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漢書·外戚傳》曰:武帝制婕妤、娙娥、容華、充衣,各有爵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

太平御覽

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

○昭儀

《漢書·外戚傳》曰:武帝制婕妤、娙娥、容華、充衣,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位次丞相,爵比諸侯王。

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漢書》曰:孝元傅昭儀,哀帝祖母也。

父河內人。

少為上官太后才人,元帝進幸有一寵一 。

為人有才略,善事人,下至宮人左右,飲酒酹地,皆祝延之。

產一男一女,女為平都公主,男為定陶恭王。

《漢書》曰:孝元馮昭儀,平帝祖母也。

父奉世,為執金吾。

上幸虎圈鬥獸,後宮皆坐。

熊佚出圈,攀檻欲上殿。

左右貴人、昭儀等皆驚走,馮婕妤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殺熊。

上問:"人情驚懼,何故前當?"婕妤曰:"猛獸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身當之。

"元帝嗟歎,以此倍敬重焉。

男立為信都王,尊婕妤為昭儀。

元帝崩,為信都太后,與王俱居儲元宮。

又曰:孝成趙皇后,本長安宮人。

生時父母不舉,三日不死,乃收養。

及壯,屬一陽一阿主家,學歌舞,號曰飛燕。

帝微行,過一陽一阿主,作樂。

見飛燕而悅之,召入官,大幸。

有女弟復召入,俱為婕妤,貴傾後宮。

許後廢,立為皇后。

後一寵一 小衰,而弟更幸,為昭儀。

居昭一陽一捨,其中庭彤朱,殿上髹漆,砌皆銅沓金塗,白玉階,璧帶往往為黃金釭,金公蘭田璧,明珠、翠羽飾之,後宮未嘗有焉。

《魏志·序》曰:魏因漢法,母后之號,皆如舊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

太祖建國,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

明帝又置淑妃、昭華。

《後魏書》曰:世祖左昭儀,文明皇后馮氏之姑。

父朗,坐事誅,後遂入宮。

昭儀雅有母德,鞠養教誨。

年十四,高宗踐極,選後為貴人。

皆是昭儀撫訓之力。

又曰:孝文馮昭儀,廢後馮氏姊也。

高祖還洛,後恩遇甚厚。

昭儀先以疾病,文明太后遣還家為尼。

太后崩,服終,高祖重引為左昭儀,至洛,稍有一寵一 ,後禮愛漸衰。

昭儀自以年長,且前入宮掖,譖見待厚,規為內主,索構百端。

帝遂廢後為庶人。

昭儀一寵一 愛過本,專寢當夕,宮人稀復進見,後遂立為皇后。

沈約《宋書》曰:漢元帝制昭儀,世祖省之。

晉泰始二年,又制昭華、昭儀等,以備九嬪也。

崔鴻《三十國春秋·前趙錄》曰:嘉平二年,立司空王育女為左昭儀,尚書令任顗女為右昭儀。

《晉書·載記》曰:石勒定昭儀、夫人位視上公,貴嬪、貴人視列侯,員各一人;三英、九華視伯,淑媛,淑儀視子,容華、美人視男,務簡賢淑,不限員數。

《西京雜記》曰:趙後腰體弱,筆行步進止,女弟昭儀不能及。

但昭儀弱骨豐肌,尤善笑語。

二人並色如紅玉,為當時第一,皆擅一寵一 後宮。

《唐書》曰:高宗六年,將立昭儀武氏為皇后,長孫無忌屢言不可。

帝后召於志寧等謂曰:"武昭儀有令德,朕欲立為皇后,卿等以為如何?"志寧曰:"自貞觀二十三年後,先朝付託遂良,望陛下問其可否。

"竟不從無忌等言,而立昭儀為皇后。

○夫人

《周禮注》曰:三夫人之於後,猶三公之於王,坐而論。

婦,禮無官職者矣。

《禮記·婚義》曰:古者天子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

《五經要義》曰:古者,後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

后妃群妾,以禮御於君所。

女史書其日月,授其環,以進退之。

生子月娠,則以金環退之。

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於左手;既御,著於右手。

左手一陽一也,以當就男,故著。

右手一陰一也,既御而復故。

此女史之職也。

《史記》曰:武帝時,幸夫人尹婕妤。

邢夫人號娙娥,秩比中二千石。

尹夫人、邢夫人同時並幸,有詔不得相見。

尹夫人自請,武帝許之。

即令他夫人飾,徒御者數十人,來前。

尹夫人見之,曰:"非邢夫人身也。

"帝曰:"何以言之?"對曰:"視其貌形體狀,不足以當人主。

"於是有詔使邢夫人衣故衣,獨身來前。

尹夫人望見之,曰:"真是矣。

"於是乃低頭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

諺曰:"美一女 入室,惡女之仇。

"

《漢書》曰:漢興,因秦之稱號,妾皆稱夫人。

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之號焉。

又曰: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

高祖崩,惠帝立,呂後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鉗衣赭衣,令舂。

戚夫人舂歌曰:"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薰耳,飲以瘖藥,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

又曰:高帝薄姬,文帝母也。

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也。

"而管、趙先幸。

漢王四年,坐河南城皋靈台,此兩美人相與笑。

問其故,兩人俱以實告。

王心淒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又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

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

每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不可得!"上歎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一陽一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

由是幸,生一男,是為昌邑哀王。

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憐閔焉,圖畫其形於甘泉宮。

齊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不得就視,上愈益悲感,為作詩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何遲!"令樂府諸音家絃歌之,上自為作賦,以傷悼夫人。

又曰:孝武鉤弋趙婕妤,昭帝母也,家在河間。

武帝巡狩過河間,望氣者言此室有奇女天子氣,使召之。

既至,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時伸。

由是得幸,號曰拳夫人。

《後漢書》曰:陳夫人者,家本魏郡。

少以聲伎入孝王宮,得幸,生質帝。

亦以梁氏故,榮一寵一 不及焉。

《魏志》曰:魏因漢法,母后之號,皆如舊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

太祖建國,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婕妤,有容華,有美人。

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

太和中,始覆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

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貴嬪、夫人,位次皇后。

《魏志》曰:文德郭皇后有智數,時有所獻納。

文帝之為嗣,後有謀焉。

太子即位,後為夫人。

王隱《晉書》曰:一胡一 芳以選入宮,父奮哭曰:"老一奴一不死,唯有二兒,男入九地之下,女上九天之上。

"後拜芳夫人。

元後臨終,有命先來臨者有賞,一胡一 夫人自排人徑前辭決。

咸寧二年,立皇后楊氏,封父駿臨晉侯。

駿漸驕慢,奮語駿:"卿恃女更豪也?與天家作婚者,未有不滅門。

"駿曰:"卿女不在天家也?"奮曰:"我女與卿女作婢耳,何能增損?"

《後魏書》曰:明元昭哀皇后,姚興之女。

太宗以後禮納之,後為夫人。

後以鑄金人不成,未昇尊位,然帝一寵一 幸,出入居處,禮如後焉。

《晉中興書》曰:簡文宣皇后鄭氏,字阿春,滎一陽一人也。

先適渤海田氏,生一男,夫亡,後依舅濮一陽一吳氏。

中宗為丞相,敬後先崩,將納吳氏女為夫人。

後及吳氏女並游後園,有見之者言於中宗曰:"鄭氏雖嫠居,賢於吳氏遠矣。

"遂以德色納為夫人,甚有一寵一 。

沈約《宋書》曰:晉武采漢魏之制,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位視三公。

《晉起居注》曰:有司奏今月九日當拜鄭夫人,後、婕妤按儀注,應服雀釵褂襈。

《列仙傳》曰:鉤弋夫人右手拳,姿色甚偉。

帝披其手,得一鉤,而手尋伸。

生昭帝。

既而,帝害之。

殯,一屍一不臭而香。

數月,昭帝既即位,更葬之,棺空,但有系履。

故名其宮曰鉤翼,後避諱改為弋,廟有神祠焉。

《西京雜記》曰:高帝、戚夫人善鼓瑟擊築。

帝擁夫人倚瑟而絃歌,畢,泣下流連。

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望歸》之曲,侍婢數百人皆為之。

後宮齊唱,常入雲霄。

又曰:戚夫人以百煉金為彄環,照見指骨,上惡之,以賜侍兒鳴玉、曜{父幾}等各四枚。

又曰: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

說在內時,戚夫人侍高祖,常以趙王如意為言,高祖思之,或半日不言,歎息淒愴,而未知其術。

輒倚夫人,夫人擊築,高祖自歌《大風詩》以和之。

又曰:武帝以象牙為簟,賜李夫人。

又曰:武帝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宮人搔頭皆用玉。

○貴人

《東觀漢記》曰:光烈一陰一皇后,上即位,立為貴人。

上以後性賢仁,宜母天下,欲授以尊位,後輒退讓,自陳不足以當大位。

又曰:章帝宋貴人時,竇皇后內一寵一 方盛,以貴人名族,節操高妙,心內害之。

欲為萬世之計,一陰一設方略,讒毀貴人,由是母子見疏。

數月,誣奏貴人使婢為蠱道祝詛。

七年,遂被譖暴卒。

又曰:孝和一陰一皇后聰慧敏達,有才能,善史書。

永元二年,選入掖庭為貴人,托以先後近屬,故有一寵一 。

《後漢書》曰:順烈梁後,永建三年,與姑俱入掖庭,時年十三。

太史卜兆得封房,又筮得坤之比,遂以為貴人。

常時被引御,從容辭曰:"願陛下思雲雨之均澤,識貫魚之次序,使小妾得免罪謗之累。

"由是帝加敬焉。

又曰:桓思竇後,延熹八年,選入掖庭為貴人,其冬,立為皇后,而御見甚稀,帝所一寵一 唯采女田聖等。

永康元年冬,帝寢疾,遂以聖等九女皆為貴人。

《東觀漢記》曰:申貴人生孝穆皇帝,趙夫人為穆皇后,匽夫人生桓帝。

帝既立,追諡趙夫人為穆皇后,匽夫人為博園貴人。

和平元年,桓帝詔曰:"博園匽貴人,履高明之懿德,咨淑美之嘉會,與天合靈,篤生朕躬。

欲報之德,詩所感歎,今以貴人為孝崇皇后。

"

又曰:孝桓帝一鄧一 後,字猛。

父香,早死。

猛母宣,改嫁為掖庭民梁紀妻,紀者,襄城君孫壽之男也。

壽引進,令入掖庭,得一寵一 為貴人,故冒姓為梁氏。

《續漢書》曰:光武郭皇后聖通,世祖至真定,納聖通,有一寵一 。

世祖即位,以為貴人。

《魏志》曰:文帝納甄後於鄴,有一寵一 ,生明帝。

郭後、李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

王隱《晉書》曰:武帝臨軒,拜諸葛婉為夫人,李曄為貴人。

《後魏書》曰:文成馮後,生有神光之異。

高祖踐極,以選為貴人。

又曰:文成元皇后李氏,梁國蒙縣人也,頓丘王峻妹。

後之生也,有異於常,父方叔常言:"此女當大貴。

"及長,姿質美麗。

永昌王仁得後,後遇事誅,後與其家人送平城宮。

高祖登白樓望見之,謂左右曰:"此婦人佳乎?"乃下台,後得幸於齋庫中,遂有娠。

守庫者亦私書壁記之,後驗問,皆相符同。

生顯祖,拜貴人。

沈約《宋書》曰:貴嬪,文帝所制。

貴人,漢光武制。

泰始二年,又省貴人,置貴姬。

○婕妤

《漢書》曰: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又曰:孝宣皇帝之為曾孫也,暴室嗇夫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配曾孫。

數月,曾孫立為帝,平君為婕妤。

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后有親。

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議霍將軍女,亦未有言。

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旨,白立許婕妤為皇后。

又曰:孝宣王皇后,父奉光少時鬥雞,宣帝在民間數與奉光會,相識。

奉光有女,年十餘歲,每當適人,所當適輒死,故久不行。

及宣帝即位,召入後宮,為婕妤。

是時,館陶公主母華婕妤及淮一陽一憲王母張婕妤、楚孝王母衛婕妤皆愛幸。

皇后廢後,上憐許太子早失母,幾為霍氏所害,於是乃選後宮素謹慎而無子者,遂立王婕妤為皇后,令母養太子。

又曰:孝成班婕妤,成帝初即位選入後宮。

始為少使,俄而大幸,為婕妤,居增城合一歡 宮,再就館,有男,數月失之。

成帝游於後庭,嘗欲與婕妤同輦載,婕妤辭曰:"觀古圖書,聖賢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

太后聞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姬。

"

《世說》曰:漢成帝幸趙飛燕,讒班婕妤咒詛,帝乃考問婕妤,對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善尚不蒙福,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為也。

"

《漢書》曰:成帝隆於內一寵一 ,班婕妤進侍者李平,得幸,立為婕妤。

上曰:"始衛皇后亦從微起。

"乃賜平姓曰衛,所謂衛婕妤。

又曰:中山衛姬,平帝母也。

父子豪,中山盧一奴一人,官至衛尉。

子豪女弟為宣帝婕妤,生楚孝王;長女又為元帝婕妤,生平一陽一公主。

成帝時,中山孝王無子,以衛氏吉祥,以子豪少女配孝王。

元延四年,生平帝。

《魏志》曰:太祖建國,始命王后,其下有婕妤五等。

《晉服制令》曰:婕妤,銀印青綬,配朱瓄玉。

《婦人集》曰:漢元帝賜婕妤書曰:"問飛燕趙婕妤,夫上有誠,必應以實,憤懣充中,必形於色。

"詩云:"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猶此言之真偽之效難以欺矣。

夫君子貴素,文足通慇勤而已,亦何必華辭哉!自以親婕妤異於他人,故不能無言,亦不以深相過望。

前數以顏色不平,應對舒遲不譴,卒不能自改。

婕妤方見親幸之時,老母在堂,兩弟皆簪金貂,並侍於側,同列比捨,豈不謂婕妤妹弟尊幸哉?今遇蒙譴,獨謂老親兩弟何?班婕妤報諸侄曰:"記言屬見元帝所賜趙婕妤書以相比。

"元帝被病無悰,但鍛煉後宮貴人書也。

類多華辭,至如成帝則推誠寫實,若家人夫婦相與書矣,何可比矣?故略陳其長短,今汝曹自評之。

《後魏書》曰:御史中尉李彪有女,幼而聰令,彪每奇之,教書學,讀誦經傳。

曾謂所親曰:"此女當興我家,卿曹各得其力。

"彪亡後,世宗聞名,納為婕妤。

在宮常教帝妹書誦,授經史。

世宗崩,婕妤為比丘尼,通一習一 經義,法座講說,諸僧歎重之。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