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七 ◎兵部七十八:《釋名》曰:弓,穹也。張之穹隆然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七 ◎兵部七十八

太平御覽

卷三百四十七 ◎兵部七十八

○弓

《釋名》曰:弓,穹也。

張之穹隆然也。

其末曰簫,言簫邪也。

又謂之弭,以骨為之,滑弭弭也。

中央曰弣。

(孚主切。

一作拊。

)弣,撫也。

所撫持也。

簫跗之間曰淵。

淵,宛也。

言宛曲也。

《說文》曰:弓,近窮遠,象形也。

弴,(音雕,又音敦。

)畫弓也。

弭,弓無緣,可以解驂觚也。

弲,(許緣切。

)角弓也。

弧,木弓也。

一曰往體寡來體多曰唬弨,(尺招切,又刺朝切。

)弓反也。

,(音權。

)弓曲也。

,(音遙。

)弓便利也。

張,施弓弦也。

彏,(烏郭切。

)弓急張也。

弸,(拍生切。

又鄙矜切。

)弓強貌也。

彎,持弓關矢也。

,(一弧切。

)滿弓有所向也。

弘,弓聲也。

又曰:韣(音獨。

)韔,(音暢。

)弓衣也。

又曰:角,(音端。

)獸狀似豕,角善為弓,出一胡一 一屍一國。

(一曰出休一屍一國。

)

《山海經》曰:少皞生般,始為弓矢。

(郭璞注曰:般音斑,世本云:牟夷作矢,揮作弓。

弓矢一器,作者兩人,於義有疑。

此言般作之,是也。

)帝后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

(以射除患,扶助下國也。

)

《世本》曰:揮作弓。

(宋衷注曰:揮,黃帝臣也。

)

孫卿子曰:倕作弓。

《龍魚河圖》曰:弓之神名曰曲張。

(《太公兵法》又曰:弓神名曲張。

)

《方言》曰:弓藏謂之韇。

(音獨。

箭衣也。

)

《墨子》曰:羿作弓。

《爾雅》曰:弓有緣者謂之弓,(郭璞注曰:即今宛轉弓也。

)無緣者謂之弭。

(今之弓角也。

)以金者謂之銑,以蜃者謂之珧,(音遙。

)以玉者謂之圭。

(用金蚌玉飾弓兩頭,因以為名也。

)

《易》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弧矢之利。

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又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又曰:先張之唬

《尚書》曰:和之弓在東房。

(孔安國注曰:和,古之弓人。

)

又曰:平王錫晉文侯彤弓一,彤矢百,玈(音盧。

)弓一,玈矢千。

又曰:備乃弓矢。

《詩》曰:彤弓,天子賜有功諸侯也。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弨,也。

)

又曰:騂騂角弓,翩其反矣。

(騂騂,調利也。

)

又曰:既張我弓。

又曰:弓矢斯張。

又曰:四牡翼翼,像弭魚腹。

(鄭玄註:象弭,弓反未彆者,以象骨為之,以助御者。

彆,必袂切。

)

《禮記》曰:男子生,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注云: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

)

又曰:凡遺人弓者,張弓尚箸,弛弓尚角。

(弓有往來,體皆欲其下曲隤然。

)左手執簫,右手承拊,(簫,弭頭也。

)尊卑垂帨。

(帨,佩巾也。

磬折則佩巾垂授之儀,尊卑一也。

)

又曰: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

又曰: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又曰:武王克商後,干戈弓矢包之以虎皮。

《周禮》曰:司弓矢:掌六弓四一弩一八矢之法,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與其出入。

仲春獻弓一弩一,仲秋獻矢箙。

(弓一弩一成於和,矢箙成於堅也。

箙,盛矢器也,以獸皮為之。

)及其頒之,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音砧。

)質者;夾弓、庾弓,以受射犴(音岸,又俄寒切。

)侯鳥獸者;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及使者、勞者。

(王、虎夾、庾、唐、大兵者,弓異體之名。

往體寡,來體多曰王、弧,往體多,來體寡曰夾、庾。

)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規;諸侯,合七而成規;大夫,合五而成規;士,合三而成規。

句者,謂之弊弓。

凡祭祀,共射牲之弓矢。

(射牲者,示親殺也。

《國語》曰:郊之事,天子必自射其牲。

)澤,共射椹質之弓矢。

(鄭司農云:澤,澤宮也。

所以一習一 射選士之處也。

《射義》曰:天子將至,必先一習一 射於澤者,所以擇士也。

)大射、燕射,共弓矢如數。

又曰:庭氏:掌射國中之妖鳥。

(馬融傳曰:國中妖鳥,梟雞,惡聲之鳥也。

)若不見其鳥獸,則以救日之弓與救月之矢夜射之。

(獸虎狼鳴也,救日食則伐鼓,北面射太一陰一。

救月蝕則伐鼓,南面射太一陽一,以此弓矢射之。

)若其神也,則以太一陰一之弓與枉矢射之。

(枉,矢名也。

)

又曰:弓長八尺謂之庇軹,五尺謂之庇輪,四尺謂之庇。

(軹,轂木也。

)

又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

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六材之力,相得而足。

)凡取幹之道:七柘為上,檍(音億。

)次之,檿桑次之,(山桑也。

)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

凡相幹欲赤黑而一陽一聲,赤黑則響心,一陰一聲則遠根。

(一陽一猶清也。

)凡柝幹射遠者用勢,射深者用直。

凡為弓,冬析幹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材,冬定體。

為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人各以其形貌大小用此弓也。

)

又曰:弓力有三均,謂之九和。

安弓危矢,危弓安矢。

《儀禮》曰:射,告賓曰:"弓矢既具,有司請射。

"賓與大夫弓倚於西序,矢在弓下。

《左傳》曰:王賜晉文公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又曰: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櫜弓矢。

"

又曰:楚子享公於新台,使長鬣者好以大屈。

(宴好之賜也。

大屈,弓名。

)

又曰:舟堅射陳武子中手,(舟堅,季氏臣也。

)失弓而罵。

(武子罵也。

)

又曰: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於周為睦。

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後氏之璜,封父之繁弱,(封父,古之諸侯也。

繁弱,大弓名也。

)封之於少昊之墟。

又曰:魯伐齊,士皆坐列。

顏高之弓六鈞,皆分取傳而觀之。

(顏高,魯人也。

三十斤為鈞,六鈞,一百八十斤也。

故異之。

)

又曰:子蕩以弓梏華弱於朝。

又曰:揚虎稅甲如公宮,取寶玉大弓以出。

又曰:齊景公田於沛,招虞人以弓,不進。

公欲執之,辭曰:"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

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

"

又曰:晉楚戰於鄢陵。

卻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胄而趨風。

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

(杜預注曰:問,遺之也。

)

又曰:楚靈王次於乾谿,左尹子革夕,王與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僻在荊山,惟是桃弧棘矢,以供御王事。

"

《穀梁》曰:八年,盜竊大弓。

大弓者,武王之戎弓也。

周公受賜藏之魯。

焦贛《易林》曰:桃弓葦戟,除殘去惡。

郭璞《毛詩拾遺》曰:象弭魚腹,毛云:"弭,弓反末彆者,以象骨為上,蓋俗說文誤也。

"

《左傳》曰:左執鞭弭。

弭者,弓之別名,謂以象牙為弓。

今西方有以犀角及鹿角為弓者。

《春秋佐助期》曰:天弓主司弓一弩一之張,神名推亡。

《史記》曰:上迎寶鼎於中山,有路弓乘矢集獲壇下。

又曰:黃帝騎龍上天,小臣不得上,悉持龍髯,髯拔墮,墮黃帝之弓。

百姓望帝抱其弓而號。

後世因名其弓為烏號。

又曰:漢高祖擒韓信,信曰:"高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

又曰:子貢說越王以兵從吳伐齊,越王乃使以秦屈盧之弓、步光之劍以賀。

《續漢書》曰:鮮卑亦東一胡一 之支也,禽一獸 異於中國者有野馬、原羊、角端牛。

以角為弓,世謂之角端弓者也。

《東觀漢記》曰:祭肜為遼東太守。

至則厲兵馬,遠斥候。

肜有勇力,能貫三百斤弓。

又曰:蓋延字巨卿,漁一陽一要一陽一人,以氣勢聞。

身長八尺,彎弓三百斤。

謝承《後漢書》曰:朱穆為尚書,歲初百官朝賀,有虎賁當階置弓於地,謂群僚曰:"此天子弓,誰敢干越?"百僚皆避之。

穆呵之曰:"天子之弓當戴之於首上,何敢置地?大不敬。

"即收虎賁付獄治罪,皆肅然服之。

張璠《漢記》曰:陳球為零陵太守,州兵朱蓋等反,與桂一陽一賊一胡一 簡數萬人轉攻零陵。

球城守,弦大木為弓,羽矛為矢,引機發之,遠射十餘步,斬朱蓋等。

《魏志》曰:句驪別種居小水,因名小水貊。

出好弓,所謂貊弓也。

挹婁弓長四尺,力如一弩一;弓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

古肅慎國也。

《魏要略》曰:北方有橐離之國,其王侍婢有身。

王欲殺之。

婢云:"有氣如雞子來下我,故有身。

"後生子,王捐之於溷中,豬以喙噓之;徙馬閒,馬以氣噓之。

王疑以為太子,令其母收畜之,名曰東明。

常令牧馬。

東明善射,王怒,奪其國,殺之。

東明走,南至奄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得渡。

魚鱉解散,追兵不得渡。

東明因都王夫餘之地。

王隱《晉書》曰:劉琨與丞相箋曰:"不得進軍者,實困無食,殘民鳥散。

"錄召之,日:"皆披林而至,衣服藍縷,木弓一張,荊矢十隻。

"

《晉中興書》曰:符健凶暴,露刃張弓,推鉗鋸鑿,殺人之具備置左右。

《晉令》曰:弓一弩一士一習一 射者給竹弓、角弓,皆二人一張。

沈約《宋書》曰:蕭思話為梁州,太祖賜以弓琴,手敕曰:"丈人頃何所作,事務之暇,故以琴書為娛耳。

並往桑弓一張,材理乃快,先所常用,既久廢射,又多病,略當不能制之,便成老公,令人歎息。

良材美器,宜在盡用之地,丈人真無所與讓也。

《梁書》曰:羊侃膂力絕人,所用弓至二十石。

馬上用六石弓。

《三國典略》曰:齊綦連猛有勇力。

梁使來聘,有武藝人求欲相角。

猛帶兩鞬,左右馳射,並取四弓疊而挽之,梁人嗟服。

《後魏書》曰:傅融性豪爽,有三子靈慶、靈根、靈越,並有才力。

融以此自負,謂足為一時之雄。

嘗謂人曰:"吾昨夜夢有一駿馬,無堪乘者。

人曰何由得人乘之?有一人曰:惟有傅靈慶堪乘此馬。

又有一弓亦無人堪引,有一人曰:惟有傅靈根可以彎此弓。

又有數紙文書,人皆讀不能解此文。

有一人曰:惟有傅靈越可以解之。

"融意謂其三子文武才幹堪以駕馭當世。

常密謂鄉人曰:"汝聞之不?融之子有三靈,此圖讖之文也。

"好事者然之。

故豪勇之士多相歸附。

《唐書》曰:太宗謂蕭瑀曰:"朕少好弓矢,自為能盡其妙。

近得良弓十數,以示弓工,乃曰:'非良材也。

'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正,脈理皆斜,弓雖剛勁,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使弓多矣,有天下之日,淺得為治之意,固未及於弓。

弓猶失之,何況於治乎。

"自是遂延耆老問之政術,京官五品已上更宿中書內省,上每延與語,詢訪外事,務知百姓疾苦、政教之得失焉。

《家語》曰:楚共王出遊,亡其烏嗥之弓。

(鳥嗥,良弓名也。

)左右請求之,王曰:"止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也。

宜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

何必楚也。

"

又曰:弓調而後求勁焉。

《國語》曰:周宣王時,有童謠"檿弧,箕(音期。

)服,實亡周國"。

有夫婦鬻是器者,王執而戮之。

乃奔褒,(賈逵注曰:箕,木名,服,矢筒。

)得棄女子於野而養之,是為褒姒。

卒以衰周。

又曰:更盈侍魏王,見一雁過,曰:"臣能遙弓而落雁。

"乃彎弓向雁,雁即落。

又曰:鄢之戰,卻至三逐王卒。

王使工尹襄問之以弓。

卻至甲冑而見客,免胄而聽命。

《韓詩外傳》曰:齊景公使人為弓。

弓人之妻曰:"此弓者,泰山南烏號之柘、燕牛之角、荊麋之筋、河魚之膠,四物者,天下之一精一材也。

"

《戰國策》曰: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雁之上者。

頃襄王聞,召而問之。

對曰:"見六雙,王何以不聖人為弓,以勇士為繳,時張而射之?此六雙者,可得而囊載也。

"

《越絕書》曰:麻林山勾踐欲伐吳。

種麻為弓弦,使齊人守之。

《典略》曰:蘇秦說韓宣王曰:"今韓地方九百里,帶甲數十萬,強弓勁一弩一皆射六百步之外。

"

劉向《說苑》曰:齊攻魯,子貢見哀公謂求救於吳。

公曰:"奚先君寶之用?"子貢曰:"使吾寶而與我師,是不可恃也。

"於是以楊幹麻筋之弓六往。

《一江一 表傳》曰:高句麗王遣使貢孫權角弓。

吳時《外國傳》曰:扶南之先,女人為主,名柳葉。

有模趺國人,字混慎,好事神,一心不懈,神感至意。

夜夢人賜神弓一張,教載賈人舶入海。

混慎晨入廟,於神樹下得弓,便載大船入海。

神回風令至扶南,柳葉欲劫取之,混慎舉神弓而射焉。

貫船通度,柳葉懼伏。

混慎因至扶南。

《鄴中記》曰:石虎女騎皆手持雌黃宛轉角弓。

《遁甲開山圖》曰:河東有獨頭山,多青檀,可以為良弓。

《括地圖》曰:神弓在南山石泥渚中。

《三禮圖》曰:彤弓天子所用,玈弓卿以下所用也。

崔豹《輿服注》曰:兩漢京兆河南尹及執金吾同隸校尉,皆使人導引傳呼,行者止,坐者起,四人持角弓,走者射之。

有乘高窺者亦射之。

晉魏設弓而不用焉。

《古史考》曰:烏號柘樹枝長而烏集,將飛枝彈鳥,烏乃號呼。

以柘為弓,因名曰烏號。

《風俗通》曰:烏號弓者,柘桑之枝。

枝條暢茂,鳥登其上,垂下著地,烏適遍去,從後拔殺取以為弓,因名烏號耳。

又曰:白鷴,古弓名。

(出邊崖類聚。

)

沈懷遠《南越志》曰:宋昌縣有棘竹,長十尋,俚人取以為弓。

又曰:沙麻竹人削以為弓,弓似一弩一,淮南所謂浮子一弩一也。

《南州異物誌》曰:烏滸國有弧竹,皮厚寸餘,破以作弓,長四尺,名曰弧弓。

《廣志》曰:緣沉,古弓名。

《博物誌》曰:徐偃王既治其國,仁義著聞。

欲舟行上國,乃通溝陳蔡之間。

得朱弓矢,以已得天瑞,遂因名為號,自稱徐偃王。

《列女傳》曰:晉平公使工人為弓,三年乃成。

射不穿一紮,公怒,將殺工。

其妻,繁人之女也。

見公曰:"妾之夫造此弓,亦勞矣。

幹生太山之阿,一日三睹一陰一,三睹一陽一,傅以燕牛之角,纏以荊麋之筋,糊以河魚之膠,此四者,天下選也,而不穿一孔,是君不能射也,而反欲殺妾之夫,不亦謬乎。

妾聞射之道,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發之,左手不知,此射之道也。

"公以其言為儀而穿七孔。

弓工立得出,賜金三鎰。

(綦毋遽注曰:繁人,官名。

孔,鎧孔也。

燕角善楚筋紉河膠粘也。

)

《管公明別傳》曰:信都令家中婦女盡驚更牙疾病,使公明為佔之卦。

成語曰:"君北室床 西頭當有兩死男人,一鬼持矛,一鬼持弓箭。

頭在壁中,腳在壁外。

持矛者主刺頭,故頭重痛,不得舉;持弓箭者主射胸腹,故心中懸痛,不得飲食。

晝則浮游,夜還病人,故驚恐。

若徙其一屍一柩,便皆丁強。

"於是令歸室中,果得兩楸棺,中有角弓及數箭,物已久遠,木消爛。

徙骸理之,閤家皆愈。

《洞林》曰:曲阿令趙元瞻兒字虎舒,從吾學卜。

自求著作卦,見吾有盛艾小陵龜,欲得之。

不與,語之曰:"當作卦相為致此物,令自來。

"複數日,果有一龜入廄。

虎舒後見吾言:"偶有一物試可佔之,若得,當再拜輸一好角弓。

"即便作卦,曰:"案卦之是為龜。

"虎舒奉弓起,再拜。

《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列子》曰:紀昌學射于飛衛。

飛衛曰:"爾先學不瞚而後能。

又使學視小如大。

紀昌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

三年之後如輪,睹物皆丘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幹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孟子》曰: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

人役而恥為役,猶弓人而恥為弓。

《孔叢子》曰: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射蛟兕於雲夢。

《一胡一 非子》曰:一人曰:"吾弓良,無所用矢。

"一人曰:"吾矢善,無所用弓。

"羿聞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

"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孫卿子》曰: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

(《廣雅》又雲。

)

又曰: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

《魯連子》曰:楚王成章華台酌諸侯酒。

魯君先至,楚王悅之,與大曲之弓。

《闕子》曰:宋景公謂弓人曰:"為弓亦遲矣。

"對曰:"臣不得見公矣。

"公曰:"何也?""臣之一精一盡於弓矣。

"獻弓而歸,三日而死。

公張弓登虎圈之台,東面而射,矢逾西霜之山,集彭城之東,其餘力逸勁,飲羽於石樑。

夫盡一精一於一弓而身為夭死,況治天下,奈何其獨也。

《一屍一子》曰:鴻鶴在上,扞弓鞹(同彏)一弩一待之。

若發若否,問二五弗知,非二五難計也。

欲鴻之心亂也。

《抱朴子》曰:金弧玉弦,無激矢之能。

又曰:農夫得彤弓以驅鳥,南成得袞衣以負薪,猶世人得仙丹而不貴。

《淮南子》曰:射者扞烏號之弓,彎綦衛之箭。

(桿,張也,彎,引也。

綦,美箭所出地名也。

衛,羽也。

烏號、柘桑,其材堅勁,烏跱其上,及飛至枝,必撓下勁而復起摷烏隨之,烏不敢飛,號呼其上,伐其材以為弓,因曰烏號之弓也。

一說黃帝鑄鼎鍾於湖,得遒而仙,乘龍上天,其臣援弓射龍,欲下黃帝,不能也。

烏,於也。

號,呼也。

於是抱弓而號也。

自以名其弓為烏號之弓也。

)重之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飛鳥,猶不能與羅者競多,(羿,古諸侯有窮之君也。

逢蒙,羿弟子。

皆攻射而百發百中,故曰之巧。

要,取競逐也。

)何則?以所持之小也。

又曰:淇衛箘路(箘路,箭竹也。

出於淇地。

衛,箭羽也。

)飾以銀,雖有薄縞,然獨猶不能穿也。

若假之筋角之力,弓一弩一之勢,則貫兕甲而經於革楯矣。

又曰:典張,弓名也。

一名彷徨弓。

又曰:宛轉弓,今之弭弓是也。

《呂氏春秋》曰:齊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已能用強弓也。

其嘗所用弓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試引之,中間而止,(至於一半而止。

)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孰能用是。

"宣王所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用九石,豈不悲哉。

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

故亂國之主,患存乎用三石為九石。

又曰: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

(招,謂的也。

)

杜夷《函求》曰:弓折由射者之數,劍缺因用之者多。

《新序》曰: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闕弓射之,滅矢飲羽。

下視知石也。

卻復射之,矢摧無跡。

譙子《法訓》曰:善耕者足以謹地,待時而動;善射者調弓定准,見可而發。

君子善養,其人足用。

韓楊《天子要集》曰:弧者,天弓備盜賊。

《楚辭》曰:帶長劍兮挾秦弓。

(言死帶劍、弓,示不捨武也。

)

劉邵《趙郡賦》曰:其器用則六弓四一弩一,綠沉、黃間、堂溪、魚腸、丁令、角端。

陳琳《武軍賦》曰:弓則烏號、越棘、繁弱、角端,像弭繡質,哲弣文身。

唐太宗《詠弓詩》曰: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

落雁帶書驚,啼猿映枝轉。

後梁宣帝《詠弓詩》曰:虞人招不進,繁氏久彌工。

已悲軒主跡,復挹楚王風。

楊師道《奉和詠弓詩》曰:霜重麟膠勁,風高月影圓。

烏飛隨帝輦,雁落逐鳴弦。

齊王融《謝武陵王賜弓啟》曰:殿下摛藻蕙樓,暢藝蘭苑,敷積玉於風筵,疊連珠於月的。

兔園掩秀,鄴水慚奇。

融揖讓未工,濫陪升飲之賞;操弧反正,謬奉招賢之賜。

文韜鏤景,逸幹稍雲,玩溢百齡,佩流千載。

晉嵇合《木弓銘》曰:烏號之樸,豐條足理。

弦弧走栝,截飛駭止。

射隼高牆,出必有擬,既用御武,亦以招士。

李尤《良弓銘》曰:弓矢之作,爰自曩時。

鄉射載禮,招命在詩。

妙稱顏高,巧發由基。

不爭之美,亦以辦儀。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