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易·泰卦》曰:帝乙歸妹,以祉元吉。(婦人謂嫁曰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

太平御覽

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

○公主上

《易·泰卦》曰: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婦人謂嫁曰歸。

泰者,一陰一陽一交一 泰之時,女隨尊位履中。

居順,帝乙歸妹,誠合斯義。

)

《尚書·堯典》曰: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

注云:降,下也。

嬪,婦也。

(《楚辭》曰: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王逸注曰:帝子,堯子也。

)

《毛詩》曰:《何彼穠矣》,美王姬也。

雖則王姬亦下嫁於諸侯,車服不繫於其夫下。

王后一等,猶執婦道,以成肅雍之德也。

"何彼穠矣?棠棣之華。

曷不肅雝?王姬之車。

何彼穠矣?華如桃李。

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

《春秋左傳》曰:襄二十五年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閼父,舜之後,當周之興,閼父為武王陶正。

)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舜,聖,故謂之神明。

)庸以元女大姬配一胡一 公,(庸,用也。

元女,武王之長女。

一胡一 公,閼父之子滿也。

)而封諸陳,以備三悖"(周得天下,封夏、殷二王,後又封舜後,謂之恪,並二王,後為三國。

其禮轉降,示敬而巳,故曰三悖)

又《莊元年》曰:單伯送王姬,(王將嫁女於齊,命魯為主,故單伯送天子嫁女於諸侯,使同姓諸侯主之。

不親昏,尊卑不敵。

)築王姬之館於外。

《公羊傳》曰:天子嫁女於諸侯,天子至尊,不自主婚,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

《史記》曰:婺女,天孫也。

又曰:公叔相魏,尚魏公主,而害吳起。

公叔之僕曰:"起易去也。

"魏相曰:"奈何?"其僕曰:"吳起為人節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而侯之國小,又與強秦壤界,竊恐吳起之無留心也。

侯即曰:奈何!因謂侯曰:恐試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則必受,無留心則必辭侯,以此卜之。

君因召吳起而與歸,即令公主怒而輕君。

起見公主之輕君也,則必辭。

"於是吳起見公主之賤魏相,果辭魏武侯。

魏武侯疑之而不信也。

又曰:李斯長男由為三川守。

諸男皆尚秦公主,諸女悉嫁諸公子。

由告歸鹹一陽一,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庭車騎以千數。

《漢書》曰:單于兵強,數苦北邊。

上問婁敬,敬曰:"陛下誠能以嫡公主妻單于,厚奉遺之,彼知漢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

豈聞外孫與大父抗禮哉?"

又曰:周勃下廷尉,吏侵辱之。

勃以千金與獄吏,獄吏乃書牘背示之曰:"以公主為證。

"公主,孝文女也,勃子勝尚之,故獄吏教引為證。

又曰:宣平侯張敖尚惠帝姊魯元公主,有女。

惠帝即位,呂太后欲為重親,以公主女配帝。

又曰:孝武衛皇后,字子夫。

為平一陽一主謳者。

武帝即位,數年無子。

過平一陽一主,既飲,謳者進,帝獨說子夫。

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

還坐甚忻,賜平一陽一主金千斤。

子夫上車,主附其背曰:"行矣!強飯勉之。

即貴,願無相忘。

"

又曰:烏孫以馬千匹娉女漢。

元封中,遣一江一 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焉。

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

烏孫昆莫以為右夫人。

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

昆莫年老,言語不通,公主悲愁,自為作歌。

天子聞而憐之,遣使持帷帳錦繡給遺焉。

又曰:林慮公主子昭平君尚武帝女夷安公主。

林慮病困,以金千斤、錢千萬為昭平君豫贖死罪,帝許之。

林慮公主卒,昭平日驕,醉殺主傅母,系獄。

廷尉上請,左右為言:"前入贖,陛下許之。

"帝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囑我。

"故於是為之垂涕良久,曰:"法令,先帝所造,因弟故而誣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廟乎!"遂可其奏。

又曰:昭帝始立,年八歲,帝長姊鄂邑蓋長公主居禁中一共 養帝。

蓋公主私通客河間丁外人。

上與大將軍聞之,不絕主歡,有詔外人侍長公主。

又曰:初,帝姑館陶公主號竇大主,堂邑侯陳午尚之。

午死,主寡居,年五十餘矣。

董偃始與母以賣珠為事,年十三,隨母出入主家。

左右言其姣好,召見曰:"吾為母養之。

"因留第中,教書計相馬御射,頗讀傳記。

至年十八冠,出則執轡,入則侍內。

為人一溫一 柔愛人,以故諸公接之,名稱城中,號曰董君。

又曰:梁王以至親故,得自置相、二千石,出入遊戲,僣於天子。

天子聞之,心不善。

太后知帝弗善,乃怒梁使者,弗見,按責王所為。

梁使見太長公主(如淳曰:景帝姊也。

)而泣曰:"何梁王為人子之孝,為人臣之忠,太后曾不省也。

"長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為帝言之,帝心乃解。

又曰:烏孫公主遣女來,至京師學鼓琴。

漢遣侍郎樂奉送主女過龜茲。

龜茲前遣人至烏孫求公主女未還,會女過龜茲,龜茲王留不遣,復使使報公主。

公主許之。

後公主上書,願令女北宗室入朝。

龜茲王降賓亦愛其夫人,上書言得尚漢外孫為昆弟,願與公主女俱入朝。

後數求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出入傳呼如漢家儀。

外國一胡一 人皆曰:"驢非驢,馬非馬。

"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又曰:薛宣封為侯時,妻死,而敬武馬公主寡居,上令宣尚焉。

及宣免歸故郡,公主留京師。

後宣卒,公主上書,願還宣葬延陵,奏可。

其子況私從燉煌歸長安,會赦,因留與主私亂。

《後漢書》曰: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

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

諸王女皆封縣、亭公主,儀服同鄉、亭侯。

肅宗唯特封東平憲王蒼、琅琊孝王京女為縣公主。

其後安帝、桓帝妹亦封長公主,同之皇女。

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襲母封為列侯,皆傳國於後。

鄉、亭之封則不傳襲。

又曰:光武姊湖一陽一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主曰:"宋公威儀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圖之。

"後宋弘被引見,帝令主坐屏風後,因謂弘曰:"喭言貴易一交一 ,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一交一 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顧主曰:"事不諧矣。

"

又曰:董宣為洛一陽一令,時湖一陽一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一奴一驂乘,宣於夏門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一奴一下車,因杖殺之。

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詔宣,欲棰殺之。

宣叩頭曰:"願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一奴一殺良民,將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須棰,請得自一殺。

"即以頭擊楹,血被面。

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

帝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門。

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

"

又曰:一鄧一 晨初娶世祖姊元。

及漢兵起,晨將賓客會棘一陽一,兵敗。

世祖即位,封晨房子侯。

帝又感悼姊沒於亂兵,追封謚元為新野節義長公主,立廟於縣西。

封晨長子汎為吳房侯,以奉公主之祀。

又曰:竇憲,字伯度。

女弟立為皇后。

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主逼畏,不敢計。

後肅宗駕出過園,指以問憲,憲喑嗚不能對。

又曰:班始尚清河孝王女一陰一城公主,順帝之姑,貴驕一婬一亂,與所嬖人居帷中,召始入,使伏床 下,始積怒。

永建五年,遂拔刀殺主。

帝大怒,腰斬始,同產皆棄市。

又曰:竇融長子穆尚內黃公主。

穆子勳,尚東海恭王強女比一陽一公主。

友子固,亦尚世祖女涅一陽一公主。

竇氏一公,兩侯三主,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

又曰:皇女義王,建武十五年封舞一陽一公主,適延陵鄉侯太僕梁松。

(舞一陽一縣屬穎川郡。

松,梁統之子。

其傳云:尚光武女舞一陽一公主。

又一鄧一 訓傳,舞一陰一公主子梁扈有罪,與一交一 通,此雲舞一陽一,誤。

)松坐誹謗誅。

又曰:皇女中禮,十五年封涅一陽一公主,適顯親侯大鴻臚竇固,(涅一陽一屬南一陽一郡。

顯親縣屬漢一陽一郡。

固,竇融子。

)肅宗尊為長公主。

皇女紅夫,十五年封館陶公主,適駙馬都尉韓光。

光坐與淮一陽一王延謀反誅。

又曰:館陶公主為子求郎。

明帝不許,而賜錢千萬,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

是以難之也。

"

又曰:明帝永平二年,少府一陰一就子豐殺妻酈邑公主,就坐自一殺。

《續漢書》曰:印璽綬,王公玉匣銀縷,夫人、貴人、長公主銅縷。

謝承《後漢書》曰:楊喬為尚書,容儀偉麗,數上書言政事。

桓帝愛其才貌,詔妻以公主。

喬固讓,不聽,遂閉口,不食,七日而死。

《魏志》曰:明帝愛女淑薨,追封謚淑為平原公主,為之立廟。

《魏略》曰:初,東阿王植未到關,自念有過,宜當謝帝。

乃留其從官著關東,將兩三人微行,見清河公主,欲因主以謝。

而關吏以聞,帝使人逆之,不得。

太后以為自一殺也,對帝泣下。

《魏末傳》曰:何晏婦金鄉公主,即晏同母妹。

公主賢明,謂其母沛王太妃曰:"晏為惡日甚,將不保身。

"母笑曰:"汝得無妒晏耶!"俄而晏死,有一男,年五六歲,宣王遣人錄之。

晏婦藏其子王宮中,向使者搏頰,乞之,使者具以白宣王。

宣王亦聞晏婦有先見之言,心常嘉之,且為沛王故,特原不殺。

《吳志》曰:朱據,字子范,吳郡人。

有姿貌。

乃尚公主,拜左將軍,封雲一陽一侯。

謙虛接士,輕財好施。

《晉書》曰:王濟,字武子。

少知名,尚武帝妹常山公主。

公主妒忌,兩目失明,終無子。

又曰:武帝敕衛瓘第四子宣尚繁昌公主,瓘自以諸生之故胄,婚對微素,抗表固辭,不許。

又曰:孫秀子會,年二十為射聲校尉。

尚帝女河東公主。

公主母喪未期,便納娉禮。

會形貌短陋,一奴一僕之下者,初時與富室兒於城西販馬。

百姓忽聞其尚主,莫不駭愕。

又曰:桓一溫一 尚南康公主。

一溫一 與庾翼友善,恆相期以寧濟之事。

翼嘗薦一溫一 於明帝,曰:"桓一溫一 少有雄略,願陛下勿以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郡之任,托其弘濟艱難。

"翼卒,以一溫一 為都督荊梁四州軍事。

又曰:武帝為晉陵主求婚,王珣曰:"謝混雖不及劉真長,不減王子敬。

"帝曰:"如此便足。

"會帝崩,袁松欲以女妻之,珣曰:"卿莫近禁臠。

"

臧榮緒《晉書》曰:賈後二女,宣華,女彥。

封宣華弘農郡公主。

女彥年八歲,聰明岐嶷,便能書學,諷誦《詩》、《論》。

病困,賈後欲議封,女彥語後曰:"我尚小,未及成一人 ,禮不用公主。

"及薨,謚哀獻皇女,以長公主禮送葬。

又曰:孝懷詹事裴紹息猷尚滎一陽一長公主。

紹字承伯,秀從兄子。

猷不願婚,聞詔在中書,即娉一溫一 嶠妹。

中丞傅宣奏猷大不敬。

又曰:帝之姑、姊、妹皆為長公主,加綠綬。

《晉中興書》曰:王敦,字處仲。

尚武帝女襄城公主。

天下大亂,敦將還台,悉以主嫁時侍婢百餘人配給將士,金寶一時棄捐。

又曰:臨海公主,惠帝第四女,羊皇后所生。

初封清河公主,未出,適值永嘉亂,傳賣長城民錢一溫一 。

一溫一 以送女,女遇主甚酷。

主自告吳興太守周禮以聞,於是殺一溫一 。

及女適譙國曹統。

又曰:南康宣公主興男,明帝長女,庾後所生。

初封遂安縣主,適桓一溫一 。

又曰:新安愍公主道福,簡文第三女,徐淑媛所生。

適桓濟,重適王獻之。

《晉贊》曰:初,衛瓘子宣尚世祖女繁昌公主,宣遇黃門不厚,致有讒構。

楊駿欲專朝政,諷內外奪宣公主,瓘由此去位。

上玄諸妃主議,問主:"宣待汝薄,今欲離,汝意雲何?"主素訥,不能自申,但泣,泣是不欲離。

諸主因言:"泣是婦人重於再出,故泣耳。

"於是遂離。

與姑妹書稱故新婦。

《宋書》曰:公主納徵,虎、豹皮各一。

又曰:王偃,字子游。

母晉孝武帝女弟鄱一陽一公主,宋受禪,封永成君。

尚宋武帝第二女吳興長公主諱榮男。

常裸偃,縛諸庭樹,時天夜雪,噤凍久之,偃兄恢排閣詬主,乃免。

偃謙虛恭謹,不以世事關懷。

位右光祿大夫,贈開府儀同三司。

子藻,位東一陽一太守。

尚文帝第六女臨川長公主諱英媛。

公主性妒,而藻別愛左右人吳崇祖。

景和中,主讒之於廢帝,藻下獄死,主與王氏離婚。

又曰:何瑀尚武帝少女豫章康長公主諱次男。

公主先適徐喬,美容色,聰敏有智數,太祖世,禮待特攏瑀豪競於時,與平昌孟靈休、東海何勖等,並以輿馬相尚。

公主與瑀情愛隆密,何氏疏戚,莫不沾被恩紀。

又曰:趙倩尚文帝第四女海鹽公主。

甚愛重,倩嘗因言戲以手擊主,事上聞文帝,離婚。

又曰:褚湛之,字休玄,秀之子也。

尚宋武第七女治安公主,拜駙馬都尉、著作佐郎。

公主薨,復尚武帝第五女吳郡宣公主。

諸尚主者,並因世胄,不必皆有才能。

湛之謹實有意幹,故為文帝所知,歷顯位。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