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 ◎天部二:《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天無以清,將恐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 ◎天部二

太平御覽

卷二 ◎天部二

○天部下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

天無以清,將恐裂。

又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莊子》曰:天之蒼蒼,以其正色耶!其遠而至極也。

《文子》曰:樸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

故天圓不中規,地方不中矩。

又曰:天明日明,然後能正四方;君明臣明,然後能照萬物;域中四明,故能久。

又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

天高澤下,聖人法之。

又曰:天愛其一精一,地愛其平,人愛其情。

天之一精一,日月星辰雷霆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

《列子》》曰:杞國有人憂天崩墜,身亡所寄,廢於寢食。

又有憂彼憂者,因曉之曰:"天,積氣耳。

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辰不當墜耶?"曉者云:"日月星辰亦積氣之光耀者也。

"長廬子聞而笑曰:"虹霓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

知積氣也,何以不壞?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也。

難窮終始,此固然矣。

憂其壞者,亦為遠大;言不壞者,亦為未是。

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於壞時,奚為不憂哉?"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亦謬矣,言不壞亦謬矣。

壞與不壞,吾所不知也。

雖然,彼一也,此一也。

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

壞與不壞。

吾何容心哉?"

又曰:湯問夏革曰:"四海之外奚有乎?"曰:"猶齊州也。

"湯曰:"汝奚以實之?"革曰:"朕東行至營,人民猶是也。

問營之東,復猶營也。

西行之豳,民人猶是也。

問豳之西,復猶豳也。

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極之外不異是也。

故大小相含,無窮極也。

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

含萬物也故不窮,含天地之表故無極。

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

天地亦物,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選五色之石以補闕,斷鰲之足(鰲,巨龜也。

)以立四極。

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

(《淮南子》曰:與神農爭。

)怒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

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

《抱朴子》曰:宣夜之書亡,而《卻萌記》先師相傳。

《宣夜說》云:"天無質,仰而瞻之。

高遠無極,眼瞀睛極,蒼蒼然也。

譬旁望遠道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谷而黝黑。

夫青冥色黑,非有體也。

日月星象浮生空中,行止皆須氣焉。

故七曜或住或游,逆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無所根系故各異也。

故辰極常居其所,北斗不與眾星西沒焉。

七曜皆東行,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性,若綴附天體,不得不爾也。

"

又曰:良將剛則法天,可望而不可干;柔則像淵,可觀而不可入。

《淮南子》曰:四時天之吏,日月天之使,星辰天之期,虹蜺彗星天之忌。

又曰: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里,四隅去地五萬里。

楊子《法言》曰:惟天為聰,惟天為明。

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

又曰:或問天曰:"吾於天歟,見無為之為矣。

"或曰:"雕刻眾形者,匪天歟?"曰:"以其不雕刻也。

如物刻而雕之焉,得力而給諸?"

又曰:天可度,則覆物淺矣。

《申子》曰:天道無私,是以恆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管子》曰:天或維之,地或載之,莫之維,天已墜矣,況於人乎!

《曾子》曰:單居離問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誠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謂圓,下首之謂方,始識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

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圓曰明。

明者吐氣,是故外景;幽者含氣,是故內景。

"

《墨子》曰:飄風苦雨,溱溱而至,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不上同於天者也。

《孔叢子》曰:魏王問子順曰:"寡人聞:昔者上天神異後稷,而為之下嘉穀,周遂以興。

"

《呂氏春秋》曰:天道圓,地道方,聖人所以立天下。

天圓謂一精一氣圓通,周復無雜,故曰圓。

地方謂萬物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方。

主執圓,臣處方,方圓不易,國乃昌。

又曰: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

又曰:天地大矣,生而不子,成而不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三皇五帝之德也。

又曰:天有九野。

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尚書考靈耀》曰皋天,《廣雅》曰上天。

)東北方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皓天,(《尚書考靈耀》、《廣雅》皆曰成天。

)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尚書考靈耀》曰赤天。

)南東方曰一陽一天。

《太玄經》曰: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順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鹹天,八為沉天,九為成天。

又曰:天以不見為玄,地以不形為玄,人以心腹為玄,天奧西北,郁化一精一也;地奧黃泉,隱營魄也;人奧思慮,含至一精一也。

《說苑》曰:齊景公問子貢曰:"仲尼賢乎?"曰:"賢。

"又問曰:"奚若?"曰:"不知也。

"公怪之。

子貢曰:"今謂天高,無少長賢愚皆知。

若問其高幾何,皆曰不知。

仲尼之賢,猶天之高也,奚得以知?"又曰:臣事仲尼,猶執杯就一江一 海飲,莫知淺深也。

"

又曰: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對曰:"貴天。

"桓公仰視天。

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

居人上者,以百姓為天。

"

蔡邕《天文志》曰: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宣夜之學,絕無師法。

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

惟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銅儀則其法也。

立八尺圜儀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黃道,名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一精一微深妙,百世不易之道。

《異苑》曰:陶侃夢飛翔沖天,天門九重,已入其八,餘一門不得進,以翼搏天,一翅致折,驚而墜下,左腋腫痛。

後威果振主,欲有窺擬之志,每憶折翅之祥,抑心而止。

徐整《三五歷紀》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

天地開闢,一陽一清為天,一陰一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

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

太始,形之始也,清者為一精一,濁者為形。

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也。

二氣相接,剖判分離,清濁為天地。

又曰:天圓廣,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東西短減四步,週六億十萬七百里二十五步。

從地至天,一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下地至厚,與天高等。

又曰:南方曰炎天,西南方曰朱天,西方曰成天,西北方曰幽天,北方曰玄天,東北方曰變天,東南方曰一陽一天,中央曰鈞天,東方曰上天,謂之九天。

九天之際曰九垠(垠,堮也。

)九天之外曰次九垓。

(垓,階也。

言其階次九也。

)

《纂要》曰:天地四方曰六一合 ,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白虎通》曰:男女總名為人。

天地所以無總名何?天圓地方不相類也。

天左旋,地右周,猶君臣一陰一陽一相向也。

又曰:天所以有災變何?所以謹告人君,覺悟其過,欲令悔,慎思慮也。

黃帝《素問》曰:積一陽一為天,故曰清一陽一。

《河圖挺佐輔》曰:百世之後,地高天下,不風不雨,不寒不暑,民復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

如此千歲之後而天可倚杵,洶洶隆隆,曾莫知其始終。

《汲塚紀年書》曰: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

東方朔《神異經》曰:崑崙有銅柱焉。

其高入天,謂之天柱。

《皇覽塚墓記》曰:好事者言:黃帝乘龍升雲登朝霞,上至列闕,倒影天體,如車有蓋,日月懸著,何可上哉!

張衡《靈憲》曰:天有九位,自地至天一億萬六千三百五十里。

懸天之晷、薄地之儀,皆千里而差一寸

孫氏《瑞應圖》曰:舜時後稷播植,天降秬秠,故《詩》曰:"天降嘉種,惟秬惟秠。

"(秬音巨,秠音丕。

)

《論衡》曰:天門在西北,又日月五星隨天而西移,行遲天耳。

譬若磑石之上,螻蟻行遲,磑轉疾,內雖異行,外猶俱轉。

又曰:天行三百六十五度,凡積十三萬里也。

其行甚疾,無以為驗,倘與陶鈞之運、一弩一矢之流相類似乎?

又曰:天平與地無異,若覆盆之狀。

《洛書甄耀度》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夫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則天地相去十七萬八千五百里。

《關令內傳》曰:天地南午北子相去九千萬里,東卯西酉亦九千萬里,四隅空相去九千萬里,天去地四千萬里。

又曰:天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為脈。

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三年七月,夜有黃白氣,長十餘丈,明照地,或曰天裂,或曰天劍。

《五經通義》曰:神之大者,昊天上帝。

(即耀魄寶也。

)

又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

又曰:其佐曰五帝。

(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中央黃帝含樞紐。

)

又曰:天所以有雷霆風雨霜雪霧露何?欲以成歲潤萬物,因以見災異也。

鄒衍大言天事,號談天衍。

虞昺《穹天論》曰:天形穹隆如笠,而冒地之表,浮元氣之上。

譬覆奩以抑水而不沒者,氣充其中也。

日繞辰極,沒西而還東,不入地中也。

《天文錄》曰:古人言天地之形者有三:一曰渾天,二曰蓋天,三曰宣夜。

宣夜之說未嘗聞也。

後有虞昺作《穹天論》,姚信作《昕天論》,虞喜作《安天論》。

眾形殊象,參差其間。

蓋天之說又有三體:一雲天如車蓋,游乎八極之中:一雲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邊下;亦云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

桓譚《新論》曰:通人揚子雲因眾儒之說,以天為蓋,常左旋,日月星辰隨而東西。

乃圖畫形體行度,參以四時歷數,昏明晝夜,欲為世人立紀律,以垂法後嗣。

余難之曰:"春秋,晝夜欲等,平旦,日出於卯正東方;暮,日入於酉正西方。

今以天下人占視之,此乃人之卯酉,非天卯酉。

天之卯酉,當北斗極。

北斗極,天樞。

樞,天軸也,猶蓋有保斗矣。

蓋雖轉,而保斗不移。

天亦轉周匝,斗極常在,知為天之中也。

仰視之,又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時,日出入乃在斗南,如蓋轉,則北道近,南道遠,彼晝夜數何從等乎?"子雲無以解也。

後與子雲奏事,坐白虎殿廊廡下,以寒,故背日曝背。

有頃,日光去背,不復曝焉。

因以示子雲曰:"天即蓋轉而日西行,其光彩當照此廊下而稍東耳,無乃是反應渾天家法焉!"子雲立壞其所作,則儒家以天為左轉非也。

楊泉《物理論》曰:天者,旋也,均也,積一陽一純剛,其體迴旋,群生之所大仰。

又曰:儒家立渾天,以追天形,從車輪焉。

周髀立蓋天,言天氣循邊而行,從磨石焉。

斗極,天之中也。

言天者,必擬之人,故自臍以下人之一陰一也,自極以北天之一陰一也。

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氣也。

水土之氣升而為天。

天者,君也。

夫地有形而天無體,譬如火焉,煙在上,灰在下也。

渾天說天,言天如車輪而轉,日月旦從上過,夜從下過,故得出卯入酉。

或以斗極難之,故作蓋天,言天左轉,日月右行,皆緣邊為道。

就渾天之說,則斗極不正;若用蓋天,則日月出入不定。

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

姚信《昕天論》曰:若使天裹地,如卵含雞,地何所倚立而自安固?若有四維柱石,則天之運轉將以相害。

使無四維,因水勢以浮,則非立性也。

若天經地行於水中,則日月星辰之行,將不得其性。

是以有兩地之說,下地則上地之根也,天行乎兩地之間矣。

今地形立於下,天象運乎上,譬如人頤移臨胸,而項不覆背,近取諸身,故知天體南低入地,北則高也。

冬至極低,天運近南,故日去人遠,斗去人近。

北氣至,故冰寒也。

夏至極起,天運近北,故斗去人遠,日去人近。

南天氣至,故蒸熱也。

極之高時,日所行地中淺,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晝長。

極之低時,日所行地中深,故夜長;天去地下,故晝短。

然則天行寒依於渾,夏依於蓋也。

《楚辭·天問》曰:圓則九重,孰營度之?(言天圓九重,誰度知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言此天九重,誰功始之。

)管維焉系,天極焉加?(管,轉綱也。

言天夜轉徙,寧有維綱系其際,極安所加乎也。

)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直,東南不足,誰能缺也。

)

《古樂府詩》曰: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

○渾儀

《說文》曰:渾者,制儀器也。

《書》曰: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范寧注曰:璇為衡,璣者轉也,衡者平也,若今渾天矣。

王者所以正天文之器。

)

《尚書考靈耀》曰:觀玉儀之旋,昏明主時。

(以玉為渾儀,故曰玉儀也。

)

《文耀鉤》曰:高辛受命,重黎說天文,唐堯即位,羲和立渾儀。

《孝經援神契》曰:後偷任威,折其玉鬥,失其金椎。

(後,君也。

偷,獨苟自專也。

玉鬥,北斗以玉為之,偷渾儀也。

金椎以喻國之重寶也。

)

《劉氏歷·正問》曰:說雲,顓頊造渾儀,黃帝為蓋天,皆以天象蓋也。

《渾天儀》曰:天如雞子,地為中黃,居其天內。

天大地小,表裡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日月星辰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隱,天轉如車轂之運。

王蕃《渾天說》曰:渾天之作,由來尚矣。

考之於天,信而有證。

舊說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

周回如彈丸,故曰渾天,言其形體渾渾如也。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東西南北,展轉周規,半覆地上,半在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

以儀准之,其見常一百八十二度有奇,是以知其半覆地上、半在地下也。

黃赤二道相與一交一 錯,其間相去二十七度。

以兩儀准之,俱三百六十五度。

有赤道見者,常百八十二度半強。

又南北考之,天見者亦一百八十二度半強。

是知天之體圓如彈丸。

北出地三十六度,是知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而兩極相去百八十二度半強也。

虞喜《安天論》曰:太史令陳季胄,以先賢制木為儀,名曰渾天。

又曰:言天體者三家,渾、蓋之術具存,而宣夜之法絕滅,有意續之而未遑也。

近見姚元道造《昕天論》,又睹族祖河間立《穹天論》,鄙意多嫌。

喜以為天高無窮,地深不測,地居卑靜之體,則天有常安之象。

形相覆冒,無方圓之義。

渾、蓋之家依《易》立說,雲天運無窮,或謂渾然包地,或謂渾然而蓋。

愚謂若必天裹地,似卵中黃,則地是天中一物,聖人何別為名而配天乎?古之遺語"日月行于飛谷",謂在地中也。

不聞列星復流於地,又飛谷一道,何以容此?且谷有水體,日為火一精一,冰炭不共器,得無傷日之明乎?此蓋天所以為臣難也。

或難曰:《周禮》有方圓之丘祭天地,則知乾坤有方圓體也。

答曰:郊祭大報天,而主日配。

日月形圓,圓丘似之,非天體也。

祭方者,別之於天,尊卑異位,何足怪哉!周髀之術多是蓋天,蓋天雖與渾異,而星辰有常數。

今陳氏見髀上觀周,因言周渾。

周髀、宣夜,或人姓名,猶星家有甘石也。

蓋天之體轉四方,地卑不動,天周其上,故雲周髀。

宣,明也;夜,幽之數,其術兼之,故雲宣夜。

賀道養《渾天記》曰:昔記天體者有三:渾儀莫知其始,《書》以齊七政,蓋渾體也。

二曰宣夜,夏殷之法也。

三曰周髀,當周髀之所造,非周家術也。

近世復有四術:一曰方天,興於王充;二曰軒天,起於姚信;三曰穹天,由於虞喜。

皆以抑斷浮說,不足觀也。

惟渾天之事,證驗不疑。

《晉一陽一秋》曰:吳有葛道,字思真,改作渾天,使地居中,以機轉之,天轉而地止。

(道,古道字。

)

《義熙起居注》曰:十四年,相國表曰:"間者平長安,獲張衡所作渾儀、土圭,歷代寶器,謹遣奉送,歸之天府。

"

《梁書》曰:陶弘景嘗造渾天象,高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以機動之,悉與天相會。

又曰:虞僧誕,會稽余姚人,以《左氏》教授,聽者亦數百人,該通義例,當世莫及。

先是,儒者論天,互執渾、蓋二義,論蓋不合渾,論渾不合蓋。

崔靈恩立義,以渾、蓋為一焉。

《隋書》曰:耿詢見其故人高智寶以玄象直太史,詢從之,受天文算術。

詢創意造渾天儀,不假人力,以水轉之,施於暗室中,外候天時,合如符契。

《唐書》曰:將軍李守忠奏三殿上所安置渾天儀,銅鼎上津流。

(事具雨門。

)

《董卓別傳》曰:卓冶鑄候望璇機儀。

《益部耆舊傳》曰:漢武帝時,洛下閎明曉天文,於地中轉渾天,定時節。

《風土記》曰:璇衡,即今渾儀。

雲古者以玉為之,轉運者為機,持正者為衡。

一說以良玉為管,中有光,蓋取明以助遠察。

張衡《渾天儀》曰:赤道橫帶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十九分度之五;黃道邪帶其腹,出赤道表裡各二十四度。

故夏至去極六十七度而強,冬至去極百一十五度亦強也。

然則黃道邪截赤道者,則秋分之去極也。

今此春分去極九十度,秋分去極九十一度少者,就夏至晷景去極之法以為率也。

王蕃《渾天說》曰:渾天遭周秦之亂,師徒斷絕而喪其文,惟渾儀常在候台,是以不廢,故其揚榷可得而言。

至於纖微委曲,闕而不傳。

蔡邕以為一精一微深妙、百世不易之道。

楊子《法言》曰: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於望人度之,中丞象之。

"請問蓋天,曰:"蓋哉,蓋哉!未幾也。

"(李軌注曰:幾,近。

)

桓子《新論》曰:楊子雲好天文,問之於黃門作渾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事,但隨尺寸法度,殊不曉達其意,後稍稍益愈,到今七十乃甫適知已,又老且死矣。

今我兒子愛學作之,亦當復年如我乃曉知己。

又且復死焉。

"其言可悲可笑也。

顏延之上《立渾天銅儀表》曰:臣昔奉使入關,值大軍旋師,渾儀在路,肆觀奇秘,絕代異寶。

○刻漏

《說文》曰:漏,以銅盛水,刻節,晝夜百刻。

《周禮·夏官》: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

(謂軍穿井成,挈壺懸其上,令軍中士皆望見,知下有井也。

壺所以盛飲,故以壺表井也。

)凡軍事,懸壺以序聚柝:凡喪,懸壺以代哭。

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

(鄭司農曰:懸壺以為漏也。

以序聚柝,以次更聚系柝備守也。

玄謂擊柝,兩木相敲,行夜時也。

喪禮未大斂代哭,以水守壺者為沃漏也,以火守壺者,夜則視刻數也。

分以日夜者,異晝夜漏也。

)

《詩序》曰:《東方未明》,刺無節也。

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焉。

(挈壺氏掌刻漏。

)

《漢書》曰:董賢為郎,傳漏陛下,上見悅之。

又《哀帝紀》曰:詔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改為太初元年,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韋昭曰:敷陳聖劉之德也。

)刻漏以百二十為度。

(韋昭曰: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也。

)

《續漢書·律歷志》曰:建武十年,詔施行漏刻,以日長短為數率,日南北二度四分而增減一刻一氣。

永元十年,太史霍融上言官漏刻率,九日增減一等,不與天相應,不如夏歷。

《東觀漢記》曰:樊英每當直事,常晨駐車待漏。

《漢雜事》曰:鼓以動眾,鉦以止眾。

夜漏盡,鼓鳴則起;晝漏盡,鉦鳴則息。

《吳錄》曰:吳范,字文則,善占候,知風氣。

關羽將降孫權,問范,范期日中,權立表下漏以待之。

及中不至,權問其故,范曰:"未正中也。

"頃之,有風動帷,范曰:"羽至矣。

"斯須,外稱萬歲,傳言得羽。

《齊書》曰:武帝時,宮內深隱,不聞端門鼓漏聲。

置鍾於景一陽一樓,上應五鼓及三鼓,宮人聞鐘聲,早起妝飾。

《後魏書》曰:自魏初大將行兵,長孫嵩拒宋,武奚斤征河南,獨給漏刻。

《隋書》曰:耿詢作馬上刻漏,世稱其妙。

煬帝即位,進欹器,帝善之。

《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常飲酎,以八月九月中禾稼方盛熟,夜漏下水十刻,微行乃出。

桓子《新論》曰:漏刻燥濕寒一溫一 輒異度,晝日參以晷景,暮夜參以星宿,則得其正。

陸機《漏賦》曰:激懸泉以遠射,跨飛途而遙集;伏一陰一蟲以承波,吞緪流其如挹。

王廙《洛都賦》曰:挈壺司刻,漏樽瀉流;仙叟秉尺,隨水沉福

孫綽《漏刻銘》曰:近取諸物,遠贊自然,累筒三階,積水成淵,器滿則盈,承虛赴下,靈虯吐注,一陰一蟲承瀉。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