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二十九 ◎兵部六十:《漢書》曰:貳師將軍李廣利被圍水絕,廣利拔刀刺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二十九 ◎兵部六十

太平御覽

卷三百二十九 ◎兵部六十

○征應

《漢書》曰:貳師將軍李廣利被圍水絕,廣利拔刀刺山,飛泉湧出。

又曰:王莽出軍,祖都門外,天雨沾衣,長老歎曰:"是謂泣軍。

"

王隱《晉書》曰:鹹康元年,督護王隨領三千人討寧州賊,三角皆裂,軍人惡之。

隨曰:"裂者破也,當破賊而不得土地也。

"到西平郡界,兩道討賊,賊守馬羨奔走,民皆歸降。

《晉書·桓一溫一 傳》云:郭璞為讖曰:"有人姓李,兒傳征戰。

譬如車軸,脫作在一面。

"兒者,子也。

李去子木存,車去軸為亙,合成桓字也。

又曰:成都王穎師次朝歌,每夜矛戟有光若火,其壘井中皆有龍象,前軍大敗。

又曰:時有童謠云:"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一江一 。

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龍。

"會益州刺史王濬,小字阿童,表請加龍驤將軍,令造舟楫。

又曰:謝艾出師振武,夜有二梟鳴於牙。

艾曰:"六博得梟者勝,今梟鳴牙中,克敵之兆。

"果勝之。

又曰:王澄為荊州,時京師危逼,澄率眾軍將赴國難,而飄風折其節柱。

會王如寇襄一陽一,澄前鋒至宜城,為如一黨一 嚴嶷所獲。

又《載記》曰:呂光伐西域,進及流沙三百餘里,無水,將士失色。

光曰:"吾聞李廣利一精一誠玄感,飛泉湧出,吾等豈獨無感致乎!皇天必有濟,諸君不足憂也。

"俄而大雨,平地三尺。

又曰:石勒拒劉曜,勒統步騎四萬赴金墉,濟自大堨。

先是流澌風猛,軍至水泮清和,濟畢,流澌大至,勒以為神靈之助也。

命曰:"靈昌津。

"

《宋書》曰:王仲德初欲南歸奔太山,追騎急夜行,忽見前有猛炬之,乘火行百許裡,以免。

又曰:元兇弒逆,孝武率眾入討。

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雍州刺史臧質並舉義兵。

三月乙未,建牙軍門。

是時多不悉舊儀,有一翁斑白,自稱少從武帝征伐,頗悉其事。

因使指麾,事畢忽失所在。

自冬至春常東北風,連一陰一不霽,其日牙立之後,風轉西南,景色開霽,有紫雲一陰一於牙上。

《北齊書》曰:侯景遣將任約伐湘東王於一江一 陵,陸法和自請征之,至赤沙湖與任約相對,縱大舫於前而逆風不便,法和執白羽以麾,風即返。

於是大潰,約逃竄不知所之。

《後周書》曰:太祖既繼賀拔岳起事,將刑牲盟誓同獎王室。

初,賀拔岳營於河曲,有軍吏獨行,忽見一老翁鬢眉皓素,謂之曰:"賀拔岳雖復據有此眾,然無所成,當有一宇文家從東北來,後必大盛。

"言訖不見。

此吏恆與所親言之,至是方驗。

《隋書》曰:張祥開皇中,累遷并州司馬。

仁壽末,漢王諒舉兵反,遣其將劉建略地燕趙,至井陘,祥勒兵拒守,建攻之。

後縱火燒其郭下。

祥見百姓驚駭,其城側有西王母廟,祥登城望之,再拜涕泣而言曰:"百姓何罪,致此焚燒,神有靈可降雨相救。

"言訖,廟上雲起,須臾驟雨,其火遂滅。

士卒感其至誠,莫不用心。

城圍月餘,李雄援軍至,賊遂退走。

又曰:竇榮定以佐命功拜上柱國、寧州刺史,朱幾復為武安侯大將軍,尋除泰州總管,賜吳樂一部。

突厥沙缽寇邊,以為行軍元帥。

率九總管步騎三萬出源州,與虜戰於高越原,兩相持。

其地無水,士卒渴甚,至刺馬血而飲,死者十二三。

榮定仰天太息。

俄而澍雨,軍乃復振。

於是進擊,數挫其鋒。

沙缽突厥憚之,請盟而去。

《唐書》曰:開元中,降一胡一 叛,敕王晙帥并州兵濟河以討之。

睃乃間行倍道,以夜繼晝,卷甲捨幕而往。

會夜於山中忽遇風雪甚盛,睃恐失期,仰天誓曰:"睃若事君不忠,天討有罪,明靈所殛,固自當之。

而士眾何辜,令此艱苦,誠心忠烈,天鑒孔明,當止雪回風,以濟戎事。

"言訖,風回雪止。

時叛者分為兩道,睃追及之,殺一千五百餘人,生獲一千四百餘人,駝馬牛羊甚眾。

又曰:初肅宗行至豐寧,南見河天塹之固,欲整軍北渡。

將詣豐寧,忽大風飛沙礫,數步之間不辨人馬。

由是回軍東趨靈武,風沙頓止,天地廓清。

又曰:肅宗至平源郡,路傍遇一伏兔,命左右索弓箭。

因謂左右曰:"吾若破賊,射則中之;不然則否。

"一發而斃,左右咸稱萬歲。

又曰:建中三年,哥舒曜欲攻李希烈於許州,師次穎橋,大電雷而雨,營中震不能言者三四十人。

驢馬死者有七。

曜惡之,乃退。

又曰:田悅為魏王受冊之日,其軍上有雲物稍異。

馬燧等望而笑曰:"此雲無知,乃為賊瑞。

"

又曰:田悅稱魏王,其營地前二年土長高三尺餘。

魏州戶曹韋稔為士長頌曰:公益土之兆也。

《管子》曰:桓公北征孤竹,未至卑耳溪,十里闒然,止瞠然視,援弓將射,引而未敢發也。

謂左右曰:"見前人乎?"對曰:"不見。

"公曰:"寡人見人長尺而人形具焉,冠右,袪衣,馬前疾走。

寡人其不濟乎?"管仲曰:"袪衣,示前有水也;右,示涉也,至卑耳之溪,從左涉深及冠,從右方深至膝。

"已涉,大濟。

公拜曰:"仲父之聖若此也。

"

《山海經》曰:鹿台之山有鳥焉,如雄雞而人面,名曰:"島溪"。

其鳴自呼,見則有兵。

小決之山有獸焉,如猿,白首赤足,見則有兵。

能山之穴恆出神人,夏啟而冬閉。

是穴也,冬啟乃必有兵。

(郭璞注曰:今鄴西北有石鼓鳴乃有兵,即此類。

)

《淮南子》曰:人主有伐國之志,邑犬群嗥,雄雞夜鳴,庫兵動而戎馬驚。

(戎馬,兵馬也。

雞夜鳴而兵馬起,氣之感動也。

)

《六韜》曰:三軍無故,旌旗皆前指,金鐸之一聲 揚以清,鞞鼓之音宛而鳴,此得神明之助,大勝之征也。

又曰:紂為無道,武王於是東伐紂。

至於河上,雨甚雷疾,王之乘黃振而死,旗旌折一陽一侯波。

周公進曰:"天不祐周矣。

意者,君德行未盡,而百姓疾怨,故天降吾禍。

"於是太公援罪人而戮之於河,三鼓之,率眾而先,以造於殷,天下從之。

甲子之日,至於牧野,舉師而討之。

紂城備設而不守,親擒紂,懸其首於白旗。

又曰:武王伐紂,諸侯已至,未知士民何如。

太公曰:"天道無親,今海內陸沉於殷久矣,百姓可與樂成,難與慮始。

"伯夷、叔齊曰:"殺一人而有天下,聖人不為。

"太公曰:"師渡孟津,六馬仰流,赤烏降,白魚外入,此豈非天非命也?師到(音牧)野,天暴風電,前後不相見,車蓋發越,轅衡摧折,旌旄三折,旗幟飛揚者一精一銳感天也。

雨以洗吾兵,雷電應天也。

"

《吳越春秋》曰:越王追攻吳兵,欲入胥門。

未至六里,望吳南城,見伍子頭眉若車輪,目垂光烈,髮鬢四張,耀於十數里。

大懼,留兵。

即日夜半,暴風疾雨,雷電鳴,沙石飛射,疾於弓一弩一。

越軍壞敗。

桓譚《新論》曰:維四月,太子發上祭於畢下,至孟津之上。

此武王已畢三年之喪,欲卒父業。

升舟而得魚,則地應也。

奄祭降烏,天應也。

二年,聞紂殺比干、囚箕子,太師、少師抱樂器奔周。

甲子,日月若連璧,五星若連珠。

昧爽,武王朝至於南郊牧野,從天以討紂,故兵不血刃而定天下。

《三國典略》曰:東魏以平鑒為懷州刺史。

鑒乃於軹開道築城,以防於我。

尋而,太祖遣驃騎將軍楊剽、儀同長孫慶明率兵東伐。

是時,新築之城少糧乏水,眾情大懼。

南門內有一土井,隨汲即竭。

鑒乃具衣冠俯井而祝,俄而泉湧,城內皆足。

揚水示剽,剽無功而還。

(剽,匹眇切。

)

又曰:周帝問齊王延宗曰:"鄴城若為可取?"延宗辭曰:"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

"強問之,乃曰:"若任城據鄴,臣不能知,若今主自守,陛下兵不血刃。

"時好事者以為延宗年號德昌,得二日也。

及即位至敗,果二日。

○神兵

《梁書》曰:先是,旱甚,詔祈蔣帝神求雨,十旬不降。

帝怒,命載荻欲焚蔣廟並神景。

爾日開朗,欲起火,當神上忽有雲如傘,倏忽驟雨如瀉,台中宮殿皆自振動。

帝懼,馳詔追停,少時還靜。

自此,帝畏信遂深。

自踐祚已來,未嘗躬自到廟,於是,乃法駕將朝臣修謁。

是時,魏軍攻圍鍾離,蔣帝廟報敕必許扶助,既而無雨水長,遂挫敵人,亦神之力焉。

凱旋之後,廟中人馬腳盡有泥濕,當時並目睹焉。

又曰:王僧辯平郢州,進師尋一陽一,軍人多夢周何二廟神兵曰:"吾已助天子討賊。

"自稱征討大將軍,並乘朱航。

俄而反曰:"已殺竟。

"同夢者數十百焉。

《陳書》曰:高祖討侯景,軍次大雷。

軍人杜稜夢雷池君周何神,自稱征討大將軍,乘朱航,陳甲仗,稱下征侯景,須臾便還,雲已殺景。

《隋書》曰:漢王諒餘一黨一 據晉、絳等等三州未下,詔羅睺行絳、晉、呂三州諸軍事,進兵圍之,為流矢所中,卒於師,時年六十四。

送柩還京,行數里,無故輿馬自止,策之不動。

有飄風旋繞焉。

絳州長史郭雅稽顙祝之曰:"公恨小寇未平耶?尋即除殄,無為戀恨。

"於是風靜馬行,見者莫不悲歎。

其年秋七月,子仲隱夢見羅睺曰:"我明日當戰。

"其靈座所有弓箭刀劍無故自動,若人帶持之狀。

絳州城陷,是其日也。

《唐書》曰:高祖初起,師次霍邑。

隋武牙郎將宋老生陳兵拒險,義師不得進,屯軍於賈一胡一 堡。

會霖雨積旬,饋運不給,高祖患之。

忽有白衣人詣軍門見曰:"霍山神遣語大唐皇帝,若向霍山邑,當東南傍山取路。

八月雨止,我當助爾破之。

"高祖初哂之,遣人東南視地,果有微道。

高祖笑曰:"此神不欺趙襄子,豈負吾耶?"時有訛言雲突厥將襲太原,又軍糧且盡,高祖命旋師,太宗切諫乃止。

八月己卯,雨果霽。

高祖大悅,以太牢祭霍山。

辛巳,引師從傍山道趨霍邑,去城十餘里,有陣雲起軍北,東西竟天。

高祖謂裴寂曰:"雲色如此,必當有慶。

"

又曰:貞元初,一江一 西都一團一 練使李廉奏,建中四年,鄂州刺史逆賊李希烈之將董侍召率眾襲鄂州,順風縱火,邑屋將焚。

臣乃禱於城隍神,倏忽風回火烈,賊潰,遂擊破之。

連狀黃沔三州。

請付史官,以答神意。

從之。

《三國典略》曰:齊高緯發晉一陽一,開府薛榮宗嘗雲能使鬼兵,言於齊主曰:"臣已發遣斛律明月將大兵往,"齊主信之。

經介休,見一古塚,榮宗謂舍人元行恭曰:"是誰塚也?"行恭戲之曰:"郭林宗。

""是誰?"曰:"郭元真父。

"榮宗即啟云:"臣向見郭林宗從塚出,著大帽,吉莫靴,搖馬鞭問臣:我阿貞來否?"

又曰:侯景西逼,陸法和率白服子弟頓於安南,乞征任氏,湘東許之。

乃召諸蠻子弟八百人,在一江一 津二日,便登艦,大笑曰:"無量兵馬。

"一江一 陵舊多神祠,俗恆祈禱,自法和軍出,無復一驗,人以諸神皆行從故也。

又曰:梁臨汝侯蕭獻嘗為吳郡太守,與楚廟神一交一 飲至一石,而神亦有酒色,所禱必從。

後遷益州刺史,一江一 一陽一人齊苟兒反,率眾攻城,猷乃遙禱請救。

將戰之日,有田老逢一騎,絡鐵從東來,問去城幾里。

曰:"四十。

"時已晡,騎舉槊曰:"後人來,可令人疾馬,欲及日破賊。

"俄有數百騎如風,一騎請飲,田老問為誰,曰:"吳興楚王來救臨汝侯。

"此時廟中祈禱,無復有驗。

十餘日後,乃見侍衛土偶泥濕如汗。

於是苟兒乃平。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