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禮記》曰:古未有宮室,冬居營窟,夏居橧巢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

太平御覽

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

○窟

《禮記》曰:古未有宮室,冬居營窟,夏居橧巢也。

《左傳》曰:鄭伯有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鍾焉,朝至未已。

朝者曰:"公焉在?"曰:"吾公在壑谷。

"(壑谷,窟室也。

)

《史記》曰:吳公子光之謀王僚也,專諸謂曰:"王僚可殺也。

"公子光乃伏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中,專諸擘魚,因以刺王僚,王僚立死。

《戰國策》曰:馮暖謂孟嘗君曰:"兔有三窟,僅得免死,君始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乃西遊於梁,謂梁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諸侯先迎者,國富兵強。

"梁王乃聘以為相,齊王聞之懼,乃請反國。

馮暖使請先致祭器,立宗廟於薛。

三窟已就,馮暖之力也。

《晉書》曰:王衍用弟澄為荊州,從弟敦為青州,曰:"荊有漢一江一 之固,青有負海之險,吾留於此,足為三窟。

"

王隱《晉書》曰:魏末有孫登,字公和,汲郡共人也。

無家屬,時人於汲縣北山土窟中得之。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張忠,字巨和,中山人也。

永嘉之亂,隱於秦山,端拱若一屍一,無琴書之適,不修經典,勸教但以至道虛無為宗。

其居也,依崇巖幽谷,鑿地為窟室,弟子亦窟居,去忠六十餘步,五日一朝。

其教也,以形不以言,弟子受業,觀形而退。

《淮南子》曰:鳥飛反鄉,兔走歸窟。

《典略》曰:蘇秦與張儀,始俱學於齊鬼谷先生,皆通經藝百家之言。

鬼谷子弟子五百餘人,為作窟深二丈,曰:"有能獨下在窟中,說使泣者,則能分人主之地矣。

"秦下說之,鬼谷泣下沾衿。

秦與儀記一體也。

又曰:董卓雖親愛呂布,然時醉則罵,以刀劍擊之,不中而後止,布恐終被害,乃私與司徒王允及尚書令土孫端謀養死士於窟室。

三年四月,天子疾瘳,卓詣宮賀,布先置死士以邀之,卓嚴駕出,馬躓不肯行,心怪之欲還,布勸使行,到宮門入掖門,死士一交一 戟刺卓墮車,顧布所在,布下馬曰:"有詔。

"遂殺之。

《列仙傳》曰:歷一陽一有彭祖仙窟,請雨輒得也。

《神仙傳》曰:李意其,蜀人,於成都角作一土窟居之,冬夏單衣,發長剪去之,皆使長五寸,或百日,二百日,三百日不出窟。

《郡國志》曰:相州隆慮山有一洞,去地千仞,俗謂聖人窟,下有小山孤竦,謂之玉女樓仙人台,亦曰香爐峰也。

又曰:馬邑白道齊阪有土穴出泉,《琴操》謂"飲馬長城窟"也。

《秦州記》曰:河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術窟,深四十餘丈,高四十餘丈,中有三佛寺流泉浴池,鑿石作丈六像三百餘區;其西二里,則曰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亦有泉水,藏古書五卷。

(唐術、時亮,皆古之孝行士也。

)

又曰:州圖經曰:唐術窟在郡西龍支谷,彼人亦罕有至者,其窟內有物,若似今書卷,因謂之一精一巖。

巖內時見神人往還,蓋古仙所居耳。

羌一胡一 懼而莫敢近,又謂鬼為唐術,故指此為唐術窟。

《豫章記》曰:豐城縣有雷孔章掘神劍窟,方廣七八丈。

王韶之《南康記》曰:神源下流百里有峽,兩岸皆高山,峽下數十里有蛟龍窟,時時有霧氣。

耆宿雲,此通南康縣,去此穴由百餘里。

嘗有宿其口者,夜遇暴雨水,器物乃流出,彼此如其然。

○野

《說文》曰:野,郊外也。

《周易》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又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王弼曰:所以乃能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

非二之所能也。

是乾之所行也。

)

又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書》曰: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作《甘誓》。

又曰:大野既瀦,東原厎平。

又曰: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

(孔安國曰:地在安邑之西。

)

又曰:高宗夢得說,審厥相,旁求於天下,說築傅巖之野,惟肖。

又曰:王曰:來汝說,台小子舊學於甘盤,既乃遁於荒野,入宅於河。

(既學而中廢業,遯居田野河洲也。

)

又曰:歸馬於華山之一陽一,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復用。

又曰:武王伐紂,至於牧野,乃誓。

《毛詩》曰:野有死麇,惡無禮也。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

又曰: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一團一 兮。

又曰:葛生蒙楚,蘞蔓於野。

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毛萇曰:喻婦人外成於它家,謂其君子從軍未還,未知死生。

)

又曰:蜎蜎者蜀,烝在桑野。

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鄭玄曰:蜀特行久處桑野似勞苦者。

)

《詩》曰:鴻雁于飛,肅肅其羽。

之子於征,劬勞於野。

又曰: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

又曰:我行其野,蔽芾其樗。

婚姻之故,言就爾居。

又曰:我征徂西,至於艽野。

又曰: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矢於牧野,維予侯興。

又曰: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鄭玄曰:京地眾民所居之野,捨其賓旅。

言其所當言語也。

)

又曰:駉駉牧馬,在坰之野。

《韓詩外傳》曰:孔子出遊少原之野,有婦人哭甚哀,問之。

婦人曰:"向刈薪亡吾蓍簪,是以哀也。

非傷亡簪,其不忘故也。

"

《禮記》曰: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時雨將降,下水上騰,循行國邑,周視原野,修利隄防。

又曰:舜勤眾事而野死,鯀鄣洪水而殛死。

《周禮》曰: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而辯其邦國都鄙之數,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與其野。

(壝,壇與堳埒也。

)

又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

又曰:以九伐之法正邦國,野荒民散則削之。

又曰:甸師掌共野果蓏之薦。

又曰:遂人掌邦之野,凡事致野役,而師田作野民,帥而至,掌其政治禁令。

凡國祭祀,共野牲,令野職。

凡賓客,令修野道而委積。

(委積於廬宿市。

)經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入野職野賦於王府。

又曰:野廬氏掌達國道路,至於四畿,此國郊及野之道路,宿息,井,樹。

又曰:大司寇之職,以五刑糾萬民,一曰野刑,上功糾力。

(刑亦法也。

功,農功。

力,勤力。

)

又曰:縣士掌野,各掌其縣之民數,糾其戒令而聽其獄訟。

《左傳》曰: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

"

又曰:鄭伯享趙孟於垂隴,伯有賦《鶉之賁賁》。

趙孟曰:"床 第之言不逾閾,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敢聞。

"

又曰:崔氏之亂,申鮮虞僕賃於野,以喪莊公。

楚人召之,遂如楚為右尹。

又曰: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

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令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

又曰:鴝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

又曰:齊悼公使朱毛遷安孺子於駘,不至,殺諸野幕之下。

《爾雅》曰:邑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

《春秋合成圖》曰:堯母慶都,蓋天帝之女,生於斗維之野,當三河東南,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

《管子》曰:萬乘之國,兵不可以無主,地博大,野不可以無夫,野無夫,則無蓄積。

(野無田夫,則人墮本業,故無蓄積。

)

又曰:行其田野,視其耕耘,計其農事,而饑飽之國可知也。

其耕之不深,耘之不謹,地宜不任,草田多穢,耕者不必肥,荒者不必墝,其野草田多而辟田少者,雖不水旱,饑國之野。

《淮南子》曰:孔子行於東野,馬食農夫之稼,野人怒取其馬而擊之。

使子貢往說之,畢辭而弗能得;乃使馬圉往說之,野人一大喜,解馬而與之。

又曰:上游乎霄雿之野,下出乎無垠鄂之門。

(高誘注曰:霄雿,高峻之貌也。

垠鄂,無形之貌也。

霄讀縓綃,讀若翟氏之翟也。

)

《國語》曰:臼季使捨於冀野,(賈逵曰:臼季,晉臣。

冀野,晉地。

)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

從而問之,曰:"冀芮之子也"與之歸。

《家語》曰:叔孫氏之車士曰鉏商,(車士,將車者,商子姓也。

鉏商名也。

)采薪於大野,獲麟焉,折前左足,載歸。

叔孫以為不祥,棄郭外。

告孔子曰:"麇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曰:"麟也。

孰為來哉?孰為來哉?"

《呂氏春秋》曰:禹東至槫之地,青差之野。

(高誘曰:青差,東方之野也。

)

《帝王世紀》曰:黃帝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

又曰:炎帝殺蚩尤於中冀,名其地曰絕轡之野。

又曰:湯時大旱,殷史卜曰:"當以人禱。

"湯曰:"吾所為謂自當之。

"遂齋戒,剪髮斷爪,已為牲,禱於桑林之野,告於上天已而雨大至。

又曰:棄恤民勤稼,蓋封地方百里,巡教天下,死於黑水之間,潢渚之野。

又曰:秦自非子受封,至昭王滅周之歲在大梁,前後七遷,皆在《禹貢》雍州之域,荊山終南敦物之野,東井輿鬼之分,鶉火之次也。

焦贛《易林》曰:舜升大禹石夷之野,征詣王庭,拜治水土。

又曰:多載重負,捐棄於野,徒勞但苦,顧無誰予。

《水經注》曰:自朝歌以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坶野矣。

○郊

《說文》曰:距國百里曰郊。

《爾雅》曰:邑外曰郊。

《易》曰: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又曰:同人於郊,無祗悔。

《詩》曰:孑孓干旄,在浚之郊。

又曰:逝將去汝,適彼樂郊。

《禮記月令》曰:立春之日,天子親率公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又曰: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粢盛;王后蠶於北郊,以共純服。

諸侯耕於東郊,亦以共粢盛;夫人蠶於北郊,以共冕服。

又曰:因吉土以饗帝於郊。

《周禮》曰:閭師,掌國中及四郊之民,六畜之數,以任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時征其賦。

又曰:正歲帥其屬而慮禁令於國及郊野。

(去國百里為郊,郊外曰野。

)

又曰: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若大甸,則帥有司而饁獸於郊。

(有司,大司馬之屬,饁,饋也。

以禽饋四方之神於郊。

)

《漢書》曰:王莽天鳳四年八月,莽親之南郊鑄作威鬥,其日大寒,百官人馬有凍死者。

《老子》曰: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