真,然後廢帝。

侍中程道惠勸立第五皇弟恭,羨之不許。

遣使殺真於新安,殺帝於吳縣。

帝突走出門,追者以門關擊之,倒地,然後加害。

劉義隆

沈約《宋書》曰:太祖文皇帝諱義隆,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也。

授西中郎將、荊州刺史。

長七尺五寸,博涉經史,善隸書。

少帝廢,百官備法駕奉迎,即皇帝位,改元元嘉元年。

三年,司徒、錄尚書令、楊州刺史徐羨之,尚書令、護軍將軍傅亮,有罪伏誅。

遣中領軍到彥之、征北將軍檀道濟討荊州刺史謝晦,上親帥六師,擒晦於延頭,送京師伏誅。

京師疾疫,遣使存問,給醫藥,死者若無家屬,賜以棺木。

十二年,大水,京邑乘舡。

二十四年,貨貴,制大錢一當兩。

三十年三月,遇弒於含光殿,年四十七。

○劉劭

沈約《宋書》曰:劉劭,字休遠,文帝長子。

六歲,拜為皇太子。

二十七年,有巫嚴道育,自言通靈,夫為劫,沒入奚官。

劭姊東一陽一公主應閣婢王鸚鵡白公主云:"道育有異術。

"主乃白上,求入道育。

道育自言服食,主及劭皆惑之。

始興王濬與劭並多過失,使道育祈請,令不上達,遂巫蠱。

事洩,道育叛亡,變服為尼,逃東宮,濬往京口。

復載將去。

三十年二月,濬自京口入朝,復載還東宮。

有告上云:"京口有一尼,服食,出入征北內,似是嚴道士。

"上使掩捉,得二婢,云:"道育隨濬還都。

"上乃使京口送道育二婢,頃至檢覆,廢劭,賜濬死。

母潘淑妃具以告濬。

濬馳報劭,劭因是有異謀。

其月二十一日,召前中庶子蕭斌,告以逆事。

明旦,與斌同載,從萬春門入。

張超之手行殺逆,又使人殺潘淑妃。

濬屯中堂,劭即偽位,改元嘉三年為太初元年。

世祖及南譙王義宣,隨王誕並舉義兵。

劭以事委王羅漢、魯秀,以拒義軍。

三月十九日,義軍至新林。

二十一日,至新亭。

二十二日,劭眾連敗,相繼散奔。

四月四日,義軍薛安郡等併入殿,臧質從廣莫門入,同會太極殿。

劭穿西垣入武庫井中。

即從井中牽出,縛劭於馬上,防送軍門,斬於牙下。

濬、劭及四子並梟首,暴一屍一於市,投劭、濬一屍一於一江一 。

張超之為亂軍剖腹刳心,臠食其肉,焚其骨頭。

道育、鸚鵡並都街鞭殺於石頭四望山下,焚一屍一揚灰於一江一 。

後史官目劭為元兇。

○劉駿

沈約《宋書》曰:世祖孝武皇帝諱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文帝第三子。

遷南中郎將,元兇殺逆,以為征南將軍,加散騎常侍。

上帥眾入討,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雍州刺史臧質並舉義兵。

元嘉三十年四月,上至於新亭,即皇帝位。

五月,克京城。

孝建元年春,親祠南郊,改元,大赦。

詔:"凡諸守蒞親民之官,可申詳舊條,勸盡地利。

力田善蓄者,具以名聞。

"更鑄四銖錢。

立子業為太子。

賜為父後者爵一級。

大明元年正月,大赦,改元。

四月,京師疾疫,遣使案行,賜給醫藥。

死而無收斂者,官為斂埋。

諸王及妃主庶姓位從公者,喪事聽設凶門,餘悉斷。

司空南兗州刺史竟陵王誕有罪,貶爵。

誕不受命,據廣陵反。

上親御六師,車駕出頓宣武堂。

三年七月,克廣陵城,斬誕。

初立馳道自閶闔門至朱雀門,又自朱雀門至於玄武湖。

七年,於博望山立雙闕。

八年閏五月,帝崩於玉燭殿,年三十五。

沈約《宋書》曰:世祖游幸無度,太后、六宮常乘副車在後。

沈懷文與王景文每諫不宜數出。

後同從,坐松樹下,風雨甚驟,景文曰:"卿可以言矣。

"懷文曰:"獨言無系,宜相與諫之。

"一江一 智淵臥草側,亦謂"言之為善。

"俄而被召,俱入雉場,懷文曰:"風雨如此,非聖躬所宜冒。

"景文又曰:"懷文所啟宜從。

"智淵未及有言,上乃注一弩一作色曰:"卿欲效顏峻耶,何以恆知人事?"又曰:"顏峻小子,恨不得鞭其面首。

"

○劉子業

沈約《宋書》曰:前廢帝諱子業,小字法師,孝武帝長子也。

世祖入伐元兇,被囚於侍中下省,將見害者數矣,卒得無恙。

世祖崩,其日,太子即皇帝位。

罷南北二馳道,孝建以來所改制度還依元嘉。

是歲,諸郡大旱甚,米一斗數百,京邑亦至百餘。

永光元年春,改元,大赦。

八月,帝自率宿衛兵,誅太宰一江一 夏王義恭、尚書令驃騎大將軍柳元景、尚書左僕射顏師伯、廷尉劉德願。

改元為景和元年。

以宮人謝氏為貴嬪夫人,加虎賁鞁戟,鸞輅龍旗,出警入蹕。

時帝凶悖日甚,誅殺相繼,內外百司,不保首領。

先訛言云:"湘中出天子。

"帝將南巡荊湘二州,以厭之。

先欲誅除諸叔,然後發。

太宗與左右阮佃夫、王道壟李道兒密結帝左右壽寂之、姜產之等十一人,謀共廢帝。

戊午夜,帝於華林園竹林堂射鬼。

時巫云:"見此堂有鬼。

"故帝自射之。

壽寂之懷刀入,姜產之為副。

帝欲走,寂之追而殞之,時年十七。

帝幼而狷急,在東宮每為世祖所責。

世祖西巡,子業啟參承起居,書跡不謹,上讓之。

子業啟事陳謝,上答曰:"書不長進,此是一條耳。

聞汝素業都懈,狷戾日甚,何以頑固爾耶!"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自造《世祖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彩。

沈約《宋書》曰:前廢帝景和末,召南平王鑠妃一江一 氏入宮,使左右於前逼迫之,一江一 氏不受命。

謂之曰:"若不從,當殺汝三子。

"一江一 氏猶不肯。

於是遣使於弟,殺敬猷,敬淵等杖一百。

其夕,廢帝亦殞。

○劉彧

沈約《宋書》曰:太宗明皇帝諱彧,字休炳,小字榮期,文帝第十一子也。

為雍州刺史。

景和末,上入朝,被留停。

廢帝誅害宰輔,殺戮大臣,恆慮有圖之者,疑畏諸父,並拘之殿內。

收上付廷尉,一宿被原。

將加禍害者,前後非一。

既而害上意定,明旦便應就禍。

上先與腹心阮佃夫、李道兒、壽寂之等密共合謀,殞廢帝於後堂。

建安王休仁便稱臣,引升西堂御坐,召見諸大臣。

於時,事出倉卒,上失履,跣至西堂,猶著烏帽。

坐定,休仁呼主衣以白帽代之,引備羽儀,雖未即位,凡眾事悉稱令書施行。

上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景和元年為太始元年。

鎮軍將軍、一江一 州刺史晉安王勳舉兵反,鎮軍長史一鄧一 琬為其謀主,雍州刺史袁顗帥眾赴之。

車駕親御六師,出頓中興堂。

司徒建安王休仁帥眾軍大破賊,斬偽尚書僕射袁顗,進討一江一 郢荊雍相五州,平定之。

晉安王子勳並賜死,同一黨一 皆伏誅。

太豫元年四月,上大漸,袁粲,褚淵、劉勉、蔡興宗、沈攸之同被顧命。

上崩於景福殿,年四十四。

帝少而和美,風姿端雅。

早失所生,養於路太后房內。

大明世,諸弟多被猜忌,惟上見親,常侍路太后醫藥。

好讀書,愛文義,在藩時,撰《一江一 左以來文章志》,又續衛瓘所注《論語》二卷行世。

及即大位,四方反叛,以寬仁待物,諸將帥有父兄子弟同逆者,並授以禁兵,委任不異,故眾為之用,莫不盡力。

平定天下,逆一黨一 多被全宥,其才者並見授用,有如舊臣。

才學之士,多蒙引進,參究典籍,應對左右。

於華林園茆堂講《周易》,常自臨聽。

末年好鬼神,多忌諱,近讒慝,剪落皇枝,宋氏之業自此衰矣。

沈約《宋書》曰:王景文為揚州刺史。

上既有疾,而諸弟並已見殺,惟桂一陽一王休范人才本下,不見疑,出為一江一 州刺史。

慮一旦晏駕,皇后臨朝,景文自然成宰相,門族強盛,籍元舅之重,歲暮不為純臣,太豫元年春,上疾篤,乃遣使送藥賜景文死,手詔曰:"與卿周全,欲全卿門戶,故有此處分。

"

○劉昱

沈約《宋書》曰:廢帝諱昱,字德融,小字慧震,明帝長子也。

太宗諸子在孕,皆以《周易》筮之,即以得之卦為少字,故帝字慧震。

立為皇太子。

太宗崩,太子即位。

元徽元年正月,改元。

二年,太尉、一江一 州刺史桂一陽一王休范舉兵反。

賊奄至,攻新亭壘。

齊王拒擊,大破之。

越騎校尉張苟兒斬休范。

五年七月戊子夜,帝殞於仁壽殿。

初,帝在東宮,年五六歲時始就書學,而墮業好嬉戲,主師不能禁。

好緣漆帳竿,去地二丈餘,如此者半食久,乃下。

年漸長,喜怒無節,左右有失旨者,輒手加扑打。

徒跣蹲踞,以此為常。

主師以白太宗,上輒敕昱所生,嚴加捶訓。

及嗣位,內畏太后,外憚諸臣,猶未得肆志。

自加元服,變一態 轉興,內外稍無以制。

三年秋冬間,便好出遊行,太妃每乘青篾車,隨相檢攝。

漸自放恣,太后不復能禁。

單將左右,棄部伍,或十里、二十里、或入市裡,或往營署,旦出,日暮乃歸。

四年春夏,此行彌數。

自京城克定,意志轉驕,於是無日不出。

與左右人解僧智、張立鬼恆自馳逐,夜出承明門,夕去晨反,旦去暮歸。

從者並執鋋矛,行人男女及馬驢值無免者。

民間憂懼,晝日不敢開門,道上行人殆絕。

常著小褲,未嘗服衣冠。

有白棓數十枚,各有名號。

鉗鑿錐鋸之徒,不離左右。

常以鐵錐錐人一陰一破,左右人見斂眉者,昱大怒,令此人袒臂正立,以矛刺臂洞骨。

於耀靈殿上養驢數十頭,所自乘馬,養於御床 側。

先是民間訛言,謂太宗不男,昱是李道兒子。

昱每出入去來,常自稱劉統,或自號李將軍。

與右衛翼輦營女子私通,每從之遊,持百數十錢,供酒肉之費。

輅車一乘,其上施蓬,乘以出入,從者不過數十人。

羽儀追之恆不及,又各慮禍,亦不敢追尋,惟整部伍,別在一處瞻望而已。

凡諸鄙事,過目即能,鍛金銀,裁衣作帽,莫不一精一絕。

未嘗吹篪,執管便韻。

天性好殺,以此為忻,一日無事,慘慘不樂。

齊王潛圖廢立,與直閣將軍王敬則謀之。

七月七日,昱乘露車,從二百許人,無復鹵簿羽儀,往青園尼寺,曉至新安寺就曇渡道人飲酒,醉,扶夕還仁壽殿東阿氈幄中臥。

時昱出入無禁,大內諸閣,夜皆不閉。

廂下畏相逢值,無敢出者。

宿衛並逃避,內外無相禁攝。

王敬則先結昱左右楊萬年等二十五人,謀共取昱。

其夕,王敬則出外,楊玉夫見昱醉熟無所知,乃與萬年同入氈幄內,以昱防身刀斬之。

提昱首,依常行法,稱敕開承明門出,以首與敬則,馳至領軍府,以首付齊王。

齊王乃戎服,率左右數十人,稱行還,開承明門入。

昱他夕每開門,門者震懼不敢視,至是弗之疑。

齊王既入,曉,乃奉太后令奉迎安成王。

○劉准

沈約《宋書》曰:順皇帝諱准,字仲謨,小字知觀,明皇帝第三子也。

封安成王。

廢帝殞,奉迎王入居朝堂。

壬辰,即皇帝位。

昇明元年,改元,大赦。

齊王出鎮東城,輔政作相。

三年,加相國,總百揆,備九錫之禮。

四月,禪位於齊王。

壬辰,帝遜於東郟既而遷居丹一陽一宮,封為汝一陰一王。

殂於丹一陽一,謚曰順皇帝,時年十三。

史臣曰:"聖王膺錄,自非接亂承微,則天歷不至也。

自三、五以來,受命之主,莫不乘淪亡之極,然後符樂推之運。

水德遷謝,其來久矣,豈止於區區汝一陰一揖讓而已哉!"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