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唐書》曰:高宗天皇帝,諱治,太宗第九子也。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

○唐高宗天皇大帝

《唐書》曰:高宗天皇帝,諱治,太宗第九子也。

母曰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

以貞觀二年六月,生於東宮之麗正殿。

五年,封晉王。

七年,遙授并州都督。

幼而歧嶷端審,寬仁孝友。

初授《孝經》於著作郎蕭德言,太宗問曰:"此書中何言為善?"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太宗悅曰:"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及文德皇后崩,晉王時年九歲,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一寵一 異。

尋拜右武侯大將軍。

十七年,皇太子承乾廢,魏王泰亦以罪黜,太宗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等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其善。

十八年,太宗將伐高麗,命太子留鎮定州。

及駕發有期,悲啼累日,因請飛驛遞表起居,並遞敕垂報,並許之。

及軍旋,太子從至并州。

時太宗患癰,太子親吮之,扶輦步從數日。

二十二年五月己巳,太宗崩。

六月甲戌,皇太子即皇帝位,時年二十二。

詔大赦天下。

內外文武賜勳官一級。

永徽元年春正月辛丑柏,上不受朝,詔改元。

景午,立妃王氏為皇后。

二年春正月戊戌,詔曰:"去歲關輔之地,頗弊蝗螟,天下諸州,或遭水旱,百姓之間,致有罄乏,此由朕之不德,兆庶何辜?矜物罪已,載深憂惕。

今獻歲肇春,東作方始,糧廩或空,事資賑給。

其遭蟲水處有貧乏者,量以正義倉賑貸,五年春三月戊午,幸萬年宮。

辛未,曲,赦所經州縣系囚。

以工部尚書閻立德領丁夫四萬築長安羅郭。

八月,大理奏決死囚,總有七十餘人。

六年九月庚午,尚書右僕射褚遂良以諫立武昭儀,貶授潭州都督。

乙酉,洛州大水,毀天津橋。

冬十月己酉,廢皇后王氏為庶人,立昭儀武氏為皇后,大赦天下。

七年正月辛未,廢皇太子忠為梁王,立代王弘為皇太子。

壬申,大赦,改年為顯慶。

元年五月己卯,太尉長孫無忌進史館所撰梁、陳、周、齊、隋《五代史志》三十卷。

五年八月庚辰,蘇定方等討平百濟,面縛其王扶餘義慈。

國分為五部,郡三十七,城二百,戶七十六萬,以其地分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麟德元年三月辛亥,展大射禮。

十二月景戌,殺西台侍郎上官儀。

戊子,庶人忠坐與儀一交一 通,賜死。

二年十月,司禮太常伯劉常道上疏請封禪。

癸亥,高麗王高藏遣其子福男來朝。

丁卯,將封泰山,發自東都。

是歲大稔,米斗五錢,麰麥不列於市。

麟德三年春正月戊辰朔,車駕至泰山頂。

是日,親祀昊天上帝於封祀壇,以高祖、太宗配饗,己巳,帝升山行封禪之禮。

庚午,禪於社首,祭皇地祗,以太穆太皇太后、文德皇太后配饗;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

辛未,御降禪壇。

壬申,御朝覲壇受朝賀。

改麟德三年為乾封元年,正月景戌,發自泰山。

甲午,次曲阜縣,幸孔子廟,追贈太師,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

其褒聖侯德倫子孫,並免賦役。

二月己未,次亳州。

幸老君廟,追號曰太上玄元皇帝,創造祠堂,改一陽一穀縣為真源縣,縣內宗姓特給復一年。

夏四月甲辰,車駕至自泰山,先謁太廟而後入。

壇庚寅,改鑄乾封皇寶錢。

冬十月己酉,司空、英國公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以伐高麗。

三年二月景寅,以明堂制度歷代不同,漢、魏以還,彌更訛舛,遂增損古今,新制其圖。

下詔大赦,改元為總章元年。

二月戊寅,幸九成宮。

九月癸巳,司空、英國公勣破高麗,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歸。

境內盡降,其城一百七十。

上元二年三月丁巳,天後親蠶於邙山之一陽一。

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後。

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

帝欲下詔令天後攝國政,中書侍郎郝處俊諫止之。

調露元年十月,單于大都護府突厥阿史德一溫一 傅及奉職二部相率反叛。

二年八月甲子,廢皇太子賢為庶人,幽於別所。

乙丑,立英王哲為皇太子。

改調露二年為永隆元年,大赦天下。

二年閏十月庚申,上以服餌,令皇太子監國。

景寅,雍州大風害稼,米價翔踴。

是月,裴行儉大破突厥史伏念之眾,伏念為程務挺急追,遂執一溫一 傅來降,行儉是盡平突厥餘一黨一 。

行儉執伏念、一溫一 傅,振旅凱旋,永淳二年春正月甲午朔,幸奉天宮,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啟母巢父、許由等祠。

十一月丁未,自奉天宮還東都。

上疾甚,宰臣以下並不得謁見。

十二月丁巳,詔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

將宣赦書,上欲親御則天門樓,氣逆不能上馬,遂召百姓於殿前宣之。

禮畢,上問侍曰:"民庶喜否?"對曰:"百姓蒙赦,無不感悅。

"上曰:"蒼生雖喜,我命危篤。

天地神祇若延吾一兩月之命,得還長安,死亦無恨。

"是夕,帝崩於貞觀殿,時年五十六。

謚曰天皇大帝,廟號高宗。

文明元年八月,葬於乾陵。

天寶十三載,改謚曰天皇大弘孝皇帝。

○則天皇后

《唐書》曰:則天皇后武氏,諱明空,并州文水人也。

父士擭,隋大業末為鷹楊府隊正。

高祖行軍於汾、晉,每休止其家。

義旗初起,從平京城。

貞觀時,累遷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初,則天年十四時,太宗聞其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

及太宗崩,遂為尼,居感業寺。

大帝於寺見之,復召入宮,拜昭儀。

時皇后王氏、良姊蕭氏頻與武昭儀爭一寵一 ,互讒毀之,帝皆不納。

進號宸妃。

永徽六年,廢王皇后而立武宸妃為皇后。

高宗稱天皇,武後亦稱天後。

後素多智計,兼涉文史。

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後詳決。

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

當時稱為"二聖"。

弘道元年十二月,大帝崩,皇太子顯即位,尊天後為皇太后。

既將篡奪,是日自臨朝稱制。

嗣聖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

二月戊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仍改名哲。

己未,立豫王輪為皇帝,令居於別殿。

大赦天下,改為文明。

皇太后仍臨朝稱制。

庚申,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

九月,柳州司馬徐敬業殺揚州長史陳敬之舉兵,移檄天下,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討平之。

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后加尊號曰聖母神皇。

是秋七月,大赦天下。

八月壬寅,博州刺史、琅琊王沖據博州起兵,命左金吾大將軍丘神勣為行軍摠管討之。

庚戌,沖父豫州刺史、越王貞又舉兵與沖相應。

九月,命內史岑長倩,鳳閤侍郎張光輔、左監門大將軍鞠崇裕率兵討之。

景寅,斬貞及沖等,傳首神都,改其姓為虺(音卉)氏。

曲赦博州。

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元嘉子黃國公譔、(音選)靈夔子左散騎常侍范一陽一王藹、霍王元軌及子一江一 都王緒、故虢王元鳳子東莞公融坐與貞通謀,元嘉、靈夔自一殺,元軌配流黔州,譔等伏誅,改姓虺氏。

自是宗室諸王相繼誅死者,殆將盡矣。

其子孫年幼者鹹配流嶺外,並誅其親一黨一 數百餘家。

載初元年春正月,神皇親享明堂,大赦天下。

依周制建子月為正月,改十二月,改舊正月為壹月,大酺三日。

神皇自以"曌"字為名,遂改詔書為制書。

秋九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

改元為天授,大赦天下。

乙酉,加尊號為神聖皇帝,降皇帝輪為皇嗣。

景戌,立武氏七廟,追尊神皇父士擭為孝明皇帝,證聖元年春正月,加尊號曰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七日。

二月,上去慈氏越古尊號。

秋九月,親祀南郊,加尊號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為天冊萬歲,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惡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大酺九日。

萬歲登封元年臘月甲申,上登封於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

丁亥,禪於少室山。

聖歷元年正月,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

三月,召廬陵王哲於房州。

九月景子,廬陵王哲為皇太子,令依舊名顯,大赦天下。

神龍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

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後得罪人,除揚、豫、博三州及諸逆魁首,鹹赦除之。

癸卯,麟台監張易之與弟司僕卿昌宗謀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范、敬暉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誅之。

甲辰,皇太子監國,大赦天下。

是日,上傳皇帝位於皇太子,徙居上一陽一宮。

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

冬十一月壬寅,則天將大漸,遺制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是日,崩於洛一陽一宮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謚曰則天大聖皇后。

二年五月庚申,祔葬於乾陵。

○中宗孝和皇帝

《唐書》曰:中宗孝和皇帝諱顯,高宗第七子,母曰則天順聖皇后。

顯慶元年十一月生於長安。

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

儀鳳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

永隆元年,章懷太子廢,其年立為皇太子。

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皇太子即皇帝位,皇太后臨朝稱制。

改年嗣聖。

元年二月,皇太后廢帝為廬陵王,幽於別所。

其年五月,遷於均州,尋徙居房陵。

聖歷元年,召還東都,立為皇太子,依舊名顯。

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

神龍元年,鳳閤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

大赦天下。

鳳閤侍郎韋承慶、正諫大夫房融、司禮卿崔慶等下獄。

甲辰,命地官侍郎樊忱往京師告陵廟。

乙巳,則天傳位於皇太子。

景午,即皇帝位於通天宮,大赦天下,惟易之一黨一 與不在原限。

二月甲寅,復國號,依舊為唐。

社稷、宗廟、陵寢、郊祀、行軍旗幟、服色、天地、日月、寺宇、台閣、官名,並依永淳已前故事。

甲子,立妃韋後為皇后,大赦天下。

詔九品以上及朝集使極言朝政得失,兼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景龍三年,十一月乙丑,親祀南郊,皇后登壇亞獻,左僕射舒國公韋巨源為終獻。

大赦天下,四年五月丁卯,前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上書,言皇后干預國政,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同危宗社。

帝怒,召欽融廷見,撲殺之。

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后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由是與後合謀進鴆。

六月壬午,帝遇毒一藥,崩於神龍殿。

年五十五。

秘不發喪,皇后親總庶政。

立一溫一 王重茂為皇太子。

甲申,發喪於太極殿,宣遺制。

皇太后臨朝,大赦天下,改元為唐攏丁亥,皇太子即帝位於柩前,時年十六。

皇太后韋氏臨朝稱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

內外兵馬令諸親王掌,仍令韋一溫一 總知。

時召諸府折衝兵五萬人分屯京城,列為左右營,諸韋子姓分統之。

庚子夜,臨淄王諱舉兵誅諸韋、諸武,皆梟首於安福門外,韋太后為亂兵所殺。

九月丁卯,上謚曰孝和皇帝,廟號中宗。

葬定陵。

天寶十三載二月,改謚曰太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睿宗玄貞皇帝

《唐書》曰:睿宗玄貞皇帝,諱旦,高宗第八子,中宗母弟,龍翔二年六月己未,生於長安。

其年封殷王,遙領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右金吾衛大將軍。

及長,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誥之書。

乾封元年,徙封豫王。

總章二年,徙封冀王。

上初名旭輪,至是去"旭"字。

上元二年,徒封相王,拜右衛大將軍。

儀鳳三年,遷洛州牧;改名旦,徙封豫王。

嗣聖元年,則天臨朝,廢中宗為廬陵王,立豫王為皇帝,仍臨朝稱制,及革命,改國號為周,降皇帝為皇嗣,令依舊名輪,徙居東宮,其儀一比皇太子。

聖歷元年,中宗自房陵還。

帝數稱疾不朝,請讓位於中宗,則天遂立中宗為皇太子,封帝為相王,又改名旦,授太子右衛率。

長安中,拜司徒、右羽林衛大將軍。

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於禍。

神龍元年,以誅張易之兄弟功,進號安國相王,遷太尉,加實封。

其年立為皇太弟,固辭不受。

景龍四年,夏六月,中宗崩,韋庶人臨朝,引用其一黨一 ,分握政柄。

忌帝望實素重,潛謀危害。

庚子夜,臨淄王與太平公主子薛崇簡、前朝邑尉劉幽求、長上果顏麻嗣宗、苑宮總監鍾紹京等率兵入北軍,誅韋一溫一 、紀處訥、宗楚客、武延秀、馬秦客、葉靜能、趙履一溫一 、楊均等,諸韋、武一黨一 與皆誅之。

辛丑,帝挾少主御安福門樓,慰謝百姓,大赦天下。

其日,王公百寮上表,鹹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以帝眾望所歸,請即尊位。

甲辰,少帝詔曰:"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讓於先帝,孝友寬簡,彰信兆人。

神龍之初,已有明旨,將立太弟,以為嗣君,為王懇辭,未行冊命,所以東宮虛位,至於歷年。

撤綴在辰,禍變倉卒,然後稱制,計立沖人。

欽奉前懷,願遵理命。

上申先聖之旨,下遂蒼生之心;俯稽圖緯之文,仰峻祖宗之烈。

起今日,請叔父相王即皇帝位。

朕退守本藩,歸於舊郟凡百卿士,敬承朕言,克讚我天人之休期,光我有唐之勳業。

佈告遐邇,鹹使聞知。

"相王上表,讓曰:"臣以宗社事重,國家情深,誅鋤巨逆,奉戴嗣王。

今承製旨,猥推宸極。

在臣虛薄,不敢祗膺,循環震驚,無任感哽!"制答曰:"皇極大寶,天下至公,王者臨之,蓋非獲已。

王先聖舊意蒼生推仰,龍光紫宸,實允系望。

請遵前旨,勿或讓推。

"於是少帝遜於別宮。

是日即皇帝位,御承天門樓,大赦天下。

景雲三年春正月辛未朔,親謁太廟。

癸酉,上始釋慘(七糝切。

)服,御正殿受朝賀。

甲戌,並、汾、絳三州地震,壞人廬舍。

辛巳,親祀南郊。

戊子,躬耕籍田。

己丑,大赦天下,改年為太極。

二月丁亥,皇太子釋奠於國學,追贈顏回為太子太師,曾參為太子太保。

每年春秋釋奠,以四科弟子及曾參從祀,列於二十三賢之上。

八月庚子,帝傳位於皇太子,自稱曰太上皇帝。

五日一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己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

皇帝每日受朝於武德殿,自稱曰予,三品己下除授及徒罪並令決之,其處分事稱制、敕。

甲辰,大赦天下,改年為先天。

二年秋七月甲子,太平公主與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等謀逆,事覺,皇帝率兵誅之。

窮其一黨一 與,太子少保薛稷、左散常侍賈膺福、右羽林將軍李慈、李欽、中書舍人李猷、中書令崔湜、尚書左丞盧藏用、太史令傅孝忠、僧惠范等皆誅之。

兵部尚書郭元振從上御承天門樓,大赦天下,自大辟罪已下,無輕重鹹赦除之。

翌日,太上皇誥曰:"朕將高居無為,自今後軍國刑政一事已上,並取皇帝處分。

"開元四年夏六月甲子,太上皇帝崩於百福殿,時年五十五。

謚曰大聖貞皇帝,廟號睿宗。

冬十月葬於橋陵。

天寶十三載,改謚曰玄貞大聖大興孝皇帝。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