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釋名》曰:田間之水曰溝,溝者,構也,從橫相一交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太平御覽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溝

《釋名》曰:田間之水曰溝,溝者,構也,從橫相一交一 構也。

《爾雅》曰:溪注谷曰溝。

《周禮》曰:匠人為溝洫,九夫為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

方十里為城,城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

(《風俗通》又載也。

)

《傳》曰:梁伯好土功,乃溝公宮。

又曰:魯將與齊戰,師不逾溝,樊遲曰,請三刻而逾之。

眾從之。

(如樊遲約,乃逾溝。

)

又曰:哀公九年,吳城邗,溝通一江一 淮。

杜預注曰:於邗一江一 築城穿溝,東北通射一陽一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糧道也。

今廣陵邗一江一 是。

故《史記》云:邗溝即吳王夫差所開漕運,以通上國。

《國語》曰:吳王夫差既殺申胥,不稔於歲,(稔熟稱歲也。

)乃起師北征,開為深溝,通於商魯之間,(開,掘地。

商,宋也。

)北屬之沂,西屬之濟,以會晉定公於黃池。

《論語》曰:禹盡力於溝洫。

《史記》曰:漢王四年,王軍廣武,關中兵益出,當此時,彭越起兵居梁地,往來弱楚兵,絕其糧道,齊王信又進擊楚,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羽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羽解而東,漢王欲引而西,用張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

《博物誌》曰:徐偃王治其國,仁義著聞,欲周行上國,乃通溝陳蔡之間,得朱弓朱矢。

又曰:酒泉延壽縣南有山,石水出處,如莒地為溝。

酈善長《水經注》曰:高唐縣有甘棗溝,水側多棗,故俗取名溝焉。

《殷氏世傳》曰:殷褒為滎一陽一令,先多霪雨,百姓饑饉,君乃穿渠入河四十餘里,疏導原隰,用致豐年,民賴其利,號曰殷溝而頌之。

《莊子》曰:尋常之溝洫,巨魚無所還其體,而鯢魷為之制。

《孟子》曰: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內之溝中。

《楊子圖經》曰:六一合 縣東三十里,從岱石湖入四里至溝中心,與陵分界。

案《後漢書》張綱為廣陵太守,濟惠於百姓,勸課農桑,於東陵村開此溝,引湖水灌田,以此號為張綱溝。

阮勝之記曰:吳王濞開茱萸溝,通運至海陵倉,北有茱萸村,故以村立名。

故《史記》云:邗溝,即吳王夫差所開漕運以通上國。

崔豹《古今注》曰:羊溝者,言羊喜牴觸垣牆,故為溝以隔之。

一曰,植高楊於其上,故謂之楊溝。

《古詩》曰:今日鬥酒別,明日溝水頭。

蹀躞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瀆

《禮記月令》曰:季春之月,道達溝瀆開通道路。

《爾雅》曰:溝注澮曰瀆。

(水流不絕曰瀆。

)

《漢舊儀》曰:祭四瀆用牲。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建元十二年,堅以關中水旱不時,議依鄭白故事,發王侯以下及豪強富民僮隸三萬人,開涇水上源,鑿山起堤,通渠引瀆以溉田,民賴其利。

伏滔《北征記》曰:姑熟西北有甘寧墓,孫皓時,占者雲,墓有王氣,皓鑿其後十許裡曰直瀆。

《越絕書》曰:銅姑瀆長一百五十步,去縣二十里。

○渠

《史記河渠書》曰: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釃二渠(《漢書音義》曰:釃,分也。

)以引其河載之高地,過降水,至於大一陸 ,播為九河也。

鄭國間說秦,令鑿涇,自中山南,西一交一 瓠口為渠,溉斥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鐘,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為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漢書》曰:禹作二渠以引河,武帝時,穿渠水岸若崩,乃鑿井深四十丈,井下相通,井渠自此始。

得龍骨,故龍首渠。

起谷口,入櫟一陽一,注渭中,因名渠,民得其饒。

歌曰:"田於何所?池一陽一谷口。

鄭國在前,白公起後。

舉鍤為雲,決渠為雨。

"

又曰:張掖郡有千金渠。

范曄《後漢書》曰:樊密所起廬舍,皆有深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

《魏志》曰:遼西單于蹋頓尤強,公將征之,鑿渠自滹沱入泒水,名平虜渠。

又從溝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又曰:建安十八年九月,鑿渠引漳水入白溝以通河。

又曰:賈逵為豫州刺史,通運渠二百餘里,所謂賈侯渠。

《北史》曰:郭衍為開漕渠大監,部率水工鑿渠引渭水,經大輿城北,東至潼關,漕運四百餘里,關中賴之,名曰富人渠。

《隋書》曰:薛胄為兗州刺史,先是兗州城東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氾濫大澤中,胄遂積石堰之,使決令西注,陂澤盡為良田,又通轉運,利盡淮海,百姓賴之,號為薛公豐兗渠。

《唐書》曰:一溫一 造為郎州刺史,在任開後鄉渠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頃,郡人獲利,乃名為右史渠,造自起居舍人出郡。

《水經注》曰:漢司空漁一陽一王梁之為河南也,將引穀水以溉京師,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

後張純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懷贍。

是以渠今引穀水,蓋純之創也。

又曰:漢明帝之世,司徒伏恭薦王景善能治水,顯宗詔與謁者王吳始作浚儀渠,吳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時所修故瀆也。

渠流東注浚儀,故復謂之浚儀渠也。

明帝十五年東巡狩至無鹽,帝嘉景功,拜河堤謁者。

又曰:魏武帝又堰漳水回流東注,世號天井堰。

二十里中作十二磴,磴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原分為十二流,皆懸水門,自城西東入,逕銅雀台下,伏流入城,東流謂之長明渠。

戴延之《西征記》曰:洛一陽一城外四面有一陽一渠水,周公所制也,建春門外二橋最大,一從一橫。

《續述征記》曰:按《河渠書》《溝洫志》引河為洪溝。

一說秦至魏鑿渠引河灌大梁,名曰洪溝焉。

崔寔《政論》曰:戰國海內十二分,魏州有史起引漳水灌鄴,民以興歌,蜀郡李冰鑿離堆通二一江一 ,益部至今賴之。

秦開鄭國,漢作白溝,而關中號為陸海。

《郡國志》曰:瀛州平舒縣古五渠水,魏延興初,文安縣人孫願等捕魚此水,先祭,忽有群魚從西而來,有一人異甚,謂願曰:"若得大魚勿殺。

"及下網,果得大魚,乃殺之,腹中盡得其祭而食,群魚並飛,遂不復得,因名此處為飛魚口。

《鄴城故事》曰:西門豹為令,造十二渠,決障水以溉民田,因是戶口豐饒。

今渠一名安澤陂是也。

《內黃圖經》曰:前漢倪寬遷內黃令,吏民大信,表開六輔渠以大灌溉,民極獲利,因曰倪公渠。

○甽

《說文》曰:甽,水流也。

《周禮》曰:倍洫曰甽。

嵇康《養生論》曰:或益之以甽澮。

○澮

《說文》曰:澮,水流澮澮也。

廣二尋,深二仞。

《書》曰: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

《爾雅》曰:谷注溝曰澮。

《釋文》曰:澮,會也,小溝之所會也。

○汎

《續述征記》曰:齊人謂湖為汎,汎中有九十九台,皆生結蒲,因此蒲生自結。

《風俗通》曰:汎,莽也,言其平望汎莽,無涯際也。

○灣

酈善長注《水經》曰:沅水,又東歷臨沅縣西,為明月池白壁灣,灣狀半月,清潭鏡澈,上則風籟空傳,下則泉響不斷,行者莫不擁楫嬉游,徘徊愛玩。

《一江一 夏記》曰:敗舶灣,在縣西北七里。

按《吳志》云:"孫權與群臣泛觴於大船一江一 中,西上逢惡風,權遣柁工張頡取羅洲,谷利拔劍擬柁工急取樊口,未及至口,灣中船破,因名敗舶灣。

權至岸,謂谷利曰:"何怯於水也?"谷利曰:"大王萬乘之主,欲涉不測之淵,一旦傾危,社稷何寄?"因登陸路而歸。

《潯一陽一記》曰:蠡湖西灣,夏秋水渺漲,商徒縈紆牽舟循繞,人力疲勞,號為西疲灣,亦云西灣。

又有白溝灣,亦在湖西,泛漲驚波似雪,洶湧溝灣,因是名焉。

又有落星灣,灣內有落星石,周圍百步許。

又有神林,下有廟,祈福而獲前進,由是名焉。

又有女兒廟,祈禱亦有靈應,即不許,所值亦無害。

《永嘉郡記》曰:樂城縣三原亭,去郡百二十里,溪水清如鏡,曩昔有得一死者,鰭大五六圍,一鰭輒得數十斛鮓,此灣無所不容。

有人能食者,常自譬腹如三原灣,無所不容。

《水經注》曰:渭水東南與神澗水合,《開山圖》所謂靈泉池也,俗名為萬石灣。

泉深不測,實為靈異,先後漫遊者,多罹其害。

《鄱一陽一記》曰:清灣,在縣東南七里,隋開皇中,太守梁文謙蒞官清潔,取此灣水以自供,後人思其恩德,號為清灣。

○浦

《說文》曰:浦,水濱也。

《詩》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郡國志》曰:夏曰浦有龍魚,昔禹南濟黃龍夾舟之處。

《楚詞》曰:望涔一陽一之極浦。

《述異記》曰:上虞縣有石駝步,水際謂之步也。

瓜步在吳中,吳人賣瓜於一江一 畔,因以名也。

一江一 中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妃步。

按吳楚間謂浦為步,蓋語訛耳。

《吳錄》曰:富一陽一浦,漢末為吳縣於津,吳大帝時有浦通浙一江一 至廬及桐溪,故曰桐廬縣。

東有大溪注廬口,淥波青巖,昔晉征士散騎侍郎戴勃游此,自言山水之極致也。

《郡國志》曰:金陵西浦,亦云項口,即張碩捕魚遇杜蘭香處也。

《一江一 夏記》曰:南浦,在縣南三里。

《離一騷一》曰:"送美人兮南浦。

"其源出京首山,流入大一江一 ,春冬涸竭,秋夏泛漲,商旅往來,皆於浦停泊,以其在郭之南,故稱南浦。

《續搜神記》曰:廬一江一 箏笛浦,浦中有大舶覆水內,漁人宿旁,聞箏笛之一聲 及香氣氤氳,雲是曹公載妓船覆於此。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