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晉書》曰: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

太平御覽

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

○西晉景帝

《晉書》曰: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

雅有風采,沉毅多大略。

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

晏常稱曰:"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

"魏景初中,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

為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知之也,將發夕乃告之。

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晨會兵馬司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

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初,帝一陰一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莫知其所出也。

事平,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尋加衛將軍。

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與中書令李豐、後父光祿大夫張緝、(七入反。

)黃門監蘇鑠(音藥。

又書藥切。

)等謀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輔政。

帝密知之,使舍人王羨以車迎豐。

豐見迫,隨羨而至,帝數之。

豐知禍及,因肆惡言。

帝怒,遣勇士以刀環築殺之。

逮捕玄、緝等,皆夷三族。

三月,乃諷天子廢皇后張氏,因下詔曰:"奸臣李豐等靖譖庸回,一陰一構凶慝。

大將軍糾虔天刑,致之誅辟。

周勃之克呂氏,霍光之擒上官,曷以過之。

其增邑九千戶,並前四萬。

"帝讓不受。

天子以玄、緝之誅,深不自安。

而帝亦慮難作,潛謀廢立,乃密諷魏永寧太后。

秋九月甲戌,太后下令遣使迎高貴鄉公於元城而立之,改元曰正元。

天子受璽情惰,舉趾高,帝聞而憂之。

及將大會,帝訓於天子曰:"夫聖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

明當大會,萬眾瞻穆穆之容,公卿聽玉振之音。

《詩》云:示人不佻,是則是效。

《易》曰: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雖禮儀周備,猶宜加之以祗恪,以副四海顒顒式仰。

"癸巳,天子詔帝登位相國,增邑九千,並前四萬戶;進號大都督、假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帝固辭相國。

二年春正月,有彗星見於吳楚之分,西北竟天。

鎮東大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舉兵作亂,矯太后令移檄郡國,為壇盟於西門之外,各遣子四人質於吳以請救。

二月,儉、欽帥眾六萬,渡淮而西。

帝會公卿謀征討計,朝議多謂可遣諸將擊之,王肅及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鍾會勸帝自行。

戊午,帝統中軍步騎十餘萬以征之。

倍道兼行,召三萬兵,大會於陳許之郊。

甲申,次於隱橋,儉將史招、李續相次來降。

儉、欽移入項城,帝遣荊州刺史王基進據南頓以逼之。

帝深壁高壘,以待東軍之集。

諸將請進軍攻其城,帝曰:"諸君得其一,未知其二。

淮南將士本無反志。

且儉、欽欲蹈縱橫之跡,一習一 秦儀之說,謂遠近必應。

而事起之日,淮北不從,史招、李續前後瓦解。

內乖外叛,自知必敗,困獸思鬥,速戰更合其志。

雖雲必克,傷人亦多。

且儉等欺誑將士,詭變萬端,少與持久,詐情自露,此不戰而克之也。

"乃遣諸葛誕督豫州諸軍自安風向壽春,征東將軍一胡一 遵督青、徐諸軍出譙宋之間,絕其歸路。

帝屯汝一陽一,遣兗州刺史一鄧一 艾督太山諸軍進屯樂嘉,示弱以誘之。

欽進軍將攻艾,帝潛軍銜枚,逕進樂嘉,與欽相遇。

欽子鴦,年十八,勇冠三軍,謂欽曰:"及其未定,請登城鼓譟,擊之可破也。

"既謀而行,三噪而欽不能應,鴦退,相與引而東。

帝謂諸將曰:"欽走矣。

三鼓而欽不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將遁,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去也。

"乃與驍騎十餘摧鋒陷陣,所向皆披靡,遂引去。

帝遣左長史司馬璉督驍騎八千翼而追之,欽父子與麾下走保項城。

儉聞欽敗,棄眾宵遁淮南。

安風津都尉追儉,斬入,傳首京都。

欽遂奔吳,淮南平。

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

鴦之來攻也,驚而目出。

六軍大恐,蒙之以被,痛甚,嚙被敗而左右莫知焉。

閏月疾篤,使文帝總統諸軍。

辛亥,崩於許昌,時年四十八。

武帝受禪,上尊號曰景皇帝,陵曰峻平,廟稱世宗。

○文皇帝

《晉書》曰:文皇帝諱昭,字子上,景皇帝之母弟。

魏景初三年,封新城鄉侯。

正元初,為洛一陽一典農中郎將。

值魏明奢侈之後,帝蠲除苛碎,不奪農時,百姓大悅。

轉散騎常侍。

大將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為征蜀將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於興勢。

蜀將王林夜襲帝營,帝堅臥不動。

林退,帝謂玄曰:"費禕以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旋軍,以為後圖。

"爽等引還,禕果馳兵趣三嶺,爭險乃得過。

還,拜議郎。

及誅曹爽,帥眾衛二宮,以功增邑千戶。

高貴鄉公之立也,以參定策,進封高都侯,邑二千戶。

毌丘儉、文欽之亂,大軍東征,帝兼中領軍,留鎮洛一陽一。

及景帝疾篤,帝自京師省疾,拜衛將軍。

景帝崩,天子命帝鎮許昌,尚書傅嘏帥六軍還京師。

帝用嘏及鍾會策,自帥軍而還。

至洛一陽一,進位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

固辭不受。

甘露元年春,加大都督,奏事不名。

夏六月,進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錫,假斧鉞,進號大都督,劍履上殿。

又不受。

秋八月庚申,加假黃鉞,增封三縣。

二年夏六月辛未,鎮東大將軍諸葛誕殺揚州刺史樂琳,以淮南作亂,遣子靚為質於吳以請救,議者請速伐之。

帝曰:"誕以毌丘儉輕疾傾覆,今必外連吳寇,此為變大而遲,吾當與四方同力,以全勝制之。

"秋七月,奉天子及皇太后東征,徵兵青、徐、荊、豫,分取關中遊軍,皆會淮北。

師次於項城,假廷尉何楨節度,使淮南,宣慰將士,申明逆順,示以誅賞。

甲戌,帝進軍丘頭。

因命合圍。

三年春正月,諸葛誕、文欽等出攻長圍,諸軍逆擊,走之。

初,誕、欽內不相協,及至窮蹙,轉相疑罰會欽計事於誕,忤,誕手刃殺欽。

欽子鴦攻誕,不克,逾城降。

以為將軍,封侯,使鴦巡城市而呼。

帝見城上持弓者不發,謂諸將曰:"可攻矣!"二月乙酉,攻而拔之,斬誕,夷三族。

四月,歸於京師,魏帝令改丘頭為武丘,以旌武功。

五月,天子以并州太原、上一黨一 、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一陽一八郡,地方七百里,封帝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九讓,乃止。

景元元年夏四月,天子既以帝三世宰輔,政非已出,情不能安,又慮廢辱,將臨軒召百僚而行放黜。

五月戊子夜,使冗從僕射李昭等發甲於凌雲台,召侍中王沉、散騎常侍王業、尚書王經,出懷中黃素詔示之,戒嚴俟旦。

沈、業馳告於帝,帝召護軍賈充等為之備。

天子知事洩,帥左右攻相府,稱有所討,敢有動者族誅。

相府兵將止不敢戰,賈充叱諸將曰:"公畜養汝輩,正為今日耳!"太子舍人成濟抽戈犯蹕,天子崩於車中。

帝召百僚謀其故,僕射陳泰不至。

帝遣其舅荀顗輿致之,定於曲室,謂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斬賈充,征以謝天下。

"帝曰:"卿更思其次。

"泰曰:"但見其上,不見其次。

"於是歸罪成濟而斬之。

與公卿議,立燕王宇之子常道鄉公璜為帝。

二年秋八月甲寅,天子使太尉高柔授帝相國印綬,司空鄭沖致晉公茅土九錫,固辭。

三年夏四月,肅慎來獻楛矢、石一弩一、弓甲、貂皮等,天子命歸大將軍府。

四年夏,帝將伐蜀,徵四方之兵十八萬,使一鄧一 艾自狄道攻姜維於沓中,雍州刺史諸葛緒自祁山軍於武街,絕維歸路,鎮西將軍鍾會帥前將軍李輔、征蜀護軍一胡一 烈等自駱谷襲漢中。

秋八月,軍發洛一陽一,大賚將士,陳師誓眾。

將軍一鄧一 敦謂蜀未可討,帝斬以徇。

九月,使天水太守王頎攻維營,隴西太守牽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楊欣趣其後。

鍾會分為二隊,入自斜谷,使李輔圍王含於樂城,又使部將易愷攻蔣斌於漢城。

會直指一陽一安,護軍一胡一 烈攻陷關城。

姜維聞之,引還,王頎追,敗維於強川。

維與張翼、廖化合軍守劍閣,鍾會攻之。

冬十月,天子以諸侯獻捷一交一 至,詔加九錫,帝乃受命。

十一月,一鄧一 艾帥萬餘人,自一陰一平逾絕險,至於一江一 由,破蜀將諸葛瞻於綿竹,斬瞻首傳道。

進軍雒縣,劉禪降。

天子命晉公以相國總百揆,於是上節傳,去侍中、大都督、錄尚書之號焉。

鹹熙元年春正月乙丑,帝奉天子西征,至於長安。

遣護軍賈充持節,督諸軍,據漢中。

鍾會遂反於蜀,監軍衛瓘、右將軍一胡一 烈攻會,斬之。

丙辰,帝至自長安。

三月乙卯,進爵為王,增封並前二十郡。

冬十月丙午,天子命中撫軍新昌鄉侯炎為晉世子。

二年五月,天子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畤副車,置旄頭雲罕,樂舞八佾,設鍾虡宮懸,位在燕王上。

進王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王女王孫爵命之號皆如帝者之儀。

秋八月辛卯,帝崩於露寢,時年五十五。

九月癸酉,葬崇一陽一陵,謚曰文王。

武帝受禪,追尊號曰文皇帝,廟稱太祖。

○世祖武皇帝

《晉書》曰:武皇帝諱炎,字安世,文帝長子也。

寬惠仁厚,沉深有度量。

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歷給事中,奉車都尉,中壘將軍,加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假節。

迎常道鄉公於東武一陽一,遷中撫軍,進封新昌鄉侯。

及晉國建,立為世子,拜撫軍大將軍,開府、副貳相國。

初,文帝以景帝既宣皇之嫡,早世無後,以帝弟攸為嗣,特加愛異,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攸。

每曰:"此景帝之天下也,吾何與焉。

"將議立世子,屬意於攸。

何曾等固爭曰:"中撫軍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

"由是遂定。

鹹熙二年五月,立為晉王太子。

八月辛卯,文帝崩。

太子嗣相國、晉王位。

十一月乙未,令諸郡中正以六條舉淹滯。

是時晉德既洽,四海宅心。

於是天子知歷數有在,乃使太保鄭沖奉策曰:"咨爾晉王:我皇祖有虞氏誕膺靈運,受終於陶唐,亦以命於有夏。

惟三後陟配於天,而鹹用光敷聖德。

自茲厥後,天又輯大命於漢。

火德既衰,乃眷命我高祖。

方軌虞夏四代之明顯,我弗敢知。

惟王乃祖乃父,服膺昭哲,輔弼我皇家,勳德光於四海。

格爾上下神祇,罔不克順,地平天成,萬邦以乂。

應受上帝之命,協皇極之中。

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爾位,歷數實在爾躬。

允執其中,天祿永終。

於戲!王其欽順天命。

率修訓典,厎綏四國,用保天休,無替我二皇之弘烈。

"帝初以禮讓,魏朝公卿及何曾、王沉等固請,乃從之。

太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設壇於南郊,百僚在位及匈一奴一南單于四夷會者數萬人,柴燎告類於上帝。

於是大赦,改元。

賜天下爵,人五級。

三年春正月癸丑,白龍二見於弘農、澠池。

丁卯,立皇子衷為皇太子。

九月甲申,詔曰:"古者以德詔爵,以庸制祿,雖為下士,猶食上農,外足以奉公忘私,內足以養親施惠。

今在位者祿不代耕,非所以崇化之本也。

其議增吏俸。

"四年十一月已未,詔王公卿尹及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

十二月,班五條詔書於郡國: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庚寅,帝臨聽訟,觀錄廷尉洛一陽一獄囚,親平決焉。

八年春正月癸亥,帝耕於籍田。

二月乙亥,禁雕文綺組非禮法之物。

詔內外群官舉任邊郡者三人。

帝與右將軍皇甫陶論事,陶與帝爭言,散騎常侍鄭徽表請罪之。

帝曰:"讜言謇諤,所望於左右也。

人主常以阿媚為患,豈以爭臣為損哉!徽越職妄奏,豈朕之意?"遂免徽官。

咸寧四年十一月,太醫司馬程據獻雉頭裘,帝以奇伎異服非典禮,焚之於殿前。

五年,大舉伐吳,遣鎮東將軍、琅琊王胄出徐中,安東將軍王渾出一江一 西,建威將軍王戎出武昌,平南將軍一胡一 奮出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出一江一 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一江一 而下,東西凡二十餘萬。

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行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總統眾軍十萬。

太康元年春正月己丑朔,五色氣冠日。

癸巳,王渾克吳尋一陽一賴鄉諸城,獲吳武威將軍周興。

二月戊午,王濬、唐彬等克丹一陽一城。

庚申,又克西陵。

壬戌,濬又克夷道樂鄉城。

甲戌,杜預克一江一 陵。

三月壬申,王濬以舟師至於建業之石頭,孫皓大懼,面縛輿櫬,降於軍門。

濬杖節解縛焚櫬,送於京師。

收其圖籍,克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

男女二百三十萬。

其牧守以下皆因吳所置,降其苛政,示之簡易,吳人一大悅。

乙酉,大赦,改元,賜酺五日,恤孤老困窮。

九月,群臣以天下一統,屢請封禪,帝謙讓弗許。

泰熙元年春正月辛酉,改元。

夏四月己酉,帝崩於含章殿,時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葬峻一陽一陵,廟號世祖。

謝靈運論曰:世祖受命,禎祥屢臻,苛慝不作,萬國欣戴。

遠至邇安,德足以彰,天啟其運,民樂其功矣。

反古之道,當以美事為先。

今五等罔刑,井田王制,凡諸禮律,未能定正,而采擇嬪媛,不拘華門者。

昔武王伐紂,歸傾宮之女,不以助紂為虐。

而世祖平皓,納吳妓五千,是同皓之弊。

婦人之封,六國亂政。

如追贈外曾祖母,違古之道。

凡此非事,並見前書,誠有點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

唐太宗《晉武帝紀論》曰:武皇承基,誕膺天命,握圖御宇,敷化弘道,民以佚而代勞,世以治而易亂。

絕縑綸之貢,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約,俾澆風而反淳。

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劉毅、裴楷以質直而見容,嵇紹、許奇雖仇讎而不棄。

仁以御物,寬而得眾,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

於時民和俗靜,家給民足,聿修武用,思啟封疆。

決神算於深衷,斷雄圖於議表。

馬隆西伐,王濬南征,師不延時,獯虜削跡,兵無血刃,揚越為墟。

通近代之不通,服前王之不服。

禎祥顯應,風教肅清,天地之功成矣,霸王之業大矣。

雖登封之禮,讓之而不為,而驕泰之心,因期以起。

見土地之廣,謂萬葉而無虞;睹天下之安,謂千年而永治。

不知處廣以思狹,則廣可長存;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

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於昇平,行先迎於禍亂,是猶將適越者指沙漠而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所趣逾遠,所向轉難。

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難乎!況以新一習一 易動之基,而無久安難拔之慮,故賈充凶豎,懷奸志而擁權,楊駿豺狼,包禍心以專輔。

及乎宮車晚出,諒暗未周,藩翰變親以成疏,連兵競滅其本;棟樑回忠而起偽,擁眾各舉其威。

曾未數年,綱紀大亂,以至海內版蕩,宗廟播遷。

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縣,翻成被發之鄉。

棄所大以資人,掩其小而自托,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於前,所以貽患於後。

且知子者賢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國亂不可以安也,亡家不可以全也。

是以君子防其始,聖人閉其端。

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謀,迷王渾之偽策,心屢移於眾口,事不定於己圖。

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

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極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二世而成業,延三孽以喪身,所謂取輕德而捨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

聖賢之道,豈若斯乎!雖則善始於初,而乖令終於末,所以慇勤史策,不能無慷慨焉。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