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卷三百二十二 ◎兵部五十三
○勝
《孫子》曰: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勢見也。
(吾以此道觀之,是兵無成勢,無常形,臨時變化,不可預傳,故曰: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
又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不可勝在已,(守備也。
)可勝在敵。
(自循理以備敵之虛懈。
)故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也。
又曰: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也。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也。
(一交一 爭勝也。
太公曰:爭勝白刃之中,非良將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見易聞也。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勝易勝者也。
(原微易勝,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攻。
(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
)
又曰: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攻。
(善勝兵者,先自脩理,為可勝之道,保法度,不失敵之亂敗也。
)
又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也。
敵雖眾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角,量之也。
)故兵形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淵不能窺也,而智者不能謀也。
因形而作勝於眾,眾不能知也。
(因地形而立勝。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也。
(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吾因敵形制此勝也。
)故兵戰勝不復,(不量重複。
)而應形無窮。
(動而應也。
)
又曰:故知勝有五:知可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能料知敵情,審其虛實者勝。
)知眾寡之用者勝;(言兵之形,有眾而不可擊寡,或可以弱制強而能變之者勝也。
《春秋傳》曰:師克在和不在眾。
)上下同欲者勝;(言君臣和同、勇而欲戰者,勝也。
故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虞待不虞者勝;(虞,度也。
以我有法度之師,擊彼無法度之兵。
故《春秋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出師。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
將既一精一能,曉練兵勢,君能專任,事不從中御也。
)此五者,知勝之道。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審知彼己強弱之勢,雖不至百戰,實無危殆也。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雖不知敵之形勢,恃己能克之者,勝負各半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外不料敵,內不知己,用戰必危也。
)知地知天,勝乃可全。
(知地形之便,知天時孤虛向背晦暝風雲之譎詭也。
)
《左傳》曰:楚屈瑕將盟發軫。
(發軫,二國名也。
)鄖人軍於蒲一騷一,楚莫敖曰:(莫敖,官名。
)"盍請濟師?"(盍,何也。
何不濟益師?)對曰:"師克在和,不在眾也。
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
"(武王有亂臣十人,紂有億兆之眾。
)莫敖曰:"卜之。
"對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遂敗鄖師於蒲一騷一。
又曰:秦伯以璧祈戰於河。
(註:禱河求勝也。
)
《戰國策》曰:魏武侯問吳起曰:"兵以何勝?"曰:"以理為勝。
"曰:"不在眾乎?"起曰:"法令不明,賞罰不信,聞鼓不進,聞金不止,雖有百萬之師,何益於用?所為理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追,前卻如節,左右應麾。
雖絕成陣,雖散成行,投之無所往,天下莫敢當。
"
又曰:韓、魏之君不朝於齊。
鄒忌為齊相,田忌為將,使田忌伐魏,三戰三勝。
又曰:或說齊閔王曰:"臣之所聞戰攻之道於師者,雖有百萬之軍北之堂上,雖孫吳之將擒之戶內,千丈之城拔之樽俎之間,百尺之沖折之衽席之上。
"
《史記》曰:張儀東說齊王曰:"臣聞之,齊與魯三戰而魯三勝,國以危亡隨其後,雖有勝之名,而有危之實,是何也?齊大魯小也。
"
又曰: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伐齊,過外黃,徐子謂太子曰:"自將攻齊。
"太子曰:"勝並富不過有魏。
貴不益為王。
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
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
"
《漢書》曰:廣武君謂韓信曰:"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日而失之,軍敗鄗下,身死泜水上。
"
又曰:高祖置酒洛一陽一南宮。
上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天下者何?"王陵對曰:"陛下嫚而侮人,項羽仁而敬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利也。
項羽妒賢疾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則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後漢書》曰:河南尹朱雋為董卓陳軍事。
卓折雋曰:"我百戰百勝決於心,卿勿妄說且污我刀。
"雋曰:"昔武丁之明猶求箴諫,況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戲之耳。
"雋曰:"不聞怒言,可以為戲?"卓謝雋。
又曰:吳漢與公孫術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遂軍其郭中。
又《光武詔》曰:將軍一鄧一 禹與朕謀謨帷幄,決勝千里。
《魏志》曰: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
詔曰:"會所向摧弊,前無強敵,緘制眾城,綱運羅送。
蜀之豪帥,面縛歸命,謀無遺策,舉無廢攻。
凡所降誅,動以萬計,全勝獨克,有征無戰,拓平西夏,方隅清晏。
以會為司徒。
"會喜之。
又曰:魏國初建,荀攸為尚書令。
攸深密有智防,自從太祖征伐,常謀謨帷幄,時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吳志》曰:魏大司馬曹仁將步騎數萬向濡須,仁偽欲東攻羨溪;朱桓分兵赴羨溪,仁進軍拒濡須,桓聞遣使追羨溪兵,兵未到而仁兵奄至。
諸將各懼,桓喻之曰:"凡兩軍相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
困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一江一 ,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
此百戰百勝之勢。
"桓因偃旗鼓,外示虛弱以誘仁。
仁果分遣將軍王雙等乘油船襲中洲。
桓身自距軍,生獲雙等送武昌。
《晉書》曰:王浚為平東將軍,假節,都督梁、益諸軍事,率兵伐吳。
浚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抗。
又曰:征西將軍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鎮石城,為滅賊之漸。
事下公卿,蔡謨議曰:"自石勒初起,則季龍為牙爪,百戰百勝,遂定中國。
"
又曰:嵇紹,字延祖。
初為侍中,從駕至湯一陰一。
紹之行也,侍中秦准謂曰:"今日向難,卿有佳馬否?"嵇正容曰:"大駕親征,以正伐邪,理必有征無戰。
若皇輿失守,臣節有在,駿馬何為!"聞者莫不歎息。
《漢晉春秋》曰: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
聞孟獲者,為一胡一 、漢所服,募生致之。
既得,使觀於營陣之間。
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
知定易勝耳。
"亮縱使更戰,七縱七擒。
《傅巽別傳》曰:衛臻領舉傅選為驥州刺史。
文帝曰:"巽,吾腹心臣也,不妨與其籌算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不可授以遠任。
"
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西京從軍中郎將張顗言於涼王曰:"太祖以天挺神姿,應桓文之運,流漂萬里,於西夏所推平索嗣,兵不血刃,取酒泉有易俯拾,為殿下開創崇規,貽厥孫謀者也。
"
又曰:秦王堅下書曰:"吳人敢恃一江一 山,僣稱大號,輕率犬羊,屢窺王境,朕將巡狩省方,登會稽而朝諸侯,復禹績而定九州。
今王師所臨,必有征無戰,伐國存主,義同一體。
"
又曰:夏王勃勃,自號貞興元年。
夏,刻石都南,頌其功曰:"我皇誕命世之期,應天縱之德,仰協時來,俯從民望。
屬奸豪鼎峙之際,群凶嶽立之秋,故運籌命將,舉無遺策,親御六戎,即有征無戰,五稔之間而治風宏闡矣。
"
《春秋齊後語》曰:鄒忌與田忌不相善,公孫閱謂鄒忌曰:"何不令人操十金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三戰三勝,聲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之,驗其辭於王之所。
"鄒忌從之,田忌懼,無以自白。
遂以其徒襲攻臨淄,欲殺鄒忌,不勝而奔。
《梁後略》曰:君子普通之末,邊疆告驚,寇虜烽煽,擊柝相聞,上皇乃運籌帷中,邁曹王之遠略,決勝千里,超光武之懸謀。
故能師不疲勞,獻捷相系。
《老子》曰:善勝敵者不爭。
又曰: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管子》曰:天時地利,其數多少,其要必出於計數。
故凡攻伐之為道也,計必先定於內,然後兵出乎境。
計未定內而出兵,是則戰之自毀也。
故不明敵人之攻不能加也,(不能加兵。
)不明敵人之積不能約也,(不能約誓。
)不明敵人之士不先陣也。
是故以眾擊寡,以理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歐眾白徒,故百戰百勝也。
《孫卿子》曰: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遠方慕義,兵不血刃。
《墨子》曰:墨子為守,使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墨子雖善為兵,而不肯以知兵聞也。
)善持勝者,以強為弱。
故老子曰:"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
"
一鄧一 析子曰:百戰百勝,黃帝之師也。
《韓詩外傳》曰:孔子歎平仲,云:"身不出樽俎之門,而折衝千里之外。
"(注云:沖,沖車也。
謂敵人設此以臨城,大臣謀幹廟堂,遙以折之。
)
《古司馬兵法》曰:大捷不賞,上下皆不伐善,(捷,勝也。
一軍皆勝上下均不取功也。
)上苟不伐善,則不驕矣;下苟不伐善,則不差矣!上下不伐善若此,讓之至也。
大敗不誅,上下皆以不善在已也。
(敗者,負也。
一軍奔北,人皆有罪,故不誅上下俱過。
)上苟以不善在已,必悔其上過;下苟以不善在已,必遠其罪。
上下分惡若此,讓之至也。
又曰:凡戰,以力久,以氣勝;(有力者,任重則可久,可久即可擔)以固久,以危勝;(營壘次捨器械具備,行陣堅守可以久也,乘危乃以死易生,戰攻之心定矣。
)本心固,新氣勝。
(無畏疑,心本堅固,養而不勞,故能制勝。
)以甲固,以兵勝。
(甲以衛刀矢,兵以斬獲敵,甲堅則固,兵利則勝也。
)凡車以密固,徒以坐固,(車卒眾則密陣,步卒眾則坐陣。
)以重固,以輕勝。
(車步兼也,以重卒持豎,以輕卒攻取,故勝也。
)
《呂氏春秋》曰:凡兵也者,貴其因也。
因也者,因敵之險以為己固,因敵之謀以為己事,能審因而加勝,則不可窮矣。
不可窮之謂神,神則能而不可勝矣。
夫兵不貴勝而貴不可勝。
不可勝在已,可勝在彼。
聖人必在已者不在彼。
故執不可勝之術以遇不勝之敵,若此者則兵無失矣。
又曰:趙襄子攻翟,勝。
左人、中人,使者使謁之。
(下左人、中人城。
今盧一奴一西山中有二城也。
)襄子方食摶飯,有憂色。
左右曰:"一朝而下兩城,此人之所喜,今君有憂色,何也?"襄子曰:"一江一 河之大也,(大,長也。
)不過三日,焱風暴雨,日中不須臾。
今趙氏之德行無所積,又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所以為昌也,喜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
昔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
齊、荊、吳、越皆嘗勝矣,而卒取亡,不達乎持勝也。
惟有道之主能持勝。
《淮南子》曰:文王知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
夫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三輔故事》云:婁敬為隴西太守,過洛一陽一見劉曄曰:"臣之策,能不血刃,坐羈匈一奴一頭著陛下前。
"
《衛公兵法》曰:夫決勝之策者,在乎察將之才能,審敵之強弱,料地之形勢,觀時之宜利。
先勝而後戰,守地不失,是謂必勝之道也。
若上驕下怨,可離而間;營久卒疲,可掩而襲;昧去迷就,士眾猜嫌,可振而走;重進輕退,遇逢險阻,可邀而齲若敵人旌旗屢動,士馬數顧,其卒或縱或橫,其吏或行或止,追北恐不利,見利恐不獲,涉長途而未息,入險地而不疑,勁風劇寒,剖冰濟水,烈景炎熱,倍道兼行,陣而未定,捨而未畢,若此之勢,乘而擊之,此所謂天讚我也,豈有不勝乎?
《張協詩》曰:疇昔懷微志,帷幕竊所經。
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陸士衡《辯正論》曰:攻無堅城之將,戰無一交一 鋒之虜。
又曰:由是二邦之將,喪氣挫鋒,勢衄財匱,而吳宛然坐乘其弊。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