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隋書》曰:陸彥師為吏部侍郎。隋承周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

○吏部侍郎

《隋書》曰:陸彥師為吏部侍郎。

隋承周制,官無清濁。

彥師在職,凡所任人,頗甄別於士庶。

論者美之。

又曰:高孝基為吏部侍郎,房玄齡、杜如晦與選,孝基特加賞異。

後以為知人。

又曰:煬帝以尚書六曹: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各置侍郎一人,以貳尚書之職。

《唐書》曰:高季輔為吏部侍郎,凡所銓敘,時稱允當。

從幸翠微宮,太宗賜金背鏡一面,以表其清鑒焉。

又曰:天後以許子孺為天官侍郎,孺不以藻飾為意。

其補官悉委令史勾直,時謂勾直曰平配。

後崔玄暐為之,介然自守,絕於請謁。

為職政者所忌,轉文昌左丞,選司令史乃設齋自慶。

武太后聞之,復拜為天官侍郎。

又曰:席豫為吏部侍郎,玄宗謂之曰:"以卿前為考功,職事平允,故有此授。

"豫典選六年,復有令譽。

又曰:房穎叔拜天官侍郎,自其高祖景伯至穎叔,四代鹹居選部,時論榮之。

又曰:韋陟為吏部侍郎,常病選人冒名,接腳竊授。

缺員既少,取士良難。

正調者被擠,偽集者冒進。

陟剛腸嫉惡,風彩嚴正,見選人疑其有瑕,按聲盤詰,無不首伏。

每歲皆贖得數百員闕,以待淹滯。

常謂所親曰:"使陟知銓衡一二年,則無人可選矣。

"

又曰:崔群征拜吏部侍郎,穆宗召見別殿,謂群曰:"我升儲位,知卿為羽翼。

"群曰:"先帝意元在陛下,頃者授陛下淮西節度使,臣奉命草制,且曰:'能辨南一陽一之牘,允符東海之賢。

'若不知先帝深旨,臣豈敢輕言。

又曰:崔鄲為兵部侍郎,本管判吏部東銓事。

文宗勤於政道,每苦選曹訛弊延英,謂宰臣曰:"吏部殊不選才,安得摭實無濫,可釐革否?"李石對曰:"令錄可以商量,他官且宜循舊。

"上曰:"循舊如配官耳,賢不肖安能甄別?"乃召三銓,謂之曰:"卿等比選令錄,如何注擬?"鄲對曰:"資敘相當,問其為治之術,視可否而擬之。

"帝曰:"依資合得而才劣者何授?"對曰:"與邊遠漫官。

"帝曰:"如以不肖之才治邊,民則疾苦可知也。

凡朝廷求理,遠近皆須得人;苟非其才,人受其弊矣。

"

又曰:楊纂除吏部侍郎,前後典選十餘載,銓敘人倫,稱為允當。

然而抑文雅,進黠吏,觀時任數,頗為時論所譏。

又曰:一鄧一 玄挺為吏部侍郎,既不稱職,甚為時談所鄙。

又時患消渴病,選人因目為"一鄧一 渴",榜於衢路。

自有唐已來,掌選之失,未有如玄挺者。

坐此左遷澧州刺史。

《唐新語》曰:裴行儉為吏部侍郎,賞拔蘇味道、王勵,曰:"二公後當相次掌鈞衡之任。

"卒如其言。

又曰:韋陟嘗任吏部侍郎,有一致仕官,敘五品,陟判之曰:"青壇展慶,曾不立班;朱紱承榮,無宜臥拜。

"時人推其強直。

又曰:姜晦為吏部侍郎,性聰悟,識理體。

舊制:史曹捨宇悉布棘,以防令史與選人一交一 通。

及晦領選事,盡除之,大開銓門,示無所禁。

私引致者,晦輒知之。

召問,莫不首伏。

初,朝廷以晦改革前規,鹹以為不可。

竟銓綜得所,賄賂不行,舉朝歎伏。

又曰:馬載為吏部侍郎。

時考功員外劉思立子憲為河內尉,思立今日亡,明日選人有索憲缺者,載深咨嗟,以為名教所不容,乃書其無行注於集。

朝廷鹹曰:"真銓綜流品之司,可謂振理風俗也。

"其人比出選門,為眾目所視,眾口所訐,趑趄失步。

○總敘尚書郎

《漢書》曰:南宮二十五星,應台郎位,故明帝云:"郎官上應列宿。

"即此也。

又曰:主父偃詣闕上書,朝奏暮召。

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其一事諫匈一奴一,上謂曰:"公等安在,何相見之晚?"乃拜偃為郎中。

又曰:韓信為項羽郎中,數干以策而弗用。

《東觀漢記》曰:樊梵字文高,為郎。

每嘗直事,駐車待漏;雖在閒署,冠劍不解於身。

每齋祠,恐失時,張燈俯伏。

為郎二十三歲,未嘗被奏,三署服其慎重。

又曰:黃香為尚書郎,嘗獨止宿台上,晝夜不離省闥。

上聞,善之。

又曰:一陽一嘉二年,汝南童子謝廉、河南趙建,年十二,各通一經,以太學初繕,應化而至,皆除郎中。

又曰:黃香知古今記,群書無不涉獵,兼好圖讖、天官、星氣、鍾律、歷算,窮極道術。

京師號曰:"天下無雙,一江一 夏黃童。

"京師貴戚慕其聲名,更饋衣物,拜尚書郎。

《後漢書》曰:馮豹拜尚書郎,忠勤不懈,每事未報,常俯伏省閣,或從昏至明。

肅宗聞而嘉之,使黃門持被覆豹,敕令勿驚,由是數加賞賜。

又曰:馮勤除為郎中、給事尚書,以圖議軍糧,在事一精一勤,遂見親識。

每引進,帝輒顧謂左右曰:"佳乎吏也!"由是使典諸侯封事。

勤差量功次輕重,國土遠近,地勢豐薄,不相逾越,莫不厭服焉。

自是封爵之制,非勤不定。

帝益以為能。

又曰:藥菘天性樸忠,家貧。

為郎,常獨直台上,無被枕杫,(杫,思漬反。

謂俎幾也。

《方言》云:蜀漢之郊曰杫。

)食糟糠。

帝每夜入台,輒見菘,問其故,甚嘉之。

自此詔太官賜尚書以下,朝夕餐給,帷被皂袍。

又曰:桓彬拜尚書郎,時中常侍曹節女婿馮方亦為郎,彬厲志操,與左丞劉歆、右丞杜希同好一交一 善,未嘗與方共酒食之會。

方深怨之,遂彰言彬等為酒一黨一 。

事下尚書令劉猛,猛雅善彬等,不舉正其事;節大怒,劾奏猛,以為阿一黨一 ,請收下詔獄,在朝者為之寒心。

猛意氣自若,旬日得出,免官禁錮。

彬遂見廢。

又曰:王譯為尚書侍郎,台閣議奏常依義據法,為三台之表。

又曰:陳忠疏曰:"尚書為王喉舌,而諸郎多文俗,鮮有雅才,每為詔文宣示內外,轉相求請也。

"

《續漢書》曰:一胡一 廣字伯始,舉孝廉試為天下第一,旬日拜尚書郎。

又曰:徐防為尚書郎,性周密畏慎,在台閣典職十年,奏事三世,未嘗有過。

謝承《後漢書》曰:尚書郎,舊典秩滿遷令長。

鄭弘為僕射,奏以台職任尊而賞薄,人無樂者,請使郎補二千石,自此始也。

又曰:方儲為郎中,章帝使文郎居左,武郎居右,儲正位中,曰:"臣文武兼備,在所施用。

"上嘉其才,以繁亂絲付儲使理,儲拔佩刀而斷之曰:"反經任勢,臨事宜然。

"

又曰:何湯拜郎中,守關一陽一門。

候上微行夜還,湯閉門不納,更從中東門入。

明旦召詣太官賜食,諸門候皆奪俸。

華嶠《後漢書》曰:館陶公主為子求郎,不許,賜錢千萬。

明帝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非其人則民受其殃。

"

又曰:竇攸篤學,退居,舉孝廉為郎。

世祖會百僚於靈台,得鼠如豹文,問群臣,攸曰:"鼮鼠。

"詔曰:"何以知?"曰:"見《爾雅》。

"詔:書如攸言,賜帛三百,更敕諸王子從攸受《爾雅》。

又曰:明帝性褊察,嘗以事怒郎樂菘,菘逕入床 下。

上怒甚,疾呼曰:"郎出!郎出!"菘曰:"天子穆穆,諸侯皇皇,未聞人君自起撞郎。

"上乃捨之。

《漢官儀》曰:尚書郎四人:一主匈一奴一單于營部,一主羌夷吏民,一主天下戶口、土田墾作,一主錢帛、貢獻、委輸。

又曰:尚書郎主作文書起草,夜更直五日於建禮門內。

又曰:尚書郎給青縑白綾被,以錦被,帷帳,氈褥,通中枕。

太官供食,湯官供餅餌、五熟果實,下天子一等級。

尚書史二人、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從直。

女侍執香爐,燒薰,從入台,護衣。

奏事明光殿。

省中皆一胡一 粉塗畫古賢人、烈女。

郎握蘭含香,趣走丹墀奏事,黃門郎與對揖,天子五時賜服。

若郎處曹二年,賜遷二千石刺史。

又曰:尚書郎,初上詣台稱守,滿歲稱尚書郎中,三年稱侍郎。

《續漢書·百官志》曰:尚書郎三十六人,四百石。

《魏志》曰:明帝太和四年詔曰:"世之質文,隨教而變。

兵亂以來,經學廢絕,後生進趣,不由模典,豈朕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

又曰: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

少時人莫知,惟漢一陽一閻忠異之,謂有良、平之計。

察孝廉為郎。

《魏略》曰:韓宣字景然。

為尚書郎,嘗以職事當受罰,已縛束竟杖未行。

文帝輦過,問:"是誰?"左右以實對。

帝曰:"是子建所道韓宣耶!"特原之。

又曰:姜維字伯約,郡欲表維以為將。

維家本衣冠,不願為將,郡因表拜郎中。

《吳志》曰:張純字元基,少厲操行,學博才秀,而切問捷對,容止可觀,擢拜郎中。

又曰:士燮字威彥,蒼梧廣信人。

少遊學京師,事穎川劉子奇治《左氏春秋》,察孝廉補尚書郎。

又曰:孫皓降晉,賜號歸命侯,諸子為王者皆拜郎中。

《晉書》曰:魏舒字一陽一元,為尚書郎,時選郎或有非其人,論者欲有沙汰之言。

舒曰:"吾即其人也。

"乃帕被遙出,同僚素無清議者,鹹有自愧之色,談者莫不詠其高。

又曰:索靖,同郡張勃特表靖以才藝絕人,宜在台閣,不宜遠出邊塞。

武帝納之,擢為尚書郎。

又曰:樂廣為尚書郎,與何晏、一鄧一 颺等談講,衛瓘見而奇之曰:"常恐微言將絕,今復聞之。

"命諸子造焉。

謂曰;"此人之水鏡也。

每見此人,瑩然猶披雲霧而睹青天也。

"

又曰:索靖子綝,字巨秀,少有逸群之量。

靖每曰:"綝,廊廟之材,非簡札之用,州、郡吏不足污吾兒也。

"舉秀才,除郎中,嘗報兄仇,手殺三十七人,時人壯之。

又曰:吳隱之兄坦之,為袁真功曹。

真敗,將及禍,隱之詣桓一溫一 乞代兄命,一溫一 矜而釋之,遂為一溫一 所知賞,拜奉朝請尚書郎中。

又曰:嵇含言於長沙王乂曰:"昔魏武每有軍事,增置掾屬。

尚書令陳矯以有軍事,亦奏增郎。

況今郎官中騎三曹晝出督戰,夜還理事,一人兩役,內外廢乏。

含謂之各有主師,委之大將,不宜復令台僚雜與其門。

"乂從之,乃增郎及令史也。

又曰:賈充改為律令,以裴楷為定科郎。

《晉中興書》曰:王彪之字叔虎,從伯遵謂曰:"選官欲以汝達,可作諸王佐郎。

"彪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計,自當任之於時,至於超遷,是所不願。

"遂為郎。

又曰:王坦之字文度,選曹將擬為尚書郎。

坦之聞曰:"自過一江一 ,尚書郎正用第二人,何得以此見擬!"其子國寶好傾側,婦父謝安惡之,除尚書郎。

國寶以為中興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作餘曹郎,怨之,辭不拜。

《晉太康起居注》曰:故司空王基夙為先帝授任,基子沖尚書郎中雖在清途,猶未免楚撻。

其以沖為治書侍御史。

《齊書》曰:陸惠曉除尚書殿中郎,鄰族來相賀,惠曉舉酒曰:"陸惠曉年逾三十,婦父領選始作尚書郎,卿輩乃復以為慶耶?"

《梁書》:天監元年詔曰:"自禮闈陵替,歷茲永久。

郎署備員,無取職事,糠秕文案,貴尚虛閒。

空有趨墀之名,了無握蘭之實。

曹郎可依昔奏事。

"自是始奏事。

又曰:王筠除尚書殿中郎。

王氏過一江一 以來未有居郎署者,或勸不就,筠曰:"陸平原東南之秀,王文度獨步一江一 東,吾得比蹤昔人,何所多恨。

"乃忻然就職。

又曰:劉洽為尚書殿中郎,洽兄弟群從遞居此職,時人榮之。

又曰:殿中郎缺,武帝曰:"此曹舊用文學,且居雁行之首,宜詳擇其人。

"以張緬為之。

《後魏書》曰:高允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

時百官無祿,允恆使諸子樵采自給。

初,尚書竇瑾坐事誅,瑾子遵亡在山澤,遵母焦沒入縣官,後焦以老得免。

瑾之親故莫有恤者。

允愍焦年老,保護在家,積六年,遵始蒙赦。

其篤行如此。

《三國典略》曰:齊主命百司各列勤惰,尚書郎皇甫亮三日不上,齊主親詰其故。

亮對曰:"一二日雨,日病酒。

"齊主以其言實,遂優容之,令杖脛三十。

《唐書》曰:韋虛舟家有禮則,父子兄弟更踐郎省,時稱郎官家。

又曰:趙曄字雲卿,一鄧一 州穰人。

早擅高名,在宦途五十年,累經貶謫,蹇躓備至,入仕三十年方霑省官。

身在郎署,子嘗徒步,官既散曹,俸祿單寡,衣食不充,以至亡歿。

服名撿者為之歎息。

《三輔決錄》曰:田鳳字季宗,為尚書郎,容儀端正。

入奏事,靈帝目送之,因題柱曰:"堂堂乎張,京兆田郎!

又曰:陳重與其友雷義俱拜尚書郎,義以左黜。

重見義去官,亦以病免。

《汝南先賢傳》曰:陳蕃上書云:昔明帝時,公主為子求郎,不許,賜錢千萬。

左右問之,帝曰:"郎,天官也,以當敘德,何可妄與人耶!"今陛下以郎比一把菜,臣以為反側也。

又曰:屈霸字子卿,拜尚書郎。

當五侯之時,貴戚傾天下,在朝者莫不瞋睫承風,子卿終不屈撓。

《王處沖別傳》曰:處沖為尚書郎,外望簡縱若有遺漏,然事要機輒執其中,中外之間亡所辨明。

台閣益歸重之。

《通典》曰:故事,叔父兄弟不許同省為郎官,格令不載,亦無正敕。

貞觀二年十一月,韋叔謹除刑部員外;三年四月,韋季武除主爵郎中;其年七月,韋叔諧除庫部郎中。

太宗謂曰:"知卿兄弟近在尚書省,故授卿此官,欲成一家之美,無辭稍屈階資也。

"其後同省者甚多。

近日非特恩除拜,即須相迴避。

《抱朴子》曰:漢末有禰衡者,年二十三。

孔文舉齒過知命,身居九列,才學冠群,名位殊絕,始友衡於布衣,又薦之於朝,以為宜使起家作台郎。

《世語》曰:青龍中石苞鬻鐵於長安,得見司馬宣王,知焉,擢為郎。

又曰:曹爽解印綬,將出,主簿楊綜止之。

爽不從,有司奏綜導爽反,宣王曰"各為其主也"。

宥之為郎。

桓譚《新論》曰:餘年十七為奉車郎中,衛殿中小苑西門。

《魏武集·選舉令》曰:國家舊法選尚書郎,取年未五十者,使文筆真草,有才能謹慎,典曹治事,起草立義,又以草呈示令、僕,訖乃付令史書之耳。

書訖,共省讀內之。

事本來台郎統之,令史不行知也。

書之不好,令史坐之;至於謬誤,讀省者之責。

若郎不能為文書,當御令史,是為牽牛不可以服箱,而當取辯於繭角也。

《魏名臣奏·駙馬都尉甄毅奏》曰:漢時公卿皆奏事選尚書郎,試,然後得為之。

其在職,自繼所發書,詣天子前發省便處當,事輕重口自決定。

或天子難問,據案處正,乃見郎之割斷材伎。

魏則不然。

今尚書郎皆天下之選,材伎鋒出,亦欲騁其能於萬乘之前,宜如故事,令郎口自奏事,自處當。

《山濤啟事》曰:雍州久無郎,前尚書傅祗坐事免官,在職日淺,其州人才無先之者,不審可復用否?

又曰:皇太子東宮,多用雜材為官屬,宜令純取清德。

太子舍人夏侯孝若,有盛文德而不長理民,有益台閣,在東宮已久。

殿中郎缺,宜得才學,不審孝若可遷此否?

陸機《謝吳王表》曰:殿中以臣為郎中,命轉中兵郎,復以頗涉文學,見轉為殿中郎。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