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左傳·成公上》曰:晉敗齊師,齊侯遂自徐關入,見保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

○婦人封

《左傳·成公上》曰:晉敗齊師,齊侯遂自徐關入,見保者,曰:"勉之,齊師敗矣。

"避女子,(使避君也。

齊侯單還,婦人不知之也。

)女子曰:"君免乎?"曰:"免矣。

"曰:"銳司徒免乎?"曰:"免矣。

"曰:"苟君與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

齊侯以為有禮,既而問之,壁司徒之妻也。

(壁司徒,主壘壁。

)予之石窌。

(石窌,邑名。

濟北盧縣東,有地名石窌。

)

《陳留風俗傳》曰:高祖與項氏戰,厄於延鄉,有翟母者免其難。

故以延鄉為封丘縣,以封翟母焉。

○夫人

《後漢書》曰:崔篆母師氏能通經學、百家之言,王莽一寵一 以殊禮,賜號義成夫人,金印紫綬,文軒丹轂,顯於新代。

《唐書》曰:魏衡妻王氏,梓州郪人也。

武德初,薛仁杲舊將房企地侵掠梁部,因獲王氏,逼而妻之。

後企地漸強盛,衡謀以城應賊,企地領眾將趨梁州,未至數十里,飲酒醉臥,王氏取其佩刀斬之,攜其首入城,賊眾乃散。

高祖大悅,封為崇義夫人。

又曰:鹹亨中,燕山道總管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大破高麗叛徒於瓠蘆河之西,俘獲數千人。

自是平壤餘眾走投新羅。

時謹行妻劉氏留在代一奴一城,高麗引靺羯攻之,劉氏擐甲率眾守城,久之,賊乃退。

上嘉其功,特封為燕郡夫人。

又曰:鄒保英妻奚氏,不知何許人也。

萬歲通天年中,契丹賊李盡忠來寇平州,保英時任刺史,領兵討擊。

既而城孤援寡,勢將欲陷。

奚氏乃率家僮及城內女丁相助固守,賊退。

所司以聞,優制封為誠節夫人。

又曰:王君,上嘗於廣達樓引君及妻夏氏設宴,賜以帛。

夏氏亦有戰功,故特賞之,封為武威郡夫人。

《五代史·晉史》曰:鎮州節度使安重榮妻彭城郡夫人劉氏,封魯國夫人;南一陽一郡夫人韓氏,封陳國夫人。

重榮立二嫡妻,非禮也。

朝廷並命之,亦非制也。

○郡君

《漢書》曰:武帝尊王太后母臧兒為平原君。

《後漢書》曰:弘農人宰宣素性佞邪,欲取媚於梁冀,乃上言大將軍有周公之功,今既封諸子,則其妻宜為邑君。

詔遂封冀妻孫壽為襄城君,兼食一陽一翟租,歲入五千萬,加賜赤紱,比長公主。

(長公子儀服同藩王。

)

又曰:安思閻皇后,追尊後母宗為滎一陽一君。

《晉中興書》曰:肅祖太妃豫章恭惠君荀氏,初以微入宮,生肅祖。

中宗以母賤,命虞妃母養肅祖,而出嫁荀為馬氏妻。

太寧元年,馬氏無疾而卒,肅祖迎母還宮養,稱建安君。

追賜豫章君,謚曰恭惠。

《後魏書》曰:景明初世,追舅氏,封外祖母蓋氏為清河郡君。

又曰:靈太后臨朝,以元乂妹,封乂妻新平君。

後遷馮翊君。

○縣君

《漢書》曰:王太后微時為金王孫婦,婦生,在民間,蓋諱之也。

武帝始立,韓嫣白之。

帝曰:"何為不蚤言?"乃車駕自往迎之。

其家在長陵小市,直至其門,使左右入求之。

家人驚恐,女逃匿床 下,扶持出拜。

帝下車泣曰:"大姊,何藏之深也?"載之長樂宮,與俱謁太后,太后垂涕,女亦悲泣。

帝捧酒,前為壽。

錢千萬,一奴一婢三百人,公田百頃,甲第,以賜姊。

太后謝曰:"為帝費。

"因賜湯沐邑,號修成君。

又曰:宣帝賜外祖母號為博平君,以博平、蠡吾兩縣戶萬一千為湯沐邑。

范曄《後漢書》曰:靈思何皇后,追封父真為車騎將軍、舞一陽一宣德侯,後母興為舞一陽一君。

《魏志》曰:文德郭皇后,安平廣宗人也。

母董為郡君。

追改封父永為灌津敬侯,世婦董為常一陽一君。

又曰:青龍二年春,追諡後兄儼曰安城郭穆侯,封儼世婦劉為東鄉君,又追封逸世婦張為安嘉君。

又曰: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

齊王即位,尊後皇太后,封太后母杜為郃一陽一君。

又曰:明悼毛皇后,河內人。

黃初中,以選入東宮,明帝時為平原王進御有一寵一 ,出入與同輿輦。

追封後母夏氏為野王君。

又曰:太始三年,詔曰:"漢文追崇靈文之號,武、宣有平原、博平之封,鹹所以奉尊尊之敬,廣親親之恩。

宜追封故衛將軍景侯夫人羊氏為平一陽一君也。

"

臧榮緒《晉書》曰:武悼楊皇后廢在金墉城,與母高都君龐氏共止。

高都君臨刑,後抱持號叫,不食而崩。

《晉中興書》曰:穆皇后庾氏,字文君,左將軍琛第三女。

贈琛為車騎將軍,母丘氏封安一陽一縣君,從母荀氏永宣縣君。

又曰:簡文順皇后王氏,字蘭始,驃騎將軍述之再從妹。

追贈前夫人成氏東豐縣君,後夫人成氏東興君。

沈約《宋書》曰:孝穆趙皇后,諱安宗,下邳僮人也。

父裔。

永初二年,有司奏裔命婦孫可建昌縣君。

又曰:孝穆蕭皇后,名文壽,蘭陵人。

父卓,初與裔俱贈金紫光祿大夫;妻下邳趙氏,封吳郡壽昌縣君。

《唐書》曰:古玄應妻高氏,固守飛狐縣城,卒免為突厥所陷。

下詔曰:"頃屬默啜攻城,鹹憂陷沒,丈夫固守,猶不能堅,婦人懷忠,不憚流矢,由茲感激,危城重安。

如不褒昇,何以獎勸。

古玄應妻可封為徇忠縣君。

"

又曰:衡方厚妻程氏。

方厚,太和中任邕州都督府錄事參軍,為招討使董昌齡誣枉殺之。

方厚程氏力不能免,乃抑其哀,如非冤者,昌齡雅不疑慮,聽其歸喪。

程氏故得以徒行詣闕,截耳於右銀台門,告夫被殺之冤。

御史台鞫之得實,諫官亦有章疏,故昌齡再授譴逐。

程氏,開成元年降敕曰:"乃者吏為不道,虐殺爾夫。

詣闕申冤,徒行萬里,崎嶇逼畏,濱於危亡。

血誠既昭,幽憤果雪,雖古之烈婦,何以加焉。

如聞孤孀無依,晝哭待盡,俾榮祿養,仍錫疏封,可武昌縣君。

"

《英雄記》曰:董卓孫女名白,時尚未笄,封為渭一陽一君,於郿城起壇,從廣二丈餘,高五六尺。

使白乘金華青蓋車,都尉、中郎將、刺史二千石在郿者,各令乘軒簪筆,為白導從之壇,上使兄子橫為使者授印綬也。

潘岳《宜城宣君誄》曰:行成於已,名生於人,考終定謚,實曰宣君。

祝宗蒞事,卿相奉引,輕車整駕,介士列陣,鸞輅依容,轀車升櫬。

○鄉君

《魏志》曰:卞隆以後父封睢一陽一鄉侯,隆妻王氏為顯一陽一君。

追封隆前妻劉氏為仁慎鄉君,後親母故也。

又曰:甄儼孫女為齊王皇后,後父已沒,封後母為廣一陽一鄉君。

《晉書》曰:立皇后楊氏母太原龐氏為安昌鄉君,追外曾祖母故司徒王郎夫人夏氏為滎一陽一鄉君。

《晉中興書》曰:哀靖皇后王氏,字穆之,司徒左長史濛之女也。

初為琅琊王妃,哀帝即位,拜為皇后。

追贈父濛金紫光祿大夫,封晉安縣侯,母愛氏為安國鄉君也。

又曰:元敬皇后虞氏,字孟母,濟一陽一外黃人也。

祖壽,撫軍大將軍掾。

父豫,太傅參軍。

中宗之為琅琊王,納後為妃。

豫妻王氏為雲一陽一縣君,從母散騎常侍新野王罕妻為平一陽一鄉君。

又曰:康獻皇后褚氏,太傅褒之女。

封母謝氏為潯一陽一縣君。

又曰:成帝皇后杜氏,陵一陽一京兆人也。

母裴氏為廣德縣高安鄉君,賜錢百萬,布二百匹。

又曰:穆章皇后何氏,字法倪,司空充之女。

追贈父充光祿大夫,封晉興侯;母孔氏長樂鄉君。

又曰:王蘊以後父徵拜金紫光祿大夫,封建昌侯;母劉氏平樂君。

沈約《宋書》曰:武敬臧皇后,諱受,東莞人也。

父俊,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妻高密叔孫氏遷永平鄉君。

《唐書》曰:獨孤武都謀叛王世充歸國,事覺,誅死。

武都子師仁年始三歲,世充以其年幼不殺,使禁掌之。

乳母王氏,號蘭英,請髡鉗,求入保養,世充許之。

蘭英撫育提攜,備盡筋力。

時喪亂年饑,人多餓死,蘭英扶路乞丐捃拾,遇有所得,便歸與師仁,蘭英唯啖土飲水而已。

後詐採拾,乃竊師仁歸於京師,高祖嘉其義,下詔曰:"師仁乳母王氏,慈惠有聞,撫鞠無倦,提攜遺幼,背逆歸朝。

宜有隆褒,以錫其號。

可封永壽鄉君。

"

○錫命(附)

《書序》曰: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左傳》曰:王命尹氏策命晉文公為侯伯。

錫之大路之服、戎路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

《左傳》曰:文元年,天王使榮叔來錫公命。

杜預注曰:諸侯即位,天子錫以命珪合瑞為信。

若僖十一年,"王賜晉侯命",亦其比也。

又曰:襄十四年,王使劉定公賜齊靈公命,曰:"昔伯舅太公,佑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太師,以表東海。

王室之不壞,繄伯舅是賴。

余今命汝環!(環,齊靈公名也。

)茲帥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忝乃舊勳。

敬之哉!無廢朕命。

"(纂,繼也。

因昏而加褒顯。

傳言王室不能命有功。

)

《國語》曰:襄王使邵伯過及內史過賜晉惠公命,呂甥、郤芮相晉侯不敬,晉侯執玉卑,拜不稽首。

內史過歸,以告王曰:"晉不亡,其君必無後。

且呂、郤將不免。

"王曰:"何故?"對曰:"《夏書》有之曰: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無以守邑。

(邑,國。

)在《湯誓》曰:余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在予一人,乃我教道之過。

)在《盤庚》曰:國之臧,則維汝眾;(今《商書盤庚》是也。

臧,善,國俗之善,則維汝眾,歸功於下也。

)國之不臧,則惟余一人,是有逸罰。

(逸、過,罰,罪也。

國俗之不善,則惟一人,是我有過,其罪當在我也。

)如是則長眾使人,不可不慎。

人之所急在大事,(大事,戎、祀也。

)先王知大事之必以眾濟,故祓除其心,(被,拂也。

)以和惠人。

考中度衷以蒞之,(蒞,臨,考中省已之中心,以度人人之心,恕以臨之也。

)昭明物則以訓之,制義庶孚以行之。

(義宜庶眾孚信,當制立事,宜為眾所信也。

)祓除其心,一精一也;(一精一,潔。

)考中度衷,忠也;(忠,恕也。

)昭明物則,禮也;制義庶孚,信也。

然則長眾使人之道,非一精一不和,非忠不立,非禮不順,非信不行。

今晉侯即位而背內外之賂,(背外,不與秦也,背內,不與裡丕田也。

)虐其處者,(殺裡丕之一黨一 。

)棄其信;不敬王命,棄其禮;施其所惡,棄其忠;(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惡於下,無以事上。

今晉侯皆施之於人,故曰棄其忠也。

)以惡實心,棄其一精一。

(實,滿。

)四者皆棄,(一精一、忠、禮、信。

)則遠不至而近不和矣,將何以守國?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月以敬人事。

(禮,天子以春分朝日,以秋分夕月。

)諸侯春秋受職於王以臨其人,大夫、士曰恪位著(中庭之左右曰位。

門屏之間曰著也。

)以儆其官,庶人、工、商各守其業以共其上。

猶恐有墜失也,故為車服、旗章以旌之,為班爵、貴賤以別之,為令聞嘉譽以聲之。

猶有散、遷、懈慢而著在刑辟,流在裔土,於是乎有蠻夷之國,有斧鉞、刀墨之人,而況可以一婬一縱其身乎?夫晉侯非嗣也,(嗣,適嗣也。

)而得其位,亹亹怵惕,保位戒懼,猶曰未也。

若將廣其心而遠其鄰,凌其人而卑其上,將何以固守?夫執玉卑,替其摯;拜不稽首,誣其王。

摯替無鎮,誣王無人。

夫天事恆象,任重享大者必速及,故晉侯誣王,人亦將誣之;欲替其鎮,人亦將替之。

大臣享其祿,不諫而阿之,亦必及焉。

"襄王三年而立晉侯,八年而隕於韓,十六年而晉人殺懷公,無胄;秦人殺子金、子公。

(子金,呂甥。

子公,郤芮之子。

)

又曰: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內史興錫晉文公命,上卿逆於境,晉侯郊勞,館諸宗廟,饋九牢,設庭燎。

及期,命於武宮,設桑主,布機筵,太宰蒞之,晉侯端委以入。

太宰以王命冕服,內史贊之,三命而後即冕服。

既畢,賓、饗、贈、餞,如公命侯伯之禮,而加之以宴好。

內史興歸,以告王曰:"晉,不可不善也。

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禮義成。

敬王命,順之道;成禮義,德之則。

德以道諸侯,必歸之。

且禮之所以觀忠、信、仁、義,忠所以分也,仁所以行也,信所以守也,義所以節也。

忠分則均,仁行則報,信守則固,義節則度。

分均無怨,行報無匱,守固不偷,節度不攜,若人不怨而財不匱,令不偷而動不攜,其何事不濟!中能應外,忠也;施三服義,仁也;守法不一婬一,信也;行禮不疚,義也。

臣入晉境,四者不失,臣故曰:晉侯其能禮矣,王其善之!樹於有禮,艾人必豐。

"王從之,使於晉者,道相逮。

及惠後之難,王出在鄭,(惠後,惠王之後。

襄王繼母陳媯有一寵一 ,生子帶將立,子帶未及而卒。

子帶奔。

齊王復之。

又通於襄王之後隗氏,王廢隗氏。

周大夫頹叔、姚子奉、子帶以翟師伐周,王出適鄭,居於汜。

事在魯僖二十四年。

)晉侯納之。

襄王十六年,立晉文公。

二十一年,以諸侯朝於衡雍,且獻楚捷,遂為踐土之盟,於是乎始霸。

范曄《後漢書》曰:董昭等欲共進曹操爵國公,九錫備物,密以訪荀彧。

彧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庸崇著,猶稟忠貞之節。

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寢。

操心不能平。

會南征孫權,彧勞軍於譙,表留彧。

《晉中興書》曰:烈宗沖幼,桓一溫一 威震內外,人情噂沓,牙生同異。

謝安與王坦之盡忠匡翼。

一溫一 諷朝廷欲為九錫,使驍騎將軍袁宏具草。

時一溫一 已病篤,宏以呈安。

安視,輒雲不好,更改之,使彌歷旬日。

至於一溫一 薨,錫命遂寢。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