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虢州《十道志》曰:虢州,弘農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

○河南道中

虢州

《十道志》曰:虢州,弘農郡。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為虢地。

七國時秦、韓之境。

秦並天下,為三川郡。

漢元鼎中,置弘農郡。

《左傳·僖二年》曰:晉荀息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以伐虢。

應劭《漢官儀》云:弘,大也,所以廣大農業也。

《漢志》曰:武帝置弘農縣於秦故函谷關山嶺下。

戴延之《西征記》曰:函者,道形如函也。

孫卿子曰:"秦有松柏之塞"是也。

《帝王世紀》曰:虢有三焉。

周興,封虢仲於西虢,此其地也。

封虢叔於東虢,即成皋是也。

今陝郡平陸縣是北虢。

《漢書》曰:楊僕為樓船將軍,恥為關外人,於是徙關新安,割秦河南、南一陽一二郡之西境,於故函谷關置弘農郡。

《漢書·郊祀志》曰:黃帝以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後名其地為鼎湖。

(今一胡一 城縣也。

)

《郡國縣道記》曰:盧氏,西虢之別也。

《遁甲開山圖》曰:盧氏山宜五穀,可以避水災,因山以名縣。

汝州

《十道志》曰:汝州,臨汝郡。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為周王畿及鄭、楚之地。

《十三州志》曰:戰國時,梁屬魏。

秦置三十六郡,屬三川郡。

漢為河南郡之梁縣也。

《左傳·昭二十九年傳》曰: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

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

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

夏後饗之,而使求之。

懼而遷於魯縣。

(即魯山縣也。

)

又曰:楚白公之亂,葉公率國人攻白公,白公奔山縊死,葉公遂邑焉。

(即今葉縣也。

)

《家語》曰:葉公好龍,窗壁背畫龍形,真龍為降,葉公見而喪魄。

《漢書》曰:漢王至成皋,轅生說漢王曰:"漢、楚相拒滎一陽一數歲,漢常困。

願君王出武關,項王必引南走,王深壁,令滎一陽一、成皋且休息。

使韓信等輯河北,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一陽一。

如此,則楚所備者多,漢得休息。

"王從其計,出兵宛、葉間。

《左傳》曰: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注曰:應城,在襄城城父縣西南。

《韓詩外傳》曰:周成王與弟戲,以桐葉為珪:"以封汝。

"周公曰:"天子無戲言。

"王應時而封曰應侯。

今應城是也。

鄭州

《十道志》曰:鄭州,滎一陽一郡。

《禹貢》豫州之境。

秦兼天下,為三川郡。

《帝王世紀》曰:黃帝都於有熊,今新鄭是也。

《漢志》曰: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

《國語》曰:鄭桓公為司徒,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何以逃死?"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翟必昌,不可逼也。

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一鄧一 、陳、蔡、隋、唐;北有衛、燕、翟、鮮虞、路、泉、徐、蒲;(鮮虞、姬姓。

路、泉、徐、蒲、皆赤翟,隗,姓也。

)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八國,姬姓也。

)東有齊、魯、曹、宋、滕、鄒、莒;是非王之父子母弟甥舅也,皆則蠻夷戎狄之人也。

非親作頑,不可入也。

其濟、洛、河、穎之間乎!(言此四水之間可逃。

)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東虢,仲之後,鄶,姬姓。

)虢叔恃勢,鄶仲恃險,皆有一婬一侈怠慢之心,加之以貪冒。

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

(孥,妻子,賄,財也。

)周亂而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

克二邑,鄔、弊、補、丹、依、柔、歷、華,君之土也。

(言克虢鄶,此八邑可得。

)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芣,驪山名,主為神主也。

)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

"王說,乃東孥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也。

(後桓公之子武公竟取十邑之地而居之,今河南新鄭是十邑,謂前八邑及虢,鄶。

)

《韓詩外傳》曰:鄭國俗以二月桃花下水時會於溱、洧之上,以自祓除也。

故《詩》曰:"溱與洧方渙渙兮。

"

《漢書》曰:漢王數困滎一陽一、成皋間,計欲捐成皋以東,屯鞏、洛以距楚。

酈食其曰:"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藏粟甚多,楚人拔滎一陽一,不能堅守敖倉,此天所以資漢。

願足下急進兵攻滎一陽一,據敖倉之粟,即天下知所歸矣。

"

《晉書》曰:阮籍嘗登廣武,見劉、項戰處,歎曰:"時無英主,使豎子成名。

"(其地在滎一陽一。

)

《地道記》曰:一陽一武、滎一陽一有博浪沙,張良為韓擊秦始皇處。

宋州

《十道記》曰:宋州,睢一陽一郡,理宋城縣。

虞舜十二州為豫州之境。

周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之邑。

後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濟一陰一、東平,楚得沛梁,即今州地。

《禮記》曰:武王克殷,下車而封殷之後於宋。

《禹貢》曰:導菏澤,被孟豬。

(孟瀦澤在今虞城縣,明都澤是。

)

《博物誌》曰:宋北至泗水,南迄睢渦,有孟豬之澤,碭山之基。

《元和郡國志》曰:秦並天下,改為碭郡。

後改為梁國,漢文帝封子武為梁王。

自漢至晉為梁國,屬豫州。

宋改為梁郡。

隋於睢一陽一置宋州。

《唐書》曰:天寶末,祿山亂兩河,郡縣多所陷沒。

張巡、許遠守睢一陽一,賊將尹子奇併力攻圍,逾年不下,城中食盡,竟為賊所陷,巡等抗詞不撓,遂被害。

《陳留風俗傳》曰:宋之地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仁,好稼穡,惡衣食以致蓄藏。

《史記》曰:梁孝王築東苑三百里,是曰免園。

又為復道,自宮屬諸平台三十餘里。

《圖經》曰:梁王有修竹園,園中竹木,天下之選,集諸方游士,各為賦,故館有鄒枚之號。

又有雁鶩池,周回四里,亦梁王所鑿。

又有清冷池,有釣台,謂之清冷台。

《漢志》曰:寧陵屬陳留。

莽曰康善。

孟康曰,故葛伯國,今葛鄉是也。

《漢書》曰:梁孝王武,以孝文十二年徙梁,梁為大國,居天下膏腴地,北界泰山,西至高一陽一,四十餘城,多大縣。

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一陽一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於平台四十餘里。

曹州

《十道志》曰:曹州,濟一陰一郡,置在濟一陰一縣。

《禹貢》豫州之域。

周為曹國地,後屬宋,七國時屬齊。

漢為濟一陰一郡,地在濟水之南,故以為名。

《曹詩》曰:"薈兮蔚兮,南山朝躋。

"(曹南山也。

)

《左傳·僖二十八年》曰:晉侯圍曹,門焉,多死。

曹人一屍一諸城上,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移捨於墓"。

(言將發塚。

)曹人兇懼。

因其凶也而攻之,入曹。

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

晉侯有疾,曹伯之豎侯獳貨筮史,曰:"以曹為解。

齊桓公為會而封異姓。

今君為會而滅同姓。

曹叔振鐸,文之昭也;先君唐叔,武之穆也。

且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也。

"公說,復曹伯。

《尚書》曰:夏師敗績,遂伐三鬷,俘厥寶玉。

(孔曰:三鬷,國名,今定陶。

)

《水經》曰:菏水,俗謂之五丈溝,東經定陶。

《漢書》曰:高祖五年春二月甲午,即皇帝位於定陶,汜水之一陽一。

《左傳》曰:衛孫蒯田於隧,飲馬於重丘,重丘人毀瓶,因詬之。

(重丘,今乘氏縣。

)

亳州

《十道志》曰:亳州,譙郡,置在譙縣。

《禹貢》豫州之域。

春秋時陳國之譙邑。

六國時屬楚。

秦為碭郡地。

漢為譙縣,屬沛郡。

《左傳》曰:楚成得臣帥師伐陳,遂取焦夷。

(杜註:焦,今譙國。

)

《史記》曰:周武王封神農之後於譙國。

《漢書·地理志》曰:王莽以譙為延成亭。

《魏志》曰:後漢熹平五年,黃龍見譙。

太史令單颺以為其國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

及文帝即位,果如其言。

以先人舊都立為譙國,與長安、許昌、鄴、洛一陽一號為五都。

《元和郡縣志》曰:後魏立南兗州,周武改為亳州。

《魏略》曰:太祖於譙東五十里澤中築起一精一捨,讀書,射獵,閉絕賓客,即謂之譙東。

《史記》曰:老子,苦縣人也。

(苦縣,即今真源縣。

)

單州

《五代史》曰:單州,本單父縣,梁為輝州,後唐同光二年復舊,隸宋州。

周廣順中,割隸曹州。

《史記》曰:慮不齊,字子賤,為單父宰,反命於孔子,曰:"國有賢者,賢不齊者五人,教不齊所以治者。

"孔子曰:"惜哉!不齊所治者校所治者大,則庶幾矣。

"

《呂氏春秋》曰: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許州

《十道志》曰:許州,許昌郡。

《禹貢》豫州之域。

周為許國。

《左傳》曰:許,太岳之胤也。

《說文》曰:許,炎帝之後也,武王伐紂時封之。

《漢志》曰:穎川許縣,舊許國也。

《魏略》曰:後漢建安元年,太祖迎獻帝都於許,即此邑也。

魏文帝即位,改許昌縣焉。

《左傳》曰:鄭伯清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

(今有魯故城在長社縣。

)

《後漢書》曰:宋一寵一 為穎川太守,問功曹鄭凱曰:"聞貴郡山川多產奇秀,前賢往哲,可得聞乎?"凱對曰:"鄙郡稟嵩高之靈,中岳之一精一,是以聖賢龍蟠,俊乂鳳集。

昔許由、巢父恥受堯禪,洗耳河濱,重道輕帝,邈世高蹈。

樊仲父者,志潔心遐,恥山河之功,賤天下之重,抗節參雲。

公儀、許由俱出一陽一城。

留侯張良,奇謀輔世,玄算入微,濟生民之命,恢帝王之略,功成而不居,爵厚而不受,出於城父。

一胡一 元安,體曾參之至行,履樂正之純業,喪親泣血,骨立形存,精神通於神明,雉兔集於左右,出穎一陽一。

彪義山,英姿秀偉,逸才挺出,究孔子之房隩,存文武於將墜,出於昆一陽一。

杜伯夷,經學著於師門,政事熙於國朝;清身不苟,有於陵之操;損己存公,有公儀之節,出定陵。

"

又曰:獻帝建安元年,遷都許。

《魏略》曰:黃初五年,文帝東征,留郭後於永始台。

霖雨百餘日,城樓多壞,有司請移,後曰:"昔楚昭王出遊,貞姜留漸台,一江一 水至,使者迎而無符,不出,卒沒。

今帝在遠,未有急,奈何移也。

"

又《景福殿賦》曰:鎮以崇台,實曰永始。

(台在許昌縣。

)

《魏志》曰:荀彧,字文若,穎川穎一陰一人也。

董卓之亂,彧謂父老曰:"穎川四戰之地,天下有變,當為兵沖,宜亟去,無久留。

"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韓馥迎彧,獨將宗室至冀州。

後董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掠,至穎川,鄉人留者多見殺略。

陳州

《十道志》曰:陳州,淮一陽一郡,置在宛丘縣。

《元和郡國圖志》曰:《禹貢》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

周武王封媯滿於陳,春秋時楚滅之。

秦滅楚,屬穎川郡。

漢高分置淮一陽一國,後漢改為陳國。

《毛詩·陳風》曰:坎其擊鼓,宛丘之下。

又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注水經》曰:東門池,水至清而不耗,不生諸草。

《爾雅》曰:陳有宛丘。

又曰:丘上有丘,為宛丘。

《漢書》曰:高帝十一年,立子友為淮一陽一王,罷穎川郡以益之。

《七賢傳》曰:漢武出淮一陽一,到監鄉。

帝問陳翼曰:"此名為何?"翼曰:"監鄉。

"上曰:"何欺乎?"翼曰:"臣言不欺。

若不欺,佩刀當生白毛;若欺,則無毛。

"視之,刃果有毛。

(監鄉在盧一江一 縣。

)

穎州

《十道志》曰:穎州,汝一陰一郡,置在汝一陰一縣。

《元和郡縣圖》曰:《禹貢》豫州之域。

春秋一胡一 子國,楚滅之。

秦並天下,為穎川郡。

在漢則州汝南郡之汝一陰一縣也。

魏、晉於此置汝一陰一郡。

後魏改置穎州。

《史記》曰:蒙恬伐楚寢丘。

今汝一陰一縣有寢丘故城在焉。

《呂氏春秋》曰:楚孫叔敖戒其子曰:"我死,王必封汝,無受利地。

荊楚之間有寢丘,其地為不利,可長有也。

"其子從之。

楚封功臣二葉而滅,唯寢丘不奪。

一名沈丘。

蔡州

《十道志》曰:蔡州,汝一陽一郡。

《禹貢》豫州也。

《圖經》曰:春秋時為沈、蔡二國之地,後為楚、魏二國之境。

秦兼天下,以其地為三川。

漢為汝南郡。

《地形志》曰:"謂之懸瓠城,亦名懸壺城。

"又《水經》曰:"汝水周城,形如懸瓠,故取名焉。

"

《史記》曰:周武王克殷,封叔度於蔡。

挾武庚作亂,周公殺管叔而放蔡叔,與車七乘。

子一胡一 改行率德。

周公聞之,舉一胡一 以為魯卿士,故魯國治。

復封一胡一 於蔡,是為蔡仲。

《輿地誌》曰:新蔡縣,蔡平侯自上蔡徙都之,故曰新蔡。

《漢志》曰:汝南郡,高帝置。

王莽曰汝汾。

又曰:鮦一陽一,屬汝南郡,在銅水之一陽一也。

鮦音紂。

又曰:吳房,本房子國也。

楚靈王遷房於楚。

吳王闔閭弟夫概奔楚,楚封於此,為堂溪氏。

以封吳故曰吳房。

《史記》:蘇秦說韓王曰:"韓之劍戟出堂溪。

"

又曰:李斯,上蔡人也。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要斬鹹一陽一市。

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子曰:"吾欲與客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可得乎?"

《後漢書》曰: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人也。

兄虔,亦知名。

汝南人稱平輿淵有二龍焉。

(平輿故城今蔡州汝一陽一縣,東北有二龍鄉月且裡。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