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
○石下
《西京雜記》曰:竇太后在家,嘗有白燕銜石大如指,墮後績筐中,後取石剖為二,其中有文曰:"母天地。
"後乃合之,遂不復開,後為皇后,常並置璽中為天璽。
又曰:五鹿充宗受學於彌成子,彌成子少時,常有人遇己,授以文石,大如雞卵,成子吞之,遂大明悟,為天下通儒。
成子後病,吐出此石授充宗,充宗復吞,又為明學。
又曰:漢武昆明池養魚,往往飛去,後刻石為鯨魚致水中,乃不飛去,每至當雨,魚當鳴吼。
顧愷之《啟蒙記》曰:零陵郡有石燕,得風雨則飛如真燕。
《潯一陽一記》曰:石鏡山東一圓石懸崖,明淨照人,毫細必察。
《幽明錄》曰:宮亭湖邊傍石間,有石數枚,形圓若鏡,明可鑒人,謂之石鏡。
後人過,以火燎一枚,今不復明,其人眼遂失明。
庾仲雍《湘州記》曰:應一陽一縣蔡子池南有石臼,雲是蔡倫紙臼。
王歆之《南康記》曰:歸美山,山石紅丹,赫若采繪,峨峨秀上,切霄鄰景,名曰女媧石。
大風雨後,天澄氣靜,聞絃管聲。
《拾遺記》曰:員嶠山東有雲石,廣五百里,駁落如錦,扣之片片蓊然雲起。
又曰:魏明帝時,太山下有連理文石,高十二丈,狀如枯樹,其文色彪發,似人雕鏤,自下及上皆合百餘步,及魏明帝之始,稍覺相近如雙闕也。
土石一陰一類,魏為土德,斯為靈。
《一交一 州記》曰:有浮石山在海中,石虛輕可以磨腳,煮飲之止渴。
《洞冥記》曰:元鼎中,條支國貢馬石以和九轉丹。
有發白者,以此石拭之,應手而黑。
顧野王《瑞應圖》曰:石華者,石生華也。
劉澄之《一江一 州記》曰:興平縣蔡子池南有石穴,深二百許丈,石青色,堪為書硯。
《蜀中記》云:隗叔通,棘人也,性至孝。
母每食必須一江一 水,通每汲,一江一 中石為之出。
今一江一 中有石,號孝子石。
《十洲記》曰:流洲在西海中,上多積石,名為昆吾石,治其石成鐵作劍,光明照洞如水一精一狀,割玉物如切泥土焉。
《益州記》曰:龍盤山有一石,長四十丈,高五丈,當中有戶及扉,若人掩閉。
故老相傳玉女房。
石虎《鄴中記》曰:孟津河東去鄴城五里,有濟北郡穀城縣,有穀城山,是黃石公所葬處。
有人登此山,見崩土中有文石,石文鮮明。
虎使採取以治宮殿,又免穀城令,不奏聞故也。
《潯一陽一記》曰:落星石,在宮亭湖中,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林。
《武昌記》曰:陶太尉廟東有盤龍石,舊傳雲,龍盤於此石。
《梁州記》曰:沔一陽一城溯漢上十五里,有諸葛武侯所鎮,在漢水南,背山向水,門前累石以為陣。
《荊州圖經》曰:宜都有穴,穴有二大石,相去一丈。
俗雲,其一為一陽一石,一為一陰一石,水旱為災,鞭一陽一石則雨,鞭一陰一石則晴,即廩君石是也。
但鞭者不壽,人頗畏之,不肯治也。
《丹一陽一記》曰:石頭城西有唐頹石,王敦害周伯仁之所。
又曰:湖熟縣,晉惠帝永寧二年,湖中有大石,去渚二百步,浮來登岸,百姓驚觀,鹹曰石來。
有年果有石冰入揚州。
裴淵《廣州記》曰:甘泉縣平野中,孤石挺起,峰秀入雲,連石相接,無異棟宇。
《安城記》曰:石室中有素石數斛,狀如雀頭,甘潤虛脆,殆可啖。
曹叔雅《異物誌》曰:豫章有石黃白色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熱,以鼎加其上,炊足以熟,冷則灌之。
雷煥以問張華,華曰:"然石也。
"
《漢官儀》曰:馬伯第登泰山,見石二枚,一是武帝時石,用五車載不能上,因置山中為屋,號五車石;一是刻號記功德,立壇上。
王韶之《始興記》曰:勞口北有逃石,一名靈石。
晉永和中,有二飛仙衣冠自來憩,此石旬日乃去之。
盛弘之《荊州記》曰:臨賀郡有青石,上有磨刀斧跡,春夏明淨,秋冬蕪穢,雲是雷磨石。
又曰:築一陽一粉水口有一石,下不測,出地尺餘,圍可三尺,色極青,其上如斫,明可以鑒人,相傳以為隕星。
縣西有孤石挺出,其下臨潭,或有見根者如竹根。
又曰:樊重母畏雷,為石室避之,悉以石為階砌,今猶存。
又曰:臨賀馮乘縣東五里,有故縣廟,相傳漢淮南王安被誅,其子奔逸來至,一夜 忽化為石人,當縣門而立。
百姓怪而觀之,其迫察者,手足無不瘡爛。
《述異記》曰:鏡湖,俗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
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
《輿地誌》曰:會稽秦望山,始皇刻石前,有石廣數丈,雲是始皇坐之石,兩邊有方坐八所,雲是丞相已下坐石,故今有丞相石之名。
《玄中記》曰:天下之強者,東海之沃燋石焉,方三萬里,海水灌之隨盡,故水東流而不盈。
又曰:玉一門 之西南有一國,國中有山,山上有廟,國人歲歲出石數千枚,名為霹靂,從春雷而減,至秋荊
《鄱一陽一記》曰:錢倉石,在饒州西一百里,石形如倉囷。
昔漁人夜宿石下,忽見石開,窺見石中有錢,取之盈艇而去,因為名。
《郡國志》云:乞子石,在馬湖南岸,東石腹中出一小石,西石腹中懷一小石,故僰人乞子於此有驗,因號乞子石。
又曰:思州金雞石,每有雞金色,鳴於石上。
又曰:仙人石,曾有飛仙人飛下此石,一曰仙人床 。
又曰:協州弄棟縣蜻蛉水下有石豬峰,有石豬母子數十頭。
雲夷人昔牧於此,豬化為石,今夷人不敢於此牧。
又曰:儋州昌化湖明山,山有二石如人形,雲有兄弟二人向海捕魚,因化為石,號曰兄弟石也。
又曰:桂州興安縣有臥石一枚,其形似人,而舉體青黃隱起,俗謂之石神,可以祈雨,小舉則雨小,大舉則雨大。
又曰:桂州興安縣有臥石一枚,其形似人,而舉體青黃隱起,俗謂之石人,可以祈雨,小舉則雨小,大舉則雨大。
又曰:馬嶺山嶠多虺蛇,毒殺人,有冷石可以解之,屑著瘡內即活。
又曰:梁州女郎山,張魯女浣衣石上,女便懷孕,魯謂邪一婬一,乃放之。
後生二龍,及女死,將殯,柩車忽騰躍昇此山,遂葬焉。
其水旁浣衣石猶在,謂之女郎山。
又曰:郴州城北七十里有話石山,孤石特竦,仙人於此處談話。
《輿地誌》曰:南陵縣有女觀山,俗傳雲,昔有婦人,夫官於蜀,屢愆秋期,憂思感傷,登此山騁望,因化為石,如人之形。
所牽狗亦為石,今狗形猶存。
《博物誌》曰:鸛,水鳥也,伏卵時數入水,卵冷,取礜周圍繞卵以助暖氣。
《華一陽一國志》曰:汶山有鹹石,煎之得鹽。
《異苑》曰:滕放太元初,枕文石臥,忽暴雨,震其所枕,傍人莫不懾,而放微覺有聲。
又曰:永康王曠井上有一洗石,時見赤氣,後有二一胡一 人寄宿,忽求買之。
曠怪所以,未及度錢,子婦孫氏睹二黃鳥斗於石上,疾往掩取,變成黃金。
一胡一 人不知,索市愈急,既得,撞破內止有二鳥處。
劉敬叔《異苑》曰:晉武帝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
以問張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
"於是如其言,扣之一聲 聞數十里。
《異物誌》曰:夷州土無銅鐵,磨礪青石以作弓矢,此石砮楛矢之類。
《物理論》曰:土一精一為石,石,氣之核也。
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
《博物誌》曰:桃林,在弘農湖縣休牛之山,有石焉,曰帝台之基也。
五色而文,狀鶉卵焉。
《游名山志》曰:芙蓉渚有聳石,頭如初生芙蓉,色皆青白。
《山海經》曰:燕山,多嬰石。
言似玉,有采嬰帶,所謂燕石也。
又曰:錢來之山,多洗石。
若澡洗,可以磢去垢也。
《水經注》曰:象林郡功曹姓區,有子名連,攻其縣殺令,自號為王。
值世亂離,林邑遂立,後乃襲代傳位子孫,三國鼎爭,未有所附。
吳有一交一 土,與之鄰接,進侵壽泠,以為疆界。
自區連以後,國無文史,失其纂代,世數難詳,宗胤滅絕,無復種裔。
外孫范熊代立,人情樂推,後熊死,子逸立。
有範文,日南西卷縣夷帥雅夷一奴一也。
文為一奴一時,山邊牧羊,於澗水中得兩鯉魚,隱藏持歸,規欲私食。
郎知檢其魚,文大慚懼,詐云:"將礪石還,非為魚也。
"郎至魚所,見是兩石,信之而去,文始異之。
石有鐵,文入山中,就石冶鐵,鍛作兩刀,舉刃向鄣,因咒曰:"鯉魚變化,治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靈神,文當治此,為國君王;斫不入者,是無神靈。
"進斫石鄣,如龍淵干將之斬蘆稿。
由是人情漸附。
今斫石尚在,魚刀猶傳子孫。
又曰:澧水,出武陵充縣,東經臨澧、零一陽一二縣故界,水之南岸,白石雙立,厥狀類人,高各三十丈。
週四十丈。
故老相傳,言昔充縣尉與零一陽一尉共論封境,因相傷害,化而為石。
劉義慶《幽明錄》曰:一陽一羨縣小吏吳龕,有主人在溪南,嘗以一日掘船過水溪,內見一五色浮石,取內床 頭,至夜化成一女子也。
又曰:宜都,建平二郡之界有五六峰,參差玄出,上有倚石如二人,像像攘袂相對,俗謂二郡督郵爭界於此。
揚雄《蜀本紀》曰:秦王獻五美一女 於蜀王,蜀王遣五丁迎五女,見大蛇入山空中,五丁引蛇,山崩,五女上山化為石。
又曰:武都丈夫化為女子,顏色美好,蓋山之一精一也,蜀王娶以為妻,無幾物故,於成都郭中,葬之以石鏡一枚,逕一丈,高五尺。
一鄧一 析書曰:譬猶拯溺而垂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世說》曰:武昌一陽一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而化為石。
《兵書》曰:軍中地生石,將可以久居。
《史記》曰: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雜五行書》曰:婦姑鬥爭,取石重十六斤埋門外,即罷。
荀伯子《臨川記》曰:石廩狀似倉廩,其內可容千斛,廩口開則歲儉,閉則年豐。
又曰:石龍山有巖,其下有石,形隱起似龍,頭尾長一丈二尺。
《地理記》云:有鱗甲,因號為石龍。
又云:石鼓,在宜黃水邊,狀如鼓形,闊九尺,長一丈四尺四寸。
又云:圓淨如鼓,因以鼓為名焉。
又云:破石高五尺,在宜黃水邊。
又云:有女人水次浣濯,為蛟所牽入石中,經數日雷擊石破,見死蛟及女人一屍一浮出,因號為破石。
又曰:浮石,其石居汝水中心,或水泛漲,高岸皆沒,此石居然不沒,因以為名之。
又曰:落峭石,去飛猿館一百一十五里,在飛猿水,巍峨嵌空,數里可望,即謝靈運詩雲"朝發悲猿嶠,暮宿落峭石",是其處也。
《始興記》云:營口東岸有石四方,而高可百仞,其狀若台,故名台石。
又林水出焉。
其台旁有石室,室前盤石上,行列十甕,皆蓋以青盆,悉是銀製。
有人過者,但得開觀,不可取之;取之則悶絕若死。
封丘之一奴一竊二枚,為大蛇所害,即不知其自。
《永嘉記》云:永嘉南岸有貼石,乃堯時之神人,以破石推將入惡溪道次,置之溪側,遙望有似張帆,今俗號為張帆溪,與天台山相接。
又《郡國志》曰:東海信郎神破石為帆,今東海有信郎祠即是。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