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後魏書》曰:太宗明元皇帝,諱嗣,太祖道武皇帝之長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

○後魏太宗明元皇帝

《後魏書》曰:太宗明元皇帝,諱嗣,太祖道武皇帝之長子,母曰劉貴人,登國七年生雲中宮。

太祖晚有男,聞而大悅,乃大赦天下。

帝明睿寬毅,非禮不動,太祖甚奇之。

天興六年,封曰齊王,加車騎大將軍,拜相國。

初,帝母既賜死,太祖乃召帝告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預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

"帝素純孝,哀泣不能自勝,太祖怒之。

帝還宮,哀不自止,日夜號泣。

太祖知又召之。

帝欲入,左右諫曰。

"孝子事父,小杖則受,大杖則避之。

今陛下怒盛,入或不測,陷帝於不義。

不如且出,待怒解而進,不晚也。

"帝從之,乃遊行於外。

天賜六年冬十月,即皇帝位,大赦,改年為永興元年。

追尊皇妣為宣穆皇后。

公卿大臣先罷歸不與朝政者,悉復登用之。

是歲,乞伏乾歸,自稱秦王。

海夷馮跋僣號天王,國稱大燕。

三年春二月,詔曰:"衣食足,知榮辱。

夫人饑寒切己,惟恐朝夕不濟,所急者一溫一 飽而已,何暇及於仁義之事乎?王教之多違,蓋由於此,非夫耕婦織,內外相成,何以家給人矣足。

其簡宮人非所當御,及執作伎巧,自餘悉出以賜鰥民。

"三月,詔侍臣常佩劍。

四年二月,登虎圈射虎。

夏四月,宴群臣於西宮,使各獻言,勿有所諱。

秋七月,東巡。

置四廂大將,又於十二時置十二小將。

以山一陽一侯奚斤、元城公元屈行左右丞相。

是年,沮渠蒙遜僣稱河西王。

神瑞元年春正月,以禎瑞頻集,大赦,改元。

二年六月,幸去畿陂,觀漁。

辛酉,次於濡源,立蚌台,遂射白熊於頹牛山,獲之。

丁卯,幸赤城,親見長老,問民疾苦,復租一年。

南次石亭,幸上谷,問百年,訪賢俊,復田租之半。

壬申,幸涿鹿,登橋山,觀一溫一 泉,使以太牢祠黃帝、唐堯廟。

幸廣寧,事如上谷,登廣寧之歷山,以太牢祠虞舜廟,帝親加禮焉。

泰常元年七月,帝自白鹿陂西行,大獵於牛川,登釜山,臨殷繁水而南,觀於九十九泉。

三年春正月,帝自長川詔護高車中郎將薛繁率高車丁零十二部大人眾二萬北至弱水,招懷代叛,降者二千餘落,獲牛馬二萬餘頭。

是年,赫連勃勃僣稱皇帝。

四年夏四月,車駕有事於東廟,遠蕃助祭者數百國。

五年五月,詔曰:"宣武皇帝體得一之玄遠,應自然之沖妙,配純化而御世,演大道以宣風,大行大名未盡盛美。

其改宣曰道,更上尊謚曰道武皇帝,以彰靈命之先啟,聖德之玄同。

"是年,劉裕廢殺其主司馬德文,僣稱皇帝,自號為宋。

七年夏四月,封皇子燾為太平王,拜相國。

初,帝服寒食散,頻年動發,不堪萬機。

五月,詔皇太子臨朝聽政。

冬十月,車駕南巡,出自天門關,逾恆嶺。

四方蕃附大人各率所部從者五萬餘人。

十有一月,皇太子親統六軍出鎮塞上。

八年二月,築長城於長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一千餘里,備置戍衛。

三月,田於鄴南韓陵山,幸汲郡,至於枋頭。

濟自靈昌津,幸陳留、東郡。

濟河而北,西之河內,造浮橋於冶阪津。

夏四月,幸成皋城,觀虎牢。

而城內乏水,懸綆汲河。

帝令連艦上施轒轀,絕其汲路。

(轒,符分切;轀,於雲切,兵車也。

)又穿地道以奪其井。

丁丑,幸洛一陽一,觀《石經》。

蠻王梅安率渠帥數千人來朝。

閏月,還幸河內,北登太行,幸高都。

還晉一陽一,賜百官,王公已下至於廝賤,無不霑洽。

五月,還次雁門。

皇太子率留台王公迎於句注之北。

庚寅,車駕至自南巡。

冬十月,廣西宮,起外牆,周回二十里。

是歲民饑,詔所在開倉賑給。

十有一月,帝崩於西宮,在位十五年,時年三十二。

遺詔以司空奚斤所獲軍實賜大臣,自司徒長孫嵩以下至於士卒各有差。

十二月,上謚曰明元皇帝,葬於雲中金陵,廟稱太宗。

帝禮愛儒生,好覽史傳,以劉向所撰《說苑》、《新序》於經典正義多有所闕,乃撰《新集》三十篇,采摭經史,該洽古義,兼資文武焉。

○世祖太武皇帝

《後魏書》曰:世祖太武皇帝,諱燾,太宗明元皇帝長子也,母曰杜貴嬪。

天賜五年生於東宮,體貌瑰異,太宗奇而悅之,曰:"成吾業者,此子也。

"泰常七年四月,封太平王,五月,為監國。

太宗有疾,命帝總攝百揆,聰明大度,意豁如也。

八年十一月,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十有二月,追尊皇妣為密皇太后,進司徒長孫嵩爵為北平王,司空奚斤為宜城王,藍田公長孫翰為平一陽一王,其餘普增爵位各有差。

始光元年,夏四月,東巡,幸大寧。

二年三月,尊保母竇氏曰保太后。

營故東宮為萬壽宮,起永安、安樂二殿,臨望觀、九華堂。

初造新字千餘,詔曰:"昔帝軒創製造物,乃命倉頡因鳥獸之跡以立文字。

繼歷久遠,傳一習一 多失其真。

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頒下遠近,永為楷式。

"是年,赫連屈丐死,子昌僣立。

三年春二月,起太學於城東,祠孔子,以顏淵配。

十有一月,帝率輕騎二萬襲赫連昌,至其城下,徙萬餘家而還。

十有二月,武都氐王楊玄及沮渠蒙遜等皆遣使內附。

四年春正月,赫連昌遣其弟平原公定率眾二萬向長安。

帝聞之,乃遣就一陰一山伐木,大造攻具。

二月,車駕還宮。

三月,遣高源王禮鎮長安。

詔執金吾桓貸造橋於君子津。

五月,車駕西討赫連昌,濟君子津,至於黑水,帝親祈天告祖宗之靈而誓眾焉。

六月,昌引眾出城,大破之。

車駕入城,虜昌群弟及其諸母、姊妹、妻妾、宮人萬數,府庫珍寶車旗器物,不可勝計。

八月,車駕至自西征,飲至策勳,告於宗廟,班軍實以賜留台百寮,各有差。

冬十一月,以氐王楊玄為都督荊梁益寧四州諸軍事、假征南大將軍、梁州刺史、南秦王。

神(音加)。

元年春正月,以天下守令多行非法,一精一選忠良悉代之。

二月,改元。

是歲,皇子晃生。

三年春正月,行幸廣寧,臨一溫一 泉,作《一溫一 泉之歌》。

三月,帝聞劉義隆將寇邊,乃詔冀、定、相三州造船三十艘,簡幽州以南戍兵集於河上以備之。

秋七月,詔諸征鎮將軍、王公杖節邊遠者,聽開府辟召其次,增置吏員。

詔大鴻臚卿杜超假節、都督冀、定、相三州諸軍事、行征南大將軍、太宰,進爵為王,鎮鄴,為諸軍節度。

九月立密皇太后廟於鄴。

甲辰,行幸統萬,遂往平涼。

十一月,車駕至平涼。

先是,赫連定將數萬人東御於鄜城,留其弟上谷公杜於、廣一陽一公度洛孤城守。

帝至平涼,登北原,使赫連昌招喻之,杜於不降。

遂掘塹圍守之。

十二月,定弟杜於、度洛孤面縛出降,平涼平,收其珍寶。

定長安,臨晉、武功守將皆奔走,關中平。

車駕東還,留巴東公延普等鎮安定。

四年九月,加太尉長孫嵩柱國大將軍,特進、左光祿大夫崔浩為司徒,征西大將軍長孫道生為司空。

詔曰:"頃逆命縱逸,方夏未寧,戎車屢駕,不遑休息。

今二寇摧殄,士馬無為,方將偃武修文,遵太平之化,昧旦思求,想遇師輔。

訪諸有司,咸稱范一陽一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穎、渤海高允、廣平游雅、太原張偉等,皆賢雋之胄,冠冕州邦,有羽儀之用。

庶得其人,任之政事,共臻邕熙之美。

《易》曰: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如玄之比,隱跡衡門、不耀名譽者,盡敕州郡以禮發遣。

"遂征玄等,及州郡所遣,至者數百人,皆差次敘用。

冬十月,詔司徒崔浩改定律令。

延和元年春正月,尊保太后為皇太后,立皇后赫連氏,立皇子晃為皇太子,謁於太廟,大赦,改年。

大延元年,出太祖、太宗宮人,令得嫁。

大赦,改年。

六月,詔曰:"去春小旱,冬作不茂。

憂勤克己,祇請靈祗,上下鹹秩。

豈朕一精一誠有感,何報應之速,雲雨震灑,流澤沾渥。

有鄙婦人持方寸玉印,詣潞縣侯孫家,既而亡去,莫知所在。

玉色鮮白,光照內映。

印有三字,為龍鳥之形,要妙奇巧,不類人跡,文曰旱疫平。

推尋其理,蓋神靈之報應也。

朕用嘉焉。

比者以來,禎瑞仍臻,所在非一。

天降嘉貺,將何德以酬之。

所以內省警震,欣懼一交一 懷。

其令天下大酺五日,禮報百神,守宰祭界內名山大川,上答天意,以來福祿。

"二年十一月,行幸棝(音固)。

一陽一,驅野馬於雲中,置野馬苑。

三年,高麗、契丹國、龜茲、悅般、焉耆、車師、粟特、疏勒、烏孫、渴盤陀、鄯善諸國各遣使朝獻,奉汗血馬。

四年春,罷沙門年五十以下。

五年六月,車駕西討沮渠牧犍,侍中、宜都王穆壽輔皇太子決留台事。

八月,車駕至姑臧,牧犍兄子祖逾城來降,乃分軍圍之。

九月,牧犍兄子萬年率麾下來降。

是日,牧犍與左右文武五千人面縛軍門,帝解其縛,待之以蕃臣之禮。

收其城內戶口二十餘萬,倉庫珍寶不可稱計。

冬十月,車駕東還宮,徙涼州民三萬餘家於京師。

太平真君元年六月,皇孫濬生,大赦,改年。

三年春正月,帝至道壇,親受符菉,備法駕,旗幟盡青。

十月,封皇子伏羅為晉王,翰為秦王,譚為燕王,建為楚王,余為吳王。

四年冬十一月,詔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緒,思闡洪基,恢隆萬世。

自經營天下,剪暴除亂,掃清不順,二十年矣。

夫一陰一陽一有往復,四時有代謝。

授子任賢,所以體息,優隆功臣,式圖長久,蓋古今不易之令典也。

其令皇太子副理萬機,總統百揆。

諸朕功臣,勤勞日久,皆當以爵歸第,隨時朝請,饗宴朕前,論道陳謨而已,不宜復煩劇職。

更舉賢俊,以備百官。

主者明為科制,以稱朕心。

"

五年春正月,皇太子始總百揆。

諸上書者皆稱臣。

詔曰:"愚民無識,信惑妖邪,私養師巫,挾藏讖記、一陰一陽一、圖緯、方伎之書;又沙門之徒,假西戎虛誕,生致妖孽。

非所以一齊政化,布淳德於天下也。

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有養沙門、師巫及金銀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詣官曹,不得容匿。

限今年二月十五日,過期不出,師巫、沙門身死,主人門誅。

明相宣告,鹹使知聞。

"詔曰:"自頃已來,軍國多事,未宣文教,非所以整齊風俗,示軌則於天下也。

今制自王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詣太學,其百工伎巧,騶卒子息,當一習一 其父兄所業,不聽私立學校。

違者師身死,主人門誅。

"六年春正月,車駕行幸定州,引見長老,存問之。

二月,遂西幸上一黨一 ,觀連理樹於玄氏。

十一月,遣殿中尚書、安定公朝茂率騎屯相州之一陽一平郡,發冀州民造浮橋於碻(苦一交一 切。

)磝(五一交一 切。

)津。

七年二月,幸長安,存問父老。

丁亥,幸昆明池。

三月,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

徙長安城內工巧二千家於京師。

車駕旋軫,幸洛水。

夏四月,車駕至自長安。

毀鄴城五層佛圖,於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八年六月,西征諸將扶風公元處真等八將坐盜沒軍資,所在虜掠,贓各千萬計,並斬之。

九年冬十月,以婚姻奢靡,喪葬過度,詔有司更為科限。

十一年春正月,行幸洛一陽一,所過郡國,皆親對高年,存恤孤寡。

遂征懸瓠。

夏四月,車駕還宮,賜從者及留台郎吏已下生口各有差。

六月,誅司徒崔浩。

九月,車駕南伐。

冬十月,車駕濟河,詔諸將分道並進,使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自洛一陽一出壽春,尚書長孫真趨馬頭,楚王建趨鍾離,高涼王那自青州趨下邳。

車駕自中道,十一月至鄒山,劉義隆魯郡太守崔耶利率屬城降。

使使者以太牢祀孔子。

次於彭城,遂趨盱(音吁)眙。

(音怡)十二月,車駕至淮。

詔刈雚葦,作筏數萬而濟。

義隆盱眙守將臧質閉門距守。

將軍一胡一 崇之等率眾二萬援盱眙。

燕王譚大破之,梟崇之等,斬首萬餘級,淮南皆降。

是月,永昌王仁攻懸瓠,拔之。

獲義隆守將趙淮,送京師斬之。

車駕臨一江一 ,起行宮於瓜步山。

義隆使獻百牢,貢其方物。

又請進女於皇孫以求和好。

帝以師婚非禮,許和而不許婚,使散騎侍郎夏侯野報之。

帝詔皇孫為書致馬通問焉。

正平元年二月,車駕濟河,次於魯口,皇太子朝於行宮。

三月,車駕至自南伐,飲至策勳,告於宗廟。

夏五月,大赦。

六月,改年。

十月,封皇孫濬為高一陽一王。

尋以皇孫世嫡,不宜在藩,乃止。

改封秦王翰為東平王,燕王譚為臨淮王,楚王建為廣一陽一王,吳王余為南安王。

二年二月,帝崩於永安宮,在位二十九年,時年四十五。

秘不發喪,中常侍宗愛矯皇后令,殺東平王翰,迎南安王余入而立之,大赦,改年為承平。

三月,上尊謚曰太武皇帝,葬於雲中金陵,廟號世祖。

冬十月,余為宗愛所賊。

殿中尚書長孫渴侯與尚書陸麗迎立皇孫,是為高宗。

帝生不逮密太后,及有所識,言則非慟,哀感傍人,太宗聞而嘉歎。

暨太宗不豫,衣不釋帶。

性清儉率素,服御飲膳,取給而已,不好珍麗,食不二味,所幸昭儀、貴人,衣無縑采。

群臣白帝更峻京邑城隍,以從《周易》設險之義,又陳蕭何壯麗之說。

帝曰:"古人有言,在德不在險。

屈丐蒸土築城,而朕滅之,豈在地也?天下未平,方須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為,蕭何之對,非雅言也。

"每以財者軍國之本,無所輕費,至於賞賜,皆是死事勳績之家,親戚愛一寵一 ,未曾橫有所及。

○高宗文成皇帝

《後魏書》曰:高宗文成皇帝,諱濬,景穆皇帝之長子也。

母曰閭氏。

真君元年六月生於東宮。

帝少聰達,世祖愛之,常置左右,號世嫡皇孫。

年五歲,世祖北巡,帝在後,逢虜帥桎一一奴一欲加其罰。

帝謂之曰:"一奴一今遭我,汝宜釋之。

"帥奉命解縛。

世祖聞之,曰:"此兒雖小,欲以天子自處。

"意奇之。

既長,風格異常,每有大政,常參決可否。

正平二年二月,中常侍宗愛弒逆立南安王余,十月又賊余於殿中,尚書長孫渴侯與尚書陸麗奉迎皇孫即帝位於永安前殿,大赦改元。

興安元年十二月,初復佛法。

二年二月,發京師五千人穿天淵池。

是月,劉義隆子劭殺其父而自立。

夏五月,行幸崞(音郭)山。

是月,劉劭弟駿殺劭而自立。

閏月,太后赫連氏崩。

八月,詔曰:"朕以眇身,纂承大業,即位以來,百姓晏安,風雨順序,邊方無事,眾瑞兼呈,不可稱數。

又於內苑獲方寸玉印,其文曰子孫長壽。

群公卿士鹹曰:休哉!豈朕一人克臻斯應,實由天地祖宗降祐之所致也。

思與兆庶共茲嘉慶,其令民大酺三日,諸殊死已下各降罪一等。

"興光元年二月,帝至道壇,登受圖菉。

七月,皇子弘生。

大赦,改元。

大安元年,遣尚書穆伏真等二十人,巡行州郡,觀察風俗。

二年春正月,立皇后馮氏。

二月丁巳,立皇子弘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三年冬十月,將東巡狩,詔太宰常英起行宮於遼西黃山。

四年春正月,至遼西黃山宮。

二月,登碣石山,觀滄海,大饗群臣於山上,班賞進爵各有差。

改碣石山為樂遊山,築壇記日行於海濱。

冬十月,北巡。

至一陰一山,有故塚毀發,詔曰:"昔姬文葬枯骨,天下歸仁。

自今有穿毀墳塚者斬之。

"和平二年正月,詔曰:"刺史牧民,為萬里之表。

自頃每因發調,逼發假貸,大商富賈,要射時利,旬日之間,增贏十倍。

上下同通,分以潤屋。

故編戶之家,困於凍餒;豪富之門,日有兼積。

為政之弊,莫過於此。

其一切禁絕,犯者十匹以上皆死。

佈告天下,鹹令知禁。

"二月,行幸中山。

遂幸信都。

車駕所過,皆親對高年,問民間疾苦。

詔民年八十以上,一子不從役。

靈丘南有山,高四百餘丈。

乃詔群臣仰射山峰,無能逾者,帝彎弧發矢,出山三十餘丈,過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銘。

三年冬十月,詔曰:"夫三代之隆,莫不崇尚年齒。

今選舉之官,多不以次,令班白處後,晚進居先。

豈所謂彝倫攸敘者也!諸曹選補,宜各先盡勞舊才能。

"十二月,制戰陣之法十有餘條,因大灘曜兵,有飛龍、騰蛇、魚麗之變,以示威武。

四年春三月,賜京師民年七十已上大官廚食,以終其年。

夏四月,上幸西苑,觀射虎三頭。

五月行幸一陰一山。

秋七月,詔曰:"朕每歲閏月,命群臣講武平壤。

所幸之處,必立宮壇,糜費之功,損勞非一。

宜仍舊貫,何必改作也。

"八月,遂畋於河西。

詔曰:"朕順時田獵,而從官殺獲過度,既殫禽一獸 ,乖不合圍之義。

其敕從官及典圍者諸將校,自今已後,不聽濫殺。

其田獲皮肉,別自頒賴。

"十二月,詔曰:"名位不同,禮亦異數,所以殊等級,示軌儀。

今喪葬嫁娶大禮未備,貴勢豪富越度奢靡,非所謂式昭典憲者也。

有司可為之條格,使貴賤有章,上下鹹序,著之於令。

"詔曰:"夫婚姻者,人道之始。

尊卑高下,宜令區別。

然中古以來,貴族之門多不率法,或貪利財賂,或因緣私好,在於苟合,無所擇眩令貴賤不分,鉅細同貫,塵穢清化,虧損人倫,將何以宣示典謨,垂於來裔。

今制皇族、師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與百工、伎巧、卑姓為婚,犯者加罪。

"六年四月,破洛那國獻汗血馬,普嵐國獻寶劍。

五月,帝崩於太華殿,在位十四年,時年二十六。

六月,上尊謚曰文成皇帝,廟號高宗。

葬雲中之金陵。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