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釋名》曰:秋者緧也,(音秋)。緧迫萬物,使得時成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

太平御覽

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

○秋上

《釋名》曰:秋者緧也,(音秋)。

緧迫萬物,使得時成也。

又曰:七月謂之夷則何?夷者,傷也,則者,法也,言萬物始傷,被刑法也。

又曰:八月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一陽一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說文》曰:天地反物為秋,字從禾,燋省聲。

《易》曰: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

(王弼曰:欲萬物成,所以悅也。

)

《書》曰: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

(毨,理,毛更生整理也。

)

《詩》曰:秋日淒淒,百卉具腓。

(腓,病也。

涼風用事而眾草皆病興也。

貪殘之政行,而萬民困玻)

又曰:七月流火。

(流,下也。

火星中而寒暑退。

)

又曰: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禮》曰:七月之節,(立秋為七月之節。

)日在張,昏尾中,曉婁中,斗建甲位之初,其日庚辛。

(庚辛屬金,主秋,故雲其日庚辛。

)其帝少皞,其神蓐收,(昔少皞氏以金德繼天下而王,故為秋帝。

金正曰蓐收,故蓐收為金神,佐少皞於秋。

)其蟲毛,(西方白虎,毛蟲之長,凡有毛之類皆屬於金,故曰其蟲毛。

)其音商,(三分微一益以生商,商數七十二,屬金,以其濁,次宮,臣之象也。

秋氣和則商聲調。

《樂記》曰:商亂則陂,其官壞。

)律中夷則,(七月氣至,則夷則之律應。

夷則者,大呂之所生也。

三分去一,管長五寸六分。

)其數九,(金生數四成數九,自言九者率其成數。

)其性義,其事言,(《洪範五行傳》曰:西方金,其性義,其事言。

言曰從,從作者,王者言從義和則神龜至。

)其味辛,其臭腥,(凡臭味辛腥者,皆屬於金。

)其祀門,祭先肝。

(秋一陰一氣出,祀之於門外一陰一也。

祭先肝者,秋為一陰一中,於藏值肝,凡祀門為祖,先進肝。

)立秋之日,涼風至,後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蟬鳴。

天子居總章左個,乘戎輅,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稻與魚,其器廉以深。

(總章左個當申上之室,乘白輅,衣白衣,從秋色也。

食稻與魚,秋味之宜也。

其器廉以深,像金傷害,物入藏。

)太史以先立秋三日,謁於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

"天子乃齋。

立秋之日,天子親率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迎秋為祖白帝白招拒於西郊,以少皞配坐,以蓐收、太白、三辰、七宿從祀。

)還乃賞軍帥武人於朝,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傑俊,專任有功,以正不義,詰誅暴慢,以明好惡,順彼遠方。

(詰謂問其罪,順猶服也。

)

又曰:七月中氣,日在張,(處暑為七月中氣。

)昏箕中,曉昴中,斗建申位之中。

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後五日,天地始肅,後五日,禾乃登,修宮室,坯垣牆。

(為經夏雨損,立秋後修補。

)

又曰:八月之節,日在翼,(白露為八月之節。

)昏南斗中,曉畢中,斗建酉位之初,律中南呂。

(八月氣至,則南呂之律應。

南呂者,大蔟之所生,三分去一,管長五寸三分,其日、其音、其數並同孟秋。

)白露之日,鴻雁來,後五日,玄鳥歸,後五日,群鳥養羞。

是月也,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

(行猶賜也。

)天子乃儺,以達秋氣,(此儺,儺一陽一氣,恐一陽一暑至此不衰,害亦將及人,故儺通秋氣。

方欲助秋,故不磔犬。

)命樂正一習一 吹。

(春夏尚舞,秋冬尚吹,一習一 之為將釋奠。

)

又曰:八月中氣,日在軫,(秋分為八月中氣。

)昏南斗中,曉東井中,斗建酉位之中。

秋分之日,雷乃收聲,後五日,蟄蟲坯戶,後五日,水始涸。

是月也,祀夕月於西郊,(秋分日祭之。

)命有司享壽星於南郊。

(秋分日,祀壽星於南郊,壽星,南極老人星。

)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因秋分晝夜平,則正之。

)祭馬社。

(謂仲秋祭馬社於大澤,用剛日。

)

又曰:九月之節,日在角,(寒露為九月節。

)昏牽牛中,曉東井中,斗建戌位之初,律中無射。

(九月氣至,則無射之律應,無射者,夾鍾之所生,三分去一,管長四寸九分。

其日、其音、其數,並同孟秋。

)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後五日,雀入大水化為蛤,後五日,菊有黃花。

是月也,命有司伐蛟、取鼉,登龜,取黿。

(四者甲類,秋乃堅成,故是月登齲)

又曰:九月中氣,日在氐,(霜降為九月中氣。

)昏須女中,曉柳中,斗建戌位之中。

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後五日,草木黃落。

後五日,蟄蟲鹹俯。

是月也,霜降始,則百工休。

(謂膠漆之作停。

)天子嘗稻,先薦寢廟,(稻初熟。

)藏帝籍於神倉,祗敬必飭。

(重祭祀之谷。

)是月也,乃伐薪為炭。

(伐必因殺氣。

)

又曰:秋斂冬藏,義也。

又曰: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

《周禮》曰:大司馬之職,仲秋教理兵,掌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

又曰: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

仲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又曰:籥章氏,掌仲秋擊土鼓,吹豳詩以迎寒氣。

(鄭玄注曰:迎寒以夜,來諸侯也。

)

又曰:司矢,仲秋獻矢箙。

(弓一弩一成於秋,矢箙成於堅。

箙,盛矢器也。

以獸皮為之。

箙音服。

)

又曰:南呂,酉之氣,八月建焉,而辰在壽星。

又曰:秋見曰覲。

(覲之言勤也,其勤王之事。

《大行人》云:秋覲以比天下功也。

)

又曰:秋獻龜魚。

又曰:司爟,(音貫。

)掌行火之政令,季夏內火。

(九月黃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內。

)

《傳》曰: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

《爾雅》曰:秋為白藏。

又曰:秋曰收成。

又曰:秋為旻天。

(李巡曰:秋萬物成熟皆有文章。

郭璞云:旻,愍也。

萬物皆可愍。

)

又曰:秋獵日獮。

(獮,殺也。

順秋氣。

)

《漢書》曰:太白西方秋金,義也,言也,義虧言失,逆秋令,傷金氣,罰見太白。

又曰:秋,(如淳曰:,音焦也。

)物鎡斂乃成熟也。

《漢書》云:八月賜大臣羊酒,以助衰氣。

《後漢書》曰:範式,字巨卿,與汝南張元伯為友。

二人春別京師,以暮秋為期。

元伯以九月十五日,殺雞以待巨卿。

母曰:"相去千里,汝何信之也。

"言未卒,而巨卿至,相隨上堂,再拜母,極歡悅。

《續漢書》曰:仲秋祀老人星於國南郊。

孟康《漢書義律》曰:春日朝,秋日請,如古諸侯朝聘也。

師古曰:請,音才性反。

(吳王濞不朝,使人為秋請是也。

)

《晉書》曰:袁宏孤貧,運租自業。

謝尚時鎮牛諸,秋夜乘月泛一江一 ,會宏在舫中諷詠,遣問即其詠史之作,尚迎升舟,與談申旦不寐,自此名譽日茂。

《梁書》曰:朱異除中書郎,時秋日始拜,有飛蟬正集異武冠上,時鹹謂蟬珥之兆。

焦贛《易林》曰:秋風生哀,花落悲心。

《易通統圖》曰: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陸。

《尚書大傳》曰:萬物非秋不收。

又《尚書》曰:寅餞入日,辯秩西成。

《大傳》曰:天子以秋命三公,將率選士厲兵,以征不義,決獄訟,斷刑罰,趣收斂,以順天道,以佐秋殺。

曰:西方者,何也?鮮方也。

鮮,訊也,訊者,始入之貌。

始入者何以謂之秋?秋者,愁也,愁者,物方愁而入也。

故曰,西方者,秋也。

(秋,收斂貌。

)

《尚書中候》曰:周文王為西伯,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豐鄗,止於昌戶,乃拜稽首受取,曰:"姬昌蒼帝子,亡殷者,紂也。

"

《尚書考靈曜》曰:政失於秋,太白出入不常。

《尚書考靈曜》曰:虛星為秋候,昴星為冬期,一陰一氣相佐,德乃弗邪,子助母,母合子符。

(虛星,北方宿也。

昴星,西方宿也。

一陰一,稱母也。

)

《毛詩傳》曰:壯士悲秋,感一陰一氣也。

《詩含神霧》曰:秦地處仲秋之位,男懦弱,女高,白色身,音中商,其言舌舉而仰,聲清而揚。

《三禮義宗》曰:九月大享帝於明堂之中。

《孝經》云:宗祀文王於明堂,是也。

《三禮義宗》曰:秋曰庚辛者,庚,更也,辛,新也,言物皆改更而新也。

又曰:周祫以秋者,萬物新成,可以奉薦宗廟,故合先祖之神而祭之,故祫宜在秋也。

又曰:九月寒露為節者,九月之時,露氣轉寒,故謂之寒露節。

霜降為中,露變為霜,故以霜降為中。

《春秋繁露》曰:秋之為言猶湫,湫者,憂悲之狀。

又曰:秋,怒氣,故殺。

《春秋元命包》曰:堯為天子,季秋下旬,夢白帝遺以鳥喙子,其母索扶始升高丘,白帝上有雲如虎,感已生皋陶,索扶始問之,如堯言。

(又《淮南子》云:皋陶鳥喙。

)

《春秋感一精一符》曰:霜,殺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穆天子傳》曰:仲秋甲戌,天子東遊,次雀梁,(一宿為捨,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蠹書於羽陵。

(謂暴書蠹蟲,因曰蠹書也。

)

《聖賢記》曰:馮夷,弘農潼鄉堤首裡人,服八石得道,為水仙河伯。

又一說,華一陰一人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

《荊楚歲時記》曰:八月十日,四民並以朱點小兒頭,名為天灸,以厭疾也。

又曰:以綿采為眼明囊,赤松子以八月囊承柏樹露為宜服,後世以金薄為之,遞相餉遺。

《西京雜記》曰:賈佩蘭云:"在宮時,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方竹林下圍棋,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玻"

又曰:漢宗廟八月飲酎,用九十牢。

王子年《拾遺記》曰:漢武帝以季秋之月,泛靈鶂之舟於臨池之上,窮夜達晝,以晝達夜。

於桂台之下,以香金為鉤,縮紉絲為輪,以丹鯉為餌,不逾旬,釣一白蛟,長三四丈,若大蛇,無鱗甲。

帝曰:"非龍也。

"於是付太官為鮓,而肉紫骨清,香美無倫,詔賜臣下。

時以上為神感所獲,後更不得。

《續齊諧記》曰:弘農一鄧一 紹,八月朝入華山,見一童子,以五色囊承取柏葉下露,露皆如珠子,亦云赤松先生,取以明目。

今八月朝作眼明囊,像此也。

一鄧一 明德《南康記》曰:平固縣有湖,中有石雁,浮在湖中,每至秋,石雁飛鳴如候時也。

《莊子》曰:舜以天下讓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足以勞,秋收之足以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何以天下為哉!"入深山,莫知其處。

又曰:荊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管子》曰:東方曰歲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

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一陽一,一陽一生火。

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一陰一,一陰一生金。

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

《管子》曰: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五政;一政曰禁博賽,二政曰無見五兵之刃,三政曰慎旅農,趨聚收,四政曰補缺塞坼,五政曰修垣牆,謹門閭。

五政徇時,五穀皆入也。

又曰:歲有四秋:春農事既成,農夫賦耜鐵,此春之秋;夏至蠶纊之所作,此夏之秋;秋成五穀之所會,此謂大秋;冬營室中,女事紡績之所作,此謂冬之秋。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藂蘭欲茂,秋風敗之。

又曰:政失於秋,太白出入無常。

《文子》曰:因春而生,因秋而殺,所生不德,所殺不怨,即幾於道矣。

(春秋無心,生殺有時,人主無為,當罰必當,遠違其理,近合其道。

)

又曰:唯神化為貴,一精一至為神。

一精一之所動,若春風之生,秋氣之殺。

(其生也,暄然如春物得其生;死也,肅然如秋物終於死。

故生不祈報,死無歸怨,生之死之,以其無心也。

)

《幽求子》曰:秋風晨厲,則慘然多淒。

《抱朴子》曰:南海之中,蕭丘之上,有自生火。

火常以秋起而秋滅。

《鄒子》曰:秋取柞楢之火。

《淮南子》曰: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物成實。

又曰:春女悲,秋士哀,感物化矣。

又曰:至秋三月,青女乃出,降霜雪。

(青女,乃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

)

又曰: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又曰:太一陰一治秋,則欲修備繕兵。

(金德斷割,故修兵也。

)

又曰:孟秋之月,西宮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鐘。

其兵鉞,其畜狗。

八月官尉,其樹柘。

九月官候,其樹槐。

又曰:秋為矩者,所以方物也。

又曰:九月失政,三月春風不濟。

(濟,止也。

)

又曰《時則》曰:六一合 :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

孟春始盈,孟秋始縮;仲春始出,仲秋始內;(出,二月播植也。

內,八月收斂也。

)季春大出,季秋大內;孟夏始緩,孟冬始急;(緩,四月一陽一炎。

急,十月寒肅。

)仲夏至修,仲冬至短;(夏至北極,冬至南極。

)季夏德畢,季冬刑畢。

(德畢,一陽一施窮也。

刑畢,一陰一殺盡也。

)

又曰: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

又曰:西方之極,自崑崙絕流沙沉羽,西至三危之國,(流沙蓋在崑崙之西南也。

)石城金室,飲氣之民,不死之野,少昊蓐收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其令曰:審用法,誅必辜,備寇賊,禁奸邪,飭群牧,謹積聚,修城郭,補決竇,塞蹊徑,遏溝瀆,壅溪谷,守門閭,陳兵甲,選百官,誅不法。

(應金斷也。

)

《鶡冠子》曰: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一屍一子》曰:秋為禮,西方為秋。

秋,肅也,萬物莫不肅敬,禮之至也。

《商子》曰:螟螣春生秋死,出而民失食。

今一民耕而百人食焉,螟螣大矣。

《呂氏春秋》曰:秋早寒,冬必暖。

春多雨,夏必旱。

《太玄經》曰:酉,西方也,秋也,物皆成象而就也。

有形則復於無形,故曰冥也。

(謂物終歲。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