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漢書·百官表》曰:僕射,秦官也。古者重武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

○左右僕射

《漢書·百官表》曰:僕射,秦官也。

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

自待中、尚書、博士及騶宰、永巷,皆有僕射。

取所領之事以為號,若尚書,則名曰尚書僕射。

《東觀漢記》曰:鮑永字君長,拜僕射,行將軍事,將兵安集河東。

永好文德,行軍常皂襜,路稱"鮑尚書兵"。

《後漢書》曰:郅壽為尚書僕射,是時,大將軍竇憲以外戚之一寵一 ,威傾天下。

憲常使門生繼書詣壽,有所請託,壽即送詔獄。

前後上書陳憲驕恣,引王莽以誡國家。

又曰:鄭崇字子游,為尚書僕射,數見諫淨,上笑曰:"我識鄭尚書履聲。

"

《續漢書》曰:尚書僕射一人,六百石。

令不在則奏下眾事。

《魏志》曰:毛玠字孝先,為尚書僕射。

時太子未定立,臨淄王植有一寵一 。

玠諫曰:"近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

"會玠起更衣,太祖謂左右曰:"國之司直,我之周昌。

"

又曰:徐宣為左僕射,後加侍中。

車駕幸許昌,宣總統留事。

帝還,主者奏呈文書。

詔曰:"朕省與僕射何異?"竟不視。

又曰:文帝時,欲以賈詡為僕射。

詡曰:"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

詡名不素重,非以服人;詡縱昧於榮利,奈國朝何?"

《魏略》曰:李豐字安國,為侍中僕射,在台閣,常多托疾。

時台制滿百日當解祿,豐未滿百日蹔起,已而復臥,如是數歲。

及太傅宣王久病,曹爽攝政,豐依違二公間,故時人有謗書曰:"曹爽之勢熱如湯,太傅父子冷如漿,李豐兄弟如游光。

"其意以為豐雖外示清淨,而內圖事機有似游光。

《吳志》曰:諸葛恪既定山越,孫權使尚書僕射薛綜勞軍曰:"故遣中台近官,迎致犒賜。

"

《晉書》曰:荀顗代陳泰為僕射,吏部四辭而後受。

又曰:太康元年,以山濤清虛恬簡,轉為左僕射。

又曰:魏舒太康初拜右僕射,舒與衛瓘、山濤、張華等以六一合 混一,宜同古典,封禪東嶽。

前後累陳其事,帝謙讓不許。

《晉起居注》曰:武帝太康四年,詔曰:"吏部掌敘人倫,治化之本也,宜得忠正舊德。

尚書右僕射魏舒,寬泰弘毅,潛通有才識,其以舒為左右僕射,領選曹。

"

又曰:永昌元年詔曰:"尚書分置左右僕射,所以廣登賢俊,經始萬機。

護軍周顗可左僕射,領軍王遂可右僕射。

"

又曰:尚書高一陽一王珪,忠允善政,思量弘濟,蒞官盡心,所居著稱,其以珪為右僕射。

"

又曰:"太康元年詔曰:尚書置左右僕射,所以恢演治典,協宣庶政。

"

謝靈運《晉書》曰:古者重武事,貴射御,取其捷御如僕,各置一人,尚書六人,謂之八座。

參攝百揆,出納王命,古元凱之任也。

干寶《晉記》曰:武帝詔曰:"散騎常侍、中軍將軍羊祜,秉德清勁,經緯文武,雖處腹心之任,不總樞機之重,非垂拱無為,委任責成之意也。

以祜為尚書左僕射衛將軍。

"

《晉諸公贊》曰:司馬珪少時有令望,早歷顯職,晉受禪為尚書左僕射,時年三十七,眾論以為美。

《晉書百官注》曰:僕射一人,銅英墨綬,五時朝服,納言幘,進賢冠,佩水蒼玉。

官品第三,俸月四十五石。

《晉公卿禮秩》曰:尚書僕射,魏晉以來或置左右,或不置。

《晉中興書》曰:顧和,康帝即位為尚書僕射,以母老固辭。

詔敕特諭,暮出朝還,其優遇如此。

又曰:紀瞻字士遠,為右僕射。

肅祖嘗內殿慨然憂天下曰:"社稷之臣,欲無復十人如何?"因數之云:"君便是一人。

"瞻謝曰:"臣不敢聞命。

"肅祖曰:"方欲與君善語,雲何復崇謙讓耶。

"瞻以年在懸車,自陳告老。

詔曰:"豈朕德薄,不足以為治乎?"

又曰:王珣拜尚書左僕射,領吏部,時烈宗雅好典籍,深欽愛之,與殷仲堪、徐邈並以才學文章為上所暱。

桓玄《答道子箋》云:"王珣明悟疏徹風一流 之美,雖逼於同異,才用不盡,然君子在朝,所益自多也。

"

又曰:刁協字玄亮,除左僕射,時中興草創,制度未立,朝臣無練一習一 舊儀者。

惟協以久在中朝,加性聰朗,多諳故事,朝廷憲體、出入威儀、唱贊一皆稟於協,當時稱為強記。

《宋書》曰:劉延孫為尚書左僕射。

延孫疾病,不任拜起,上使乘船自清溪至平昌門,仍入尚書下捨。

又曰:漢制,御史中丞遇尚書令,僕、丞郎車,皆預相迴避,台官過乃得去。

今尚書令上朝及下,禁斷行人,猶其制也。

(尚書,漢稱台,魏晉已降,方號曰剩)

又王弘為僕射,奏彈康樂侯謝靈運:一婬一其{薛女}女、殺興湖一江一 涘,請免官削爵,付大理內台。

舊體不得用,風聲舉彈,此事彰赫,暴之朝野,不敢拱默。

武帝令免官而已。

又曰:王裕之,字敬弘,元嘉三年為尚書僕射,所署文案,初不省讀。

嘗豫聽訟,上問疑獄,敬宏不對。

上變色問左右,何故不以訊牒副僕射,敬弘曰:"臣乃得訊牒讀之,正自不解。

"上甚不悅。

《齊書》曰:王延之轉左僕射。

宗德既衰,太祖輔政,朝野之情,人懷彼此。

延之與尚書令王僧虔中立無所去就,時人為之語曰:"二王持平,不送不迎。

"太祖以此善之。

又曰:張緒,帝欲用緒為右僕射,以問王儉,儉曰:"緒少有清望,誠美選也,南士由來少居此職。

"褚彥回曰:"儉少年,或未憶耳。

一江一 左用陸玩、顧和,皆南人也。

"儉曰:"晉昏衰政,不可為則。

"

《齊職儀》曰:魏朝以尚書僕射毛玠領選曹,晉武以僕射領吏曹,後依擬至今,或領焉。

《南燕書》曰:慕容德以右僕射封嵩為左僕射,尚書韓卓為右僕射。

時嵩、卓並年三十,又以嵩弟融為西中郎將,卓弟軌為中郎將,嵩等俱拜,帝臨軒詔令四人同入,嵩等升殿方謝,帝顧曰:"躍二龍於長衢,騁雙驥於千里。

"朝野榮之。

《後魏書》曰:郭祚為右僕射,時議定新令,詔祚與侍中、門下參議刊正。

故事,令、僕射、中丞騶唱而入宮,至於馳道。

及祚為僕射,以為非盡敬之宜,言於帝,納之,下詔:"御在太極,騶唱至止車門;御在朝堂,至司馬門。

"騶唱不入宮,自此始也。

又曰:趙善為尚書右僕射,性一溫一 恭有器局,雖位居端右而愈自謙退其職。

務克舉則曰:"某官之力。

"有罪責則曰:"善之咎也。

"時人稱其有公輔之量。

又曰:元順除吏部尚書右僕射,及上省登階向榻,見榻甚故,問都令史徐仵,仵起曰:"此榻曾經先王坐。

"順即哽塞,涕泗一交一 流,久而不能言,遂令換之。

又曰:一陽一平王新成之子欽,字思若,累遷尚書右僕射。

欽色黑,故時人號為黑面僕射。

《三國典略》曰:東魏以孫騰兼尚書左僕射,府庫關鑰,一以委之。

又曰:北齊王晉明,豪侈有氣俠,留心經史,招引賓客。

嘗為尚書右僕射,百餘日便謝病而退。

告人云:"廢人飲酒,安能作刀筆吏,披故紙乎?"

《北齊書》曰:高隆之為尚書右僕射,時初給民田,貴勢皆占良美,貧弱鹹受瘠保隆之啟高祖,悉更反易,乃得均平。

《後周書》曰:周惠達為右僕射,自關右草創,禮樂缺然,惠達與禮樂官損益舊章,至是儀軌稍備。

魏文帝因朝奏樂,顧謂惠達曰:"此卿之功也。

"

又曰:李遠除尚書左僕射,遠白太祖曰:"遠秦隴匹夫,才藝俱缺,平生念望不過一郡守耳。

遭逢際會,得奉聖明,主貴臣遷,以至於此。

今位居上列,爵邁通侯,受委方面,生殺在手,非直榮一寵一 一時,亦足光華身世。

但尚書僕射,任居端揆,今以賜授,適所以重其罪責。

明主若欲全之,乞寢此授。

"太祖曰:"公勳德兼美,朝廷敬肅,選眾而舉,何足為辭!且孤之於公,義等骨肉,豈容於官位之間便致退讓?深乖所望也。

"遠不得已,方拜職。

《陳書》曰:袁憲遷右僕射,參掌選事。

先是,憲長兄簡懿為左僕射,至是憲為右僕射,台省目簡懿為大僕射,憲為小僕射,朝廷榮之。

《隋書》曰:楊素為右僕射,與高熲專掌朝政,後文帝漸疏忌素,詔曰:"僕射,國之宰輔,不可躬親細務,但三五日一度,向省平論大事。

"外示崇重,實奪其權。

《唐書》曰:太宗謂房玄齡、杜如晦曰:"為僕射,當須廣開耳目,求訪賢哲。

有武藝謀略、才堪撫眾者,任以邊事;有經明德行,性理通悟者,任以侍臣;有明幹清愨、處事公平者,任以劇務;有學通今古,識達政術者,任以理人。

此乃宰相之弘益也。

比聞聽受辭訟,日不暇給,安能助朕求賢哉?"因敕:尚書細務屬左右丞,惟枉屈大事合聞奏者關於僕射。

又曰:戴至德為僕射,時與劉仁軌更日受詞訟。

嘗有老母經省陳詞,至德已收牒省視,老母前曰:"本謂是解事僕射,所以來訴;公乃是不解事僕射,請卻付牒來也。

"至德笑而還之,議者尤稱其長者焉。

又曰:元和中,裴均為僕射,於尚書省都堂上事,其送印及呈孔目、唱案、授案,皆使尚書郎為之。

又三品已上官升階列坐,四品、五品及郎官、御史拜於廳下,然後召御史中丞、左右丞升階答拜。

初,開元中張說為右丞相,因制儀注自極尊大,自非中書門下及諸三品已上官,是日皆坐受拜。

或征其所從來,答曰:"聖歷中王及善、豆盧欽望同日拜文昌左右丞,亦同此儀。

當時以說方承恩一寵一 ,不敢復詰,因為故事,非舊典也。

均一交一 結權幸而得貴位,在班列嘗逾位而立,御史中丞盧坦請退之,均不受。

坦曰:"姚南仲為僕射例如此。

"曰:"南仲何人?"坦曰:"南仲,是守正而不一交一 權幸者也。

"尋罷坦為右庶子,時人歸咎於均。

又曰:寶歷中,左僕射李絳與御史中丞王璠相遇於道,璠車不為之卻,因上言:"故事雲,左右僕射,師長庶僚,開元中以為左右丞相,其後雖去三事機務,猶總百司之權,表狀之中不署其姓。

尚書已下,每月合衙上日,百寮列班,宰相送上,中丞御史列位於庭。

禮數之崇,中外特異,所以自武德貞觀以來,聖君賢臣布政除弊,不革此禮,謂為合宜。

苟有不安,尋亦合廢。

近年緣有才不當職、恩加特拜者,遂從權便,不用舊儀,酌於群情,事實非當。

今或有僕射初除就中丞院門相見者,即與就參何殊?或中丞新授,亦無見僕射之處。

又參賀處,或僕射先至,中丞後來,憲度乖宜,尊卑倒置。

倘人才忝位,自合別授賢良;若朝命守官,豈得有虧法制!伏望下百僚,重詳定事體,使永可遵行。

"奉敕宜令左右常侍、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詳議聞奏。

元和中,太常博士韋謙舉奏削去舊儀,今降上論於體甚當。

然其時,璠一黨一 方盛,致絳改官,共寢其儀。

又曰:李程,太和中為左僕射、中謝,日奏曰:"臣所忝官上禮,前後儀注不同。

在元和、長慶中,僕射數人,上日不受四品已下官拜。

近日再定儀注,四品已下官悉許受拜,王涯竇易直已行之於前。

今御史雲已聞奏太常寺,定取十五日上,臣進退未知所據。

"時中丞李漢以為受四品已下拜太重,敕曰:"僕射上儀近已詳定,所緣拜禮皆約令文,已經施行,不合更改,宜准大和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敕處分。

"

《鍾離意別傳》曰:意為尚書僕射,其年匈一奴一來降,詔賜縑三百疋,尚書侍郎暨酆受詔,誤以三千疋賜匈一奴一。

詔大怒,鞭酆欲死,意獨排省閣入諫,明帝以合大義。

恚損怒消,帝謂意曰:"非鍾離尚書,朕幾降威於此郎。

"

《世說》曰:周伯仁過一江一 ,積年恆大飲酒,嘗經三日醒,時人謂為三日僕射。

《唐書官品志》曰:僕射為執法,置二,則為左右僕射,皆與令同。

左糾彈而右不糾彈。

《唐新語》曰:自武德至長安四年已前,僕射並是正宰相,故太宗謂房玄齡等曰:"公為宰相,當須大開耳目,求訪賢哲。

"即其事也。

神龍初,豆盧欽望為僕射,不帶同中書門下三品,不敢參議政事,後加知軍國事。

韋安石為僕射,東都留守,自後僕射不知政事。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