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說文》曰:廚,庖屋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

太平御覽

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

○廚

《說文》曰:廚,庖屋也。

《易》曰:庖有魚義,不及賓也。

《毛詩》:大庖不盈。

《禮記·玉藻》曰: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

又田獵之禮,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

《漢書·賈誼》曰:其禽一獸 ,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故遠胞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後漢書》:禰衡到許都,人問:"荀文若、趙稚子雲何?"(趙為蕩寇將軍。

見《魏志》。

)衡曰:"文若可使借面弔喪,稚長可監廚請客。

(《典略》云:衡見荀儀容,但有貌耳,故可弔喪,趙有腹健,啖肉,故可監廚也。

)

《七賢傳》曰:阮籍以步兵廚中有美酒,求為步兵校尉。

司馬相如《上林賦》曰:庖廚不徙,後宮不移。

古詩曰:左顧敕中廚。

○灶

《禮》:有五祀,灶居一焉。

《月令》:孟夏,其祀灶,祭先肺。

一陽一氣盛,熱外,祀之於灶,從熱類也。

《禮》:臧文仲燔柴於灶者,灶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非所柴也,文仲焉知禮?

《禮》: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論語》:王孫賈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

"

《史記》:孫臏救韓入魏,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龐涓經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人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

"遂逐之。

又李斯曰:"灶上一騷一除,萬世一時也。

"一騷一音掃。

《漢書》:李少君言祀灶皆可致神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器,以食則益壽,壽益則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之,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

天子親祀灶焉。

又曰: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

夫奢則不遜,不遜必侮上。

侮上,逆道也。

在人之右,眾必害之也。

霍氏秉權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太盛,陛下即愛厚之,宜以時抑制,無使至亡。

"書三上,輒不報聞。

其後霍氏誅滅,而告霍氏者皆封。

人為徐生上書曰:"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不應。

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於是殺牛置酒謝其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次,不錄言曲突者。

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

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主人乃寤而請之。

茂陵徐福數上書言霍氏且變,宜防絕之。

鄉使福說得行,則國亡裂土出爵之費,臣亡逆亂誅滅之敗。

往事既已,而福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貴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發灼爛之右。

"上乃賜福帛千疋,後以為郎。

又曰:息夫躬祠灶,人見之,告咒詛,遂棄市。

又曰:昭帝時,燕王宮豕出圂(一胡一 困切,)壞都灶。

註:都灶,蒸炊之大灶也。

劉向以為豕禍。

《後漢書》:李南女曉術,為由拳縣人一妻 。

晨詣灶室,卒有暴風,婦上堂從姑求歸,辭其二親。

姑不許,乃跪而泣曰:"家世傳術,疾風起,先吹灶突及井,此禍為婦女主爨者,妾將應之。

"因著其亡日。

乃聽還家,如期病卒。

又曰:《更始傳》:李軼、朱鮪擅命山東,王匡、張卬橫暴三輔。

其所寫官爵皆群小賈豎,或有膳夫庖人,多著繡面衣、錦褲、襜褕、諸於,罵詈道中。

長安為之語曰:"灶下養,中郎將。

爛羊頭,關內侯。

"

又曰:虞詡為懷令。

後羌寇武都,一鄧一 太后以詡有將帥之略,遷武都太守,引見嘉德殿,厚加賞賜。

羌乃率眾數千,遮詡於陳倉、崤谷,詡即停軍不進,而宣言上書請兵,須到當發。

羌聞之,乃分鈔傍縣。

詡因其兵散,日夜進道,兼行百餘里。

令吏士各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迫。

或問曰:"孫臏減灶,而君增之。

兵法日行不過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行二百,何也?"詡曰:"虜眾多,吾兵少,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過則彼所不測。

虜見吾灶日增,必謂郡兵來迎。

眾多行速,必憚追我。

孫臏見弱,吾今示強,勢有不同故也。

"

又曰:向栩性不恆,又似狂,坐於灶北板屋上。

又曰:張忠署孫賓為主簿,遂祭灶,請比鄰。

又曰:一陰一子方臘日晨炊而灶神見。

殺黃羊,因祀之。

三世繁昌,遂常以臘日祭也。

《戰國策》曰:智伯攻晉一陽一城,城不沉者三版,洎灶生蛙,懸釜而炊。

《魯連子》曰:一井五瓶,洩可立待。

一灶五突,烹飪十倍,分煙者眾。

《淮南子》曰:黃帝作灶,死為灶神。

《莊子》曰:仲尼讀《春秋》,老聃踞灶觚而聽。

觚,灶額也。

又曰:一陽一子居南郭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還於郊,至於梁而遇。

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

"一陽一子居不答。

至捨,進盥漱巾櫛,脫屨戶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閒,是以不敢問。

今閒矣,請聞其過。

"老子曰:"而睢睢肝肝,而誰與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一陽一子居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其往也,捨者迎將,家公執席,妻執巾櫛,捨者避席,煬者避灶。

其反也,捨者與之爭席矣。

《宜都縣記》曰:宜都山絕崖壁立數百丈,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可長數尺。

傳雲堯洪水,人泊船此旁,爨餘留之,故曰插灶崖。

《萬畢術》曰: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夢書》曰:灶主食,夢者得食。

李尤《灶銘》曰:燧人造火,灶能以興。

○竇

《周禮·考工記》曰:宮中之竇,其崇三尺。

《左傳》曰:蓽門圭竇之人皆凌其上。

又曰:有過氏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

《晉書》:光逸避亂依一胡一 母輔之初,至屬輔之與謝鯤、阮放、畢卓、羊曼、桓彝、阮孚散發裸袒,閉室酣飲已累日。

逸將排戶入,守者不聽,逸便於戶外脫一衣 露頭於狗竇中窺之而大叫。

輔之驚曰:"他人決不能爾,必我孟祖也。

"遽呼入,遂與飲,不捨晝夜。

時人謂之八達。

《家語》曰:子羔為衛之士師,刖人之足。

衛有蒯瞶之亂,子羔逃至郭門,刖者守焉。

謂子羔曰:"彼有缺。

"子羔曰:"君子不逾。

"又曰:"彼有竇。

"子羔曰:"君子不隧。

"又曰:"彼有室。

"子羔入焉。

追者罷,子羔乃去。

○廁

《廣雅》曰:清溷,屏廁也。

《說文》曰:廁,清也。

《釋名》曰:廁,言人雜廁在上,非一也。

或曰:溷,濁也。

或曰:清至穢,宜常修治,使清潔。

《儀禮》曰:隸人一溫一 廁。

一溫一 ,塞也;為人復往褻也。

《左傳》曰:晉侯將食麥,如廁,陷而卒。

《史記》曰:朱虛侯入未央宮,遂擊呂產,產走。

天風大起,從官亂,莫敢鬥,遂殺產於郎中府吏廁中。

又曰:范雎事魏中大夫須賈。

賈為魏昭王使於齊,睢從。

齊襄王聞睢辯有口才,乃使人賜雎金十斤及牛酒。

須賈以睢持魏事一陰一告齊,故睢獨得此饋,心怒。

歸以告魏相魏齊。

齊使人笞擊睢,折肋折齒。

睢佯死,卷以置廁中。

賓客飲者醉,更溺睢,以懲後,令無妄言者。

又曰:李斯者,楚之上蔡人也。

少時為鄉小吏,見吏捨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

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下,不見人犬之憂。

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又曰:萬石君長子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

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捨,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窬,身自浣滌,(徐廣曰:窬,築垣短板也。

《音注》:廁窬,謂溷垣牆,隱於其側而浣滌也。

一謂窬竇。

言建又自洗蕩廁竇。

廁竇,瀉除穢污之穴也。

)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以為常。

又曰:趙襄子滅智伯,其臣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剌襄子。

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豫讓內持刃兵,曰:"欲為智伯報仇。

"左右欲誅之,趙襄子曰:"彼義人也,我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釋去之。

又曰:大將軍衛青侍中,上據廁而視之。

註:溷,廁也。

《漢書》:郅都侍上。

賈姬如廁,有野彘入廁,上目都擊之,都不往。

上欲自行,都伏諫曰:"一姬死,復一姬進,上雖自輕,奈太后宗廟何?"太后聞之,賜都金。

《晉書》:王戎,惠帝反宮,以戎為尚書令。

既而河間王顒遣使說成都王穎,將誅齊王冏。

檄書至,冏謂戎曰:"孫秀作逆,天子幽逼。

孤糾合義兵,掃除元惡,臣子之節,信著神明。

二王聽讒,造構大難,當賴忠謀,以和不協。

卿善為我籌之。

"戎曰:"公首舉義眾,定大業,開闢已來,未始有也。

然論功報賞,不及有勞,朝野失望,人懷貳志。

今二王帶甲百萬,其鋒不可當,若以王就第,不失故爵。

委權崇讓,此求安之計也。

"冏謀臣葛旟怒曰:"漢魏以來,王公就第,寧有得保妻子乎!議者可斬。

"於是百官震悚,戎偽藥發墮廁,得不及禍。

又曰:郭璞素與桓彝友善,彝每造之,或值璞在婦女間,便入。

璞曰:"卿來,他處自可徑前,但不可廁上相尋耳。

必客主有殃。

"彝後因醉詣璞,正逢在廁,掩而觀之,見璞裸身被發,銜刀設醊。

璞見彝,撫心大驚曰:"吾每屬卿勿來,反更如是!非但禍吾,卿亦不免矣。

天實為之,將以誰咎!"璞終嬰王敦之禍,彝亦死蘇峻之難。

《魏氏春秋》曰:許允為鎮北將軍,未發,徙樂浪。

允善相,印將拜,印以不善更刻大,如此者三。

允曰:"印雖好而已被辱。

"問送印者,果懷之而墜於廁。

《幽明錄》曰:建德民虞敬上廁,輒有一人授草手內與之,不睹其形,如此非一。

過後至廁,久無送者,但聞戶外斗聲,窺之,正見死一奴一與死婢爭先進草,一奴一適在前,婢便因後撾之,由此,輒兩相擊。

食頃,敬欲出,婢一奴一陣勢方未已,乃厲聲叱之,奄如火滅。

自是遂絕。

又曰:阮德如嘗於廁見一鬼,長丈餘,色黑眼大,著皂單衣、平上幘,去之咫尺,德如心安氣定,徐喚而語之曰:"人言鬼可憎,果然。

"

桓譚《新論》曰:博士弟子譚生居東寺,連三夜有惡夢,以問人,教使晨起廁中說之。

三旦而人告,以為咒詛,撲治數日。

曹毗曰:杜蘭香戒張碩不宜露頭上廁,夜行必燭,若脫誤,當跪拜謝。

周景式《孝子傳》曰:管寧避地遼東,經海遇風,船人危懼,皆叩頭思過;寧思惟無愆,念嘗如廁不冠,即便悔過,海風尋止。

《異苑》:陶侃曾如廁,見數十人悉持杖,有一人著平上介幘,自稱後帝,云:君長者,故出相見。

"

《襄沔記》:蜀先主之依劉表,起至廁,見髀裡生肉,慨然流涕。

還坐,表怪問之,備曰:"平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

今不復騎,髀裡肉生。

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表雖重備,因此欲取備。

備覺,偽如廁,潛遁出。

所乘馬名的鸕,從襄一陽一城西檀溪水中而渡,被溺不得出,備既急,乃曰:"的鸕:今日危矣,可不一弩一力乎!"的鸕乃一踴三丈,遂得過溪而去。

《神仙傳》曰:淮南王安謁仙伯,坐起不恭。

主者奏安不敬,謫守廁三年。

《抱朴子·內篇》曰:河東項曼都入山學仙,十年而歸。

家問其故,曼都曰:"在山中,仙人乘龍迎我上天,先過紫府,金床 玉幾,真貴處也。

仙人以流霞杯飲我,輒不死不飢渴。

昔淮南王事天帝有失行,謫之守廁矣,吾何人哉?"

《語林》曰:劉實詣石崇,如廁,見有絳文帳茵縟甚麗,兩婢持錦囊。

實遽退,笑謂崇曰:"向誤入卿室。

"崇曰:"是廁耳。

"實更往,向乃守廁婢所進錦囊是籌,良久不得便,行出,謂崇曰:"貧士不得此廁。

"乃如他廁。

又曰:石崇廁常有十餘婢侍列,皆佳麗,藻飾置甲煎沉香,無不畢備;又與新衣,客多不能著。

王敦為將軍年少,往脫故衣,著新衣,氣色傲然。

群婢謂曰:此客必能作賊。

《世說》:王大將軍敦初尚主,廁見漆箱中盛乾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下果,食遂至荊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敦自倒著水中而飲之,謂之乾飯。

群婢掩口而笑之。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