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唐書》曰:玄宗明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

○唐玄宗明皇帝

《唐書》曰:玄宗明皇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順聖皇后竇氏。

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於東都。

性英斷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

儀範偉麗,有非常之表。

三年閏七月丁卯,封楚王。

天授二年十月戊戌,出閣,開府置官屬,年始七歲。

朔望車騎至朝堂,金吾將軍武懿宗忌上嚴整,訶排儀仗,因欲折之。

上叱之曰:"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騎從!"則天聞而特加一寵一 異。

尋即入閣。

長壽二年臘月丁卯,改封臨淄郡王。

聖歷元年,出閣,賜第於東都積善坊。

大定元年,從幸西京,賜宅於興慶坊。

長安中,歷右衛郎將、尚輦奉御。

神龍元年,遷衛尉少卿。

景龍二年四月,兼潞州別駕。

十二月,州境有黃龍白日昇天。

嘗出畋,有紫雲在其上,後從者望而得之。

前後符瑞凡一十九事。

四年,中宗將祀南郊,來朝京師。

將行,使術士韓禮筮之,蓍一莖孑然獨立。

禮驚曰:"蓍立,奇瑞非常也,不可言。

"屬中宗末年,王室多故,上常一陰一引材力之士以自助。

上所居宅外有水池,漫溢頃餘,望氣者以為龍氣。

四月,中宗幸其第,因游其池,結綵為樓船,令巨象踏之。

至六月,中宗暴崩,韋後臨朝稱制。

韋一溫一 、宗楚客、紀處訥等謀傾宗社,以睿宗介弟之重,先謀不利。

道士馮道力、處士劉承祖皆善占兆,詣上布誠款。

上所居裡名隆慶,時人語訛以"隆"為"龍";韋庶人稱制,改年又為唐隆,皆符御名。

上益自負,乃與太平公主謀之,公主喜,以子崇簡從。

上乃與崇簡、朝邑尉劉幽求、長上折衝麻嗣宗、押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鳧寶昌寺僧普潤等定策誅之。

或曰:"先啟大王。

"上曰:"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怖憂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

"遂以庚子夜率幽求等數十人,自苑南入總監鍾紹京又率丁匠百餘人以從。

分遣萬騎往玄武門殺羽林將軍韋璿、韋播、高嵩,持首而至,眾歡叫大集。

攻白獸、玄德等門,斬關而進,左萬騎自左入,右萬騎自右入,合於凌煙閣前。

時太極殿前有宿衛梓宮萬騎,聞噪聲,皆披甲應之。

韋庶人惶恐走入飛騎營,為亂兵所害。

於是分遣誅韋氏之一黨一 ,比明,內外討捕,皆斬之。

乃馳謁睿宗,謝不先啟請之罪。

睿宗遽前抱上而泣曰:"宗社禍難,由汝安定,神祇萬姓,賴汝之力也。

"拜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進封平王。

睿宗即位,與侍臣議立皇太子,僉曰:"除天下之禍者,享天下之福;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

平王有聖德,定天下,又聞成器已下鹹有推讓,宜膺主鬯,以副群心。

"睿宗從之。

景午,制立為皇太子。

延和元年,凶一黨一 因術人間睿宗曰:"據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災,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東宮矣。

"睿宗曰:"傳德避災,吾意決矣。

"七月壬午,下制曰:"皇太子某有大功於天地,定阽危於社稷,一溫一 文既一習一 ,聖敬克躋。

委之監撫,已移年歲,時政益明,庶工惟序。

朕之知子,庶不負時,歷數在躬,宜陟元後。

可令即皇帝位,有司擇日授冊。

朕方比跡洪古,希風太皇,神與化游,思與道合,無為無事,豈不美歟!王公百寮,宜識朕意。

"上惶懼,遽馳見叩頭,請所以傳位之旨。

睿宗曰:"吾因汝功業得宗社,今帝座有眚,思欲遜避,唯盛德大勳,始轉禍為福。

易位於汝,吾知晚矣。

上始居武德殿視事,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皆決之。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

尚書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雍州長史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等與太平公主同謀,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兵作亂。

上密知之,因以中旨告歧王范、薛王業、兵部尚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殿中監姜皎、中書侍郎王琚、吏部侍郎崔日用等定計,因毛仲取閒廄馬及家人三百餘人,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數人,出武德殿,入虔化門。

梟常元楷、李德於北闕。

擒賈膺福、李猷於內客省以出,執蕭至忠、岑羲於朝堂,皆斬之。

睿宗明日下詔曰:"朕將高居無為,自今軍國政刑一事已上,並取皇帝處分。

"上御承天門樓,下制大赦天下。

冬十一月甲申,幸新豐之一溫一 湯。

癸卯,講武於驪山。

兵部尚書、代國公郭元振坐虧失軍容,配流新州;給事中、攝太常少卿唐紹以軍禮有失,斬於纛下。

甲辰,畋獵於渭川。

同州刺史、梁國公姚元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十一月戊子,上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

十二月庚寅朔,大赦天下,改為開元。

四年六月癸亥,太上皇崩。

九年四月甲戌,上親策試應制舉人於含元殿,謂曰:"古有三道,今減二策。

近無甲科,朕將存其上第,務收賢浚"十三年冬十月辛酉,東封泰山,發自東都。

十一月丙戌,至兗州岱宗頓。

丁亥,致齋於行宮。

己丑,日南至,備法駕登山,仗衛羅列岳下百餘里。

詔行從留於谷口,上與宰臣、禮官昇山。

庚寅,祀昊天上帝於上壇,有司祀五帝百神於下壇。

禮畢,藏玉冊於封祀壇之石,然後燔柴。

燎發,群臣稱萬姓,傳呼自山頂至岳下,震動山谷。

上還齋宮,慶雲見,日抱戴。

辛卯,祀皇地祗於社首,藏玉冊於石,如封祀壇之禮。

壬辰,御帳殿受朝賀,大赦天下。

封太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環山十里,禁其樵采,賜酺七日。

甲午,發岱岳。

景申,幸孔子宅,親設奠祭。

十二月己巳,至東都。

時累歲豐稔,東都米斗十錢,青、齊米斗五錢。

是冬分吏部為銓,敕禮部尚書蘇頲、刑部尚書韋杭、工部尚書盧從願等分掌選事。

十四年五月癸卯,戶部進計帳,今年管戶七百六萬九千五百六十五,管口四千一百四十一萬九千七百一十二。

二十二年五月,關中大風拔木,同州尤甚。

是夏,上自於苑中種麥,率皇太子己下躬自收穫,謂太子等曰:"此將薦宗廟,是以躬親,亦欲令汝等知稼穡之難也。

"因分賜侍臣,謂曰:"比歲令人巡檢苗稼,所對多不實,故自種植以觀其成;且《春秋》書麥禾,豈非古人所重也!"二十五年春正月壬午,制曰:"朕猥集休運,多謝哲王,然而哀矜之情,小大必慎。

自臨寰宇,子育蒸黎,未嘗行極刑,起大獄。

上弘降鑒,應以祥和,思協平邦之典,致之仁壽之域。

自今有犯死刑,除十罪,宜令中書門下與法官詳所犯輕重,具狀奏聞。

"秋七月己卯,大理少卿徐岵奏:"天下今歲斷死刑五十八人,幾致刑措。

"二十七年八月甲申,制追贈孔宣父為文宣王,顏回為兗國公,餘十哲皆為侯,夾坐。

後嗣褒聖侯改封為文宣公。

二十九年正月,制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並置崇玄學。

天寶元年春正月丁未朔,大赦天下,改元,常赦不原鹹赦除之。

百姓有欠負租稅及諸色並免之。

前資官及白身人有儒學博通、文詞秀逸及軍謀武藝者,所在具以名薦。

京文武官才堪官為刺史者,各令封狀自舉。

改黃鉞為金鉞。

內外官各賜勳兩轉。

甲寅,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見於丹鳳門之通衢,告錫靈符在尹喜之故宅。

"上遣使者函谷故關尹喜台西發得之,乃置玄元廟於大寧坊。

二月丁亥,上加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武神文皇帝。

辛卯,親享玄元皇帝於新廟。

甲午,親享太廟。

景申,合祭天地於南郊。

置天下囚徒,罪無輕重並釋放。

三載正月景辰朔,改年為載。

四載秋八月甲辰,冊太真楊氏為貴妃。

七載三月乙酉,大同殿柱產玉芝,有神光照殿,群臣請加皇帝尊號曰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許之。

夏五月壬午,上御興慶宮受冊徽號,大赦天下。

六月,范一陽一節度使安祿山賜實封及鐵券。

十一載十一月庚申,御史大夫兼蜀郡長史楊國忠為右相兼吏部尚書。

十三載二月,祿山奏前後討奚契丹立功將士跳蕩等,請超三資,於是超授將軍者五百餘人,中郎將者二千餘人。

十四載冬十月壬辰,幸華清宮。

景寅,范一陽一節度使安祿山率蕃漢之兵十餘萬,自幽州南向指闕,以誅楊國忠為名,先殺太原尹楊光翽於博陵郡。

壬申,聞於行在所。

癸酉,以郭子儀為靈武太守、朔方節度使。

封常清自安西入奏,至行在。

甲戌,以常清為范一陽一、平盧節度使,令募兵三萬以御逆一胡一 。

戊寅,還京。

十二月景戌朔,祿山於靈昌郡渡河。

辛卯,陷陳留郡,殺張介然。

甲午,陷滎一陽一郡,殺太守崔無詖。

景申,封常清與賊戰於成皋甖子谷,官軍敗績,常清奔於陝郡。

丁酉,安祿山陷東京,殺留守李憕、中丞盧奕、判官蔣清。

時高仙芝鎮陝郡,棄城西保潼關。

常山太守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賈深等殺賊將李欽湊,執賊將何千年、高邈送京師。

辛丑,詔皇太子統兵東討。

十五年春正月乙卯,御宣政殿受朝。

其日,祿山僣號於東京。

六月庚寅,哥舒翰將兵八萬與賊將崔乾祐戰於靈寶西原,官軍大敗,死者十六七。

甲午,將謀幸蜀,乃下詔親征,仗下後,士庶恐駭,奔走於路。

乙未,凌晨,自延秋門出,微雨沾濕,扈從唯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內侍高力士太子、親王,妃主、皇孫已下多從之不及。

平明渡便橋,國忠欲斷橋。

上曰:"及來者何以能濟?"命緩之。

辰時,至鹹一陽一望賢驛置頓,官吏駭散,無復儲擬。

上憩於宮門之樹下,亭午未進食。

俄有父老獻麨,上謂之曰:"爾可進飯。

"於是百姓獻食相繼。

俄又尚食持御膳至,上頒給從官而後食。

是夕次金城縣,官吏已遁,令魏方進男允招誘,俄得智藏寺僧進芻粟,行從方給。

景辰,次馬嵬驛,諸衛頓軍不進。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一胡一 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恐。

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楊國忠之徒,可致之於法。

"會吐蕃使二十一人遮國忠告訴於驛門,眾即呼曰:"楊國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驛四合,及誅楊國忠、魏方進一族,兵猶未解。

上令高力士詰之,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

"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荊玄禮等見上請罪,命釋之。

丁酉,將發馬嵬驛,朝臣惟韋見素一人,乃命見素子京兆府司錄諤為御史中丞,充置頓使。

議其所向,軍士或言阿、隴,或言靈武、太原,或言還京為便,韋諤曰:"還京,須有捍賊之備,今兵馬未集,恐非萬全,不如且幸扶風,徐圖所向。

"上詢於眾,眾以為然。

及行,百姓遮路乞留皇太子,願戮力破賊,收復京城,即日留太子。

戊戌,次扶風縣。

己亥,次扶風郡。

軍士各懷去就,鹹出醜言,陳玄禮不能制。

會益州貢春采十萬匹,上悉命置於庭,召諸將諭之曰:"卿等國家功臣,陳力久矣,朕之優獎,常亦不輕。

逆一胡一 背恩,事須迴避。

甚知卿等不得別父母妻子,朕亦不及親辭九廟。

"言發流涕。

又曰:"朕須幸蜀,路險狹,人若多往,恐難供承。

今有此采,卿等即宜分取,各圖去就。

朕自有子弟中官相隨,便與卿等訣別。

"眾鹹俯伏涕泣曰:"死生願從陛下。

"上曰:"去住任卿。

"自是悖亂之言稍息。

庚子,以司勳郎中、劍南節度留後崔圓為蜀郡長史、劍南節度副大使。

以穎王璬為劍南節度大使,以監察御史宋若思為御史中丞充置頓使。

韋諤充巡閣道使,並令先發。

辛丑,發扶風郡,是夕,次陳倉。

壬寅,次散關。

分部下為六軍,穎王璬先行,壽王瑁等分統六軍,前後左右相次。

景午,次河池郡,崔圓奏劍南歲稔民安,儲供無缺,上悅,授圓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蜀郡長史、劍南節度如故。

以前華州刺史魏仲犀為梁州長史。

秋七月壬戌,次益昌縣,渡吉柏一江一 ,有雙魚夾舟而躍,議者以為龍。

甲子,次普安郡,憲部侍郎房琯自後至,上與語,甚悅,即日拜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丁卯,詔以皇太子充天下兵馬元帥,都統朔方、河北、河東、平盧等節度兵馬,收復兩京。

庚午,次巴西郡。

庚辰,車駕至蜀郡,扈從官吏軍士到者一千三百人,宮女二十四人而已。

八月癸未朔,御蜀郡府衙宣詔,大赦天下。

癸卯,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

丁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

己亥,上皇臨軒降冊,冊肅宗,命宰臣韋見素、房琯使靈武,冊命曰:"朕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取皇帝處分,後奏朕知。

俟克復兩京,朕當怡神姑射,偃息大庭。

"明年九月,郭子儀收復西京。

十月,肅宗遣中使啖廷瑤入蜀奉迎。

丁卯,上皇發蜀郡。

十一月景申,次鳳翔郡。

肅宗遣一精一騎三千至扶風迎衛。

十二月景戌,肅宗具法駕至鹹一陽一望賢驛,迎奉上皇御宮之南樓。

肅宗拜慶樓下,嗚咽流涕不自勝,為上皇徒步控轡,上皇撫背止之,即騎馬前導。

丁未至京師,文武百寮、京城士庶夾道歡呼,靡不流涕。

即日,御大明宮之含元殿,見百寮,上皇親自撫問,人人感咽。

上皇詣廟請罪,遂幸興慶宮。

三載二月,肅宗與群臣奉上皇尊號曰太上至道聖皇帝。

乾元三年七月丁未,移幸西內之甘露殿。

時奄官李輔國離間肅宗,故移居西內。

高力士、陳玄禮等遷謫,上皇浸不懌。

上元二年四月甲寅,崩於神龍殿,時年七十八,謚曰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

初,上皇親拜五陵,至橋陵,見金栗山崗有龍盤鳳翥之勢,復近先塋,謂侍臣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

"至是,追奉先旨以創寢園。

廣德元年三月辛酉,葬於泰陵。

○安祿山(附)

《唐書》曰: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一胡一 人也。

本無姓氏,名軋犖山。

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師,以卜為業。

開元初,與將軍安道買男俱逃出突厥中。

安道買次男貞節為嵐州別駕,收穫之。

年十餘歲矣,冒姓為安。

及長,解六蕃語。

二十年,張守珪為幽州節度,祿山盜羊事覺,守珪剝坐,欲棒殺之,大呼曰:"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守珪見其肥白,壯其言而釋之。

令與鄉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獲,授為偏將。

以驍勇聞,遂養為子。

二十八年,為平盧兵馬使。

性巧密,人多譽之。

授營州都督、平盧軍使。

厚賂往來者,乞為好言,玄宗益信向之。

天寶元年,以平盧為節度,以祿山攝中丞為使。

入朝奏事,玄宗益一寵一 之。

三載,代裴寬為范一陽一節度,河北採訪、平盧軍等使如故,採訪使張利貞嘗受其賂,及李林甫,並言其美。

玄宗意益堅。

後請為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問之。

對曰:"臣是蕃人,先母而後父。

"玄宗大悅,遂命楊銛已下並約為兄弟姊妹。

晚年益肥壯,垂手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至玄宗前,作一胡一 旋舞,疾如風焉。

為置第宇,窮極壯麗。

上御勤政樓,於御座東為設一大金雞障,前置一榻坐之。

十載入朝,又求為河東節度,因拜之。

長子慶宗,太僕卿;少子慶緒,鴻臚卿。

慶宗又尚郡主。

祿山一陰一有逆謀,於范一陽一北築雄武城,外示禦寇,內貯兵器,積穀為保守之計,戰馬萬五千匹,牛羊稱是。

秉三道節度,進奏無不允。

每月進奉生口駝馬鷹犬不絕,人無聊生矣。

祿山既肥大,不任戰。

十一載八月,祿山並率河東等軍十五萬以討契丹,去平盧千餘里,至土護真河,即北黃河也。

倍程奄至契丹牙帳。

屬久雨,弓箭皆漲濕,將士困極,奚又夾攻之,殺傷略荊祿山被射,以麾下奚小兒二千餘人走上出,墜坑中,其男慶緒等扶之。

會夜,解走,投平盧城。

楊國忠屢奏祿山必反,玄宗使中官輔璆琳覘之,得其賄賂,盛言其忠。

十三載正月,謁於華清宮,因涕泣言:"臣蕃人,不識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楊國忠欲得殺臣。

"玄宗益親厚之,遂以為左僕射,卻回。

又請為閒廄、隴右群牧等都使,又請知總監事。

既為閒廄、群牧等使,上筋腳馬,皆一陰一選擇之。

三月,歸范一陽一,疾行出關,日三四百里,至范一陽一。

人言反者,玄宗必大怒,縛送與之。

十四載十一月,反於范一陽一,矯稱奉恩命以討逆賊楊國忠。

以諸蕃馬步十五萬,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

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戰,聞其兵起,朝廷震驚。

禁衛皆市井商販之人,乃以高仙芝、封常清等擊之。

祿山又嚴肅,得士死力,無不一當百,遇之必敗。

十二月渡河,遂入陳留郡。

太守郭納出降。

至滎一陽一,太守崔無詖拒戰,城陷死之。

次於汜水甖子谷,乃取谷南而過。

東京太守李憕、中丞盧奕、使採訪判官蔣清燒絕河一陽一橋。

祿山入東京,殺李憕、盧奕、蔣清,召河南尹達奚珣,使之蒞事。

十五年正月,賊竊號燕國,年號聖武,達奚珣已下署為將相。

五月,南一陽一節度魯炅率荊、襄、黔中、嶺南子弟十萬,與賊將武令珣戰於葉縣城北滍河,王師盡沒。

六月,李光弼、郭子儀出土門路,大敗賊眾於常山郡東嘉山,河北諸郡歸順者千餘,祿山窘急,圖欲卻投范一陽一。

會哥舒翰自潼關領馬步八萬,與賊將崔乾祐戰於靈寶西,為賊覆敗,翰西奔潼關,為其帳下執送與賊。

關門不守,玄宗幸蜀。

十一月,遣阿史那承慶攻陷穎州,屠之。

祿山以體肥,及造逆後而眼漸暗,至是不見物。

又著疽疾。

至德二年正月朔,受朝,瘡甚而中罷。

尤躁急,動用斧鉞,嚴莊亦被捶撻;莊謀立慶緒,領豎李豬兒同入祿山帳中,豬兒以大刀斫其腹。

祿山眼無所見,捫床 頭刀不得,但撼幄帳中大呼曰:"是我家賊!"腹已數斗流在床 上。

言訖氣絕。

莊即宣言於外,言祿山傳位於晉王慶緒。

慶緒縱樂飲酒無度,呼莊為兄,事之小大必咨之。

慶緒為偽主,素懦弱,精神言詞無序。

二月,肅宗南幸鳳翔郡,始知祿山死,使僕固懷恩使於回紇,結婚,請兵討逆。

九月,廣平王領蕃漢之眾收西京,走安守忠,賊之死者積如山阜。

王師乘勝至陝郡,賊懼,令嚴莊傾其驍勇而來拒。

廣平王遣副元帥郭子儀等與賊戰於陝西曲沃,大破之,斬首十餘萬。

嚴莊奔至東京,告慶緒,慶緒率其餘眾奔河北,保節鄴郡。

嚴莊至河內,南來歸順。

賊將阿史那承慶等麾下三萬餘眾,悉奔恆、趙、范一陽一。

從慶緒者,惟疲卒一千,騎三百而已。

乾元元年九月,肅宗遣郭子儀等九節度率步騎二十萬以攻之,子儀使善射者三千人伏於壘垣內。

明日接戰,子儀麾其屬偽奔,慶緒逐之,伏者齊發,賊軍大潰。

使薛嵩求救於史思明,言禪讓之禮。

思明先遣李歸仁以步騎一萬、馬軍三千,先往滏一陽一以應之。

及至滏一陽一,子儀之圍已固,築城穿壕各三重,引水以灌城下。

思明南攻魏州,節度使崔光遠南走,思明據其城。

乾元二年正月,思明偽稱燕王。

慶緒自十月被圍至二月,城中人相食。

思明引眾來救。

三月,子儀等戰敗,遂解圍而南,斷河一陽一橋以守穀水。

思明領其眾營於節縣南。

慶緒使收子儀等營中糧尚六七萬石。

張通儒、高尚、平列謂慶緒曰:"史王遠來,臣等皆合迎謝。

"對曰:"任公暫往見思明。

"思明與之涕泗,厚其禮。

復令歸城。

經三日,慶緒以三百騎詣思明。

思明引入,令三軍擐甲執兵待之。

及諸弟領至於庭,再拜稽首曰:"臣不克負荷,棄失兩都,久陷重圍,不意大王以太上皇之故,將兵遠救。

"思明曰:"棄失兩都,用兵不利,亦何事也。

爾為人子,殺汝父以求位,庸非大逆乎?吾為太上皇討賊。

"即牽出,並其四弟及高尚、孫孝哲、崔乾祐皆縊殺之。

祿山父子僣逆三年而滅。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