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釋名》曰:海,晦也。注引穢濁,其水黑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

太平御覽

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

○海

《釋名》曰:海,晦也。

注引穢濁,其水黑而晦也。

(《廣雅》同。

)

《說文》曰:海,天池也。

《書》曰:一江一 漢朝宗於海。

《禮記》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

又曰:洗之在阼,其水在洗東,祖天地之左海也。

《禮斗威儀》曰:君乘土而王則海夷。

(宋均注曰:海夷,不揚波。

)

《論語》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

《公羊傳》曰:河海潤千里。

(河海出雲及千里。

)

《春秋感一精一符》曰:后妃恣則澤為海。

《春秋考異郵》曰:黃星騁,海水躍。

宋均曰:黃星,土一精一,土安靜,躍則失常。

《史記》曰:天不足西北,星辰西北移,地不足東南,以海為池。

《漢書》曰:霍去病擊匈一奴一,封狼居胥山,登臨瀚海。

(如淳注曰:北海也。

)

謝承《後漢書》曰:汝南陳茂,嘗為一交一 阯別駕,舊刺史行部,不渡漲海,刺史周敞涉海遇風,船欲覆沒,茂拔劍訶罵水神,風即止息。

《晉書》曰:鮑靚為南海守,嘗行部入海遇風,饑甚,聚白石煮食之以濟。

又曰:李涓,遼東人,祖敏,漢河內太守,去還鄉。

遼東太守公孫度欲強用之,敏乘輕舟浮海,莫知所終。

王隱《晉書》曰:慕容晃上言曰:"臣躬征平郭遠,假陛下天地之威,將士竭命,一精一誠感靈,海為結冰,凌行三百餘里,臣自立國,及問諸故老,初無海水冰凍之歲。

"

《韓詩》曰:成王時,越裳氏重三譯而朝,曰:"天之不逆風不疾雨,海之不波溢三年矣,中國必有聖人。

"

《老子》曰:一江一 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

《列子》曰:渤海之東,不知幾萬億里,有大壑無底之谷,名曰歸塘。

(張堪注曰:《莊子》雲尾閭也。

)

《莊子》曰:東海之鱉謂坎井之蛙曰:夫海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

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涯不加損。

夫不為傾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樂也。

又曰: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厚,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一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又曰:肩吾曰:其於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使蛟負山也。

又曰:海水三歲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動。

又曰:周顧視車轍有鮒魚焉。

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活我哉!"

又曰:北溟有魚,其名曰鯤,化為鳥,其名曰鵬,將徙於南溟,水擊三千里。

又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渚涯之間,不辨牛馬,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向若而歎。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墟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一江一 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司馬彪曰:尾閭,水之從海外出者也。

)

《文子》曰:古之善為君者,法海以象其大,注下以成其廣。

《淮南子》曰:彗星墜而渤海決。

又曰:海不讓水,積小以成其大。

又曰:庶女告天,(庶女,少寡無子養姑者也。

姑無男有女,女利母財而殺母,以誣告寡一婦 ,婦不能自解,故告天也。

)雷霆下擊景公台隕,(景公,齊景公也。

雷擊景公台,隕壞之也。

)校體折傷,(景公為雷霆所傷折。

)海水大出。

又曰:舟在一江一 海,不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

《孟子》曰: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抱朴子》曰:大廈既燔,而運水於滄海,此無及也。

《說苑》曰:齊景公游於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

告左右曰:"敢有先言歸者,致死不赦。

"顏燭進諫曰:"君樂治海,不樂治國,彼若有治國者,君安得樂此海乎?"遂歸。

中道,聞國人謀不內之。

《法言》曰:百川學海而至於海,丘陵學山而不至於山。

《山海經》曰:大荒中有山,名曰天台,海水入焉。

又曰:桂林八樹,在賁海東。

(八樹而成林,言其大也。

賁隅,今番隅也。

)

又曰:發鳩之山有鳥,名曰一精一衛。

炎帝之女,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是故一精一衛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

周景式《孝子傳》曰:管寧避地遼東,遇風船人危懼,皆叩頭悔過,寧思惟愆咎,念常如廁不冠而已,向天叩頭,風亦尋靜。

《神仙傳》曰:麻姑謂王方平曰:"自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乃淺於往者略半也,豈復將為陵陸乎?"

皇甫謐《高士傳》曰:姜肱,字伯淮,十辟公府,九舉有道,皆不就。

靈帝時,曹節白帝特徵肱,隱身遁命,浮桴於海,名蓋天下。

《幽明錄》曰:海中有金台山,高百丈,結構巧麗,窮盡神工,橫光巖渚,竦曜星門。

台內有金機,雕文備制。

《十洲記》曰:扶桑在碧海之中,北面一萬里有大帝宮,太真東王公所治處。

山外別有員海繞山,員海水色正黑,謂之溟海,無風而洪波百丈,惟飛仙能到其處。

《玄中記》曰:天下之強者,東海之沃焦焉,水灌而不已。

沃焦者,山名也,在海東三萬里。

《博物誌》曰: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居海渚,年年八月有浮查去來,往反不失期,此人乃立屋於查上,繼糧乘查去,忽不覺盡晝夜,奄至一處,有城郭屋舍,望見室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驚問此人何由至此。

此人即問此為何處,答曰:"君可詣蜀問嚴君平。

"此人還問君平,曰:"某月有客星犯鬥牛。

"即此人到天河也。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晃將乘海討其弟仁,襲其不意,群臣以凌道危阻,宜從陸地。

晃曰:"舊海不凌,自仁反已來,三凍皆成,昔光武合滹沱之冰以濟大業,天其或者欲乘此而克之乎!吾計決矣,沮謀者斬。

"二月晃親率三軍擒仁賜死。

東方朔《十洲記》曰:神洲,東海中,地方五百里,上有不死草生瓊田中,草似菰苗,人已死者,以草覆之皆活。

又曰:扶桑在碧海中,樹長數千尺,一千餘圍,兩兩同根,更相依倚,是以名扶桑。

《關令內傳》曰:天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為脈。

○一江一

《釋名》曰:一江一 ,公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

《說文》曰:一江一 ,水出蜀湔氐徼外岷山。

又曰:一江一 至會稽郡為浙一江一 。

《尚書》曰:岷山導一江一 ,東別為沱。

《毛詩》曰:一江一 有沱。

一江一 有汜。

又曰:滔滔一江一 漢,南國之紀。

《春秋元命苞》曰:牛女為江湖,江湖者,所以開神潤化,故其氣湍急。

《家語》曰:楚昭王渡一江一 ,一江一 有物大如斗,圓而赤,直觸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使之魯問孔子,孔子曰:"此萍實也,可剖而食之,吉祥,唯霸者能獲之。

"使返,王遽食之,甚美。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沈豐為郡主簿,太守第五倫,母老不能之官,倫每至臘節,常感戀垂泣,遣豐迎母廣陵,母見大一江一 ,畏水不敢渡,豐祭神,令子孫對母飲酒,因醉臥便渡。

又曰:吳郡王閎渡錢塘一江一 遭風,船欲覆,閎拔劍斫水,罵伍子胥,風息得濟。

《續漢書》曰:張禹拜揚州刺史,當過一江一 行部中,土人皆以一江一 有子胥之神,難於濟涉,禹厲聲言曰:"子胥如其有靈,知吾志在理察枉訟,豈危我哉?"遂鼓而過。

《魏志》曰:文帝伐吳,至長一江一 而歎曰:"天固以限南北也。

"

《晉書》曰:祖逖渡一江一 ,中流誓曰:"逖不靜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一江一 。

"

又曰:吳猛年四十,邑人丁義始授神方,因還豫章,一江一 波甚急,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畫水而渡。

又曰:王濬有奇略,武帝謀伐吳,詔濬造船於蜀,其木柿蔽一江一 而下。

又曰:陶侃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一陰一,至於眾人,當惜分一陰一。

"參佐以戲廢事者,乃取其蒲博之具,悉投於一江一 。

《莊子》曰:魚相忘於江湖。

《孫卿子》曰:子路盛服見孔子。

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昔者,一江一 出於汶山,其始由源,可以濫觴,及至一江一 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風,不可涉,非惟下流大耶?今汝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汝乎?"

《三十國春秋》曰:劉裕次山一陽一,聞何無忌敗績,卷甲兼行,將濟一江一 而風急,眾鹹難之,裕曰:"若有天命,風當自息;如其天不助,舟覆溺何足怪。

"即命登舟,舟移而風止。

董覽《吳地記》曰:夫差立,子胥以忠諫見亡,遂賜死,浮一屍一於一江一 ,夫差悔焉,與群臣於一江一 設祭。

《列仙傳》曰:一江一 妃二女,游於一江一 濱,逢鄭一交一 甫,遂解珮與之,一交一 甫受佩而去,數十步,懷中無佩,女亦不見。

《列女傳》曰:楚昭王貞姜者,昭王夫人,齊女也。

昭王出遊,留夫人漸台,一江一 水大至,遣使者迎夫人,忘持符。

夫人曰:王與宮人約,召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行。

於是使者返取符,未還,台已壞,沉水而死。

又曰:廣漢姜詩妻,事姑至孝。

姑好飲一江一 水,水去家七里,妻常雞鳴溯流而汲,值風雪,不時得水,詩責遣之,妻寄食鄰家,紡績以市珍味,使鄰母遺姑,詩聞追還,捨側忽有湧泉出,味如一江一 水。

(《華一陽一國志》又載。

)

《論衡》曰:儒書言伍子胥恨吳王,驅水為濤而溺殺。

今會稽、錢塘、丹徒一江一 皆立子胥祠,欲止其濤也。

袁山松《宜都記》曰:對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頂,俯臨大一江一 如縈帶,視舟船如鳧雁。

又曰:大一江一 清濁分流,其水十丈見底,視魚游如乘空,淺處多五色石。

《新序》曰:禹南濟於一江一 ,黃龍負舟,舟中人失色,禹仰視天而歎曰:"吾受命於天,死生命也!"龍弭耳而逃。

《吳錄》曰:步騭表言,北降人說北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大一江一 。

吳主曰:"此曹必不敢來,若不如孤言,當以牛千頭為君作主人。

"後見呂岱,說騭言北欲以囊塞一江一 ,輒失笑曰:"此一江一 自開闢以來,寧可以囊塞乎?"

《水經注》曰:昔吳郡太守張公直,自九一江一 守征還,道由廬山,子女觀祠女戲廟像,其妻夜夢神人致聘,覺言於夫,至明恐怖,遽發船引中流而不行。

妻曰:"愛一女而合門受禍也。

"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於一江一 。

其妻布席水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進。

尋公直知兄女,怒妻曰:"吾何面於當世也!"復下己女於水中,將渡,遙見二女於岸側,傍有一吏立曰:"吾廬君主簿,敬君之義,悉還二女。

"

《風俗通》曰:一江一 ,貢也。

所出珍物,可貢獻也。

《荊州記》云:一江一 出岷山,其源若甕口,可以濫觴,在益州建寧漏一江一 縣,潛行地底數里至楚都,遂廣十里。

《傅子》曰:一江一 海所以能百谷王者,以其不逆之;苟有所逆,眾流不至多矣。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