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景山盛弘之《荊州記》曰:景山,在上洛縣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

太平御覽

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

○西楚南越諸山

景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景山,在上洛縣西南二百里,東與荊山連接,有沮水源出焉。

其山一名雁浮山,荊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歸遍經其上,土人由茲改名為雁山,又為雁塞山。

荊山

《山海經》曰:荊山首曰景山,金玉是出。

此即卞和抱璞之處,南連青山,北接雁塞,通林一交一 麓,峭峙相望。

雖群峰競起,而荊山獨秀。

卞和得玉於此山,獻厲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刖其左足。

厲王薨,獻之武王,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刖其右足。

和抱其璞哭荊山之下。

《河圖括地象》曰:荊山為地雌,上為軒星。

荊門山

袁山松《宜都山川記》曰:南崖有山名荊門,北對崖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對,其荊門山在南,上合而下空徹,山南有像門也。

勾將山

袁山松《勾將山記》曰:登勾將山南望,見宜都、一江一 陵近在目前,沮潭沔漢諸山,嵎嵎時見,遠眺雲夢之澤,皛然與天際。

四顧總視眾山數千刃者,森然羅列於足下;千仞以還者,{山畾}嵬如丘浪勢焉。

今在上洛縣西北。

虎牙山

袁山松《宜都山川記》曰:虎牙山有石壁,其文黃赤色,形如齒形。

孤山。

《郡國志》曰:安遠有陸抗城,故城之南有孤山。

袁山松為郡,嘗登此山以四望,見大一江一 如縈帶,舟船如鳧雁焉。

高筐山

袁山松《勾將山記》曰:登勾將,北見高筐山,嶷然半天,《荊州圖副》云:"昔堯時大水,此山不沒如筐,因名也。

"

佷山

《宜都記》曰:佷山,山谷之內有石穴,穴出清泉,水有神魚,大者二尺,小者一尺,釣者先請多少,拜而請之,數滿便止。

水側有異花,欲摘如魚請。

又有異木,名千歲,葉似棗,冬夏常青。

復有蒼范溪相近。

宜一陽一山

《宜都記》曰:宜一陽一山有風井,穴大如甕,夏出冬入。

有樵人置笠穴口,風吸之,後於長楊溪口得笠,則知潛通也。

丹山

《宜都記》曰:丹山,時有赤氣籠井如丹,故有此名。

小酉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小酉山,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之。

故梁湘東王雲"訪酉一陽一之逸典"是也。

芋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芋山,有蹲鴟如兩斛大,食之終身能不饑,今民取食之。

嵩梁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嵩梁山,在澧水之一陽一,望之如香爐之狀,今名石門。

吳永安六年,自然洞開,玄朗如門三百丈,門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謂之天帚。

孫休以為嘉祥,置縣因山為名。

隋文帝改曰石門山也。

崇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崇山,《書》雲"放驩兜於崇山",崇山在澧一陽一縣南七十五里。

武山

《武陵記》曰:武山,高可萬刃,山半有盤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雲是盤瓠之遺像。

又有班蛇,四眼,身大十圍。

山有水出,謂之武溪是也。

在縣之西。

壺頭山

《武陵記》曰:壺頭山,在縣東,馬援所穿室也。

室內有蛇如百斛船,雲是援之餘靈。

天門山

《武陵記》曰:天門山,上有蔥,如人所種,畦隴成行。

人欲取之,先禱山神乃取,氣味甚美;不然者,不可得。

巖中有書數千卷,人見而不可齲

黃聞山

《武陵記》曰:昔有臨沅黃道真,住黃聞山側釣魚,因入桃花源。

陶潛有《桃花源記》。

今山下有潭,立名黃聞,此蓋聞道真所說,遂為其名也。

風門山

《武陵記》曰:風門山,有石門去地百餘丈,每將欲風起,此門先有黑氣若煙,隱隱而上,斯須風起竟日。

石帆山

《武陵記》曰:石帆山,石危起若數百幅帆形。

虎齒山

《武陵記》曰:虎齒山,形如虎齒。

民嘗六月祭之;不然,即輒有虎害。

移山

《武陵記》曰:移山,在汧一陽一界,本在一江一 北岸,因風雨之勢,一夕移渡一江一 南岸。

後以此名之。

淳於山

《武陵記》曰:淳於山,與白雉山相近,在辰州、武陵二郡界。

絕壑之半,有一白雉,遠望首尾可二丈,申足翔翼若虛中翻飛,即上視之,乃有一石雉舒翅綴著石上。

山下有石室數畝,望室裡雖暗,猶見銅鐘高丈餘,數十枚,其色甚光明。

武陵山

《武源記》曰: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尋水號曰桃花源,故陶潛有《桃花源記》。

又云:山上有神母祠。

平都山

《神仙傳》云:後漢延光元年,一陰一長生於馬明生連求仙法,乃將長生入青天山中,煮黃土為金以示之,立壇唼血,取太清神丹經授之,乃別去。

長生後於平都山白日昇天,即此山是也。

(山在南賓縣北二里。

)

一陽一歧山

《荊南記》曰:石首縣一陽一歧山,山無所出,不足可書,本屬南平界。

范玄平記云:故老相承雲,一胡一 伯始以本縣境無山,於此山上計偕簿。

高都山

《一江一 源記》云:《楚辭》所謂"巫山之一陽一,高丘之阻",高丘,蓋高都山也。

君山

《博物誌》曰:君山,洞庭之山是也。

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帝女遣一精一衛至王母,取西山之玉印,印東海北山。

庾穆之《湘州記》云:昔秦皇欲入湘觀衡山而遇風浪,溺敗至此山而免,因號為君山。

又《荊州圖副》云:"湘君所游,故曰君山。

有神,祈之則利涉。

山下有道,與吳包山潛通。

上有美酒數鬥,得飲者不死。

"

《漢武帝故事》云:帝齋七日,遣欒賓將男女數十人至君山,得酒欲飲之,東方朔曰:"臣識此酒,請視之。

"因即便飲,帝欲殺之。

朔曰:"殺朔若死,此為不驗,若其有驗,殺亦不死。

"帝赦之。

小廬山

《衡山圖經》曰:小廬山,一名浮丘山,在縣西一百八里,高六里三十步,東西二十里,南北四十里。

言其山似九一江一 廬山,故曰小廬山。

又古老相傳,謂浮丘公上昇之所,兼有道觀存焉。

靜福山

《衡山圖經》曰:靜福山,在縣北五十里,有梁廖沖者守清虛,為本郡主簿西曹祭酒。

湘東王國常侍,大同三年家於此山,先天二年飛昇於此山。

後刺史蔣防敬慕高風,刻石為碑。

方台山

蕭誠《荊南志》曰:華容方台山,山出雲母,土人采之,先候雲所出之處,於下掘取,無不大獲。

往往有長五尺者,可以為屏風。

當掘之時,忌有聲響,則所得粗惡。

攸縣雲一陽一山

《遁甲經》曰:沙土之地,雲一陽一之墟,可以避時,可以隱居。

雲一陽一氏,古之仙人姓氏,因號雲一陽一山。

在攸縣。

《仙方記》云:南嶽山有福地,有松膏實甘鮮可餌。

相傳雲,服食練行之人,多來采此松膏而服之,不苦澀,與余處松有別。

烏龍白騎山

《湘川記》云:汝城縣東有烏龍白騎山,遠望似城,有黑石如龍,白石如馬羅列,號曰烏龍白騎山。

文斤山

《湘川記》云:耒一陽一文斤山,上有石床 方高一丈,四面綠竹扶疏,常隨風委拂此床 。

大旱則禱雨時應。

石燕山

甄烈《湘州記》云:石形似燕,大小如一,山明雲淨,即翩翩飛翔。

羅含《湘中記》云:石燕在零陵縣,雷風則群飛翩翩然,其土人未有見者,今合藥或用。

萬歲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桂一陽一萬歲山,出靈壽草仙方,服之不死。

又有話石山,石有聲,如人共話。

黃箱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黃箱山,一名黃岑山,在東南三十里。

其山郴水所出,即是五嶺之一,從東第二騎田嶺是也。

又有浪井,井三日一湧。

麓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長沙西岸有麓山,其下有一精一捨,左右林嶺環回泉澗,一精一捨傍有礜石,每至嚴冬,其上不停霜雪。

宋淵《麓山記》曰:山足曰麓,蓋衡山之足也。

昭山

《宋永初山川記》曰:昭山下有旋潭,深無底,是湘水最深之處。

昔有舟人覆於此潭,其槽並甑有名題號,後於洞庭尋得,即知暗通也。

五溪山

《長沙圖經》曰:五溪山,在縣西北五十八里,高二里,北入朗州界。

昔吳黃龍三年,潘濬將兵五萬討武陵五溪蠻,在此山下立營,截住徒一黨一 ,因以為名。

按溪水自郡州武剛縣東北流,至岳州沅一江一 縣合益水。

《益一陽一城記》雲,在益水之一陽一,水出縣北,流入資口,在縣門橋下,皆五溪之下口也。

又按關羽屯軍資水北岸,即一名茱萸一江一 也。

吳甘寧拒之,雲"聞吾咳唾,彼即不敢過一江一 "是此處。

今號為關羽瀨。

錢石山

《湘川記》云:曲一江一 縣東有錢石山,其狀四方有若台,其石三面壁立,其上碎石如錢,故謂之錢石山。

采玉山

《湘川記》曰:曲一江一 縣有采玉山,卉木滋茂,泉石澄徹。

相傳雲,古采玉於此得名。

玉山

《湘川記》曰:玉山下有廟,昔有人得玉瑛於此,有銀山、白石山、越玉山。

又浮山,其地躡一處,則百餘步地動。

臨賀山

盛弘之《荊州記》曰:臨賀山,東山中有二竹,大數十圍,有盤石徑四五丈,極方正,青如彈棋局,兩竹垂拂掃石上,絕無塵穢,未至數十里,聞風吹一簫管之音。

馬嶺山

《郡國志》曰:郴州馬嶺山,本名牛脾山,山上有仙人蘇耽壇,即郴人也。

為兒童時,與眾童牧更直守牛,每耽守牛,牛不敢散。

嘗與眾人獵,即乘鹿,人笑之,曰:"龍也"。

去郡百二十里,母臨食晚,往買鮓,須臾即還。

一旦有眾賓來,耽啟母曰:"受性當仙,仙人合召耽去,今年疾疫甚,飲家中井水即無恙。

又種藥於園梅樹下,可治百病,買此水及藥,過於供養。

"便去。

母遽視之,眾賓皆白鶴也。

以耽常乘白馬,故號馬嶺山。

彈丸山

《水經注》曰:臨桂彈丸山,有湧泉,奔流迅激,東注於漓水,山龕及溪中有石如彈丸,因以石名焉。

驗其山有石竇,下深數丈,洞穴深遠,莫究其極。

百丈山

《桂林風土記》曰:百丈山,在郡城東北七十五里,一名把杖山。

疊障深重,遠延西南數百里,四接郡界,莫窮遠近。

自府北驛路徑穿其中,俗以崎嶇險阻,故以百丈名之。

又以林巒深邃,行人皆持兵杖以防猛獸,因亦名把杖山。

漓山

《桂林風土記》曰:漓山,在城南二里,漓水之一陽一,因以名焉,一名沈水山。

其山孤拔,下有澄潭,上高三百餘尺,傍有洞穴,其穴廣數丈,南北直透,上有怪石欹危,籐蘿縈茂。

世亂民保以避寇,旱或禱祀頗靈。

隱山

《桂林風土記》曰:隱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薈,古莫知者。

寶歷初,李渤出鎮,遂尋其源,見石門半開,有水淵澈,乃夷薙蕪穢,疏通巖穴,石林磴道,若天造靈府,不可根本,因號隱山。

獨秀山

《桂林風土記》曰:獨秀山,在城西北一百步,直聳五百餘尺,周回一里,平地孤拔秀異,下有洞穴凝垂乳,竇路通山北,傍回百餘丈,豁然明朗。

宋光祿卿顏延年牧此郡,常於此石室中讀書,遺跡猶存。

嘗賦詩云:"未若獨秀者,嵯峨郭邑開"是也。

南溪山

《桂林風土記》曰:南溪山,在縣南五里餘,其山聳拔千尺,煙翠凝空,古今所遺,其溪東注,與桂一江一 合。

龍蟠山

《桂林風土記》曰:龍蟠山,本名盤龍山,有石洞深致,洞中天然石室、石床 、石盆,洞門數重。

人秉燭游,常見龍跡大如碗。

洞有水,水中有魚,四足有角如龍形,人殺則風雨晦冥立至也。

前使李渤給事,改名隱山,連其所也。

堯山

《郡國志》云:廣州堯山,高四千丈,自番禺、一交一 阯見之。

有颶風,風發屋折樹翻湖焉。

雲母山

《續南越志》云:天後朝,曾城縣有何氏女服雲母粉,得道於羅浮山,山因所出以名之。

馬鞍山

《南越志》云:始皇朝,望氣者雲,南海有五色氣,遂發卒千人鑿之,以斷山之岡阜,謂之鑿龍。

今所鑿之處,形如馬鞍,故名焉。

慮山

裴關《廣州記》云:東莞縣有慮山,其側有楊梅、山桃,只得於山中飽食,不得取下;如下,則輒迷路。

火山

《嶺表錄》云:梧州對岸西火山,山下水澄潭,水深無極,其火每三五夜一見於山頂。

每至一更初,火起匝其頂,如野花之甚者,廣十丈餘,食頃而息。

或言其下水中有寶珠,光照於上,如火。

上有荔枝,四月先熟,以其地熱,故謂火山也。

浮石山

《一交一 州記》云:海中有浮石山而峙高數十丈,去永平營百餘里,浮在水上。

昔李遜征朱崖,欲審其實否,牽長索於山底洞過。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