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六典》曰:國子祭酒、司業之職,掌邦國儒學訓導之政令,有六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

○國子祭酒

《六典》曰:國子祭酒、司業之職,掌邦國儒學訓導之政令,有六焉:一曰國子,二曰太學,三曰四門,四曰律學,五曰書學,六曰算學。

韋昭《辯釋名》曰:祭酒者,謂祭六神以酒醊之也。

辯云:凡會同饗宴,必尊長先用,以酒祭先,故曰祭酒。

漢時吳王年長,以為劉氏祭酒是也。

徐廣《釋祭酒》云:古主人具饌,則賓中長者一人舉酒祭地,是則長者為祭酒也。

《漢書》曰:吳王賜號為劉氏祭酒。

應劭曰:禮,飲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稱祭酒。

飲時,惟尊長者,以酒沃酹也。

又曰:張安世薦蘇武明一習一 故事,奉使不辱君命。

宣帝以武壯節老臣,令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一寵一 之。

《續漢書·百官表》曰:建武初,置五經博士,太常差次有聰明威重者一人為祭酒,總領綱紀。

《漢書·百官表》註:博士祭酒一人,掌國子學,每朝,服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

《蜀志》曰:先主既定益州,廣漢太守夏纂請秦宓為師友祭酒。

《晉書》曰:袁瑰字山甫,為國子祭酒。

時屬經喪亂,禮教陵遲,瑰上疏,求立學徒,帝從之。

國學之興,自瑰始也。

又曰:裴頠為祭酒,奏立太學,講堂築門闕,刻石寫五經。

《晉中興書》曰:杜夷字行齊,以儒學稱。

中宗以夷為丞相祭酒。

中興初,皇太子凡三至夷捨,執經問義。

沈約《宋書》曰:博士,秦官也。

掌通古今,員多至數十人,有僕射。

光武增為十五人,益一經有數家之學故也。

皆教弟子。

光武改僕射曰祭酒。

祭酒者。

一位之元長也。

《齊書》曰:張緒。

竟陵王子良領國子祭酒,武帝敕王晏曰:"吾欲令司徒辭祭酒以授張緒,物議以為雲何?"子良竟不拜。

以緒領國子祭酒。

《齊職儀》曰:晉令博士祭酒掌國子學,而國子生師事祭酒,執經,葛巾單衣,終身致敬。

《梁書》曰:王承字安期,為國子祭酒。

承祖儉父暕並居此職,三代為國師,前代未有,當時以為榮。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建元七年,高平蘇通、長樂劉祥並以碩學耆儒,尤一精一二禮。

堅以通為《禮記》祭酒,居於東庠;祥為《儀禮》祭酒,處於西亭。

堅每月朔旦率百僚親臨講論。

《後魏書》曰:韓子熙累遷國子祭酒。

子熙儉素安貧,常好退靜。

遷鄴之始,百司並給兵力,時以祭酒閒豫,止給二人。

或有令其陳謁者,子熙曰:"朝廷不與祭酒兵,何關韓子熙事?"論者稱之。

《後周書》曰:盧誕本名恭祖,拜給事黃門侍郎,魏帝詔曰:"經師易求,人師難得。

朕諸兒稍長,欲命卿為師。

"於是親幸晉王第,敕晉王以下皆拜之於帝前,因賜名曰誕。

又以誕儒宗學府,為當世所推,乃拜國子祭酒。

《隋書》曰:楊汪字元度,拜國子祭酒。

帝令百僚就學,與汪講論,天下通儒碩學多萃焉。

論難鋒起,皆不能屈。

帝令御史書其問答奏之,省而大悅,賜良馬一匹。

又曰:元善遷國子祭酒。

上嘗親臨釋奠,命善講《孝經》;於是敷陳義理,兼之以諷諫。

上大悅,曰:"聞一江一 一陽一之說,更起朕心。

"繼絹百匹,衣一襲。

《唐書》曰:許後胤嘗侍太宗講,後為睦州刺史,因入朝乞骸骨,太宗召問曰:"朕與卿刺史,資以自養,何謂即求致仕。

"後胤對曰:"年老筋力不逮,望得私第,時見闕庭。

"太宗曰:"卿氣力猶強,欲何官也?"後胤陳謝不敢,太宗曰:"朕昔從卿讀書,卿今日從朕求官,但言所欲,不相違也。

"時國子祭酒缺,後胤奏言之,因授國子祭酒。

《風俗通》曰:孫卿有秀才,善為《詩》、《禮》、《易》、《春秋》,至齊襄王時而孫卿最老師,三為祭酒。

齊王融《為王儉讓國子祭酒表》曰:竊以成均義重,振古所崇,資師道尊,有來攸尚。

匪由蘭芷,疇變入室之情;不自朱藍,何遷素絲之質?

○司業

《唐書》曰:韋叔夏遷成均司業,久視元年特下制曰:"吉凶禮儀,國家所重,司禮博士,未甚詳明。

成均司業韋叔夏、太子率更令祝欽明等,博涉禮經,多所該練,委以參掌,冀弘典式。

自今司禮所修儀注,並委叔夏等刊定訖,然後進奏。

"

又曰:歸崇敬上言:"司業者,義在《禮記》,雲樂正司業。

正,長也,言樂官之長,司主此業。

《爾雅》云:大板謂之業。

按《詩·周頌》:設業設虡,崇牙樹羽,則業是懸鐘磬之簨虡也。

今太學既不教樂,於義則無所取,請改司業一為左師,一為右師,位正四品上。

"

○博士

《六典》曰:博士掌教文武官三品已上及國公子、孫。

應劭《漢官儀》曰:博士,秦官也。

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辯於然否。

孝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秩六百石,太常差次有聰明威重者一人為祭酒,總領綱紀。

《漢舊儀》曰:武帝初置博士,取學通行修、博識多藝,曉古文、《爾雅》能屬文章者為之。

朝賀,位次中都官,吏稱先生不得言君,其弟子稱門人也。

《漢書》曰:賈誼,文帝召為博士,時年二十許,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又曰:韋賢字長孺,為人質樸少欲,篤志於學,兼通《禮》、《尚書》,以《詩》教授,時人號稱鄒魯大儒,征為博士。

又曰:公孫弘對策,時百餘人,太常奏第居下。

天子擢之對為第一,召入見,容貌甚嚴,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也。

又曰:元鼎中,徐偃為博士,使行風俗。

偃矯制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

還奏事,張湯劾偃矯制,法死,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萬人,專之可也。

湯不能詘。

《東觀漢記》曰:甄宇拜博士,每臘詔賜博士羊,人一羊,有大小肥瘦,時議欲殺羊分肉,又欲投鉤。

宇因取瘦者,自是不復爭。

後召會,詔問"瘦羊博士"所在,京師因以為號。

又曰:歐一陽一歙,其先和伯從伏生受《尚書》,至於歙,七世皆為博士,敦於經學,恭儉好禮。

《後漢書》曰:光武每朝會輒令桓榮於公卿前說經書,帝稱善,曰:"得生幾晚!"會博士缺,帝欲用榮,榮叩頭讓曰:"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閎、揚州從事皋弘。

"帝曰:"俞,往,汝諧。

"因拜榮為博士。

又曰:董鈞,永初為博士,時草創五郊祭祀及宗廟禮樂、威儀章服,輒令鈞參議,多見從用,當世稱通儒。

華嶠《後漢書》曰:初,欲立《左氏傳》博士,范叔以為左氏淺末,不宜立。

陳元聞之,乃詣闕上疏爭之,更相辯對,凡十餘上,帝卒立左氏學也。

《漢舊儀》曰:孝文皇帝時博士七十餘人,朝服,玄章甫冠。

《魏志》曰:樂祗字文載。

少好學,黃初中征拜博士。

於時太學初立,博士十餘人,學多偏僻,不敢親教,備員而已。

惟文載五業並授。

又曰:文帝黃初五年,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又曰:明帝太和二年,詔曰:"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

自頃儒官或非其人,將何以宣明聖道!其高選博士才任中常侍者。

《吳志》詔曰:古者建國,教學為先,所以道世治性為時養器也。

自建興已來,時事多故,吏民頗以目前趨務,去本就末,不循古道。

夫所尚不淳則傷化敗俗。

其案古置學官,立五經博士,核取應選,加其一寵一 祿,科見吏之中及將吏子弟有志好學者各令就業,一歲課試,差其品第加以位賞。

使見之者樂其榮,聞之者羨其譽,以敦王化,以隆風俗。

《晉令》曰: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若散騎、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

召試諸生有法度者及白衣試在高等,拜郎中。

《晉書·載記》曰:姚泓受經於博士淳於岐。

岐病,親詣省病,拜於床 下。

自是,公侯見師傅皆拜焉。

《後魏書》曰:崔逸字景雋,好古博涉,為國子博士。

每因公事,逸常被詔獨進,博士特命,自逸始也。

《後周書》曰:盧辯字景宣。

為太學博士,以《大戴禮》未有解詁,辯乃注之。

其兄景裕為當時碩儒,謂辯曰:"昔侍中注《小戴》,今爾注《大戴》,庶纂前修矣。

"

《隋書》曰:馬光,開皇初,高祖征山東義學之士,光與張仲讓、孔籠、竇士榮、張黑一奴一、劉祖仁等俱至,並授太學博士,時人號為六儒。

又曰:馬光為太學博士,嘗因釋奠,高祖親幸國子學,王公以下畢集。

光升座講禮,啟發章門。

已而諸儒生以次論難者十餘人,皆當時碩學,光剖析疑滯,雖辭非俊辯,而理義弘贍,論者莫測其淺深,鹹共推服,上嘉而勞焉。

又曰:王頗授著作佐郎,尋令於國子講授。

會高祖親臨釋奠,國子祭酒元善講《孝經》,頗與相論難,詞義鋒起,善往往見屈。

高祖大奇之,超授國子博士。

又曰:何妥授太學博士。

帝初欲立五後,以問儒者辛彥之,對曰:"後與天子匹體齊尊,不宜有五。

"妥駁曰:"帝嚳四妃,舜又二妃,亦何常數?"由是封襄城縣伯。

又曰:房暉遠為國子博士。

會上令國子生通一經者,並悉薦舉,將擢用之。

既策問訖,博士不能時定臧否。

祭酒元善怪問之,暉遠曰:"一江一 南,河北,義例不同,博士不能遍涉。

學生皆持其所短,稱已所長,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決也。

"祭酒因令暉遠考定之,暉遠覽筆便下,初無疑滯。

或有不服者,暉遠問其所傳義疏,輒為始末誦之,然後出其所短,自是無敢飾非者。

所試四五百人,數日便決,諸儒莫不推其通博。

《魯國先賢傳》曰:漢文帝時,聞申公為《詩》最一精一,以為博士。

申公為《詩》,號曰《魯詩》。

《李郈別傳》曰:郈上書太后,數陳忠言,其辭雖不能盡施用,輒有策詔褒贊焉。

博士著兩梁冠,朝會宜隨士大夫例。

時賤經學博士,乃在市長下,公奏以為非所以敬儒德、明國體也。

上善公言,正月大朝引博士公府長史前。

《殷氏世傳》曰:殷亮,建武中征拜博士,遷講學大夫。

諸儒講論,勝者賜席,亮重席至八九,帝嘉之,曰:"講學不當如是耶!"

《典略》曰:公儀休者,魯博士也。

為魯相,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

《論衡》曰: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博士弟子郭略,夜定舊說,死於燭下。

○少府監

《六典》曰:少府監之職、掌百工技巧之政令,總中書尚、左尚、右尚職治,掌治五署之官屬,正其工徒,謹其繕作;少監為之罰

《漢官·宰尹下》曰:少府,言別為小藏,故曰少府。

《漢書》曰:少府,秦官。

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

又曰:歐一陽一地余,字長賓。

為少府,誡其子曰:"我死,官屬送汝財物慎無受。

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以自成。

"及卒,少府官屬送數百萬,其子不受。

天子聞而嘉焉,賜錢百萬。

《後漢書》曰:東平王蒼為驃騎。

正月朔朝,蒼當入賀,故事少府給璧。

時一陰一就為少府,貴傲不奉法,漏將盡,求璧不得。

蒼掾朱暉遙見少府主簿持璧,乃往,紿曰:"試請觀之。

"既得而馳奉之,就復以他璧朝。

張璠《漢記》曰:太常種拂與李儒戰而死,子劭征為少府、鴻臚皆不受,曰:"我父盡忠於朝,而為時所妒,父以身徇國,為賊臣所害,為臣子不能除賊,何面目復覲明主!"三輔聞之,為之感動。

應劭《漢官儀》曰:少府掌山澤、陂池之稅,名曰禁錢,以給私養,自別為藏。

少者小也,故稱少府。

《魏志》曰:王觀徙少府,大將軍曹爽使材官張達斫屋材及諸私用之物,觀聞之,皆錄奪以沒官。

少府統三尚方御府內藏珍玩之寶,爽等奢放,多有干求,憚觀守法,乃徙為太僕。

又曰:楊阜字義山,為少府卿,然以天下為己任。

《吳志》曰:先主遣少府徐詳至魏,魏太祖謂詳曰:"孤比者若越橫一江一 之津,與孫將軍游姑蘇之台,獵長洲之苑,吾志足矣。

"詳對曰:"大王欲奉至尊以合諸侯,若越橫一江一 而游姑蘇,是踵亡秦而蹈夫差,恐天下事去矣。

"太祖曰:"徐生得無逆詐耶!"

臧榮緒《晉書》曰:陳眕字國鎮,過一江一 為少府卿。

時大旱經久,大興四年四月始雨,有司奏應報賽宗廟山川。

中宗詔曰:"祈廟雲報賽,非奉尊上辭也,吾意有疑。

"眕以為舊山川有祈報,故雨應賽,非大事不應告廟;子無要君親之道,讀祭稱賽,於義有違。

從之。

《唐書·官品志》曰:少府卿位視尚書左丞,置材官將軍、左中尚方、甄官、平水、中署、南塘、邸稅庫、東西冶、中黃、細作、炭庫、紙官、染署等令、丞。

○將作監

《六典》曰:將作大匠之職,掌供邦國修建土木工匠之政令,總四署、三監、百工之官屬,以供其職事;少匠貳焉。

《漢書》曰:將作少府,秦官,掌治宮室。

范曄《後漢書》曰:魏霸征拜將作大匠。

明年,和帝崩,典作順陵。

時盛冬地凍,中使督促,數罰掾吏以厲霸。

霸撫循而已,初不切責,而反勞之曰:"令諸卿被辱,大匠過也。

"吏皆懷恩,力作功倍。

《續漢書》曰:曹褒字叔通,遷將作大匠。

時有疾疫,褒巡行病徒,自省醫藥糜粥,死者減少。

又《百官志》曰:將作,秩二千石,掌作宗廟、路、寢、宮室。

丞一人,六百石。

左右校令,左右工徒,掌木工之功,並樹桐梓之類,列於道側。

又曰:李固字子堅,遷大匠,常推賢士孔融,以將作大匠遷少府也。

華嶠《後漢書》曰:應順字仲華,為將作大匠,發摘眾奸,皆極其刑,豪猾之吏斂跡。

視事五年,省費以億萬。

應劭《漢官儀》曰:世祖中興,以謁者領其官,章帝建初元年乃置真,位次河南尹。

永元七年大匠應慎上言:"百郡計吏,觀國之光,而捨逆旅,崎嶇私館,貢篚之物,朽濕曝露。

昔晉霸之盟主耳,捨諸侯於隸人,鄭子產以為大譏,況今四海之大而可無乎?"和帝嘉納之。

《魏志》曰:楊阜字義山,為將作大匠。

明帝時初治宮室,發美一女 充後庭,阜上疏欲省宮人諸不見幸者,乃召御府吏問後宮人數。

吏守舊令,對曰:"禁密,不得宣露。

"阜怒,杖吏一百,數之曰:"國家不與九卿為密,反與小吏密乎?"帝聞之而愈敬憚。

《晉書》曰:將作大匠陳勰掘地得古文《尚書》,奏今文長於古文,宜以古文為正;潘岳以為一習一 用已久,不宜復改。

《唐書·官品志》曰:大匠卿位視太僕,掌土木之工,統左、右校諸署。

《汝南先賢傳》曰:應仲華遷大匠,除藻飾之無用,割有損之浮費,凡所省息七億餘萬。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