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漢書·帝紀》曰:孝昭皇帝,(諱弗之,字曰不。)武帝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

太平御覽

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

○漢孝昭皇帝

《漢書·帝紀》曰:孝昭皇帝,(諱弗之,字曰不。

)武帝少子也。

母趙,本以有奇異得幸,(服虔曰:姨妤有奇手,指不伸。

案《外戚傳》曰:望氣者雲,此有奇女天子氣,故稱奇異也。

)及生帝,有奇異,(文穎曰:十四月乃生。

)遂立為太子,年八歲。

武帝崩,太子即皇帝位。

始元元年春二月,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

(如淳曰:謂之液者,天地和液之氣所為池。

案時漢用土德,服色尚黃。

鵠色皆白,而今更黃,以為土德之瑞,故紀之也。

言承一陰一陽一津液以作之。

)公卿上壽,賜諸侯王、列侯、宗室金錢各有差。

己亥,上耕於鉤盾弄田。

(應劭曰:時帝年九歲,未能親耕帝籍。

鉤盾宦者近署,故往試耕為戲弄也。

案《西京故事》,弄田在未央宮中也。

)元鳳元年九月,左將軍上官桀、桀子驃騎將軍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欲害之,詐使人為燕王旦上書言光罪。

時帝年十四,覺其詐,皆伏誅。

雖後有譖光者,上輒怒曰:"大將軍國家忠臣,先帝所屬,敢有譖毀者,坐之。

"光由是得盡忠。

元平元年夏四月,帝崩於未央宮。

(案帝九歲即位,在位十三年,壽二十二也。

)六月葬平陵。

《漢書贊》曰:昔周成王以孺子繼位,而有管、蔡四國流言之變。

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亂之謀。

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餘弊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繇薄斂,與民休息。

至始元、元鳳之間,匈一奴一和親,百姓充實,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議鹽鐵而罷榷酤,尊號曰"昭",不亦宜乎!

後漢·班固《昭帝述》曰:孝昭幼沖,塚宰惟忠,燕蓋譸張,實叡實聰,罪人斯得,邦家和同。

魏文帝《周成漢昭論》曰:或方周成王於漢昭帝,僉高成而下昭。

余以為周成王體上聖之休氣,稟賢妣之胎誨,周召為保傅,呂尚為太師,口能言,則行人稱辭,足能履,則相者導儀,目厭威容之美,耳飽仁義之一聲 。

所謂沉漬玄流而沐浴清風者矣。

猶有咎悔,聆二叔之謗,使周公東遷,皇天赫怒,顯明厥咎,猶啟《金縢》,稽諸國史,然後乃寤。

不亮周公之聖德,而信《金縢》之教言,豈不暗哉!夫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養惟蓋主,相則桀、光,體不承聖,化不胎育,保無仁孝之質,佐無隆平之治,所謂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然而德與性成,行與體並。

年在二七,早知夙達,發燕書之詐,亮霍光之誠,豈有啟《金縢》、信國史而後乃寤哉!使夫成、昭均年而立,易世而化,貿臣而治,換樂而歌,則漢不獨少,周不獨多。

魏丁儀《周成漢昭論》曰:成王、昭帝俱以襁褓之幼,托於塚宰,流言讒興,此其艱險相似者也。

夫以發《金縢》然後垂泣,計日力便覺詐書,明之遲速既有差矣。

且叔父兄子,非相嫌之處;異姓君臣,非相信之地。

霍光罹人謗而不出,周公賴天變而得入。

推此數者,齊本而論末,計重而量輕,漢昭之優於周成,甚明者也。

成王秀而獲實,其美在終;昭帝苗而未秀,其德在始。

必不得已而論二主,余與夫始者也。

○廢帝海昏侯

《漢書》曰:昌邑哀王髆,天漢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賀嗣。

立十三年,昭帝崩,無嗣,大將軍霍光征王賀典喪。

王乘傳詣長安邸,夜漏未盡一刻,以火發書。

其日中,賀發,晡時至定陶,行百三十五里,侍從者馬死相望於道。

郎中令龔遂諫王,令還郎謁者五十餘人。

賀到濟一陽一,求長鳴雞,道買積竹杖。

(文穎曰:合竹作杖也。

)過弘農,使大一奴一善以衣車載女子。

旦至廣明東都門也,遂曰:"禮,奔喪望見國都哭。

此長安東郭門也。

"賀曰:"我嗌痛,不能哭。

"至城門,遂復言。

賀曰:"城門與郭門等耳。

"且至未央宮東闕,遂曰:"昌邑帳在是闕外馳道北,(文穎曰:吊哭帳。

)未至帳所,有南北行道,馬足未至數步,大王宜下車也,向闕西面伏,哭盡哀止。

"王曰:"諾!"到,哭如儀。

王受皇帝璽綬,襲尊號。

即位二十七日,行一婬一亂。

大將軍光與群臣議,白孝昭皇帝後,廢賀歸故國。

初,賀在國時,數有怪。

嘗見白犬,高三尺,其頸似人,而冠方山冠;後復見熊,左右皆莫見。

又大鳥飛集宮中,王知,惡之,輒以問郎中令龔遂,遂為言其故,後又血污王坐席,王問遂,遂叫然號曰:"空宮不久,妖祥數至。

血者,一陰一憂象也。

宜畏慎自剩"賀終不改節。

居無何,就征。

既即位,後王夢青蠅之矢積西階東,可五六石,以屋版瓦覆,發視之,青蠅矢。

(或曰:惡蛇矢也。

)以問遂而不用其言,卒至於廢。

大將軍霍光更尊立孝武帝曾孫,是為孝宣帝。

《漢書》曰:昌邑王即位,好弄彘斗虎。

召皇太后御小馬車,使官一奴一騎乘,遊戲掖庭之中。

與孝昭帝宮人蒙等一婬一亂,詔掖庭令敢洩言腰斬。

王受璽凡二十七日,有罪千一百二十七條。

霍光乃即持其手,解脫其璽組,奏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馬門,群臣隨送。

王西面拜,曰:"愚戇不任漢事。

"起就乘輿副車。

大將軍光送至昌邑郟光謝曰:"王行自絕於天,臣等駑怯,不能殺身以報德。

臣寧負王,不敢負社稷。

願王自愛。

"

《漢書》曰:王吉,字子一陽一。

為昌邑中尉,上疏諫曰:"大王不好書術而樂逸游,憑軾撙銜,(服虔曰:撙,促也。

或曰掛也。

撙音子本反。

)馳騁不止,口倦乎叱吒,手苦於轡箠,身勞乎車輿,朝則冒霜露,晝則被埃塵,夏則為大暑之所暴炙,冬則為風寒之所偃保(偃,靡也。

遇疾風而靡也。

薄,迫也。

)數以軟脆之玉體,(耎,柔。

而兗切。

)犯勤勞之煩毒,非所以全壽命之宗也,又非所以進仁義之隆也。

夫廣廈之下,細氈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後,上論唐虞之際,下及殷周之盛,學仁聖之風,一習一 治國之道,忻忻焉發憤忘食,日新厥德,其樂豈不長哉!大王誠留意則心有堯舜之志,體有喬松之壽,美聲譽發而上聞,則福祿具臻,而社稷安矣。

"

○中宗孝宣皇帝

《漢書·帝紀》曰:孝宣皇帝,(諱詢,字次卿。

詢之字曰謀。

)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

太子納史良娣,生皇孫。

納王夫人,生宣帝,號曰皇曾孫。

生數月,遭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皆遇害。

曾孫雖在襁褓,猶坐系郡邸獄。

邴吉為廷尉監,治巫蠱,憐曾孫之亡辜,使女徒乳養,私給衣食。

至後元二年,望氣者言長安獄有天子氣,上遣使者皆殺之。

內署令郭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使者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

因遭大赦,吉乃載曾孫送祖母史良娣家。

後有詔掖庭養視,上屬籍宗正。

時掖庭令張賀嘗事戾太子,哀曾孫,養奉甚謹,以私錢供給教書。

既壯,為取暴室嗇夫許廣漢女,曾孫因倚依廣漢兄弟及祖母家,受詩於東海澓(澓音馥。

)仲翁,高才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裡之奸邪,吏治得失。

周遍三輔,常困於蓮灼鹵中。

尤樂鄠、杜間,率常在下杜。

(劭應曰:下杜,杜陵之下。

)時會諸朝,捨長安尚冠裡,身足下有毛,(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臥居數有光耀。

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售,亦以此自怪。

元平元年,昭帝崩,無嗣。

霍光徵昌邑王賀,賀一婬一亂,廢。

七月,光奏遣宗正德至曾孫尚冠裡捨,沐浴,賜御府衣。

太僕以軨獵車奉迎曾孫,就齊宗正府,封為一陽一武侯。

群臣上璽,即皇帝位。

甘露三年,匈一奴一呼韓耶單于皆來朝,謁稱藩臣而不名。

黃龍元年,帝崩於未央宮,在位二十五年。

《漢書》曰: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參乘,上內嚴憚之,若芒刺在背。

後張安世代光參乘,天子從容肆意甚安。

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誅。

故俗傳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禍萌於驂乘。

《漢書贊》曰: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事鹹一精一其能,至於伎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者也。

遭值匈一奴一乖亂,推亡固存,(李奇曰:宣帝能朝呼韓而固存,走郅支使遠遁是推亡也。

)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

功光祖宗,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東觀漢記》曰:光武下詔曰:"惟孝宣皇帝有功德,其上尊號曰中宗。

"

《帝王世紀》曰:宣帝廟名"樂游"。

後漢班固《宣帝述》曰:中宗明明,寅用刑名。

時舉傅納,聽斷惟一精一。

柔遠能邇,燀燿威靈。

龍荒朔漠,莫不來庭。

丕顯烈祖,尚於有成。

○孝元皇帝

《漢書·帝紀》曰:孝元皇帝,(諱奭之,字曰盛。

)宣帝太子也。

母曰共哀許皇后,宣帝昔微時生民間。

八歲為太子。

及即位,壯大,和仁好儒。

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理之,奈何純任德教,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何足任!"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由是疏太子而愛淮一陽一王,曰:淮一陽一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

"而王母張婕妤尤幸。

上欲用淮一陽一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許氏,故終不背焉。

宣帝崩,太子即位。

頻年行幸甘泉,河東,郊祀泰畤,祠后土。

幸長楊射熊館,布車騎,大獵。

竟寧元年,崩於未央宮。

在位十六年,時年四十三。

班固《漢書贊》曰:臣外祖兄弟為元帝侍中,(應邵曰:《元、成帝紀》皆固父彪所作,臣班彪自說也。

外祖,言金敝也。

)語臣曰:"元帝多才藝,善史書。

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忖節度,窮極要妙。

"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薛、貢、韋、匡迭為宰相。

而上牽制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矣。

然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一溫一 雅,有古之風烈。

應劭《漢官儀》僚曰:孝武時,天子以下未有幘。

元帝額上有壯發,不欲使人見,乃始進幘,群寮隨焉。

《帝王世說》曰:孝元皇帝,廟名長壽。

○孝成皇帝

《漢書·帝紀》曰:孝成皇帝,諱驁,字太孫。

元帝太子。

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宮,生帝於甲觀畫堂,(如淳曰:甲觀,館名;畫堂,堂名。

)為世嫡皇孫。

宣帝愛之,字曰太孫,常置左右。

年三歲而宣帝崩,及為太子,好經書,為人寬博謹慎。

初居桂宮,上嘗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應邵曰:馳道,天子之道。

)西至直城門,(晉灼曰:黃圖西出南頭第二門。

)得絕乃度。

上遲之,以狀對。

上於是大悅,乃著令,太子得絕馳道。

其後幸酒宴樂,(幸酒,好酒也。

)上不以為能。

而定陶恭王有才,母傅昭儀又愛幸,上以故欲以恭王為嗣。

賴侍中丹護太子家,輔助有功,上亦以先帝尤愛太子,故得無廢。

元帝崩,太子即位。

頻年幸甘泉、汾一陰一、郊祠。

綏和二年,崩於未央宮。

在位二十六年,時年四十五。

《漢書》曰:成帝好為微行,從其門郎,及私一奴一宮客,多至十餘人,皆帶持刀劍,或乘小車,御者在道上,或皆騎,出入市裡、郊野,遠至旁縣。

谷永曰:"今陛下棄萬乘之富貴,樂家人之賤事,厭高美之尊稱,好匹夫之卑字。

(如淳曰:稱長放家人是卑字。

)買私田於民間,畜私一奴一、車馬,北宮挺身,與群小晨夜相隨,鳥集雜會,醉飽吏民之家,亂服共坐,混淆無別。

典門戶奉宿衛之臣,執干戈,守空宮。

公卿百僚不知陛下所在,積數年矣。

"

《漢書贊》曰:臣之姑(晉灼曰:班彪之姑。

)充後宮為婕妤,父子兄弟侍帷幄,數為臣言:成帝善修容儀,升車正立,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臨朝淵默,尊嚴若神,可謂穆穆天子之容矣!博覽古今,容受直辭。

公卿稱職,奏議可述。

遭世承平,上下和睦。

然耽於酒色,趙氏亂內,外家擅朝,言之可為於邑。

建始以來,王氏始執國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蓋其威福之所由來者久矣。

《帝王世紀》曰:成帝廟名池一陽一。

揚雄《酒賦敘》曰:漢孝成皇帝好酒,雄作《酒賦》以諷之。

○孝哀皇帝

《漢書·帝紀》曰:孝哀皇帝,(諱欣之,字曰喜。

)元帝庶孫,定陶恭王之子也。

母曰丁姬。

三歲立為王,長好文辭法律。

入朝,上令誦詩,通一習一 ,能說,(能說其義。

)帝稱其才。

時王祖母傅太后,私賂遺上所幸趙昭儀及帝舅曲一陽一侯王根。

根及昭儀見上無子,亦欲預自結,皆勸帝以為嗣。

乃立為太子。

綏和二年三月,成帝崩。

太子即帝位。

建平二年夏,待詔夏賀良等言赤一精一子之韱,漢運中衰,當再受命,今宜改元易號。

乃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

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

八月詔曰:"夏賀良等言,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甲子制書,非赦令也,皆蠲除之。

"賀良等皆伏辜。

元壽三年,帝崩於未央宮。

在位六年,時年二十五。

《漢書》曰:孝哀皇帝,性不好音。

及即位帝,下詔曰:"孔子不雲乎放鄭聲,鄭聲一婬一,其罷樂府官。

郊祀樂及古之兵法武樂,在經法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

"

又曰:董賢為太子舍人,美麗自喜。

上即位,見幸。

出則參乘,入侍左右,旬月之間,賞賜巨萬,貴震朝廷。

嘗與上晝寢,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上不欲動搖之,乃斷袖而起。

又召賢女弟為昭儀,更名其捨為椒風,以配椒房。

武庫禁兵,尚方珍寶,上第盡在董氏,乘輿乃其副也。

賢為大司馬衛將軍,年二十二。

上置酒從容視賢曰:"吾欲法堯禪舜,何如?"侍中王閎曰:"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天下也,統業至重,天子無戲言。

"上乃默然不悅。

○孝平皇帝

《漢書·帝紀》曰:孝平皇帝,(諱衎之,字曰樂。

)元帝庶孫中山孝王之子也。

年三歲時為王。

哀帝崩,迎中山王即位。

元始五年,為莽所鴆而崩。

有司議曰:"禮,臣不殤君。

皇帝年已十四,宜以禮斂,加元服。

"

《漢書贊》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顯功,以自尊盛。

觀其文辭,方外百蠻,無思不服,休征嘉應,頌聲並作。

至乎變異見於上,民人怨於下,莽亦不能文也。

○少帝孺子

《漢書》曰:孝平皇帝崩,無子,嗣絕。

宣帝曾孫有五人,王莽惡其長子也。

兄弟不得相為,後乃征宣帝玄孫廣威侯嬰,年二歲,記以卜相最吉。

莽遂居攝,如周公故事,改曰居攝元年。

三月立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

建國元年乃策命孺子以為安定公。

莽執孺子手流涕曰:"今予迫皇天威命,不得如周公。

"哀歎良久,孺子下殿,北面稱臣,百僚莫不感慟。

莽敕阿乳母不得與言,常在四壁中,至於長大,不能名六畜。

後莽以女孫妻之。

《帝王世紀》曰:嬰為孺子,三年而廢為安定公,十五年而失國。

更始二年,平陵方望等將嬰聚眾為天子,數月,更始乃殺之。

○王莽

《漢書》曰: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

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輔政,凡九侯,五大司馬,惟莽父曼早死,不侯。

五侯侈靡,莽獨孤貧,因折節為儉。

受《禮經》,勤身博學,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整。

又外一交一 英俊,內事諸父。

世父鳳疾,莽侍病亂髮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鳳且死,以託太后及帝,拜黃門郎。

永始中封為新都侯,游者為之談說,虛譽隆洽。

太后姊子淳於長為九卿,先進,在莽右,莽一陰一求其罪,因大司馬根白之,長伏誅,莽以獲忠直,遂擢為大司馬,輔政。

莽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

歲餘,成帝崩,哀帝即位,傅太后、丁姬皆稱尊號,丞相朱博奏:"莽前不廣尊尊之義,請免為庶人。

"乃遣就國。

杜門自守,吏民冤訟莽者以百數。

元壽元年,征莽。

歲餘,哀帝崩。

莽為大司馬。

平帝即位。

太后臨朝,皆委政於莽。

群臣奏莽定策安宗廟,賜號安漢公。

莽以女配帝,欲擅權。

帝母衛姬及舅並留中山。

莽子宇恐帝大後見怨,與師吳章夜持血灑莽第,門吏發覺之,莽執宇送獄死。

莽因作書八篇,以戒子孫。

宜班郡國,令學官以著官簿,比《孝經》。

吏人上書者八千餘人,鹹曰:"伊尹為阿衡,周公為太宰。

"帝采伊、周稱號,加公為宰衡,位上公。

又加九錫鸞輅龍旗。

莽又增法五十條,犯者徙之四海。

徙者以十萬數,民始怨矣。

平帝疾,莽作策,請命,願以身代,藏策金縢。

平帝崩,莽惡立長,乃選子嬰,年三歲,託以卜相最吉。

是月,前煇光謝囂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下有丹書,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符命之興,自此始矣。

群臣奏安漢公居攝踐阼,服天子黻冕,南面朝群臣,車服出入如天子,郊祀天地,贊者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攝皇帝",自稱曰"予"。

改元曰居攝。

二年,東郡太守翟義立嚴鄉侯劉信為天子,移檄郡國,眾十餘萬。

莽惶懼,抱孺子告禱郊廟,仿《大誥》作策,班於天下。

莽既滅翟義,自謂威德已盛,遂謀即真之事矣。

功顯君死,意不在哀,令太后詔議其服。

莽奏太后下詔議其服,太后稱劉京上書言,七月中齊郡臨淄縣昌興亭長辛嘗夢曰:"吾,天公使也,天公使我告亭長曰:攝皇帝當為真。

即不信,此亭中當有新井。

"旦起視亭中,誠有新井,入地且百尺。

梓潼人哀章,即作銅匱,為兩檢,其上書言"莽為真天子。

"昏時,衣黃衣,持匱至高廟,付僕射以聞。

莽至高廟拜受金匱,還坐未央前殿,下書即真天子位,號曰"新"。

以十二月癸酉為建國元年。

莽按符命求得王盛從布衣登用,百官並改名。

又改光明宮為常安,立祖廟五,親廟四。

又更作小錢,與前大錢為二品。

百姓不便,農商失業,民人至涕泣於市道。

遣五威將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五威將乘乾文車,駕坤六馬,背負鷩鳥之毛,服飾甚偉。

長安狂女子碧呼道中,曰:"高皇帝大怒,趣歸我國。

不者,九月必殺汝!"莽捕殺之。

更名匈一奴一為降一奴一。

是時有用方技待詔黃門者,或問莽形貌,待詔曰:"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一聲 者也,故能食人,亦當為人所食。

"問者告之,莽誅待詔,後常翳雲母屏風,非親近莫得見也。

更名高句驪為下句驪。

五年二月,文母皇太后崩,立廟長安,新室世世獻祭。

元帝配食,坐於床 下。

又明六筦之令,犯禁者至死。

臨淮瓜田儀為盜賊,琅琊女子呂母亦起。

莽之南郊,鑄作威鬥,若北斗,欲以厭勝眾兵。

莽見盜賊起,乃命令太史推三萬六千歲歷紀,六年一改元,布天下。

大募天下丁男及死罪囚、吏民一奴一,名曰豬突希勇,以為銳卒。

莽見盜賊多,欲視為自安,遂營長安城南,提封百頃。

親舉築三千下,即言符命,黃帝以百二十女致神仙,乃遣分行天下,博采淑女。

莽夢見長樂宮銅人起立,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使尚方工鐫滅銅人膺文。

又令虎賁武士入高廟,杖劍四面提擊,桃湯赭鞭鞭灑屋壁。

又言黃帝建華蓋以登仙,乃造華之。

百官竊言"此似軟車,非仙物也。

"莽知西方潰叛,乃遣使分行天下,除井田一奴一婢山澤六筦之禁眾制。

會世祖與兄齊武王等攻拔棘一陽一,立劉聖公為天子。

莽愈恐。

欲外視自安,乃染其髮鬢,進所征天下淑女,立杜陵史氏女為皇后,聘黃金三萬斤。

遣王邑、王尋等兵百萬,號曰:"虎牙五威兵"。

定山東,圍昆一陽一。

世祖來救昆一陽一,邑等大敗。

關中聞之震恐,命張邯稱符命事,因曰:"《易》言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莽",皇帝名;"升",謂劉伯升;"高陵"謂高陵侯翟義封也。

言劉升、翟義為伏戎之兵於新皇帝世,猶殄滅不興。

後莽兵敗,莽憂憊不能食,但飲酒,啗魚,讀軍書倦,因憑幾寐,不復就床 矣。

但為厭勝,遣使壞渭陵、延陵園門罘罳,曰:"無使民復思漢也。

"崔發言:"《周禮》、《左傳》,國有太災,則哭以厭之。

"莽乃至南郊,陳符命本末,仰天曰:"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殄滅眾賊?"因搏心大哭,氣盡,伏而叩頭。

作告天策文千餘言。

諸生小民甚悲哀,及能誦策文者除為郎。

拜將軍九人,為九虎將。

一鄧一 曄開武關迎漢,漢丞相司直李松與一鄧一 曄共攻京師。

曄以王憲為校尉,略地。

至長門宮,而茂陵董喜等,並假以號,稱漢將。

長安旁兵四會城下,爭欲先入城,貪立大功。

莽分赦城內獄囚徒,皆授兵,殺希飲其血,誓曰:"大功莽分有不為新室者,社鬼記之!"眾兵發掘莽妻子父祖塚,燒其棺槨及九廟明堂,火照城中。

城中少年朱弟、張魚等燒作室門,斫敬法闥,呼曰:"反虜王莽,何不出降?"火及掖庭,莽避火宣室,火輒隨之。

宮人婦女啼呼曰:"當奈何!"莽紺祠服,帶璽韨,(紺,深青。

勺音弋旬切,勺,純也,言純為紺服也。

韨音弗。

)持虞帝匕首。

天文即案式於前,曰:"時加某。

"莽旋席隨斗而坐,曰:"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白虎門,就車,之漸台,欲阻池水,猶抱持符命、威鬥,公卿大夫、從官尚千餘人隨之。

王邑晝夜戰,罷極,入見其子侍中睦解衣冠欲逃,邑叱之令還,父子共守莽。

軍人入殿中,呼曰:"反虜王莽安在?"有美人出房曰:"在漸台。

"眾兵追之,圍數百重。

台上亦與戰。

莽入室下。

晡時,眾兵上台,台上商人杜吳殺莽,取其綬。

校尉公賓就見吳問綬主所在。

曰:"室中西北陬間。

"就識,斬莽首。

軍人爭分裂莽身,支節肌皮臠分,爭相殺者數十人。

傳莽首詣更始,懸於宛市中,百姓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應劭《漢官儀》曰:幘本無巾,如今半幘而已。

王莽無發,因為施巾,故里語曰:"王莽頭禿施幘屋。

"

《漢書贊》曰: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

及其居位攝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

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

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凶極惡,毒流諸夏,亂延蠻貊,猶未足逞其欲焉。

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墟,丘垅發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經》以文奸言,同歸殊途,俱成滅亡。

此皆亢龍絕氣,非命之運,紫色蛙(音蛙)聲,餘分位,聖王之驅除云爾!(非命,非天命也。

紫,間色,蛙,邪音。

歲月之餘分為閏,言非正也。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