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爾雅》曰:觀四方而高曰台,(積土四方者。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

○台上

《爾雅》曰:觀四方而高曰台,(積土四方者。

)有木曰榭。

《釋名》曰:台,持也;言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

又曰:《尚書》曰:散鹿台之財。

《毛詩》曰:經始勿亟,庶民子來。

謂文王之作靈台也。

又曰:《新台》,刺衛宣公也。

納伋之妻,作新台於河上而要之,國人惡之,而作是詩。

《禮記·月令》:五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處台榭。

《左傳》曰:夏啟有鈞台之饗。

又曰:宋平公築台,妨於農收。

子罕請俟農功之畢,公弗許。

築者謳曰:"澤門之晰,實興我役。

邑中之黔,實慰我心。

"(子罕黑居邑中。

)子罕聞之,親執撲以行築,而抶其不勉者,曰:"吾儕小人,皆有闔廬以避燥濕寒暑,今君為一台而不速成,何以為役?"謳者乃止。

又曰:晉靈公不君,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者。

又曰:楚子成章華之台,願與諸侯落之。

又曰:有蛇自泉台出,入於國,如先君之數八月聲,姜薨,毀泉台也。

《史記》曰:秦始皇作琅琊台,刊石頌德。

又曰:晉靈公造九層之台,孫息曰:"臣能累十二棋,加一雞子於上。

"公曰:"危哉!"息曰:"公造九層之台,三年不成,實危於此。

"公乃止。

又曰:趙武靈王為野台以望齊中之山境。

徐廣註:野,一作望齊也。

又曰:蜀寡一婦 清,其先得丹穴(徐廣曰:涪陵出丹也。

)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

(謂其多,不可訾量。

)清,寡一婦 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

秦皇帝以為貞婦,而為築女懷清台。

又曰:淮南王安立思仙台。

又曰:楚靈王為章華之台,伍舉諫曰:"昔楚莊王為匏居之台,高不過望國氛,大不過容宴豆。

"

又曰:燕昭王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士,謂之黃金台。

又曰:子路聞蒯聵入,馳往,入城造蒯聵。

蒯聵與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

"蒯聵弗聽。

於是子路欲燔台,蒯聵懼,乃下石乞、壺黶攻子路,斷纓。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結纓而死。

又曰:漢武帝起柏梁台,高數十丈,悉以香柏,香聞數十里。

《漢書·郊祀志》曰:王莽篡位二年,好神仙事,以方士言起八風台於宮中。

台成,作樂其上。

《史記》云: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孫卿言於帝曰:"仙人好樓居。

"帝乃使卿持節候神,作通天台,高三十丈,雷雨悉在其下,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

武帝祭天台,舞八歲童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

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所祭。

若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行宮望拜,上有承露盤,仙人掌擎玉杯承雲表之露。

元鳳間,台自毀,椽桷皆化為龍鳳,隨風雨飛去。

《西京賦》云:"通天眇而竦峙,經百常而基擢,上班華以一交一 紛,下刻峭而若削也。

"

又《藝文志》:《曲台後倉記》七篇。

如淳注曰:行禮射曲台,後倉為記,故曰《曲台記》。

又曰:趙武靈王建藂台於邯鄲。

又曰:文帝嘗欲作露台,計之直百金,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也。

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

又曰:貳師擊右賢王,召李陵,使為貳師將軍輜重。

陵召見武台,(師古曰:未央宮有武台也。

)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

力扼虎,射命中。

願得自當一隊到蘭於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

"上曰:"將軍惡相屬邪?吾發軍多,無騎予女。

"陵對曰:"無所事騎,(師古曰:猶言不事復騎也。

)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涉單于庭。

"上壯而拜之。

《後漢書》曰:永平初,馬援女立為皇后,顯宗圖畫建初中名臣列將於雲台,(雲台在南宮。

)以椒房故,獨不及援。

東平王蒼觀圖,言於帝曰:"何不畫伏波像?"帝笑而不言。

《魏志》曰:《武紀》建安十五年,作銅雀台。

十八年,作金虎台,又作冰井台。

《魏略》云:黃初五年,文帝東征,留郭後於永始台。

霖雨,城樓多壞,有司請移止,後曰:"昔楚昭王出遊,貞姜留漸台,一江一 水至,使迎而無符,不去,卒沒。

今帝在遠,未有急而便移止,奈何也。

"

何晏《景福殿賦》曰:鎮以崇台,實曰永始,復道重閣,猖狂是俟。

《吳志》曰:孫權於武昌,臨釣台,飲酒大忻。

權使人以水灑群臣,曰:"今日酣飲,醉墮台乃止。

"張昭曰:"紂為糟丘酒池,長夜之飲,當時亦以為樂,不以為惡。

"權有慚色而罷。

《晉書》曰:汝南文成王亮大妃伏氏,嘗以小病,祓於洛水,帝兄弟三人侍從,並持節鼓吹,震耀洛濱。

武帝登凌雲台望見,曰:"伏妃可謂富貴矣。

"

又曰:范寧為豫章太守,大設庠序,遣往一交一 州采磬石,以供學用。

改革舊制,不拘常憲。

遠近至者千餘人,資給眾費,一出私祿。

並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學生,課讀五經。

又起學台,功用彌廣。

又曰:涼張茂築靈釣台,周輪八十餘堵,其高九仞。

武陵人閻魯夜叩門呼曰:"武公遣我來曰:何故勞百姓築台乎?"姑臧令辛巖以魯妖妄,請殺之。

"茂曰:"吾信勞人。

魯稱先君之令,何謂妖乎!"大府主簿馬魴曰:"今世難未夷,唯當弘尚道素,不宜勞役,崇飾台榭。

比年已來,轉覺眾務日奢於往,每所經營,輕為雅權度,實非士女所望於明公。

"茂曰:"吾過也。

"命止作役。

崔鴻《十六國春秋·夏錄》曰:赫連勃勃大破南涼辱檀於百井,殺眾數萬,以人頭為京觀,號曰髑髏台。

《韓子》曰:景公與晏子游少海,登柏寢之台,望其國曰:"美哉煥乎!後世將孰有之?"晏子曰:"其田氏乎!"曰:"寡人有國,如田氏有之,為之奈何?"對曰:"君若欲奪之,則近賢遠不肖,治其煩亂,綏其刑罰,振貧窮,恤孤寡,行惠而好儉,民將歸君。

雖十田氏,其如君何?"

又曰:越王伐吳,先宣言:"吾聞吳王築如皇之台,掘淵泉之池,罷苦百姓,剪財貨以盡民力。

余為民誅之。

"

《幽明錄》曰:海中有金台,出水百丈,結構巧麗,窮極神功,橫巖雲渚,竦曜星河也。

《晏子春秋》曰:景公起大台,歲寒,役者皆凍。

晏子遂如台,執撲鞭其不務者,曰:"吾細人也,皆有闔廬以避燥濕寒暑,今君為一台而不速成。

"國人皆以晏子助君虐也。

晏子歸而君令罷役。

仲尼曰:"古之善為臣者,美名歸之君,災禍歸之身。

"

陸賈《新語》曰:楚靈王作乾溪之台,立百仞之高,欲登浮雲,窺天上。

《王孫子》曰:昔衛靈公坐重華之台,侍御數百,隨珠照日,羅衣從風。

仲叔御諫曰:"昔桀行此而滅,紂用此以亡。

今四境內侵,諸侯加兵,土地日削,內一寵一 無乃太盛歟!"公下席再拜,曰:"寡人過矣。

"於是出宮女數百人,百姓大悅。

子貢聞之,曰:"所謂能受諫也。

"

《賈子》曰:翟王使使之楚,楚王誇之,饗於章華之台,三休,乃至。

《南雍州記》曰: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

盛弘之《記》云:宅西有三間屋,基跡極高,雲是孔明避水台。

先有人姓董,居之,滅門;後無復敢有住者。

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

一習一 鑿齒又為宅銘。

今宅院見在。

《樓觀本記》曰:尹喜宅南山阜上,先館舍即大夫觀望之台也。

昔老君於此山騰空,時人因號曰老子陵,蓋非墳墓也。

故《爾雅》云:"大一陸 曰阜,大阜曰陵。

"此之謂矣。

《新序》曰:桀作瑤台,殫百姓之財。

伊尹諫之,桀曰:"吾有天下,猶天之有日,日亡,吾亡矣。

"

又曰:魏王將欲為中天之台,曰:"敢諫者死。

"許綰入曰:"聞大王將為中天之台,願加萬億。

"王曰:"子何力能加?"曰:"臣聞天與地相去萬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當立七千五百里高;其趾當方八千里,盡王之地,不足以為台趾。

古者堯舜建諸侯五千里,王必願為台,不起兵伐諸侯,盡有其地猶不足,又伐四夷,得萬八千里,乃足以為台趾。

材木之積,人徒之眾,食廩之輸,以千萬億度。

八千里之外,當盡農畝之地,足以奉給。

王台具者已備,乃可作。

"王默然而罷。

又曰:紂為鹿台,十年乃成,大三里,高千尺,臨望雲雨,故天下叛。

沈懷遠《南越志》曰:熙安縣東南有圓岡,高十丈,四面為羊腸道。

論者曰:"尉佗登此望漢而朝,名曰朝台也。

"

裴淵《廣州記》曰:尉佗築台,以朝漢室。

圓基千步,直峭百丈,累道登進,頂上三畝,朔望升拜,號為朝台。

戴延之《西征記》曰:許昌城,本許由所居,大城東北九里有許由台,高六丈,廣三十步,長六十步。

由恥聞堯讓而登此山,邑人慕德,故立此台。

《管子》曰:囷倉寡而台榭繁者,藏不足以供其費。

台榭相望者,其上下相怨也。

《三輔故事》曰:未央宮前有東山台、釣台,倉池中有漸台。

《韓詩外傳》曰:趙簡子有臣曰周捨,立於門下,抱筆執牘,從之書過。

簡子與之居,無幾而死。

後與諸大夫飲於洪波之台,酒酣,泣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眾人之唯唯,不如周捨之諤諤。

今捨死,吾亡無日矣。

"

《說苑》:楚莊王與晉戰,勝之,懼諸侯之畏已也。

乃築為五仞之台。

台成而觴諸侯,諸侯請約,莊王曰:"我,薄德之人也。

"諸侯請為觴,皆仰而曰:"將將之台,窅窅其謀,我言而不尚,諸侯伐之。

"於是遠者來朝,近者入賓。

又曰:齊景公為露寢之台,成而不適焉。

柏常騫曰:"為台甚急,台成,君何為不適焉?"公曰:"然。

梟昔者鳴,其聲無不為也。

吾惡之甚,是以不適焉。

"柏常騫曰:"臣請禳而去之。

"公曰:"何其?"對曰:"築新室,為置白茅焉。

"公使為室,置白茅焉。

柏常騫夜用事。

明日,問公曰:"今昔聞梟聲乎?"公曰:"一鳴而不復聞。

"使人往視之,梟當陛布翼伏地而死。

《家語》曰:楚王將游荊台,司馬子期諫,王怒,令尹子西駕於殿下曰:"今荊台之觀,不可失也。

"王喜,子西出從十里,還,引轡而止曰:"夫子期,忠臣也;若臣,諛臣也。

願王賞忠而誅諛也。

"王乃還。

《五經異義》曰:天子有三台:靈台,以觀天文;時台,以觀四時施化;囿台,以觀鳥獸魚鱉。

諸侯卑,不得觀天文,無靈台,但有時台、囿台。

《歸藏·夏後》曰:啟筮,享神於晉之靈台,作璇台。

《山海經》曰:享神於大陵,而上釣台。

《老子》曰: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又曰:眾人熙熙,如春登台。

伏滔《地記》曰:琅琊城東南十里有郎山,即古琅琊台也。

秦始皇二十八年,至琅琊,大樂之,留三月,作琅琊台。

台赤孤山也,然高顯出於眾山之上,高五里,下週二十五餘裡。

山上壘石為台,石形如磚,長八尺,廣四尺,厚尺半。

三級而上,級高三丈。

上級平敝二百餘步,刊石立碑,記秦功德。

漢武帝亦登此台。

《吳越春秋》曰:楚靈王立。

建章華之台,與群臣登焉。

王曰:"台美乎!"伍舉曰:"臣聞國君服一寵一 以為美,安民以為樂,克聽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不聞土木之崇高,蟲鏤之刻畫,金石之清音,絲竹之淒唳,之為美。

昔先莊王為匏居之台,高不過望國氛,大不過容宴豆,木不妨守備,用不煩官府,民不敗時務,官不易朝常。

今君為此台七年,國人怨焉,財用盡焉,年谷敗焉,百姓煩焉,諸侯忿怨,卿士訕譏,豈前王之年盛,人君之所美者乎?臣之誠愚,不知所謂也。

"靈王納之,即除工去飾,不游於台。

又曰:范蠡於東武山起游台其上,東南為司馬門,立增樓冠其山巔,以為靈台。

起離宮於淮一陽一,中宿台在於高平,駕台在於成丘。

立苑於樂野,燕台在於石室,齋台在於襟山。

勾踐之出遊也,休息石台,食於冷廚。

又曰:吳王闔閤治宮室,立射台於安裡,華池在平昌,南城宮在長樂。

闔閭出入游臥,秋冬治於城中,春夏治於姑胥之台;旦食山,晝游胥台;射於鷗陂,馳於游台,興樂石城。

又曰:越得神木一雙,大二十圍,長五十尋,一陽一為文梓,一陰一為楩柟。

巧工施校,制以規繩,雕治圓轉,刻削磨礱,分為丹青,錯畫文章,嬰以白璧,鏤以黃金,狀類龍蛇,文彩生光。

乃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曰:"東海役臣臣孤勾踐使臣種,敢因下吏聞於左右,賴大王之力,竊為小殿,有餘材,再拜,獻之。

"吳王大悅。

子胥諫曰:"王勿受。

昔者桀為靈台,紂起鹿台,一陰一陽一不和,寒暑不時,五穀不熟,自取其災,民虛國變,遂取滅亡。

大王受之,後必為越所戮。

"吳王不聽,遂受而起姑胥之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見二百里。

行步之人,道死巷哭,不輟嗟嘻之一聲 ,民疲士苦,人不聊生。

《帝王世紀》曰:周赧王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逼,與家人無異。

貰於民,無以歸之,乃上台以避之。

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債台。

故洛一陽一南宮簃台是也。

《呂氏春秋》曰:有娥氏有二佚女,為九成台,飲食必以獻王。

《孫子》曰:"昔衛靈公坐重華之台,侍御數百,隨珠照日,羅衣從風。

"

戴延之《西征記》曰:官渡台,去清口澤六十里,魏武造也。

破袁紹於此。

楊龍驤《洛一陽一記》曰:凌雲台,高二十三丈,登之見孟津。

一鄧一 德明《南康記》曰:雩都君山上有玉台,方廣數丈,周回儘是白石柱,自然石覆,如屋形也。

四面多松杉,遙眺峨峨,向像羽人之館。

風雨之後,景氣明淨。

頗聞山上有鼓吹之一聲 ,山都木客,為舞唱之節。

《述征記》曰:廣一陽一門北,魏明帝流杯池猶有處所。

池西,平原懿公主第,有皇女台。

西南,劉曜壘。

壘西,曜試一弩一棚。

西北有鬥雞台。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