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蜀志》曰: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人,漢景帝子中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

○蜀劉備

《蜀志》曰: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

(《典略》:備本臨邑侯支屬。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

雄舉孝廉,官至東郡范令。

先主少孤,母販履織席為業。

捨東南角籬上有桑樹,上高五尺餘,遙望重重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

(《漢晉春秋》曰:涿人李定云:此家必出貴人也。

)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矣。

"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一江一 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

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爾耶!"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而瓚深與先主相友。

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身長七尺五寸,垂臂下膝,顧自見其耳。

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一交一 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

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

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賊有功,除安喜尉。

大將軍何進遣都尉詣丹一陽一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下密丞。

復去官。

後為高唐尉,遷為令。

為賊所破,往奔公孫瓚,表為別部司馬,使為青州刺史田楷拒冀州牧袁紹。

數有功,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

客不忍刺,語之而去。

其得人心如此。

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楷東屯齊。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楷,楷與先主俱救之。

時先主有兵千餘人,謙以丹一陽一兵四千人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

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謙病,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

"謙死,竺帥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

下邳陳登謂先主曰:"今漢室凌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

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

"北海相孔融謂先主曰:"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

"先主遂領徐州。

袁術來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一陰一。

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是歲,建安元年也。

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

守將曹豹反,間迎布。

布虜先主妻子,先主求和於布,布還其妻子。

先主還小沛,復合兵得萬餘人,布惡之,自出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

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

曹公助先主圍佈於下邳,生擒布。

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

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入則同席。

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

未至,術病死。

曹公從容謂先主曰:"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先主據下邳,乃殺操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身還小沛。

曹公東征,先主敗績。

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擒關羽以歸。

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

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

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關羽亡歸先主。

曹公遣曹仁將騎擊先主,先主還紹軍,一陰一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

紹遣先主將本兵至汝南。

先主遣糜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待之。

先主在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

還坐,表怪問,備曰:"平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

今不復騎,髀裡肉生。

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一日,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不欲見乎?"先主曰:"可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廬,凡三,見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

孤不度德量力,欲仗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然志由未已,君為計將安出?"亮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計。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非惟天時,抑亦人事。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也。

孫權據有一江一 東,已歷三代,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一江一 ,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也,而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資將軍也。

益州隘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人殷國富而不知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結好孫權,內修政事;天下有變,則命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於秦川,百姓孰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

願諸君勿復言。

"

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

及曹公南征,會表死,子琮代立,遣使請降。

先主屯樊城,遂將其眾去,過襄一陽一,諸葛亮說攻琮,荊州可有。

先主曰:"荊州臨亡,托我以孤,背信自濟,死何面目見劉荊州乎!吾不忍也。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比到當一陽一,眾且十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

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一江一 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何忍棄去!"是時,曹公又以一江一 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一陽一。

聞先主已過,曹公將一精一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 行三百餘里,及於當一陽一之長阪。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等助之,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

益州牧劉璋內懷恐懼,遣法正迎先主。

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主推璋行鎮西大將軍,益州牧。

璋敕關戍諸將文書勿復關通先主。

先主大怒,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

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蜀城中金銀分與將士,還其穀帛。

先主復領益州牧。

群下尊先主為漢中王,還治成都。

魏文帝稱尊號,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一服 ,追諡曰孝愍皇帝。

是後建立禮儀,上尊號,即皇帝位於成都。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

永安三年,先主病篤,托孤於丞相亮。

夏四月,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五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謚昭烈皇帝。

秋八月,葬惠陵。

《華一陽一國志》曰:漢末大亂,雄傑並起。

若董卓、呂布、二袁、韓、馬、張楊、劉表之徒,兼州董郡,眾動萬計,叱吒之間,皆自謂漢祖可踵,桓、文易邁。

而魏武神武肆略,戡屠蕩荊於時先主名微眾鮮,而能龍興鳳舉,假翼荊楚,番飛梁、益,建元胤漢,與之鼎峙。

非英才命世,孰克如是!

○劉禪

《蜀志》曰:後主諱禪,字公嗣,先主子也。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為王太子。

即尊號,為皇太子。

先主殂於永安宮,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

是歲,魏黃初四年也。

景耀六年夏,魏大興徒眾,命征西將軍一鄧一 艾數道並攻。

用光祿大夫譙周策,奉書於艾。

後主輿櫬自縛,詣壘門。

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因承製拜後主為驃騎將軍。

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

艾使後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

後主乃舉家東遷,在位凡四十年。

既至洛一陽一,策命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一奴一婢百人。

後司馬文王與後主宴,為之作樂,故蜀妓、旁人皆感愴,而後主喜笑自若。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至於是!雖使諸葛亮在,亦不能輔之,況姜維耶?"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蜀故秘書令卻正聞之,求見禪曰:"王復問,可言'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

"會王復問,禪以此答。

王曰:"何乃似卻正之語耶!"禪驚曰:"此實如尊命。

"左右皆大笑。

後薨於洛一陽一。

《魏略》曰:始,備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迫遽棄家屬,奔荊州。

後主時年數歲,匿竄,隨人西入漢中,為人所賣。

及建安十六年,關中破亂,扶風人劉括避亂入漢中,買得禪,問知其良家子,遂養為子,與娶婦,生一子。

始禪與父相失時,識其父字玄德。

比舍人有姓簡者,及備得益州而簡為將軍。

備遣簡到漢中,捨都郟禪乃詣簡,簡相驗訊,事皆符驗。

簡喜,以語張魯,魯乃洗沐送詣益州。

備乃立為太子。

始備以諸葛亮為太子太傅,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亮亦以禪未閒於政,遂總內外。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