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唐書》曰:廢太子瑛,玄宗第二子也。景雲元年,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

太平御覽

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

○太子四(附)

《唐書》曰:廢太子瑛,玄宗第二子也。

景雲元年,封真定郡王。

開元三年,立為皇太子。

母趙麗妃,本伎人也,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

及武惠妃一寵一 幸,麗妃恩乃漸弛。

惠妃女咸宜公主出降於楊洄,洄希惠妃之旨,規利於己,日求其短,譖於惠妃。

惠妃泣訴於玄宗,以太子結一黨一 ,將害於妾母子,亦指斥於至尊。

玄宗惑其言,震怒,謀於宰相,意將廢黜。

中書令張九齡奏曰:"陛下纂嗣鴻業,將三十年,太子已下,常不離深宮,日受聖訓。

今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日久,子孫蕃育,不聞有過,陛下奈何以一日之間廢棄三子?且太子國本,難於動遙昔晉獻公惑一寵一 嬖之言,太子申生憂死,國乃大亂。

漢武威加六一合 ,受一江一 充巫蠱之事,禍及太子,遂至城中流血。

晉惠帝有賢子為太子,容賈後之譖,以至喪亡。

隋文帝取一寵一 婦之言,廢太子勇而立晉王廣,遂失天下。

由此而論之,不可不慎。

今太子既長無過,二王又賢,臣待罪左右,敢不詳悉。

"玄宗默然,事且寢。

二十五年四月,楊洄又構於惠妃,言瑛兄弟三人與太子妃兄駙馬薛鏞常構異謀。

玄宗遽召宰相籌之,李林甫曰:"此蓋陛下家事,臣下不合參加。

"玄宗意乃決矣。

使中官宣詔於宮中,並廢為庶人。

天下之人不見其過,鹹惜之。

寶應元年,詔贈皇太子。

又曰:靖恭太子琬,玄宗第六子也。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於范一陽一。

其月,制以琬為征討元帥,高仙芝為副,令仙芝徵河、隴兵募屯於陝郡以御之。

數日,琬薨。

琬素有雅稱,風格秀整,時士庶冀琬有所成功,忽然殂謝,遠近鹹失望焉。

贈靖恭太子,葬於西原。

又曰:承天皇帝倓(音談)既為張良娣所構,肅宗怒而幽死,又欲搖動代宗。

時代宗收復兩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獻捷。

從容語及倓事,泌曰:"臣幼稚時念得《黃台瓜辭》,陛下聞其說乎?高宗大帝有子八人,天後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睿宗第四。

長曰孝敬皇帝弘,為太子監國,仁明孝悌。

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之,立雍王賢。

賢每自憂惕,知必不保全,與二弟同侍父母一之 側,無由敢言。

乃作《黃台瓜辭》,令樂工歌之,冀天後聞之哀愍。

辭曰:'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太子賢終為天後所逐,死於黔中。

陛下有今日運祚,已一摘矣,慎無再摘。

"上愕然曰:"卿安得有是言!"自是奪宗之計不行。

又曰:憲宗章武皇帝,順宗長子。

母王太后。

六七歲時,德宗抱置膝上,問曰:"汝誰子,在吾懷?"對曰:"是第三個天子。

"德宗異而憐之。

貞元四年,封廣陵王。

順宗即位之年,封冊為皇太子。

又曰:懿宗恭惠皇帝,宣宗長子。

母曰元昭皇太后晁氏。

大和七年,生於藩郟封鄆王。

大中十三年,宣遺詔立為皇太子,姿貌瑰傑,有異稠人。

藩邸時當重疾,郭妃侍醫,見黃龍出入於臥內。

妃以告,帝曰:"慎勿言。

"

又曰:僖宗恭定皇帝,懿宗第五子。

母曰惠安皇后王氏。

初封普王。

懿宗大漸,制曰:"朕守大器之重,居兆人之上,日懼一日,如履如臨。

旰昃勞懷,寢興思治,涉道猶淺,道化未孚。

而攝養乖方,寒暑成厲,實有慮於闕政,且無暇而怡神。

考茲舊章,謀於卿士,思闡鴻業,式建皇儲。

第五男晉王孝敬一溫一 恭,寬和博厚,日新令德,天假英姿,言皆中規,動必由禮。

俾崇邦本,允葉人心,宜立為皇太子,權勾當軍國政事。

咨爾中外卿士,暨於腹心之臣,各竭乃心,永安黎獻。

"

○太弟(附)

王隱《晉書》曰:惠帝永寧二年,立清河王覃為太子。

成都、河間王復廢覃為清河王,立成都王為皇太弟。

《晉一陽一秋》曰:永興元年,河間王顒表拜成都王穎為皇太弟。

司空越、高密王簡、平昌公模等以大駕北征,廢皇太弟穎,立豫章王熾為皇太弟。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晉成都王穎為皇太弟,領丞相,自鄴懸秉朝政,事無大小,皆先關諮。

《唐書》曰:武宗肅皇帝,穆宗第五子。

母曰宣懿皇后韋氏。

長慶元年,封穎王。

開成五年,文宗疾,兩軍中尉仇士良、魚志弘矯詔迎穎王於十六宅,曰:"朕自嬰疾疹,有加無瘳,懼不能躬總萬機,日釐庶政。

稽於古訓,謀及大臣,用建親賢,以貳神器。

親弟穎王湹,昔在藩邸,與朕嘗同師訓,動成儀矩,性稟寬仁。

俾奉昌圖,必諧人欲。

可立為皇太弟,應軍國政事,便令勾當。

百辟卿士,宜竭乃心。

"

又曰:昭宗景文皇帝,懿宗第七子。

母曰惠安太后王氏。

帝於僖宗,母弟也,尤相親睦,自艱難播越,嘗隨侍左右。

僖宗不豫,遺詔立為皇太弟。

○太孫(附)

王隱《晉書》曰:趙王倫既廢賈後,皇帝使使持節追復皇太子,拜皇孫臧為臨淮王、尚為襄一陽一王。

又詔立臧為皇太孫,文武官屬即轉為太孫官屬,車服侍從,皆愍懷之舊也。

趙王倫篡位,太孫廢為濮一陽一王,薨。

惠帝復祚,立襄一陽一王尚為皇太孫。

薨,謚沖皇太孫,並追諡前太孫為哀皇太孫。

《晉惠帝起居注》曰:拜皇孫臧為臨淮王、尚為襄一陽一王。

又詔臧為皇太孫。

臧廢到銅駝街,宮人哭從,皆哽咽,路人收淚焉。

桑復生於西廂,長丈餘,太孫廢乃枯。

又曰:惠帝詔以太常成粲為太孫太傅,前城閭校尉梁柳為太孫太傅。

又曰:惠帝使使持節兼司空任城王濟策命愍懷皇太子前妃為皇太孫太妃。

是日也,以復妃告於太廟。

《後魏書》曰:高宗文成皇帝,景穆帝之長子也。

母曰閻氏。

帝少聰達,太武常置左右,號世嫡皇孫。

又曰:劉尼,代人也。

父祖皆為方面大人。

少壯健,有膂力,世祖善之,拜羽林中郎。

宗愛既殺南安王餘於東廟,秘之,唯尼知之。

尼勸愛立高宗。

愛自以負罪於景穆,聞而驚曰:"君大癡人,皇孫若立,豈忘正平時事乎?"尼以狀告殿中尚書源賀。

仍謀於南部尚書陸麗,麗曰:"唯有密奉皇孫耳。

"於是賀與長孫渴侯嚴兵守衛,尼與麗迎高宗於苑中。

麗抱高祖馬上,入於京城。

尼馳還東廟,大呼曰:"宗愛殺南安王,大逆不道。

皇孫已登大位,有詔,宿衛之士皆可還宮。

"眾鹹唱萬歲。

《後周書》曰:建德二年夏六月壬子,皇孫衍生,文武官普加一階。

蕭子顯《齊書》曰:文惠太子長懋,字雲喬,世祖長子也。

世祖年未弱冠,而生太子,為太祖所愛。

建元元年,封南郡王,邑二千戶。

一江一 左未有嫡皇孫封王,始自此也。

又曰:鬱林王昭業,字元尚,文惠太子長子也,小名法身。

文惠太子薨,立昭業為皇太孫,居東宮。

昭業少美容止,好隸書。

世祖敕皇孫手書不得妄出,以貴重之。

《唐書》:貞觀十七年,誕皇太孫,宴宮寮於弘教門。

太宗幸東宮,自殿北門入,謂宮臣曰:"頃來生業稍可,非乏酒食,而唐突公等宴會,朕有甲觀之慶,故就卿為樂耳。

"謂太子曰:"爾國之儲,貳府藏是同,金玉綺羅不足為賜。

但先聖典籍,可為鏡誡耳。

"因賜《尚書》、《毛詩》、《孝經》各一部。

又曰:永淳元年,立皇孫重昭為皇太孫,將置府寮,上召吏部侍郎裴敬彝、郎中王方慶問曰:"今立太孫,前代故事如何?"方慶進曰:"臣按《周禮》,有嫡孫。

漢魏已來,皇太子在,亦不立太孫,但封王耳。

今陛下肇建皇孫,創斯盛典,所以彰子孫千億之盛,福祚靈長之應也。

"上悅。

○太子妃(附)

《白虎通》云:妃者,匹也。

妃匹者何謂也?相與偶然。

古者天子後宮嫡庶皆曰妃。

(《史記》曰:黃帝有四妃。

帝嚳有四妃。

虞舜有二妃。

)周以天子之正嫡為皇后。

秦稱皇帝,因稱皇后,以太子之正嫡稱妃。

漢因之。

《漢書·外戚傳》云:太子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是也。

魏晉以後鹹遵之。

《漢書》曰:孝景薄皇后,孝文薄太后家女也。

景帝為太子時,薄太后取以為太子妃。

及帝即位,立為皇后。

又曰:孝武陳皇后,長公主嫖女也。

初武帝得立為太子,長主有力,取主女為妃。

帝即位,立為皇后。

又曰:元帝為太子,司馬良娣死後,太子悲恚發病,忽忽不樂。

宣帝令皇后擇後宮家人子可以娛侍太子者,王禁女政君預焉。

時預擇者五人,政君獨衣絳緣諸於。

(諸於,大掖衣也。

)侍中杜輔送入太子宮,見於丙殿。

待御幸,有身,立為太子妃。

又曰:孝成許皇后,平恩侯嘉女也。

元帝選配皇太子。

初入太子家,上令中常侍黃門親近者侍送,還白太子欣說狀,元帝喜謂左右:"酌酒賀我!"左右皆稱萬歲。

及成帝即位,立許妃為皇后。

又曰:孝哀帝傅皇后,定陶傅太后從弟子也。

哀帝為定陶王時,傅太后欲重親,取以配王。

王入為太子,傅氏女為妃。

哀帝即位,立為皇后。

《後漢書》曰:明帝馬皇后,伏波將軍援小女也。

初,援征五溪蠻,卒於師,虎賁中郎將梁松、黃門侍郎竇氏等因譖之,由是家益失勢,又數為權貴所侵侮。

後從兄嚴不勝憂憤,白太夫人絕竇氏婚,求進女掖庭。

乃上書曰:"臣叔父援辜恩不報,而妻小特獲恩全,戴仰陛下,為天為父。

竊聞太子、諸王妃匹未備,援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儀狀髮膚,上中以上,皆孝順小心,婉順有禮。

願下相工,簡其可否。

如有萬一,援不朽於黃泉。

"由是選後入太子宮,時年十三。

《吳志》曰:太子孫和賜死,和與妃張決別。

張曰:"吉凶當相隨,終不獨生活也。

"亦自一殺。

《蜀志》曰:後主敬哀皇后,車騎將軍張飛女也。

章武元年,納為太子妃。

建興元年,立為皇后。

王隱《晉書》曰:楊元後,武帝娶之,生惠帝。

謀婚久不決,上欲娶衛瓘女,後欲娶賈充女。

充妻郭酷妒宿著。

上曰:"衛公女有五可,賈公女有五不可。

衛家種賢而多子,端正而長白。

賈家種妒少子,酷而短黑。

"郭必欲使所生女配太子,既先使人言,又輸寶物於楊後。

固啟必成。

本當娶後妹午,午年十二,小太子一歲,定見短小,未勝衣。

更娶南風,南風時年十五,大太子二歲。

上乃聽之。

帝知太子不惠,又聞衛瓘言,故試之。

盡召東宮大小官屬,為作飲食,而密封詔事,使太子決,停信侍之。

賈妃大懼,請外人作答詔草。

給使張泓行還,啟賈妃曰:"太子不學,而答詔引義,必致責,作草主,更益譴負。

不如直以意答。

"賈妃大喜,語泓:"便為我好答,得富貴,與汝共之。

"泓素有才,答之,高過。

武帝大喜。

於是賈妃諷旨於外,說張泓孝廉郎才,語領軍,舉高第。

充遣語女曰:"衛瓘老一奴一,幾破汝家事。

"於是賈妃銜之。

又曰:賈妃酷妒,手斫數人,或以戟擿孕妾,子乃隨刃墮地。

上聞,大怒,垂廢之。

荀勖深救之,故得不廢。

《晉氏后妃別傳》曰:武悼皇后,武帝繼室也,太傅楊駿女。

賈庶人為太子妃時,數以肆情,性忌妒,失帝意,帝欲廢焉。

後為妃陳請曰:"魯公有勳於王府,妃親則其子。

妒忌,婦人常事,不足以一眚而忘大德。

"帝納焉。

王隱《晉書》曰:初,世祖遣才人謝玖給事惠帝,因是有娠。

臨娶賈妃,迎玖西宮,遂生愍懷太子。

惠帝即位,立為皇太子,為聘王夷甫小女惠風。

賈後暴戾日甚,乃表乞免為庶人,送太子妃王氏入金墉城,妃父尚書令王衍見脅,表離婚。

妃出金墉城,號哭感動左右,道路為之悲愴也。

又曰:劉曜、王彌等入洛,盡將諸后妃去,愍懷太子王妃拔刀向賊,曰:"我,司徒公女,皇太子妃;死則已,終不為賊婦。

"賊乃害之。

《晉起居注》曰:元帝太興五年,上臨軒,使策命拜晉王太子妃庾氏為皇太子妃。

《晉孝武帝起居注》曰:納采,聘太子妃;百官朱服,會於新安公主第,秘書監王操之為主人。

《晉孝武帝起居注》曰:上臨軒,設懸而不樂,遣兼司空望蔡公謝琰,納太子妃王氏,詔曰:"太子諱婚,禮即就,仰祖宗遺烈,憑道德之資;保傅將翼,賢士竭誠;慎行修德,積善慶隆,豈惟在予!天繼賜所以宣其悅情。

其便依舊。

有賜。

"左僕射王珣奏賜文武絹布,百官詣止車門上禮。

《甲辰儀》曰:皇太子妃、公妃夫人逢持節使者、高車使者,皆住車,相揖。

妃、主皆住車,不揖。

《東宮舊事》曰:司徒會稽王道子等啟曰:"皇太子系體宸極,年德並茂,宜簡國媛,緝宣內教。

故中書令太常王獻之、新安公主息女,六行聿修,四德允備,加之世載簡正,慶深積善,僉曰宜作配儲宮,正位中潰"太元二十一年,皇太子納妃琅琊臨沂王氏,時年十四。

王隱《晉書》曰:安僖皇后王氏,字神受,太常王獻之女,新安公主生,即安帝姑也。

孝武帝以後少孤,無兄弟,故為安帝納為太子妃。

《東宮舊事》曰:有詔以皇太子納妃,賜帛各有差。

使持節兼司空公尚書右僕射謝琰、副護軍將軍臨湘縣侯車胤迎。

詹事尚書左僕射王珣率東宮屬迎於主第。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納妃,織成袞帶、白玉珮、四望車、羽葆前後部、鼓吹各一部,步搖一具、九鈿函盛之同心雀鈿一具、函盛鬢花六五枝、登花一三五支、一團一 樹花十株、碧紗座褂半繡一、丹羅杯文長命綺屬一。

(屬,音屬,褲別名。

)

又曰:太子納妃,絳真文羅一幅、被子一,絳羅繡四幅、被一。

又曰:皇太子納妃,有絳真文羅褲、漆龍頭支髻、枕一、銀花環玸、自副金塗連盤鴨燈一、絳地文履一、量漆花簏一、絳地織成綺龍、有七采柸文綺一、絳石柸文綺被有一、又七采柸文綺褲、長命杯文綺褲。

《晉令》曰:皇太子妃珮瑜玉。

沈約《宋書》曰:皇太子妃,金璽龜鈕朱緩,佩瑜玉。

又曰:少帝司馬皇后,諱茂英,河內一溫一 人,晉恭帝女也。

初封海鹽公主,少帝以公子尚焉。

宋初,拜皇太子妃。

少帝即位,為皇后。

又曰:前廢帝何皇后,諱令婉,廬一江一 灊人也。

孝建三年,納為皇太子妃。

又曰:後廢帝一江一 皇后,諱簡珪,濟一陽一考城人,北中郎長史智淵孫女。

太始五年,太宗訪太子妃,而雅信小數,名家女多不合。

一江一 氏雖世為華族,而後父、祖並已亡,弟又弱小,門無強蔭,以卜筮最吉,拜為皇太子妃。

蕭子顯《齊書》曰:皇太子有厭翟車,(如重翟車,飾微減。

)漆畫輪車,太子妃亦乘之。

又曰:文安王皇后,諱寶明,琅耶臨沂人。

建元元年,為南郡王妃。

四年,為皇太子妃,無一寵一 。

太子為宮人制新麗衣裳及首飾,而後床 帳陳古,釵釵(小釵也。

)十餘枚。

《唐書》曰: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

十三,嬪於太宗。

武德九年,冊拜皇太子妃。

又曰:高宗廢後王氏,同安長公主即後之從祖母也。

公主以後有美色,遂納為晉王妃。

高宗登儲,冊為皇太子妃。

又曰:開元中,敕:"所選皇太子及諸王等妃,既是百官子女,禮合避人,今追就本縣。

及過本司,未為得所,其應預妃者,宜令所司具名錄奏,各令女及近親隨使於命婦朝堂待進止。

"

○良娣(附)

《漢書》曰:衛太子史良娣,宣帝妃祖母也。

太子有妻妾凡三等,子皆稱皇孫。

史良娣家本魯國,母貞君,兄恭。

元鼎四年,入為良娣,生男,進號史皇孫。

武帝末,巫蠱事起,衛太子及良娣、史皇孫皆遭害。

沈約《宋書》曰:大明五年,上更為太子置內職二等,曰保林,曰良娣。

納南中郎長史太山羊贍女為良娣。

蕭子顯《齊書》曰:建元三年,太子宮置三內職,良娣比開國侯。

《唐書》:肅宗張皇后,天寶中選入太子宮,為良娣。

《唐書》曰:順宗莊憲皇后王氏,幼以良家子入宮,為才人。

順宗在藩邸時,代宗以才人賜之。

生憲宗皇帝,立為孺人。

順宗升儲,冊為良娣。

○孺子(附)

《後魏書》曰:劉芳沉雅方正。

太子恂之在東宮,高祖欲為納芳女,芳辭以年貌非宜。

更敕芳舉其宗女,芳乃稱其族子長文之女。

高祖乃為恂聘之,與鄭懿女對為左右孺子焉。

○保林(附)

王隱《晉書》曰:愍懷太子廢為庶人,考竟太子母淑妃謝玖,及太子所幸保林及母三弟。

沈約《宋書》曰:大明五年,上為太子納宜都守袁僧惠女為保林。

蕭子顯《齊書》曰:太子保林,比五等候。

○才人(附)

王隱《晉書》曰:世祖遣才人謝玖給事惠帝,因是有娠。

臨娶賈妃,迎玖西宮,遂生愍懷。

蕭子顯《齊書》曰:太子才人,比駙馬都尉。

○家人子(附)

《漢書》曰:史皇孫王夫人,宣帝母也,名翁須。

皇孫妻妾無號位,皆稱家人子。

生宣帝數月,衛太子、史皇孫敗,家人子皆坐誅。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