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蔡邕《月令章句》曰:仲秋白露節,盲風至。秦人謂蓼風為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

太平御覽

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

○秋下

蔡邕《月令章句》曰:仲秋白露節,盲風至。

秦人謂蓼風為盲風。

崔寔《政論》曰:秋風厲而賞武臣。

《顏氏家訓》曰:或問何故名治獄參軍為長流乎?答曰:《帝王代紀》云:"帝少昊崩,其神降於長流之山,(事出《山海經》。

)於祀主秋。

"按《周禮秋官》司寇主刑罰,長流之職也,漢魏捕賊掾耳,晉宋已來始為參軍,上屬司寇,故取秋帝所屬為嘉名焉。

《夏小正》曰:八月丹鳥羞白鳥,(羞,進也。

白鳥,蚊蚋。

)辰則伏,(辰,房星。

)鴽為鼠也。

九月內火。

《漢舊儀》曰:八月飲酎,車駕夕牲以繡衣之,皇帝暮視牲。

以一陰一燧取水於月,以一陽一燧取火於日,為明水火,左袒,以水沃牛右肩,手執鸞刀,以切牛毛血薦之,而即更衣。

李雕《四部》曰:吊鳥山,俗傳曰,鳳死其上,每至七月九日晦望,群鳥常來集其上鳴呼也。

應劭《風俗通》曰:周秦常以八月,輶軒使采異俗方言,藏之秘府。

劉歆《鍾律書》曰:春宮秋律,百卉必凋,秋宮春律,萬物必榮。

魏丁儀《刑禮論》曰:上天垂象,聖人則之,歲先春而後秋,宮之為理,先禮而後刑。

《論衡》曰:秋氣擊殺谷草,谷草不任凋傷而死,此言失實。

夫物以春生夏榮,秋而熟老,適自枯死,一陰一氣適盛,與之會遇。

何以驗之?物有秋不死者,生性未極也。

陸機《要覽》曰:秋樹名成,秋雨名愁。

《地鏡經》曰:八月中,草木獨有葉枝下垂者,必有美玉。

又云:八月後草木死者,亦有玉。

《梁元帝纂要》曰:秋曰白藏,(氣白而收藏萬物。

)亦曰收成,(萬物成而收斂。

)亦曰三秋、九秋、素秋,素商,高商;天曰旻天;(旻,愍也。

愍萬物之凋零。

)風曰商風、素風、淒風、高風、涼風、激風、悲風;景曰朗景、澄景、清景;時曰淒辰、霜辰;(霜辰可施九月。

)節曰素節,商節;草曰衰草;木曰疏木,衰林,霜柯,霜條。

七月孟秋,亦曰初秋,首秋,上秋,肇秋,蘭秋;八月仲秋,亦曰仲商;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末秋,暮商,季商,杪秋,亦曰授衣,(此時婦功畢,始授衣。

)亦曰玄月。

《盧公范饋餉儀》曰:凡八月旦,上承露盤,赤松子承柏上露為囊,以膏面一皮,古人用點炙枝,以梨枝為之,及銀盞中有硃砂銀枝子也。

(盧公范者,盧懷盛之家。

)

《臨海異物誌》曰:黃雀常以八月入海化為魚。

《博物誌》曰:舊說天河與河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至八月浮查來,至甚大,往返不失期,其人乃至查上,繼糧食,乘查而去,至天河。

《世說》曰: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蓴菜羹,鱸魚鱠。

曰:"人生貴適志耳,何能從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人皆謂見機而作。

又曰:王子敬云:從山一陰一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值秋冬之時,尤難為懷。

《一陰一陽一五行歷》曰:一時皆三月,一月為一秋,三月為三秋。

又以十日為一秋,故三月有九秋之名也。

《明堂之制》曰:治秋以矩,矩之為度也,肅而不勃,剛而不匱,取而無怨,內而無害,威厲而不懾,令行而不廢,殺伐既得,仇敵乃克,矩正不失,百職乃服。

《乙巳占》曰:太白主秋。

人君當秋之時,順太白以施政則吉,逆則凶。

秋時行冬令,則辰星之氣干於太白,黑色而有芒角,一陰一氣太勝,戎兵乃來,風災數起,國多盜賊,邊境不寧。

亡地震坼而國有大喪重獄。

秋時行春令,則歲星之氣干於太白,色青昧小則國旱,君有大憂,一陽一氣凌遲,五穀不實,秋雨不降,草木生榮,非時矣。

以秋時行夏令,則熒惑之氣干於太白,色赤而怒,國多火,寒熱不節,人多瘧疾,蟄蟲不藏矣。

《大衍星分圖》曰:八月酉,日月會於壽星。

《天文錄》曰:胃、昴,趙之分野。

自胃七度止畢十二度,於辰在酉,大梁之疆也。

八月之時,白露始降,萬物堅成而疆大,故曰大梁。

漢李陵《與蘇武書》曰:窮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一胡一 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晨坐聽之,不覺流淚。

《楚辭》曰: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言秋風疾則草木搖,湖水波而木葉落矣。

)

又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憀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淒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恍曠浪兮去故而就新。

坎壈兮貧士失職而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蟬寂寞而無聲。

雁嗈而南遊,鶤雞啁哳(上張流切,下陟轄切。

鳥鳴聲也。

)而悲鳴,獨申旦而不寐,哀蟋蟀之宵征。

又曰: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

白露既下降百草兮,奄離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襲長夜之悠悠。

魏曹植《秋思賦》曰:四節更王兮秋氣悲,遙思惝恍兮若有遺。

雲高氣靜兮露凝衣,野草變色莖葉稀,鳴蜩抱木雁南飛,西風淒悷(郎計切。

)朝夕臻,扇篷屏棄絺綌捐。

晉潘岳《秋興賦》曰:嗟秋月之可哀,良無愁而不荊野有歸燕,隰有翔隼,游氛朝興,槁葉夕殞。

於時乃屏輕篷,釋纖絺,藉莞蒻,御裌衣,庭樹槭(所責切。

殞落兒。

)以灑落,勁風戾而吹幔蟬嘒嘒以寒吟,雁雝雝而南飛。

天晃朗而彌高,日游暘而浸微,何微一陽一之短晷,覺涼夜之方永。

月朣朧以含光,兮露淒清以凝冷。

熠燿(熠燿,螢也。

)粲於階闥,蟋蟀鳴於軒屏。

聽離鴻之晨吟,望流火之餘景。

王愆期《懷秋賦》曰:哀時來之慘淒,悼秋風之可悲。

古樂府歌詩曰: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

一胡一 地多飆風,樹木何蕭蕭。

離家日趣遠,衣帶日趣緩。

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魏應璩雜詩曰:秋日苦促短,遙夜邈綿綿,貧士感此時,慷慨不能眠。

晉陸機《為顧彥先作詩》曰:肅肅素秋節,湛湛濃露凝。

太一陽一夙夜降,少一陰一忽已升。

又:悼亡詩曰:皦皦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

懍懍涼氣升,始覺夏衾單。

晉張載詩曰:靈象運天機,日月如激電。

秋風兼夜戒,微霜淒舊院。

嘉木殞蘭圃,芳草悴芝苑。

嚶嚶南翔雁,翩翩辭歸燕。

玉肌隨爪素,噓氣應口見。

斂襟思輕衣,出入忘華扇。

睹物識時移,顧已知節變。

晉孫綽詩曰:蕭瑟仲秋月,飆戾風雲高。

山居感時變,遠詠興長謠。

疏林積涼氣,虛岫結凝霄。

零露灑庭林,密葉辭榮條。

撫茵悲先落,攀松羨後凋。

宋劉鑠詩曰:旻天清旦高,秋風發初涼。

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

凝煙泛城闕,淒風入軒房。

朱葉先零落,綠草就芸黃。

織羅還笥篋,輕紈改衣裳。

宋一江一 逌詩曰:祝融改炎轡,蓐收起涼駕。

長林悲素秋,茂草思朱夏。

鳴雁薄雲嶺,蟋蟀吟深榭。

寒蟬向夕號,驚飆激中夜。

感物增人懷,淒然無忻暇。

宋謝惠連《懷秋詩》曰:平生懷苦心,矧復值秋晏。

皎皎天月明,弈弈河宿爛,蕭瑟含風蟬,嘹唳度雲雁。

寒商動清閨,孤燈曖幽幔。

又曰:《搗衣詩》曰:衡紀無淹度,晷運倏如催。

白露滋園菊,秋風落庭槐。

肅肅莎雞羽,烈烈寒螿啼。

夕一陰一結空幕,霄月皓中閨。

美人式常服,端飾相招攜。

簪玉出北房,鳴金步南階。

簷高砧響發,楹長杵聲哀。

宋湯惠休《白紵舞歌詩》曰:秋風裊裊入曲房,羅帳含月思心傷。

蟋蟀夜鳴斷人腸,長夜思君心飛揚。

它人相思君相忘,錦衾瑤席為誰芳。

又《古歌八變》曰:北風秋初至,吹我章華台。

浮雲多暮色,似從崦嵫來。

宋鮑照答湯惠休詩曰:枯桑葉易零,疲客心易驚。

今茲亦何早,已聞絡緯鳴。

回風滅且起,卷蓬息復征。

愴愴簟上寒,淒淒帳裡清。

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榮。

百物方蕭瑟,長歎從此生。

又:《和王護軍秋夕詩》曰:散漫秋雲遠,蕭蕭霜月寒。

驚風西北起,孤雁夜往還。

金氣方勁殺,降一陽一微且殫。

泉涸甘井竭,節後芳草殘。

何瑾《悲秋夜》曰:欣莫欣兮春日,悲莫悲兮秋夜。

○立秋

《易說》曰:坤,西南也,主立秋。

京房《易占》曰:立秋坤王,主涼風用事。

《易通卦驗》曰:立秋日涼風至,白露下。

《春秋考異郵》曰:立秋趣織鳴,女功急趣之。

《春秋元命苞》曰:瑤光星散為鷹,立秋之日鷹鸇擊。

《三禮義宗》曰:七月立秋,秋之言揫(音秋,聚也。

)縮之意,一陰一氣出地,始殺萬物,故以秋為節名。

《五經要義》曰:磬,立秋之樂也。

《白虎通》曰:磬者,夷則之氣,像萬物之成。

《月令占候圖》曰:立秋坤卦用事,其神攝提,二宮荊州分也。

晡時申,西南涼風至,黃雲如群羊,宜粟谷。

若晴朗,風雲不至,萬物不成。

望西南坤上有黃雲氣,是正氣,立秋應節,萬物皆榮,豆谷熟。

赤氣出其右,萬物半死,豆谷半收,地動,人民不安。

坤氣衰,萬物不成,地頻動,牛馬多病,應在十二月。

坤氣見於江湖,江湖水必竭。

(乍存乍亡。

)坤氣退則地裂,泉湧。

申時西南有赤黃氣,或白潤厚白澤者,粟大熟。

又曰:立秋日午時,豎八尺竿,影得四尺五寸二分半,五穀熟。

立秋後四十五日內,土氣在坤,不得修造動土及遠行,出軍事凶。

《漢書》曰:孫寶為京兆尹,請侯文為掾,進見如賓。

禮數月,以立秋日署文東部郵,且曰:"今日鷹隼始擊,當順天氣取奸惡以成嚴霜之誅。

掾部詎有其人乎?"文曰:"無其人,不敢受職。

"寶曰:"誰也?"文曰:"霸陵杜稚季。

"寶問其次,文曰:"豺狼橫道,不宜復問狐狸。

"

《後漢書》曰:申屠建等與御史大夫隗囂合,欲以立秋日貙膢時,共劫更始。

(《前漢書》音義曰:貙獸以其立秋日祭獸,王者亦此日出獵,用祭宗廟。

冀州北八月朝作飲食為膢。

其俗謂曰膢獵。

社伏區音丑於反,膢音婁。

)

《續漢書》曰:立秋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絁皂領緣中衣,迎氣於西郊。

又曰:立秋之日,西郊畢,始揚威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

其儀乘輿御戎駱,白馬朱鬣,躬執一弩一射牲,牲以鹿麛。

太宰令謁者令一人獲,馳駟送陵廟,還宮,遣使者繼束帛以賜武官,肄兵一習一 戰陣之儀。

斬牲之禮,名曰貙劉,如淳曰:膢,《漢儀注》立秋貙膢。

許慎曰:俗以二月祭飲食,冀州北部或以八月作飲食為膢也。

《祠令》曰:立秋祀白帝於西郊,帝少昊配,蓐收從祠。

又曰:立秋後辰祀靈星於國城東南。

《登真隱訣》曰:立秋之日,日中五嶽諸真一人諸黃老君,於黃房靈庭山,會仙官於日中,定天下神圖靈藥。

《符瑞圖》曰:立秋,西方閶闔風至。

(一名飂風。

)

《白虎通》曰:涼風立秋至,王者報地德,禮西郊。

《周書時訓》曰: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涼風不至,國無嚴政;白露不降,民多咳病;寒蟬不鳴,人臣力爭。

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鴻雁不來,遠人背叛;玄鳥不歸,室家離散;群鳥不羞,臣下驕慢。

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附戶,又五日水始涸。

雷不收聲,諸侯一婬一汰;蟄蟲不附,民靡有賴;水不始涸,介蟲為害。

《五行休王論》曰:立秋坤王,兌相,乾胎,坎沒,艮死,震困,巽廢,離休。

陸機《要覽》曰: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乎八荒,立秋遊乎風穴。

是風至,草木皆生,去則搖落,謂之離合風。

○秋分

《說文》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

《易說》曰:秋分閶闔風至,雷始收聲,鷙鳥擊,玄鳥歸。

又曰:兌,西方也,主秋分。

《孝經說》曰:斗指酉為秋分。

又曰:秋分日在內衡。

《文子》曰:一陰一陽一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一精一。

故積一陰一不生,積一陽一不化。

一陰一陽一交一 接,乃能成和。

(此天地之氣和平,故萬物得生成故也。

)

京房《易候》曰:虹八月出西方,粟貴。

又:京房《易占》曰:秋分而人君釋鐘鼓之懸。

孔安國《尚書注》曰:虛玄武之中星,皆以秋分日見,以正三秋。

《天文錄》曰:仲秋秋分暮,出角、亢、氐、房,東四捨為漢中。

《周書時訓》曰:秋分八月中,雷乃收聲;不收聲,即人民不安。

(又雲諸侯驕逸,放蕩於上。

)蟄蟲坯戶;不坯戶,即邊方不寧。

(又雲人靡有賴。

)水始涸;水不涸,即人多痼疾。

《歷日疏》曰:秋分,八月之中氣也。

秋分之時,日出於卯,入於酉,分天之中,一陰一陽一氣等,晝五十刻,夜五十刻,一晝一夜 ,二氣中分,故謂之秋分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