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廆,字奕洛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

○前燕慕容廆(五罪切)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廆,字奕洛環,昌黎棘城人。

昔高辛氏游於海濱,留少子厭次以君北夷,世居遼左,號曰東一胡一 。

秦漢之際為匈一奴一所敗,分保鮮卑山,因復以為號。

曾祖莫護跋,於魏初率其諸部入居遼西,從司馬宣王討公孫淵,拜率義王,始建國大棘城之北。

見燕代少年多冠步搖冠,意甚好之,遂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

祖木延,從毌丘儉征高麗有功,加號大都督。

父涉歸,以全柳城勳進拜單于,遷邑遼東,於是漸變一胡一 風。

自雲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遂以慕容為姓。

廆身長八尺,有大度。

晉安北將軍張華一見奇之,謂曰:"君後必為命世之器,匡難濟時者也。

"

涉卒,弟耐立,將謀殺廆,廆亡潛於遼東徐郁家。

太康元年,國人殺耐,迎廆立之。

太康十年,又還於徒河之青山。

元康四年,定都大棘城,所謂紫蒙之邑也。

永嘉六年,王沉承製以廆為散騎常侍、冠軍將軍、前鋒大都督、大單于,皆讓不受。

擢舉賢才,官方授任。

魯國孔纂,宿德清望,請為賓友;平原劉贊,儒學洽通,為東庠祭酒;世子率國胄受業焉。

太興四年,晉遣謁者拜廆使持節、督幽平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封遼東郡公,丹書鐵券,承製海東。

鹹和元年,加侍中,位特進。

八年夏五月,薨於文德殿,年六十五,葬於青山。

晉遣使者贈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襄公。

皝為燕王,追諡武宣王。

俊稱尊,追尊曰武宣帝。

廟號高祖。

《晉書》曰:廆在位四十九年。

○慕容皝(音晃)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皝字元真,廆第二子,小字萬年。

長七尺八寸,雄毅善權略,博學多才藝。

晉建武元年,拜振武將軍。

永昌初,拜左賢王,太寧末,拜平北將軍、朝鮮公。

鹹和八年六月,即遼東公位,行平州刺史,督攝部內。

九年八月,晉遣謁者拜皝鎮軍大將軍、平州刺史、大單于、遼東公,承製一如廆故事。

鹹康二年七月,立子俊為世子。

四年,以左司馬封奕為左長史。

九月,奕等以皝任重位輕,宜稱燕王,於是上議。

十月,僣即燕王位於文德殿,大赦境內。

改備群司,以封奕為相國。

追尊先公為武宣王,先妣為王后。

起文昌殿,出入警蹕。

立夫人段氏為王后,世子俊為太子。

是歲,棘城黑石谷有大石自立而行。

八年七月,晉使鴻臚郭吝持節拜皝侍中、大都督河北諸軍事、大將軍、燕王,餘如故,封諸功臣百餘人。

九月,遷都龍城宮闕。

十二年四月,黑龍一、白龍一見於龍山。

皝率群僚觀龍,去龍二百步。

祭以太牢。

二龍一交一 首嬉翔,解角而去。

皝大悅,赦境內,號新宮曰和龍,立龍翔寺於山。

皝雅好文籍,親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誡》十五篇,並以教胄子。

十四年,皝親臨東庠考試學生,其通經秀異者,擢充近侍。

十月,饗群僚於承乾殿,右長史宋諺性貪,賜布百匹,令自負而歸,以愧其心。

十五年八月,皝因見白兔,馳射,馬倒。

輦而還宮,引太子俊囑以後事,謂曰:"今中原未平,方須經建,委賢任哲,此其時也。

恪智勇兼濟,力堪任重,汝其委之,以成吾志。

"九月,薨於承乾殿,年五十二。

十月,葬龍山,謚文明王。

俊稱尊,追尊曰文明皇帝,廟號太祖,陵曰龍平。

《晉書》曰:皝嘗田於西鄙,將濟河,見一老父,服朱衣,乘白馬,舉手麾皝曰:"此非獵所,王其還也。

"秘之不宣。

遂濟河,連日大獲,後見白兔,馳射之,馬倒被傷,乃說所見。

輦而還宮,引俊囑以後事。

以永和四年死,在位十五年。

○慕容俊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俊,字宣英,皝第二子,小字賀賴跋。

十三月而生,有神光之異。

身長八尺一寸,善屬文,雅長辭賦,至於器服、車、室皆著銘贊以為勸戒。

皝之八年,晉遣使者拜皝燕王,以俊為安北將軍、東夷校尉。

十一年,進拜使持節、鎮東將軍。

皝薨,即燕王位,赦其境內。

元年春正月,俊依春秋列國故事,稱元年。

五月,聞趙亂,乃嚴兵將為進取之計。

七月,晉使謁者陳沈拜俊侍中、都督河北諸軍事、幽冀並平四州牧、大將軍、燕王,承製封拜,一如廆、皝故事。

元璽元年正月,司南車成,俊大悅,告於皝廟。

四月,遣輔國惲相國奕討冉閔,戰於魏昌廉台,閔師大敗,擒送之。

閔大將軍蔣幹輔閔子智固守鄴城。

遣輔弼評等帥騎一萬以討之,鄴北郡縣悉降。

輔國奕等二百一十人勸稱尊號,令曰:"非常之事,匪寡德所宜聞也。

"八月,克鄴。

輔弼評等送閔後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鍾並乘輿服物及六璽送於中山。

傳國璽蔣幹先以送晉。

俊欲神其事業,言數運在己,乃詐雲閔妻得之以獻,賜閔妻號奉璽君。

封冉智為海濱侯,以輔弼評為司州刺史鎮鄴。

十月,輔國恪等三百五人奉皇帝璽。

十一月,僣即皇帝位於正一陽一前殿,大赦,改年。

時晉遣使詣,俊謂之曰:"還白汝天子,我承人乏,為中國所推,己為帝矣。

"庚午,書曰:"追崇祖考,古人之令典。

武宣王遵為高祖武宣皇帝,文明王為太祖文明皇帝。

"二年正月,立後可足渾氏為皇后。

昇平元年正月,立中山王暐為皇太子,赦其境內,改年曰光壽。

初,廆有駿馬曰赭白,有奇相逸力。

石虎之伐棘城,皝將出避難,欲乘之,馬悲鳴蹄嚙,人莫能近。

皝曰:"此馬見異先朝,孤嘗仗之濟難,今不欲出者,蓋先君之旨也。

"乃止。

虎尋奔退,皝益奇之。

至是年四十九歲,而駿逸不虧,俊比之於鮑氏,命鑄銅以圖其像,親為銘贊,鐫頌其旁,置之薊城東掖門。

是月,像成而馬死。

十一月,自薊遷鄴。

十二月,入鄴宮,大赦。

繕宮殿,復銅雀台。

以吳王垂為東夷校尉、平州刺史,鎮遼東。

二年三月,常山寺大樹自拔根,出璧七十三,光色一精一奇,有異常玉。

以為岳神之命,遣尚書郎段勤以太牢祀之。

五月,遼西獲黑兔。

三年三月,俊夜夢石虎嚙其臀,寤而惡之,命發其墓,剖棺出一屍一,踏而罵之曰:"死一胡一 ,安敢夢生天子!"遣御史中尉伯約數其殘酷之罪,鞭而投之漳水。

十二月,俊寢疾,謂大司馬恪曰:"吾患惙頓,恐不濟。

修短命也,復何所恨!但二寇未除,景茂沖幼,慮其未堪家國多難。

吾欲遠追宋宣,以社稷屬汝。

"恪曰:"太子雖幼,天縱聰聖,必能勝殘致治,不可以亂正統。

"俊怒曰:"兄弟之間豈虛飾乎!"恪曰:"陛下若以臣堪荷天下之任者,寧不能輔少主也!"俊曰:"若汝行周公之事,吾復何憂!"四年正月,俊薨於應福前殿,年五十三。

偽謚景昭皇帝,廟號烈祖,葬龍陵。

俊雅好文籍,性嚴重,未曾以慢服臨朝,雖閒居宴處,亦無懈怠之色。

《晉書》曰:俊在位十一年,自初即位至於末年,講論不倦,覽政之暇,惟與侍臣錯綜義理,凡所著述四十餘篇也。

慕容暐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慕容暐,字景茂,俊之第三子。

元璽三年,封中山王,尋立為皇太子。

光壽四年,僣即帝位,大赦,改元。

建熙元年,以太原王恪為太宰、錄尚書,行周公事,專百揆上;庸王評為太傅,副贊朝政;司空一陽一騖為太保;吳王垂為河南大都督十州諸軍事,兗州牧,鎮梁國。

四年正月,暐南郊。

十月,太尉奕迎神主和龍。

初,暐委政太宰恪,專受經於博士王勸、助教尚鋒、秘書郎杜詮,並以明經講論左右。

至是通諸經,祀孔子於東堂,以勸為國子祭酒,鋒國子博士,詮散騎侍郎,其執經侍講皆有拜授。

八年,太宰恪卒。

九年十二月,有神降於鄴,自稱湘女,有聲,與人相接,數日而去。

十年四月,立貴妃可朱渾氏為皇后。

六月,晉大司馬桓一溫一 率眾五萬來伐,遂至枋頭,吳王垂大敗之,斬獲三萬餘級,一溫一 奔還淮南。

垂既敗一溫一 ,威德彌振。

太傅評大不便之,太后遂與評謀殺垂。

十二月,垂出奔秦。

十一年六月,秦輔國將軍王猛、鎮南將軍楊安率眾六萬來伐。

以太傅評、下邳王厲等帥一精一卒三十萬,拒秦師於潞川。

州郡盜賊大起,鄴中怪異非常。

十月,評及猛戰於潞川,評師敗績,單騎遁還。

猛乘勝追奔,長驅至鄴。

十月,苻堅帥眾會猛來攻,拔鄴。

城外亂,散騎侍郎徐蔚等率扶餘、句麗及上一黨一 質民子弟五百餘人夜開城北門,引納秦師。

暐與太傅評、左衛將軍孟高等數十騎出奔昌黎。

堅遣將軍郭慶帥騎五千追之,及暐於高一陽一,秦將巨虎執暐,將縛之,暐曰:"汝何小人,而敢縛天子!"虎曰:"我梁山巨虎,受詔縛賊,何謂天子也!"執暐送鄴。

堅問其本狀,暐曰:"狐死首丘,欲歸死於先人陵墓!"堅哀而釋之,令還宮率文武出降。

堅入鄴宮,升正一陽一殿,徙暐及王公已下並諸鮮卑四萬餘戶於長安,封暐新興郡侯,邑五千戶,尋拜尚書。

堅征台城,為平南將軍別部都督。

淮南之敗,隨堅還長安。

既而吳王垂攻苻丕於鄴,中山王衝起兵關中,暐謀殺堅,事發,為堅所誅,年三十五。

德稱尊號,偽謚幽皇帝。

《晉書》曰:始廆以武帝太康六年稱公,至暐四世。

暐在位十一年,以海西公太和五年滅,通廆、皝凡八十五年。

○前秦苻洪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苻洪,字廣世,略一陽一臨渭氐人。

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子孫強盛,世為氐酋。

其後家池生蒲,長五丈,節如竹形,於時鹹異之,謂之蒲家,因以氏焉。

父懷歸,為部落小帥。

母姜氏,寢產洪。

先是隴右大雨霖,百姓苦之,謠曰:"雨若不止,洪水必起。

"故名之曰洪。

年十二,父卒,代為部帥。

好學多權略,善騎射。

屬劉氏之亂,散千金,招延俊傑,戎晉襁負奔之,推為盟主。

劉聰遣使拜平遠將軍,不受,自稱護氐校尉、秦州刺史、洛一陽一公,群氐推為首。

劉曜以洪為氐王,及曜敗於洛一陽一,洪率部人西堡隴山。

石虎將軍攻上邽,洪詣虎,降。

虎跣出迎之,拜冠軍將軍、監六夷諸軍事、涇一陽一伯。

趙建平四年,石生起兵於關中,洪遂西結張駿,自稱晉北平將軍、雍州刺史。

石虎既滅生,洪遂率戶二萬下隴東,如馮翊,虎拜洪護氐校尉,進爵為侯。

徙秦雍州民羌十餘萬戶於關東,遷洪龍驤將軍、流民都督,處之枋頭。

從征段遼有功,進封西平郡公。

佛圖澄言符氏有王氣,虎一陰一欲殺之。

洪稱疾不朝。

太寧元年,進位侍中、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雍州刺史,進封本國略一陽一郡公。

時姚弋仲亦圖據關中,恐洪先之,遣子襄率眾五萬來伐洪。

洪逆擊,敗之。

於是安定梁擾楞等並關西民望說洪曰:"今一胡一 運已終,中原喪亂,明公神武自天,必繼蹤周、漢,宜稱尊號,以副四海之望。

"洪以讖文有"草付應王",又孫堅之生背有"符"字,遂改姓符氏,自稱大將軍、單于、三秦王。

初,趙將軍麻秋西鎮枹(音符)罕,聞冉閔之亂,率眾歸鄴,洪使子龍驤雄逆擊獲之,以為軍師將軍。

秋說洪西都長安。

既而秋因宴鴆洪,將並其眾,世子健收而殺之。

洪將死,謂健曰:"關中周、漢舊都,形勝之國,吾亡之後便可鼓行而西。

"言終而薨,年六十六。

符健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健字建業,洪第三子。

母姜氏夢感大羆而生。

生之夜,洪夢族曾氐王蒲健謂之曰:"是兒興家門,可以吾名字之。

"於是名羆,字世健,後避石虎外祖張羆之名,故改焉。

晉永和六年,自稱晉征西大將軍、開府、都督關西諸軍事、雍州刺史。

於是盡眾西行,至盟津,起浮橋以濟,濟訖焚橋。

三輔堡壁悉降。

十一月,入都長安,於是左長史賈玄碩等依諸葛亮、劉備故事,表健為秦王。

玄碩等乃上尊號,健偽讓再三,乃從之。

皇始元年正月,僣即天王位於南郊,大赦,改晉永和七年為皇始元年。

追尊父洪為太祖武惠皇帝,繕宗廟、社稷於長安。

立妻強氏為皇后,子萇為皇太子,靚為平原公,生為淮南公,弟雄丞相、東海公,其餘封授各有差。

是年,野蠶成繭,野禾被原,百姓采野繭而衣,收野粟而食,關西家給人足。

二年正月,丞相雄等固請:"宜依漢、晉,兼皇王之美,不可過自謙沖,同趙之初號。

"健從之,僣即皇帝位於太極殿,大赦。

諸公進爵為王,立五等之封,以次進之。

三年正月下書曰:"其令公卿已下,歲舉賢良方正、孝廉、清才多略、博學秀才、異行各一人,或獻書規諫,或面陳朕過。

其速以聞,勿俱貴賤。

"四年,丞相東海王雄卒,贈相國,進封魏王,謚敬武王。

雄字元才,洪之季子,趙建武中拜龍驤將軍,頭大足短,故軍中稱為大頭龍驤。

健甚重之,曰:"元才,吾之姬旦。

"五年四月,立淮南王生為皇太子。

六月,健寢疾,引太師魚尊、丞相雷弱兒、太傅毛貴、司空王隨等囑以後事,受遺輔政。

乙酉,薨於太極前殿,年四十九。

葬原陵,偽謚明皇帝,廟號世宗。

永興初,追尊曰景明皇帝,廟號高祖。

○符生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符生,字長生,健第三子。

幼而粗暴,昏醉無賴,祖洪甚惡之。

生無一目,七歲,洪戲之,問侍者曰:"吾聞瞎兒一淚,信乎?"侍者曰:"然。

"生怒,引佩刀自刺出血,曰:"此亦一淚耶!"洪大驚,鞭之。

生曰:"性耐刀槊,不堪鞭捶。

"洪曰:"汝為爾不已,吾將以汝為一奴一。

"生曰:"可不如石勒也。

"及長,力舉千鈞,走及奔馬。

皇始五年,僣即皇帝位,大赦,改年。

群臣奏"先帝晏駕甫爾,不宜改號。

"生怒,不從,窮推議主。

壽光元年七月,殺右僕射段純,以太子門大夫趙韶為僕射,太子舍人趙誨為中護軍,著作佐郎董榮為尚書,並以佞幸進也。

九月,中書監一胡一 文言於生:"昆頻有客星孛於大角,熒惑入東井。

大角為帝座,東井秦之分野,不出三年,國有大喪,大臣戮死。

願陛下遠追周文,修德以攘之"。

生曰:"皇后與朕對臨天下,足塞大喪之變。

"於是殺皇后梁氏,誅太傅錄尚書毛貴、車騎尚書令梁楞、左僕射梁安。

後,安之女孫。

又誅丞相雷弱兒。

諸羌悉叛。

弱兒,南安羌酋也。

生雖在諒闇,游飲荒一婬一,殺戮無道,彎弓露刃以見朝臣,錘鉗鋸鑿備置左右。

未幾,后妃公卿已下至於僕隸,誅五百餘人。

二年正月,嬖臣右僕射董榮言於生曰:"日蝕之災,宜以貴臣應之。

"生曰:"惟有大司馬。

""國之懿戚,不可,其在王司空。

"生從之,誅司空王隨。

壬戌,饗群臣於太極殿,樂奏,生親歌以和之。

命尚書令辛牢典勸,既而生怒曰:"何不強酒?猶有坐者!"引弓矢射牢殺之。

於是百僚大懼,無不引滿昏醉,污服,蓬頭僵仆,生以為樂。

三年四月,姚襄遣姚蘭等眾二萬七千進據黃洛。

生遣平王黃眉、東海王堅、建節將軍一鄧一 羌等步騎萬五千以討之。

羌偽不勝,引騎而退。

襄追之,至於三原,羌回騎拒襄,大戰,獲襄。

襄有駿馬,日行千里,是戰也,馬倒而擒之。

眉等振旅而歸。

初,長安謠曰:"東海大魚化為龍,男為王,女為公,問在何所洛門東。

"東海,即堅封也,第在洛門東。

生荒暴日滋,殘虐彌甚。

群臣朔望漏盡請見,生曰:"知盡乎?須待飲訖。

"或日暮而不出,百僚饑弊。

或至申酉之間方出臨朝,酒怒色厲,多有殺戮。

或連月昏醉,弗堪省覽。

或使宮人與男子裸一交一 於殿前,引群臣臨而觀之。

或生剝牛羊驢馬,爓雞鴨,三五十為群,放之殿中。

或生剝死囚面一皮,令其歌舞,觀以為樂。

勳戚忠良,殺害略荊朝士奔逃草野,皆曰從虎口出。

左右得度一日,如過十年。

至於截脛、刳胎、拉助、鋸頭殺者動有千數。

生夜對侍婢曰:"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當除之。

"是夜清河王符法夢神告之:"旦將禍集汝門,先覺,可以免。

"寤而心悸。

會侍婢來告,乃與特進梁平老等帥壯士數百人潛入雲龍門,東海王堅帥麾下三百人繼集,宿衛將士皆捨仗歸堅。

生猶昏寢不寤,堅眾既至,生驚問左右曰:"此輩何等人?"引生至別室,廢為越王,俄而殺之,時年二十三歲。

謚厲王,封子馗為越侯。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