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十六 ◎地部一:《釋名》曰:地,底也,言其底下載萬物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十六 ◎地部一

太平御覽

卷三十六 ◎地部一

○地上

《釋名》曰:地,底也,言其底下載萬物也。

亦言諦也,五土所生,莫不審諦也。

亦謂之坤,坤,順乾也。

《說文》曰:元氣初分,重濁為地,萬物所陳列也。

《易》曰: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馬在下而居者也,而必牝者,順之至也。

至順而後乃亨。

)

又曰:至哉坤元,萬物資始,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地形不順,其勢順也。

)君子以厚德載物。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又云:"一陰一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

又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色也,天玄而地黃。

又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又曰:坤,地也,故稱乎母。

(陸績注曰:取含養也。

)

又曰:本乎地者親下。

又曰:在地成形。

(鄭玄注云:形謂草木鳥獸。

王廣註:形謂山川等。

)

《禮記》曰: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鄭玄注云:"樹謂植草木。

"

又曰: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

(此言地之博厚,本由撮土,山之廣大,本由拳石,水之不測,皆由一勺。

皆合少成多,自少至大,至誠者亦如此乎?)

又曰:地載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

是以尊天而親地。

又曰: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又曰:成子高謂慶遺曰:生無益於人,死不害於人,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又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

又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

又曰:子夏曰:"三王之德參於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

"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

又曰: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為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畝。

(九州之大計。

)方百里者,為田九十億畝,山陵林麓川澤溝瀆城郭宮室塗巷,三分去一,其餘六十億畝。

《周禮》曰: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

(道,說也。

說地圖九州形勢,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

)

又曰:以天產作一陰一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作一陽一德,以和樂防之。

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

又曰: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東西為廣,南北為輪。

)辯五地之生物。

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其植物宜皂;二曰川澤,動物宜鱗,植物宜膏;三曰丘陵,動物宜羽,植物宜核;四曰墳衍,動物宜介,植物宜莢;五曰原隰,動物宜蠃,植物宜叢。

《爾雅》曰:東至泰遠,西至邠國,南至濮鉛,北至祝栗,謂之四極。

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距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北戴斗極為空桐,東至日所出為太平,西至日所入為太蒙。

(郭璞注云:極四方極遠國也。

觚竹在北,北戶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東,皆四方昏荒之地;次四極者,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

次四荒者。

距,去也。

齊,中也。

犍為舍人注曰:晦冥無識不可教誨,故曰四海。

自中州以南,日光所照故曰丹穴。

)

《尚書考靈異》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復三萬里;春秋分,則其中矣。

地恆動不止,人不知。

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

《詩含神霧》曰:天地相去億里。

《春秋感一精一符》曰:冬至成天文,夏至成地理。

《春秋元命苞》曰:神農世,怪義生白阜,(怪義,白阜之母名也。

)圖地形脈道。

(白阜為神農圖畫地形,通水道之脈,使不壅塞也。

)

又曰:土無位而道在,故太一不興化,人主不任部。

地出雲起雨,以合從天下,勤勞出於地,功名歸於主。

(土以謙自正,以卑自斂,終不自伐生養之苦,乃興雲雨不以為功,一歸於天中。

)

又曰:地所以右轉者,氣濁一精一少,含一陰一而起遲,故轉迎天,佐其道。

(地生於離,既而不敢當一陽一動,退居少一陰一,則亦宜右行而迎一陽一者,受其施育而成一陽一,故曰佐其道也。

)

又曰:地不足東南,一陰一右動終而入靈門。

(地不足東南故言立子午以相明之。

子午者,一陰一陽一之眾所見處也。

故以二辰回轉所不同以為門也。

右動,動而東也。

靈門已也,一陰一藏於巳也。

)

又曰:地者,易也,言養物懷任一交一 易變化,含吐應節,故其立字土力於一者為地。

(地加土以力,又加一者,言奉天一也。

)

《春秋說題辭》曰:地之為言婉也,承天行其義也,居下以山為位,道之經也。

山陵之大,非地不制,含功以牧生。

故其立字,土力於一者為地。

(力,勤也,即天也。

)

《春秋內事》曰:地有十三分,王侯之所居也。

《孝經援神契》曰:地順受澤,謙虛開張。

(開張九竅,受流灑潤,是其謙虛也。

)

又曰:計校九州之別,土壤山陵之大,川澤所注,萊沛所生,鳥獸所聚,凡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四頃,磽埆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

《家語》曰:子夏曰:"商聞《山書》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刑,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牡,川谷為牝,蚌蛤龜珠,與日盈虛。

是故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肥,虛土之人妙,實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磽土之人醜。

"

《史記》曰:顓頊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

《漢書》曰:天道貴信,地道貴貞,不信不貞,萬物不生。

又曰: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韓地角、亢、氐之分野,趙地昴、畢之分野,燕地尾、箕之分野,齊地虛、危之分野,魯地奎、婁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衛地營室、東璧之分野,楚地翼、軫之分野,吳地斗、牛之分野。

《晉書》曰: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論》曰:"圖書之設,由來尚矣。

自古垂象立制而賴其用,三代置其官,國史掌其職。

暨漢祖屠鹹一陽一,丞相蕭何盡收秦之圖籍。

今秘書既無古之地圖,又無蕭何所得秦之圖籍。

惟有漢氏《輿地》及《括地》諸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

其所載列,雖有粗形,皆不一精一審,不可依據;或稱外荒迂誕之言,不合事實,於義無齲今制地圖之體有六:一曰分率,所以辯廣輪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裡,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斜;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以校夷險之數也。

有圖像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准望,雖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有准望而無道裡,則施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裡而無高下、方斜、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准望之正矣。

故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然後遠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道理,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方斜、迂直之筭。

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隱其形也。

《抱朴子》云:太極初構,清濁始分,故天先成而地後定。

《河圖括地象》曰:八極之廣,東西二億三萬三千里,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五百里。

夏禹所治四海內地,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又曰:天有五行,地有五嶽;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四維,地有四瀆;天有八氣,地有八風;天有九道,地有九州。

又曰:崑崙山為柱,氣上通天。

崑崙者,地之中也。

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又曰:地廣東西二萬八千,南北二萬六千,有君長之州有九,阻中土之文德,及而不治。

《河圖挺佐輔》曰:百世之後,地高天下,不風不雨,不寒不暑,民復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

如此千歲之後,而天可倚杵,匈匈濛濛,莫知始終。

《河圖》曰:元氣無形,匈匈隆隆,偃者為地,伏者為天。

《黃帝素問》曰:積一陰一為地,故地者,濁一陰一也。

《洪範五行傳》曰:地者,成萬物者也。

《周髀筭經》曰:天不可階而升也,地不可尺寸而度。

《楚辭》曰:地方九則,何以墳之?(王逸注曰:墳,分也。

謂九州之地凡九品,禹貢何以能分別之也。

)康回馮怒,地何以東南傾?(康回,共工也。

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故傾也。

見《淮南天道篇》也。

)

《鹽鐵論》曰:古者制地足以養民,民以承其上,千乘之國,百里之地,公侯伯子男,各欲其欲。

秦兼萬國之地,有四海之富,而意不贍者,嗜欲多而下不堪其求也。

《太玄經》曰:天以不見為玄,地以不形為玄,人以心腹為玄。

天奧西北,郁化一精一也;地奧黃泉,隱魄榮也;人奧思慮,含至一精一也。

又曰:九地:一為沙泥,二澤浼,三征崖,四下田,五中田,六上田,七下山,八中山,九上山。

蔡邕《月令章句》曰:總丘陵原隰阪險曰地。

范子計然曰,夫地有五土之宜,各有高下。

鄭玄注《孝經》曰:分別五土,視其高下,若高田宜黍稷,下田宜稻麥,丘陵阪險宜種棗栗。

楊泉《物理論》曰:凡居地有大利而無小害者,上地也。

《山海經》曰: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八十步。

豎亥左手抱算,右手指青丘北。

又曰: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

《物理論》曰:地者,底也,底之言著也,一陰一體下著也。

其神曰祗,祗,成也,育生萬物備成也。

其卦為坤,其德曰母。

地形有高下,氣有剛柔,物有鉅細,味有甘苦。

鎮之以五嶽,積之以丘陵,播之以四瀆,流之以四川。

蓋氣,自然之體也。

地發黃泉,周伏回轉,以生萬物。

地,天之根本也,形西北高而東南下,東西長,南北短,其盡四海者也。

又曰:地者,其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祗,亦曰媼。

大而名之曰黃地祗,小而名之曰神州,亦名后土。

(黃地祗舉八極之內地,神州王畿千里內地神也。

后土,祗也,社地主也,所在皆得言之。

)

《詩推度災》曰:上清下濁,號曰天地。

《博物誌》曰:地祗之位,起形於崑崙,從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

崑崙之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餘萬里,下有四柱,柱廣十萬里,地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也。

又曰:地以名山為之輔佐,石為之骨,川為之脈,草木為其毛,土為其肉,三尺以上為糞,三尺以下為地,重一陰一之性也。

又曰:中國之域,左濱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萬五千里,面二千五百里,東至蓬萊山,西至隴右,後跨薊北,前及衡岳,若計共四萬有三億之餘。

降朝鮮岷山,東治可西也,隴川以南及北海之國,此是堯舜,土及萬里,湯時七千里,此後亦無常,隨德優劣也。

《論衡》曰:地戶在東南。

又曰:地之最下者,有揚兗二州,洪水之時,此二土最被水害。

又曰:山川陵谷,為之地理。

又曰:地性生草,山性生水。

《白虎通》曰:地者,元氣所生,萬物之祖也。

地之言施也,諦也,應施變化,審諦不誤,敬始重終,故謂之地也。

《老子》曰:地得一以寧。

地無以寧,將恐發。

《莊子》曰: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所容足耳。

又曰:海水三歲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動。

《列子》曰: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

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歸焉。

又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

《文子》曰:地承天故定寧,地定寧,萬物形,地廣厚,萬物聚。

定寧無不載,廣厚無不容。

又曰:地方而無涯,故莫能窺其門。

《管子》曰:地或維之,地而之維,地亡必矣。

又曰:地者,政之本也,是地可以正。

地不均平和調,則政不可正也。

桓公問管子曰:地數可得而聞乎?曰:東西二萬八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山四百六十七,出鐵山三千六百九十處,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墨子》曰:禽子問天與地孰仁?墨子曰:"翟以地為仁,民衣焉,食焉,死焉,家焉,地終不責德焉,故翟以地為仁。

"

《淮南子》曰: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

使豎亥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

又曰:重濁者淹滯而為地。

又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九州之外有八埏,東方曰沙海,東南方曰沅澤,南方曰浩澤,西南方曰丹澤,西方曰泉澤,西北方曰海澤,北方曰寒澤,東北方曰無通澤。

又曰:扶桑之上,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弱水在東,建木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九州之大。

純(純,緣,邊也。

)方千里。

九州之外,乃有八寅,(一曰不一溫一 曰寅澤。

)亦方千里:自東北方曰大澤,(無漸茄曰澤也。

)曰無通;東方曰大渚,曰少海;東南曰具區,曰元澤;南方曰大夢,曰浩澤;西南方曰注資,日丹澤;西方曰九甌,曰泉澤;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澤;北方曰大冥,曰寒澤。

凡八寅八澤之雲,是雨九州。

八寅之外,乃有八紘,(紘,維紘也。

)亦方千里:自東北東曰和丘,曰荒土;東方曰棘林,曰桑野;東南方曰大窮,曰眾女;(民少男多女也。

)南方曰都廣,曰反戶;(在日之南,為北向戶。

)西南方曰焦僥,曰炎土;(焦僥人長三尺,衣冠帶劍。

)西方曰金丘,曰沃野;(金丘,金所出也。

)西北方曰一目,曰少所;(其人一目。

)北方日積冰,曰委羽。

(積冰至寒也。

委羽,山名,委羽之北蓋不見日也。

)凡八紘之氣,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風雨。

八紘之外,乃有八極:自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東南方曰波海之山,曰一陽一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南極編駒之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

凡八極之雲,是雨天下;八門之風,是節寒暑;八紘、八寅、八澤之雲,以雨九州,而和中土。

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玕琪焉;(醫無閭,東夷之山也。

珣玕琪,玉名也。

)東南方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方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璆琳、琅玕,珠名也。

)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東北方之美者,有徒格山之文皮焉。

(文皮,虎豹文皮也。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