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詩含神霧》曰: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

太平御覽

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

○漢太上昭靈後

《詩含神霧》曰: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皇"。

(刻,刻漏,有玉英文也。

)後赤龍感女媼,劉季興。

《春秋握成圖》曰:執嘉妻含始游洛池,赤珠出,刻曰:"玉英,吞此者為王客。

"以其年生劉季,為漢皇。

(為王客者,為王者所賓客。

)

《史記》曰:高祖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見蛟龍於上。

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帝王世紀》曰:太上皇名執嘉,妃曰媼,為昭靈後。

《陳留風俗傳》曰: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於黃鄉。

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於幽野,於是有丹蛇在水自洒濯,入於梓宮,其浴處有遺發,故謚曰昭靈後。

黃鄉,今小黃縣也。

○高祖呂皇后

《漢書》曰:高祖後呂皇后,父呂公,單父人也,好相人。

高祖微時,呂公見而異之,乃以女妻高祖,生惠帝、魯元公主。

後漢王得定陶戚夫人,愛幸,生趙王如意。

呂後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

高祖崩,惠帝立,呂後為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鉗衣赭衣,令舂。

戚夫人舂且歌曰:"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太后聞之大怒,曰:"乃欲倚汝子耶?"乃召趙王,欲誅之。

使者三反,趙相周昌不遣。

太后召趙相,相至長安。

使人復召趙王,王來。

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入挾赴王與起居飲食。

數月,帝晨出射,趙王不能早起,太后伺其獨居,使人持鴆飲之。

迨帝還,趙王死。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飲喑藥,使居鞠域中,名曰:"人彘"。

居數月,召惠帝視人彘。

帝視而問,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

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

臣為太后子,終不能復治天下!"以此日飲為一婬一樂,不聽政,七年而崩。

立孝惠後宮子為帝,太后臨朝稱制。

後治天下八年,病大禍而崩。

○高祖薄皇后

《漢書》曰: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父吳人,秦時與故魏王宗女魏媼通,生薄姬。

魏豹立為王,而魏媼內其女於魏宮。

許負相薄姬,當生天子。

曹參等虜魏王,薄姬輸織室。

詔內後宮,歲餘不得幸。

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已而管、趙先幸。

漢王四年,坐河南成皋靈台,此兩美人侍,相與笑薄姬初時約。

漢王問其故,兩人俱以實告。

漢王心淒然憐薄姬,是日召,欲幸之。

對曰:"昨暮夢龍據妾胸。

"上曰:"是貴征也,吾為汝成之。

"遂幸,有娠,歲中生文帝。

高帝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後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出從子之代。

代王為帝,尊為皇太后。

《東觀漢記》曰:中元元年,告祠高廟曰:"高皇呂氏不宜配食,薄太后慈仁,孝文皇帝賢明,子孫賴福延至於今,宜配食地祇高廟,今上薄太后尊號為高皇后,遷呂太后於園。

"

○孝惠張皇后

《漢書》曰:孝惠張皇后,宣平侯敖女也。

敖尚帝姊魯元公主,有女。

惠帝即位,呂太后欲為重親,以公主女配帝為皇后。

欲其生子,萬方終無子,乃使一陽一為有身,取後宮美人子名之,殺其母,立所名子為太子。

惠帝崩,太子立為帝,呂後崩,大臣正之,以非孝惠子誅之,孝惠後廢處北宮。

○孝文竇皇后

《漢書》曰:孝文竇皇后,景帝母也。

呂太后時以良家子選入宮。

會太后出宮人以賜諸王各五人,竇姬家在清河,乃求其主者願歸清河,而主者誤置代籍中。

竇姬泣涕而行,及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子。

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為皇后。

景帝立,為皇太后。

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不得不讀《老子》以尊其術。

○孝景薄皇后

《漢書》曰:孝景薄皇后,孝文薄太后家女也。

景帝立,立薄妃為皇后,無子無一寵一 。

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廢。

○孝景王皇后

《漢書》曰:孝景王皇后,武帝母也。

父仲,槐裡人。

初嫁為金王孫婦,生一女矣,而臧兒卜筮曰兩女當貴,欲倚兩女,奪於金氏。

金氏怒,不肯與決,乃內太子宮。

太子幸愛之,生三女一男。

男方在身,夢日入其懷中,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征也。

"景帝即位,立為皇后,男為太子。

景帝崩,武帝即位,為皇太后也。

○孝武陳皇后

《漢書》曰:孝武陳皇后,長公主嫖女也。

武帝得立為太子,長公主有力,取主女為妃。

及帝即位,妃立為皇后,擅一寵一 驕貴,十餘年而無子,聞衛子夫得幸,幾死者數焉。

上愈怒。

後又挾婦人媚道,頗覺。

元光五年,上遂窮治之,女子楚服等坐為皇后巫蠱祠祭祝詛,大逆無道,相連及誅者三百餘人,楚服裊首於市。

賜後策曰:"後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

司馬相如《長門賦》序曰:孝武皇帝陳皇后得幸頗為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求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頌以奏主上,皇后復得親幸。

○孝武衛皇后

《漢書》曰:孝武衛皇后字子夫,生微賤,為平一陽一主謳者。

武帝即位,數年無子。

平一陽一主求良家女子十餘人,飾置家。

帝祓灞上,(祓,除也。

於霸水上自祓除。

今三月上巳祓禊也。

)還過平一陽一主。

主見所待美人,帝不悅。

既飲,謳者進,帝獨悅子夫。

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

還坐忻甚,賜平一陽一主金千斤。

主因奏子夫送入宮。

子夫上車,主拊其背曰:"行矣!強飯勉之。

即貴,願無相忘!"入宮歲餘,不復幸。

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之,子夫得見,涕泣請出,上憐之,復幸,遂有身,尊一寵一 。

元朔元年生男據,遂立為皇后。

(據,即戾太子也。

)

○孝武李皇后

《漢書》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

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

每聞新聲曲,聞者莫不感動。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傾國,佳人不可再得!"上歎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平一陽一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

由是得幸,生一男,是為昌邑哀王。

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憐憫焉,圖畫其形於甘泉宮。

及衛思後廢後四年,武帝崩,大將軍霍光緣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號曰孝武皇后。

初,李夫人病篤,上自臨候之,夫人蒙被謝曰:"妾久病,形貌毀壞,不可以見帝。

願以王及兄弟為托。

"上曰:"夫人病甚,殆將不起,一見屬托王及兄弟,豈不快哉!"夫人曰:"婦人貌不修飾,不見君父。

妾不敢以燕墮見帝。

"上曰:"夫人若一見我,將加賜千金,予兄弟尊官。

"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見。

"上復言欲必見之,夫人遂轉向壁欷歔而不復言。

於是上不悅而起。

夫人姊讓之曰:"貴人獨不可見上屬托兄弟耶?何為恨上如此?"夫人曰:"所以不欲見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

我以容貌之好,得從微賤愛幸於上。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絕,愛絕則恩絕。

上所以戀戀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

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且畏惡有吐棄我意,尚復追思閔錄其兄弟哉!"及夫人卒,上以厚禮葬焉。

○孝昭趙太后

《史記》曰:鉤弋夫人姓趙氏,河間人也。

得幸武帝,生子一人,即昭帝也。

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

昭帝立時,年五歲。

衛太子廢,上居甘泉宮,召畫工圖畫周公負成王。

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

後數日,帝譴責鉤弋。

夫人脫簪珥叩頭。

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

"夫人還顧,帝曰:"趨行,女不得活!"夫人死雲一陽一宮。

時暴風揚塵,百姓感傷。

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識其處。

其後帝間居,問左右曰:"人言雲何?"左右對曰:"人言以為且立其子,何為去其母乎?"帝曰:"然。

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

女主獨居驕蹇,一婬一亂自恣,莫能禁也。

汝不聞呂後邪?"故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莫不譴死,豈可謂非賢聖哉!

《漢書》曰:孝武鉤弋趙婕妤,家在河間。

武帝巡狩過河間,望氣者言此室有奇女天子氣,使使召之。

既至,兩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時伸。

由是得幸,號曰拳夫人。

進為婕妤,居鉤弋宮,大有一寵一 ,太始三年生昭帝,號鉤弋子。

妊身十四月乃生,上曰:"聞堯十四月乃生,今鉤弋亦然。

"乃命其生門曰堯母門。

昭帝即位,追尊為皇太后。

《漢武故事》曰:拳夫人進為婕妤,居鉤弋宮,解黃帝素女之術。

從上至甘泉,因幸,告上曰:"妾相運正應為陛下生一男,男七歲妾當死,今年必死,宮中多蠱氣,必傷聖體。

"言終而臥,遂卒。

既殯,香聞十餘里,因葬雲陵。

上哀悼,又疑非常人,發塚室,棺無一屍一,惟履存。

為起通靈台於甘泉。

常有一青鳥集台上,至宣帝時乃止。

《列仙傳》曰:鉤翼夫人姓趙,少好學沉靜,病臥六年,右手拳,飲食少。

望氣雲"東方有貴人氣",推而到,姿色甚偉。

帝披其手,得一鉤,而手尋伸。

生昭帝。

既而,帝害之。

殯,一屍一不臭而香。

數月,昭帝即位,更葬之,棺空,但有衣履。

故名其宮曰鉤翼,後避諱改為弋。

○孝昭上官皇后

《漢書》曰:孝昭上官皇后,隴西上邽人。

祖父桀,因材力親近為侍中。

昭帝始立,年八歲,帝姊鄂邑長公主居禁中,共養帝。

後一交一 安因主親近丁外人,聞之長公主,召入為婕妤,月餘為皇后,年甫六歲。

安以後父封侯。

後桀謀反發覺,後以少不預謀,亦以霍光外孫,不廢。

宣帝即位,合葬平陵。

○衛太子史戾後

《漢書》曰:衛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

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稱皇孫。

史良娣生男進,號史皇孫。

武帝末,巫蠱事起,衛太子及史良娣、史皇孫皆遭害。

○史皇孫王悼後

《漢書》曰:史皇孫王夫人,宣帝母也,名公碩,太始中得幸於史皇孫。

皇孫妻妾無號位,皆稱家人子。

政和二年,生宣帝。

帝生數月,衛太子、皇孫敗,家人子皆坐誅,莫有收葬者,惟宣帝得全。

即尊位後,追尊母夫人謚曰悼後,祖母史良娣曰戾後,皆改葬。

○孝宣許皇后

《漢書》曰:孝宣許皇后,元帝母也。

父廣漢,昌邑人,為暴室嗇夫。

廣漢有女平君,十四五,當為內者令歐侯氏子婦。

臨當入門,歐侯子死。

其母將行卜相,言當大貴,母獨喜。

張賀聞許嗇夫有女,乃置酒請之,酒酣,為言曾孫可妻也。

廣漢許諾。

明日,嫗聞之,怒。

廣漢重令為媒介,遂與曾孫。

及立為帝,平君為婕妤。

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后有親。

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

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婕妤為皇后。

明年,許皇后當娠,玻女醫淳於衍受霍氏指,取附子以飲,皇后遂崩。

謚曰恭哀皇后。

○孝宣霍皇后

《漢書》曰:孝宣霍皇后,光女也。

母顯,既使女醫一陰一殺許後,顯因為女成君衣補,治入宮。

《漢書》曰:孝宣許後起微賤,登至尊,從官車服甚節儉,五日一朝皇太后於長樂宮,親奉案上食,以婦道供養。

及霍後立,亦循許後故事。

而皇太后親霍後之姊子,故常竦體,敬而禮之。

皇后輿駕侍從甚盛,賞賜官屬以千萬計,與許後時懸絕矣。

○孝宣王皇后

《漢書》曰:孝宣王皇后,父奉光少時好鬥雞,宣帝在民間數與奉光會,相識。

奉光有女,年十餘,每欲適人,所當適者輒死,故久不行。

及宣帝即位,召入後宮,稱為婕妤。

霍皇后廢後,上憐太子蚤失母,幾為霍氏所害,於是乃選後宮素謹樸而無子者,遂立王婕妤為皇后,令母養太子。

元帝即位,為皇太后。

成帝即位,為太皇太后。

時成帝母亦姓王氏,故號太皇太后為邛成太后。

年七十餘,崩。

(以後父奉光封邛成侯,故號之。

)

○孝元王皇后

《漢書》曰:孝元王皇后,王莽之姑也。

王賀字翁孺,為武帝繡衣御史。

逮捕魏郡盜,皆縱不誅。

以奉使不稱免,歎曰:"吾聞活千人者有封,吾所活者萬餘人,後世其興乎!"翁孺既免,而與東平陵終氏為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裡,為三老,魏郡人德之。

元城建公(元城,縣;建公,姓名也。

)曰:"昔春秋沙麓崩,晉史卜之,曰一陰一為一陽一雄,土火相乘,(此龜繇文。

一陰一,元後;一陽一,漢也。

王氏,舜后土也;漢,火也,故曰土火相乘。

一陰一盛而沙麓崩。

)故有沙麓崩,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其齊田乎!今王翁孺徙,正直其地,日月當之。

元城郭東有麓之墟,即沙麓地也。

後八十年,有貴女興天下"雲。

翁孺生禁,字稚君。

禁生女政君,即元後也。

初,母李親妊政君在身,夢月入其懷。

及壯大,婉順得婦人道。

常許嫁未行,所許者死。

後東平王聘政君為姬,未入,王薨。

禁獨怪之,使卜數者相政君,"當大貴,不可言。

"禁心以為然,乃教書,學鼓琴。

五鳳中,獻政君,年十八矣,入掖庭為家人子。

皇后擇後宮可以娛侍太子者,政君與在其中。

及太子朝皇后,乃見政君等五人。

微令旁長御問知太子所欲,太子殊無意於五人者,不得已於皇后強應曰:"此中一人可。

"是時政君坐近太子,又獨衣縫緣,遂送政君於太子宮,見丙殿。

得御幸,有娠。

甘露三年,生成帝於甲館畫堂,為世嫡皇孫。

宣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孝元皇帝。

立太孫為太子,以母王妃為皇后。

哀帝即位,為太皇太后。

哀帝崩,無子,以莽為大司馬,共徵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為平帝。

平帝年九歲,常被疬,太皇太后臨朝。

平帝崩,無子,莽立孺子,踐祚居攝。

太后不以為可,力不能禁,於是莽遂為攝皇帝。

其後,莽遂以符命自立為真皇帝。

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藏長樂宮。

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以授莽。

莽使安一陽一侯舜諭指。

舜素謹飭,太后雅愛信之。

既見,太后知其為莽求璽,怒罵之曰:"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代,既無以報,受人寄托,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

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而兄弟耶!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何用此亡國不祥璽為,欲求之?我漢家老寡一婦 ,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泣涕,莽欲脅之,乃出璽投之地。

莽改號,太后為新室文母,絕之於漢。

太后年八十四,建國五年二月癸丑崩。

三月乙酉,合葬渭陵。

○孝元傅皇后

《漢書》曰:孝元傅昭儀,哀帝祖母也。

父河內一溫一 人。

昭儀少為上官太后才人,自元帝為太子,得進。

《漢書》曰:孝元傅皇后,帝即位,為婕妤,甚有一寵一 。

為人有才略,善事人,下至宮人左右,飲酒酹地,皆祝延之。

○信都馮太后

《漢書》曰:孝元馮昭儀,平帝祖母也。

元帝即位二年,以選入後宮。

後五年,就館生男,拜為婕妤。

父奉世。

婕妤內一寵一 與傅昭儀等。

建始中,上幸虎圈鬥獸,後宮皆坐。

熊佚出圈,攀桿欲上殿。

左右貴人傅昭儀等皆驚走,馮婕妤直前當熊而立,左右格殺熊。

上問:"人情驚懼,何故前當熊?"婕妤對曰:"妾聞猛獸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當之。

"元帝嗟歎,以此倍敬重焉。

○孝成許皇后

《漢書》曰:孝成許皇后,平恩侯嘉女。

元帝悼傷母恭哀後居位日淺而遭霍氏之辜,故選嘉女以配皇太子。

侍送者還白太子忻說狀,元帝喜謂左右:"酌酒賀我!"左右皆稱萬歲久之。

及成帝即位,立許妃為皇后。

後聰慧,善史書,自為妃至即帝位,常一寵一 於上,後宮稀得進見。

久之,皇后一寵一 亦益衰,而後宮多新愛。

姊平安侯夫人謁等為媚道祝詛後宮有身娠者,太后大怒,下吏考問,謁等誅死,許後坐廢處昭台宮。

○孝成趙皇后

《漢書》曰:孝成趙皇后,本長安宮人。

初屬一陽一阿主家,學歌舞,號曰飛燕。

成帝嘗微行出,過一陽一阿主,作樂。

上見飛燕而說之,召入宮,大幸。

有女弟復召入,俱為婕妤,貴傾後宮。

父臨為鹹一陽一侯。

後月餘,乃立婕妤為皇后。

後一寵一 以衰,而弟絕幸,為昭儀。

居昭一陽一捨,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銅沓黃金塗,白玉階,璧帶往往為黃金釭,函(謂璧中之橫帶。

)承蘭田壁,明珠、翠羽飾之,自後宮未嘗有焉。

○孝哀丁太后

《漢書》曰:定陶丁姬,哀帝母也。

河平四年,生哀帝。

丁姬為太后。

建平三年,丁太后崩。

起陵恭皇之園。

王莽秉政,乃奏貶傅太后號曰定陶恭王母,丁太后號曰丁姬。

元始五年,莽復奏:"恭王母及丁姬葬渭陵,塚高與元帝山齊,禮有改葬,請發王母及丁姬塚徙歸定陶。

"太后以為既已之事,不須發。

莽固爭之,太后詔曰:"因故棺為致槨作塚,祠以太牢。

"既發傅太后塚,崩壓殺數百人;開丁姬槨戶,火出焚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得入,燒燔槨中器物。

莽復奏言:"前恭王母生,僣居桂宮,皇天震怒,災其正殿,丁姬死,葬逾制度,今火焚其槨。

此天見變以告,當改如媵妾也。

恭共王母及丁姬槨棺皆名梓宮,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請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葬丁姬媵妾之次。

"奏可。

既開傅太后棺,臭聞數里。

掘平恭王母、丁姬故塚,二旬間皆平。

莽又周棘其處以為時戒雲。

時有群燕數千,啣土投塚中。

○孝哀傅皇后

《漢書》曰:孝哀傅皇后,定陶傅太后弟子也。

哀帝為定陶王時,傅太后欲重親,取以配王。

王入為漢太子,傅氏女為妃。

哀帝即位,立為皇后。

帝崩,王莽白太后,令孝哀皇后退就桂宮。

後月餘,復與孝成趙皇后俱廢為庶人,就其園自一殺。

○孝平母衛姬

《漢書》曰:中山衛姬,平帝母也。

父曰子豪。

子豪女弟為宣帝婕妤,生楚孝王;長女又為元帝婕妤,生平一陽一公主。

成帝時,中山孝王無子,上以衛氏吉祥,以子豪少女配孝王,生平帝。

平帝年二歲,孝王薨,代為王。

哀帝崩,無嗣,太皇太后與莽迎中山王,立為帝。

莽欲顓國權,衛姬及外家不當得至京師,乃賜衛姬璽綬,即拜為中山王后。

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

衛氏日夜啼泣,思見帝,而但益戶邑。

宇復教令上書求至京師。

會事發覺,莽殺宇,盡誅衛氏支屬。

莽篡國,廢為家人,後歲餘卒,葬孝王旁。

○孝平王皇后

《漢書》曰:孝平王皇后,莽女也。

莽欲依霍光故事,以女配帝。

帝崩,莽立孝宣帝玄孫嬰為孺子,莽攝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

三年,莽即真,以嬰為安定公,王皇太后號為安定太后。

時年十八,為人婉暱有節操。

自劉氏廢,常稱疾不朝會。

莽敬憚傷哀,欲嫁之,乃號為皇室主,令立國將軍成新公孫建世子豫飾將醫往問疾。

後大怒,笞鞭其旁侍御。

因發病,不肯起,莽遂不敢強也。

及漢兵誅莽,焚燒未央宮,後曰:"何面以見漢家!"自投火中而死。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