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二十二 ◎兵部五十三:《孫子》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二十二 ◎兵部五十三

太平御覽

卷三百二十二 ◎兵部五十三

○勝

《孫子》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勢見也。

(吾以此道觀之,是兵無成勢,無常形,臨時變化,不可預傳,故曰: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

又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已,(守備也。

)可勝在敵。

(自循理以備敵之虛懈。

)故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也。

又曰: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也。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也。

(一交一 爭勝也。

太公曰:爭勝白刃之中,非良將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見易聞也。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勝易勝者也。

(原微易勝,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攻。

(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

)

又曰: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攻。

(善勝兵者,先自脩理,為可勝之道,保法度,不失敵之亂敗也。

)

又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

敵雖眾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角,量之也。

)故兵形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淵不能窺也,而智者不能謀也。

因形而作勝於眾,眾不能知也。

(因地形而立勝。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也。

(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吾因敵形制此勝也。

)故兵戰勝不復,(不量重複。

)而應形無窮。

(動而應也。

)

又曰:故知勝有五:知可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能料知敵情,審其虛實者勝。

)知眾寡之用者勝;(言兵之形,有眾而不可擊寡,或可以弱制強而能變之者勝也。

《春秋傳》曰:師克在和不在眾。

)上下同欲者勝;(言君臣和同、勇而欲戰者,勝也。

故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虞待不虞者勝;(虞,度也。

以我有法度之師,擊彼無法度之兵。

故《春秋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出師。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

將既一精一能,曉練兵勢,君能專任,事不從中御也。

)此五者,知勝之道。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審知彼己強弱之勢,雖不至百戰,實無危殆也。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雖不知敵之形勢,恃己能克之者,勝負各半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外不料敵,內不知己,用戰必危也。

)知地知天,勝乃可全。

(知地形之便,知天時孤虛向背晦暝風雲之譎詭也。

)

《左傳》曰:楚屈瑕將盟發軫。

(發軫,二國名也。

)鄖人軍於蒲一騷一,楚莫敖曰:(莫敖,官名。

)"盍請濟師?"(盍,何也。

何不濟益師?)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也。

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

"(武王有亂臣十人,紂有億兆之眾。

)莫敖曰:"卜之。

"對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鄖師於蒲一騷一。

又曰:秦伯以璧祈戰於河。

(註:禱河求勝也。

)

《戰國策》曰:魏武侯問吳起曰:"兵以何勝?"曰:"以理為勝。

"曰:"不在眾乎?"起曰:"法令不明,賞罰不信,聞鼓不進,聞金不止,雖有百萬之師,何益於用?所為理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如節,左右應麾。

雖絕成陣,雖散成行,投之無所往,天下莫敢當。

"

又曰:韓、魏之君不朝於齊。

鄒忌為齊相,田忌為將,使田忌伐魏,三戰三勝。

又曰:或說齊閔王曰:"臣之所聞戰攻之道於師者,雖有百萬之軍北之堂上,雖孫吳之將擒之戶內,千丈之城拔之樽俎之間,百尺之沖折之衽席之上。

"

《史記》曰:張儀東說齊王曰:"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雖有勝之名,而有危之實,是何也?齊大魯小也。

"

又曰: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伐齊,過外黃,徐子謂太子曰:"自將攻齊。

"太子曰:"勝並富不過有魏。

貴不益為王。

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

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

"

《漢書》曰:廣武君謂韓信曰:"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日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水上。

"

又曰:高祖置酒洛一陽一南宮。

上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天下者何?"王陵對曰:"陛下嫚而侮人,項羽仁而敬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妒賢疾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則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後漢書》曰:河南尹朱雋為董卓陳軍事。

卓折雋曰:"我百戰百勝決於心,卿勿妄說且污我刀。

"雋曰:"昔武丁之明猶求箴諫,況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戲之耳。

"雋曰:"不聞怒言,可以為戲?"卓謝雋。

又曰:吳漢與公孫術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遂軍其郭中。

又《光武詔》曰:將軍一鄧一 禹與朕謀謨帷幄,決勝千里。

《魏志》曰: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

詔曰:"會所向摧弊,前無強敵,緘制眾城,綱運羅送。

蜀之豪帥,面縛歸命,謀無遺策,舉無廢攻。

凡所降誅,動以萬計,全勝獨克,有征無戰,拓平西夏,方隅清晏。

以會為司徒。

"會喜之。

又曰:魏國初建,荀攸為尚書令。

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吳志》曰:魏大司馬曹仁將步騎數萬向濡須,仁偽欲東攻羨溪;朱桓分兵赴羨溪,仁進軍拒濡須,桓聞遣使追羨溪兵,兵未到而仁兵奄至。

諸將各懼,桓喻之曰:"凡兩軍相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

困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一江一 ,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

此百戰百勝之勢。

"桓因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仁。

仁果分遣將軍王雙等乘油船襲中洲。

桓身自距軍,生獲雙等送武昌。

《晉書》曰:王浚為平東將軍,假節,都督梁、益諸軍事,率兵伐吳。

浚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抗。

又曰:征西將軍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鎮石城,為滅賊之漸。

事下公卿,蔡謨議曰:"自石勒初起,則季龍為牙爪,百戰百勝,遂定中國。

"

又曰:嵇紹,字延祖。

初為侍中,從駕至湯一陰一。

紹之行也,侍中秦准謂曰:"今日向難,卿有佳馬否?"嵇正容曰:"大駕親征,以正伐邪,理必有征無戰。

若皇輿失守,臣節有在,駿馬何為!"聞者莫不歎息。

《漢晉春秋》曰: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

聞孟獲者,為一胡一 、漢所服,募生致之。

既得,使觀於營陣之間。

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

知定易勝耳。

"亮縱使更戰,七縱七擒。

《傅巽別傳》曰:衛臻領舉傅選為驥州刺史。

文帝曰:"巽,吾腹心臣也,不妨與其籌算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不可授以遠任。

"

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西京從軍中郎將張顗言於涼王曰:"太祖以天挺神姿,應桓文之運,流漂萬里,於西夏所推平索嗣,兵不血刃,取酒泉有易俯拾,為殿下開創崇規,貽厥孫謀者也。

"

又曰:秦王堅下書曰:"吳人敢恃一江一 山,僣稱大號,輕率犬羊,屢窺王境,朕將巡狩省方,登會稽而朝諸侯,復禹績而定九州。

今王師所臨,必有征無戰,伐國存主,義同一體。

"

又曰:夏王勃勃,自號貞興元年。

夏,刻石都南,頌其功曰:"我皇誕命世之期,應天縱之德,仰協時來,俯從民望。

屬奸豪鼎峙之際,群凶嶽立之秋,故運籌命將,舉無遺策,親御六戎,即有征無戰,五稔之間而治風宏闡矣。

"

《春秋齊後語》曰:鄒忌與田忌不相善,公孫閱謂鄒忌曰:"何不令人操十金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三戰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之,驗其辭於王之所。

"鄒忌從之,田忌懼,無以自白。

遂以其徒襲攻臨淄,欲殺鄒忌,不勝而奔。

《梁後略》曰:君子普通之末,邊疆告驚,寇虜烽煽,擊柝相聞,上皇乃運籌帷中,邁曹王之遠略,決勝千里,超光武之懸謀。

故能師不疲勞,獻捷相系。

《老子》曰:善勝敵者不爭。

又曰: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管子》曰:天時地利,其數多少,其要必出於計數。

故凡攻伐之為道也,計必先定於內,然後兵出乎境。

計未定內而出兵,是則戰之自毀也。

故不明敵人之攻不能加也,(不能加兵。

)不明敵人之積不能約也,(不能約誓。

)不明敵人之士不先陣也。

是故以眾擊寡,以理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歐眾白徒,故百戰百勝也。

《孫卿子》曰: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遠方慕義,兵不血刃。

《墨子》曰:墨子為守,使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墨子雖善為兵,而不肯以知兵聞也。

)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故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

一鄧一 析子曰:百戰百勝,黃帝之師也。

《韓詩外傳》曰:孔子歎平仲,云:"身不出樽俎之門,而折衝千里之外。

"(注云:沖,沖車也。

謂敵人設此以臨城,大臣謀幹廟堂,遙以折之。

)

《古司馬兵法》曰: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捷,勝也。

一軍皆勝上下均不取功也。

)上苟不伐善,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則不差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

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已也。

(敗者,負也。

一軍奔北,人皆有罪,故不誅上下俱過。

)上苟以不善在已,必悔其上過;下苟以不善在已,必遠其罪。

上下分惡若此,讓之至也。

又曰:凡戰,以力久,以氣勝;(有力者,任重則可久,可久即可擔)以固久,以危勝;(營壘次捨器械具備,行陣堅守可以久也,乘危乃以死易生,戰攻之心定矣。

)本心固,新氣勝。

(無畏疑,心本堅固,養而不勞,故能制勝。

)以甲固,以兵勝。

(甲以衛刀矢,兵以斬獲敵,甲堅則固,兵利則勝也。

)凡車以密固,徒以坐固,(車卒眾則密陣,步卒眾則坐陣。

)以重固,以輕勝。

(車步兼也,以重卒持豎,以輕卒攻取,故勝也。

)

《呂氏春秋》曰:凡兵也者,貴其因也。

因也者,因敵之險以為己固,因敵之謀以為己事,能審因而加勝,則不可窮矣。

不可窮之謂神,神則能而不可勝矣。

夫兵不貴勝而貴不可勝。

不可勝在已,可勝在彼。

聖人必在已者不在彼。

故執不可勝之術以遇不勝之敵,若此者則兵無失矣。

又曰:趙襄子攻翟,勝。

左人、中人,使者使謁之。

(下左人、中人城。

今盧一奴一西山中有二城也。

)襄子方食摶飯,有憂色。

左右曰:"一朝而下兩城,此人之所喜,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一江一 河之大也,(大,長也。

)不過三日,焱風暴雨,日中不須臾。

今趙氏之德行無所積,又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所以為昌也,喜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

昔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

齊、荊、吳、越皆嘗勝矣,而卒取亡,不達乎持勝也。

惟有道之主能持勝。

《淮南子》曰:文王知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

夫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三輔故事》云:婁敬為隴西太守,過洛一陽一見劉曄曰:"臣之策,能不血刃,坐羈匈一奴一頭著陛下前。

"

《衛公兵法》曰:夫決勝之策者,在乎察將之才能,審敵之強弱,料地之形勢,觀時之宜利。

先勝而後戰,守地不失,是謂必勝之道也。

若上驕下怨,可離而間;營久卒疲,可掩而襲;昧去迷就,士眾猜嫌,可振而走;重進輕退,遇逢險阻,可邀而齲若敵人旌旗屢動,士馬數顧,其卒或縱或橫,其吏或行或止,追北恐不利,見利恐不獲,涉長途而未息,入險地而不疑,勁風劇寒,剖冰濟水,烈景炎熱,倍道兼行,陣而未定,捨而未畢,若此之勢,乘而擊之,此所謂天讚我也,豈有不勝乎?

《張協詩》曰:疇昔懷微志,帷幕竊所經。

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陸士衡《辯正論》曰:攻無堅城之將,戰無一交一 鋒之虜。

又曰:由是二邦之將,喪氣挫鋒,勢衄財匱,而吳宛然坐乘其弊。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