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八 ◎兵部六十九:徐廣《車服儀制》曰:角,前世書記所不載。或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八 ◎兵部六十九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三十八 ◎兵部六十九

○角

徐廣《車服儀制》曰:角,前世書記所不載。

或雲本出羌一胡一 ,吹以驚中國之馬,或雲本出吳越。

《晉書·安帝記》曰:桓玄制龍頭角。

或曰所謂亢龍角者也。

《晉中興書》曰:大司馬桓一溫一 屯中堂,夜吹警角。

御史中丞司馬恬奏劾大不敬,請治罪。

明日,一溫一 見奏事,歎曰:"此兒乃敢彈我,真可畏也。

"

又庾翼《與燕王書》曰:今致畫長鳴角一,雙幡毦副。

(毦音餌。

)

《宋書》曰:張興世父仲子,由興世致位給事中,興世欲將往襄一陽一,愛戀鄉里不肯去。

嘗謂興世曰:"我雖田舍老公,樂聞鼓角,汝可送一部,行田時吹之。

"興世素恭謹畏法,譬之曰:"此是太子鼓角,非田舍公所吹。

"

《三國典略》曰:初,魏世山崩,得三石角藏於武庫。

至是齊主入庫,賜從臣兵器,持此角賜平秦王歸彥曰:"爾事常山,不得反,事長廣得反,反時將此角嚇漢也。

"

史苓《武昌記》曰:武昌有龍山,欲一陰一雨,上有聲如吹角。

《辛氏三秦記》曰:河西有沙角山,山頭頹沙則鼓角鳴。

《異苑》曰:晉孝武太元末,帝每聞手巾箱中有鼓吹鞞角聲。

於是,請僧齋會。

夜見一臂長三尺許,手長數尺,來摹經案。

帝是歲崩,天下大亂。

《幽明錄》曰:晉司空郗方回葬婦於離山,使會稽郡吏史澤治墓,多平夷古墳。

後壞一塚,構制甚偉,器物殊盛。

塚發聞鼓角聲,角聲自是多如此。

陶侃表云:奉獻金口角。

《石勒別傳》曰:石勒永康中流宕山東,寄旅平原師勸家庸耕,耳恆聞鼓角鞞鐸之音,勒私異之。

《世說》曰:樂令有數客,闊不復來。

樂問所以。

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

"於時河南廳事上壁有角,角邊漆畫作蛇,樂而疑是角影入杯中。

復令置杯酒於前處,謂曰:"君更看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

"樂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痾頓消。

(又一本雲角弓。

)

《語林》曰:陸士衡為河北督,已被間構,內懷憂懣。

聞眾軍驚角鼓吹,謂其司馬孫極曰:"我今聞此不如華亭鶴鳴。

"

谷儉《角賦》曰:夫角以類推之,蓋黃帝會群臣於太山,作清角之音,似兩鳳之雙鳴,若二龍之齊吟,如丹蛇之翹首,似雄蛇之帶天。

《衛公兵法》曰:夫軍城及野營行軍在外,日出日沒時,撾鼓一千搥:三百三十三椎為一通。

鼓音止,角音動,吹十二聲為一疊;角音止,鼓音動。

如此三角三鼓,而昏明畢。

又曰:諸大將置鼓四十面,子總管給鼓十面,營別給鼓一面,行即負隨纛下,擬晝夜及在道有警,急擊之傳響。

令諸軍嚴警,兼用防備賊侵逼。

如軍行引之時,先軍卒逢賊寇,先軍即急擊鼓救。

中腰逢賊,即須擊鼓,前軍聞聲便往後;後軍聞聲,須急向前赴救。

後頭逢賊即擊鼓,前頭中腰聞聲,即須住,並量抽兵相救。

如發引稍長,鼓聲不徹,中腰支料更須置鼓傳響,使傳後得聞。

其諸營自須著鼓一面,用防夜中;有賊犯營即急擊,令諸軍有警備。

又曰:諸行軍立營數則萬計,或逢泥溺,或阻山河,同聽角聲,俱共齊發。

路狹難進,徒餓馬驢,應發營。

第一角聲絕,右虞候促馬驢;第二角聲絕,即被駕,右一軍促馬驢;第三角聲絕,右虞候即發引,右一軍被駕,右二軍促馬驢;第四角聲絕,右一軍即發引,右二軍被駕。

以後諸軍,每聽角聲,裝束被駕准此。

每營各出一戰隊,今取虞候進止,防有賊至,便用騰擊。

後如其路便細小,即須更有角聲,仍令虞候及當營官人虞候子排比催督急過,不得停擁。

過訖,以後軍准前排比催迫急過。

○金鼓

《釋名》曰:校,號也。

將帥號令之所在也。

節為號令、賞罰之節也。

鐸,度也。

號令之限度也。

金鼓,金,禁也。

為進退之禁也。

《詩》曰:方叔率止,鉦人伐鼓,陳師鞫旅。

又曰: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

又曰: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周禮》曰:鼓人掌教六鼓:以雷鼓鼓神祀,(雷鼓,八面鼓也。

)以靈鼓鼓社祭,(靈鼓,六面鼓也。

社祭,祭地祇也。

)以路鼓鼓鬼享,(路鼓,四面鼓也。

享宗廟也。

)以賁鼓鼓軍事,(大鼓謂之賁鼓,長八尺。

)以鼛鼓鼓役事,(鼛,大鼓也。

長丈二尺也。

)以晉鼓鼓金奏。

(晉鼓,長六尺六寸。

謂樂正擊編鐘也。

)

《左傳》曰:凡師有金鼓曰伐,無曰侵。

又曰:吳子使其弟蹶由犒師,(犒,勞也。

)楚人執之,將以釁鼓。

王使問曰:"汝卜來吉乎?"對曰:"吉。

寡君聞君將治兵於敝邑,卜之以守龜,曰余亟使人犒師,請行以觀,王怒之疾,徐而為之備,尚克知之。

龜兆告吉,曰'克可知也'。

君若歡好逆使臣,滋敝邑休怠而忘,其死亡無日矣。

今君奮焉震電,憑怒虐執使臣,將以釁鼓,則吳知所備矣。

"乃釋之。

又曰:密須之鼓與其大輅,文王所以大蒐也。

又曰:簡子曰:"吾伏弢嘔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

(功為上也。

)

又曰:吳伐齊,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陳子行命其徒具含玉。

陳書曰:"此行也,吾聞鼓而已,不聞金矣。

"(鼓以進軍,金以退軍。

不聞金,言將死以也。

)

《國語》曰:越甲至齊,雍門子狄請死之。

齊王曰:"鼓鐸之一聲 未聞,矢石未一交一 ,長兵未接,子何務死焉?"

《後漢書》曰:光武徇河內,韓歆議欲城守,岑彭止不聽。

既而光武至懷,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謀,大怒,收歆置鼓下,將斬之。

(中將軍最尊,自執旗鼓。

若置營,則立旗以為軍門,並設鼓。

戮人必於其下。

)召見彭,彭因進說,俱獲免。

《東觀漢記》曰:段熲起於徒中,為并州刺史,有功征還京師。

熲乘輕車,介士鼓吹,曲蓋朱旗,騎馬拂天蔽日,錚鐸金鼓,雷振動地,連騎繼跡,彌數十里。

《齊地記》曰:城東有上祠山,上有石鼓。

舊說云:"將有寇難則鼓自鳴,所以豫警備也。

"

《吳興記》曰:長城縣有夏架山,石鼓盤石為足。

長老云:"鳴聲如金鼓,鳴則三吳有兵。

"

《東方朔傳》曰:朔初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

年十三而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事、鉦鼓之教。

"

《周髀》曰:十人之長執銅,百人之師執鐸,千人之師執鼙,萬人之將執大鼓。

《吳氏春秋》曰:金鼓所以一耳也,法令所以一心也。

又曰:周宅酆鄗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堡,置鼓其上,遠近相聞,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褒姒大悅,笑之。

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兵數至而無寇。

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驪山之下,為天下笑。

韓侯曰:吳使沮衛獻蟲蠹於荊師,荊師將殺之以釁鼓。

衛曰:"死者無知,則釁無益;若有知,戰之時臣使鼓不鳴。

"因不殺之。

孫子曰:是故軍攻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故夜戰多鐘鼓,晝戰多旌旗。

)夫金鼓旌旗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抱朴子》曰:軍始發,大風甚,雨起於後,旌旗前指,金鼓清鳴,大勝。

《黃帝出軍決》曰:牙旗者,將軍之一精一;金鼓者,將軍之氣,一軍之形候也。

《唐子》曰:將勿離鼓旗。

鼓旗,將之耳目也。

徐幹《齊都賦》曰:王乃乘華玉之路,駕玄駁之駿。

翠握浮游,金光皓盰;(公旦切。

)戎車雲布,武騎星散;鉦鼓雷動,旌旗虹亂。

陸雲《南徵賦》曰:戎士肅而啟行,三軍分而雜沓。

長角哀吟以命旅,金鼓訇隱而砰磕。

孫惠《祭金鼓文》曰:赫矣皇威,用伐不庭。

金鼓磨旗,以昭其聲。

○鞞

《釋名》曰:鞞,裨也,裨助鼓節也。

(鞞,補彌切。

)

《呂氏春秋》曰:倕作鼓鼓。

鄭緝之《東一陽一記》曰:晉隆安中,孫恩遣偏師謝鹹攻東一陽一。

東一陽一岑山下民聞嶺上有鼓鞞聲,若數萬人。

鹹破潰,而山上鼓鞞亦絕。

○鞀

《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懸五聲以聽之,曰:"語寡人以獄訟者揮鞀。

"(音挑。

)

《呂氏春秋》曰:倕作鞀。

又曰:武王有誡慎之鞀。

(欲誡者,捶鞀鼓。

)

○鐃

《說文》曰:鐃,小鉦也。

(鐃,女一交一 切。

)

《周禮》曰:六鼓四金,以金錞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鐸通鼓。

(鐲,音蜀,鉦也。

軍行鳴之,以為鼓節。

)

○鈴

《說文》曰:鈴,丁也。

從金,令聲。

《左傳》曰:揚鑾和鈴,昭其聲也。

《魏志》曰:安平太守宅老,鈴下作怪為鳥鵲鬥。

蓋公府閣有繩鈴以傳呼,鈴下有吏者也。

《風俗通》曰:鈴柄施縣魚,魚者,欲君臣沈靜如魚之入水,不可復得聞見耳。

《集異記》曰:廣陵士甲市得一宅,但聞中有搖鈴聲,夜輒止。

後遂見其真形,乃是其故人,問曰:"何以常搖鈴?"答曰:"我典使君藥物,故夜持時耳。

"問曰:"晝日何以不持時?"曰:"白日是死道之夜。

"因別而去。

○鐸

《三禮圖》曰:鐸,今之鈴,其鑄銅為之。

木舌為木鐸,金舌為金鐸也。

《說文》曰:鐸,大鈴也。

《釋名》曰:鐸,度也。

號令之限度也。

王隱《晉書》曰:荀勖逢趙郡商賈於路,懸鐸於牛,識其聲焉,及後為樂。

勖曰:"趙之牛鐸則善諧矣。

"於是,下郡悉送,果有諧者。

世伏其才明。

《晉書·載記》曰:石勒少時,嘗耕,每聞鞞鐸之音,歸以告其母。

母曰:"作勞耳鳴,非不祥也。

"

《鬻子》曰: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令銘於簨{虛}曰:"教寡人以事者振鐸。

"

《文子》曰:老子云:"鳴鐸以聲自毀,膏燭以明自消。

○刁斗

《纂文》曰:刁斗,持時鈴也。

《漢書》曰:李廣行師,不擊刁斗以自衛。

(孟康曰:以銅為鐎器,受一鬥,晝炊飲食,夜擊持行夜。

銘曰:刁斗在滎一陽一軍。

鐎音譙,形如銷。

銷,火玄切,即銚也。

音俗呼銅銚。

二音桃。

)

《漢名臣奏》曰:漢興以來,深存古義,宮殿省闥至五六重,周衛刁斗。

○柝

《說文》曰:,行夜所擊木也。

《易·系辭》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周禮》曰:野廬氏賓客宿息則聚柝。

《漢書舊儀》曰:宮中衛宮城門擊刁斗,傳五夜,衡衛士周廬擊木柝。

張衡《東京賦》曰:故亟谷擊柝於東西。

(柝,守夜所擊木也。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