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
治世能臣(9)
但是現在卻因為上林尉沒回答出皇帝的提問,而具體負責飼養動物的嗇夫回答出來了,就要免去原上林尉而提拔嗇夫。
要是這樣做的話,豈不是提倡人們都去向嗇夫學習,都在皇上或上級面前伶牙俐齒、喋喋不休地顯示自己,以便得到嘉獎和提升嗎?皇上知道,秦朝重用的就是一批舞文弄法、耍嘴皮子的人為官吏,他們在任官期間不去體察民情,對百姓的痛苦毫無仁一愛一同情之心,挖空心思只是想在官一場上攀比看誰有口舌之才、看誰辦案和完成朝廷交辦的事快捷、看誰監督下級官吏和百姓苛暴繁細。
他們不顧百姓的死活,不管會對國家造成什麼樣的危害。
結果,秦朝官吏不干實事,搞得朝廷各職能部門也是徒具空名而無其實。
這樣一來,秦朝從上到下的官吏都把國家安危、百姓的命運置之腦後。
由於秦朝由這樣一批只圖虛名而不干實事之徒掌握了國家大權,所以他們對秦始皇的過失不僅不諫阻,反而向朝廷隱瞞百姓的困苦和秦朝危亡的真情,從而加重了秦始皇的過失。
這樣,才會在秦二世的時候發生陳勝、吳廣起義,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
現在,皇帝陛下因為看到嗇夫口齒伶俐,善於對答就要破格提拔他。
我擔心從今以後天下的人都會爭相倣傚。
我認為看人不能只重口辯之才,而不看重少說多干或只幹不說的務實一精一神。
再說,下面各地若知道這件事後,倣傚起來就會如影之隨形,響之隨聲一樣快的。
所以朝廷辦任何一件事都要考慮到後果,什麼該辦,什麼不該辦,必須慎重啊!」漢文帝聽了張釋之的一番話後,改變了自己原來草率的決定,收回了罷免上林尉和任命嗇夫的詔令,並真誠地說:「還是卿家的話說得對。」
升任廷尉
一次,太子與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沒有按照國家的規定下車,當時張釋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讓他們進宮。
並檢舉他們在皇宮門外不下車犯了不敬之罪,並報告給皇帝。
薄太后知道了這件事,文帝摘下帽子賠罪說:「這怪我教導兒子不嚴格,請您原諒。」
薄太后派使臣帶著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的詔書前來,太子、梁王這才能進入宮中。
文帝由此更加看出了張釋之的與眾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又過了些時候,張釋之升任中郎將。
一次,張釋之跟隨文帝到了為文帝自己修建的霸陵,漢文帝站在霸陵的北面眺望。
文帝的一寵一姬慎夫人也跟隨前行,皇帝用手指新建造的道路給她看,並感慨地說:「這是通往邯鄲的道路啊。」
接著,文帝讓慎夫人彈瑟,他自己合著曲調歌唱,心裡很是淒慘悲傷,回過頭來對著群臣說:「唉!用北山的石頭做槨,用苧麻絲絮堵塞石槨縫隙,再用漆粘塗在上面,誰還能打得開呢?」
在身邊的近侍都連連稱是。
張釋之走上前去說道:「假若裡面有了引發人們貪慾的東西,即使封鑄南山,也還會有縫隙;假若裡面沒有引發人們貪慾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也用不著憂慮啊!」文帝稱讚他說得好,後來任命他做了廷尉。
公正的廷尉
一次,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了出來,皇帝的駕馬因此受到驚嚇。
文帝命令騎士捉住這個人,交給了廷尉張釋之。
張釋之審訊那個人。
那人說:「我是鄉下人,聽到了清道禁止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橋下。
過了好久,我以為皇帝的隊伍已經過去了,就從橋下出來,沒想到正好撞到了皇帝的車隊,因為害怕就跑了。」
廷尉張釋之向皇帝報告說,那他觸犯了清道的禁令,應處以罰金。
文帝發怒說:「這個人驚了我的馬,幸虧我的馬馴良溫和,假如是別的馬,說不定就摔傷了我,可是廷尉才判處他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應該共同遵守的。
現在法律就這樣規定,卻要再加重處罰,這樣法律就不能讓百姓信服了。
而如果在當時,皇上您讓人立刻殺了他也就殺了。
現在既然把這個人交給廷尉,廷尉是天下主持公正執法的人,稍一偏失,天下執法者都會任意或輕或重地去判罰,老百姓豈不會手足無措、無所適從?願陛下明察。」
許久,文帝才說:「廷尉的判處是正確的。」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