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一十一 ◎兵部四十二:《左傳》曰:帥師以來,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一十一 ◎兵部四十二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一十一 ◎兵部四十二

○請戰

《左傳》曰:帥師以來,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矣。

又曰:晉師至於靡笄之下,齊侯使請戰。

又曰: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

願以間執讒慝之口。

"

又曰:晉侯逆秦師,使韓簡視師,(韓簡,晉大夫,韓萬之孫。

)復曰:"師少於我,鬥士倍於我。

"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謂奔梁求秦也。

)入用其一寵一 ,(為秦所納。

)饑食其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

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

"公曰:"一夫不可狃,況國乎?"(狃,忲也。

言辟秦則使忲來。

)遂使請戰,曰:"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

君若不還,無所逃命。

"秦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又曰:子玉使斗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憑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晉侯使欒枝對曰:"煩夫子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軍事,詰朝將見。

"

《穀梁傳》曰:請一戰,不克請再,再不克請三,三不克請四,四不克請五,五不克舉國而授,於是而與之盟。

《史記·楚世家》曰:六年,秦使白起伐韓於伊闕,大勝,斬首二十四萬。

秦乃與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

願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

"楚頃襄王患之,乃謀與秦平。

《後漢書·王霸傳》曰:霸軍中壯士路潤等數十人,斷髮請戰。

○挑戰

《孫子》曰:忿速可侮。

(急疾之人可忿怒而致死。

忿速,易怒者也。

)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合於利而用,不合於利而止。

(人主聚眾興軍,以道理勝負之計,不可以己之私。

舉兵則以策,不可以慍恚之故而合戰也。

)怒而可以復喜,慍而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主怒興伐,人無素謀明計,則破亡矣。

將慍怒而鬥,倉卒而合戰,所殺傷必多。

怒忿復可以悅喜,言亡國不可以復存,死不可以復生,言當須憤之也。

)故曰:明王慎之,良將儆之,此安危之道也。

(儆,戒也。

)

《左傳》曰:趙旃求卿未得,且怒於失楚之致師者。

請挑戰,弗許。

請召盟,許之。

《左傳》曰: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

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旍摩壘而還。

"(靡,近也。

靡於馳也。

)樂伯曰:"吾聞致師者,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

"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馘,斷耳也。

)執俘而還。

"皆行所聞而復。

晉人逐之,左右角之。

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

麋興於前,射麋麗龜。

《戰國策》曰:魏武侯問吳起曰:"兩軍相常,不知其將欲擊,何如?"起曰:"令賤而勇者,將而擊銳,一交一 和而北,告而勿罰,觀敵進取,一來一起,其政以理,奔北不追,見利不取,此將有謀。

若其眾追北,旗幟雜亂,自止自行,或縱或橫,貪利務得,凡若此類。

將令不行。

"

《史記》曰:《吳世家》曰:夏,吳伐越,越王勾踐迎擊之檇李。

(賈逵曰:越地也。

)越使死士挑戰,三行造吳師,自剄。

(《左傳》曰:使罪人三行屬劍於頸。

)吳師觀之,越因伐吳,敗之姑蘇。

又曰:漢王項羽相與臨廣武間而語。

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

漢王數項羽十罪,項羽大怒,伏一弩一射中王胸,漢王捫足曰:"虜中吾指!"

又曰:王翦代李信擊荊,荊兵數挑戰,終不出。

久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曰:"方投石超距。

"翦曰:"士卒可用矣。

"

《漢書》曰:項羽使人謂漢王曰:"天下匈匈,以吾兩人。

願與王挑戰,決雌雄,無徒罷天下父子為。

"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

"羽令壯士出挑戰。

三合,樓煩輒射殺之。

羽大怒,自被甲挑戰。

樓煩欲射,羽瞋目叱之。

樓煩目不能視,手不能發,走還入壁,不敢復出。

漢王使問之,乃羽。

漢王大驚。

又曰:楚漢相持彭城,數絕楚糧道。

項羽欲討越,謂其將曹咎曰:"謹守皋,即漢欲挑戰,慎勿與戰,無令得東。

我十五日必誅彭越,定梁地。

"漢果數挑戰,楚軍不出,使大辱之。

五六日,曹咎怒,度兵汜水,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

曹咎自刎汜水上。

《後漢書》曰:張堪為謁者。

使送委輸縑帛,並領騎七千匹,詣大司馬吳漢代公孫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

時漢軍餘七日糧,一陰一具船欲遁去。

堪聞之,馳往見漢,說述必敗,不宜退師之策。

漢從之,乃示弱挑敵,述果自出,戰死城下。

又曰:王霸討蘇茂,賊聚眾挑戰,霸堅不出,方饗士作倡樂。

茂矢射營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動。

軍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擊也。

"霸曰:"不然。

蘇茂客兵遠來,糧食不足,故數挑戰,以徼一切之勝。

(徼,要也。

一切猶權時也。

)今閉營休士,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茂既不得戰,乃引還營。

又曰:李憲叛,馬成拜揚武將軍,發會稽、丹一陽一、九一江一 、六安四郡兵擊李憲,進圍憲於舒,令諸軍各深溝高壘。

憲數挑戰,成堅壁不出,守之歲餘,至六年春,城中食盡,乃攻之。

遂屠舒。

斬憲。

《魏志》曰:公西征馬超,進軍度渭。

超等數挑戰,不許。

公乃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

《魏氏春秋》曰:諸葛亮遇司馬宣王,因挑戰,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魏略》曰: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領,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捨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呼我黃須兒來,令擊之。

"乃召曹彰晨夜進追,西到長安,而太祖已還。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姚襄據黃落,前秦苻堅遣將黃眉、一鄧一 羌等率步騎討之。

襄深溝高壘,固守不戰。

一鄧一 羌說黃眉曰:"傷弓之鳥,落於虛發。

襄頻為晉將桓張平所敗,銳氣喪矣。

今固壘不戰,是窮寇也。

襄性剛狠,易以剛動。

若長驅鼓行,且壓其壘,襄必忿而出師,可一戰擒也。

"黃眉從之。

遣羌追騎三千軍於襄壘。

果怒,盡銳出戰。

羌偽不勝,引騎而退。

襄追至於三原,羌回騎拒襄。

俄而,黃眉至,大戰,斬之,盡俘其眾。

《宋書》曰:沈攸之反,自一江一 陵舉兵東下,分兵出夏口,據魯山。

攸之既至郢,以郢城弱小足攻,(宋郢州,今一江一 夏郡。

)遣人告郢州守將柳世崇曰:"被太后令,當蹔還都,卿既相與奉國,想行此意。

"世崇答曰:"東下之師,久承聲聞,郢城小鎮,自守而已。

"攸之將去,世崇遣軍於西渚挑戰。

攸之果怒,令諸軍登岸燒郭邑,築長圍攻之。

世崇隨宜拒應,眾皆披卻,攸之軍日久敗潰。

《隋書》曰:陳茂從高祖與齊師戰於晉州。

賊甚盛,高祖將挑戰,茂固止不得,因捉馬鞚。

高祖忿之,拔刀斫其額,流血被面,詞氣不撓。

高祖感而謝之,厚加禮敬。

又曰:竇榮定之擊突厥也,史萬歲詣轅門請自效。

榮定素聞其名,見而大悅。

因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過,令殺之。

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

"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

榮定遣萬歲出應之,萬歲馳斬其首而還。

突厥大驚,不敢復戰,遂引軍而去。

《唐書》曰:高祖初起,師次霍邑,隋將宋老生拒之。

上謂諸將曰:"老生若嬰城自守,當即攻之。

主客勢懸,卒難致力,其計若何?"太宗進曰:"老生勇而無謀,請以輕兵挑之。

必出戰,則成擒矣。

"從之。

太宗以數騎詣其城下,舉鞭指麾,若將圍城者。

老生果怒,開門出兵。

太宗馳白高祖曰:"事諧矣。

"高祖因謂隴西公建成曰:"汝看兩陣將一交一 ,引左軍直趨東門。

"令太宗引右軍直趨南門,以斷其歸路。

老生之軍背城而陣,高祖以中軍與建成合陣於城東,太宗及柴紹陣於城南。

老生麾兵疾進,先薄高祖,而建成墜馬,老生乘之,中軍與左軍鹹卻。

太宗自南原遙見塵起,知義師退,率二百騎馳下峻阪,殺一賊將,遂橫斷其軍,出於陣後,表裡齊譟,響若崩山,隋師大潰,各捨杖而走。

縣門發,老生不得入城,乃棄馬投塹,甲士斬之,致其首於麾下,流血數里,僵死一屍一相枕,四面乘勝進薄其城。

時無攻具,士卒緣槊而上,一時攀堞,無敢當者,遂平霍邑,撫其餘眾而用之。

又曰:杜伏威既敗隋師,煬帝又遣將軍陳稜討之,稜不敢戰,伏威知其怯懦,因遺稜婦人之服以激怒之,稜果大怒恚,率眾而至。

伏威逆拒,殺數千人,稜僅以身免。

又曰:竇建德自滎一陽一西上,太宗以數百騎出武牢關二十餘里以挑之。

往往設伏,比至賊營才四騎而已,謂左右曰:"賊見我而旋是其上計,乘險逐我,是其下策,"賊初見騎少,疑為斥候。

太宗謂曰:"我秦王也。

"因引弓射之,斃其一將。

賊以兵六十騎並援槍而至,從者鹹失色。

太宗謂之曰:"爾但前去,我自殿後。

"於是按轡徐行,賊至,引弓射之,斃一將,賊懼而止。

止而復來,如是再三,每來必斃,賊乃不敢復逼。

太宗且挑且還,伏兵相次而發,合擊破之,獲其大將殷秋、石瓚,斬首數百級。

○決戰上

《六韜》曰:周武王將伐紂,問太公曰:"今敵人圍我,斷後絕糧,吾欲徐以為陣,以敗為勝,奈何?"太公曰:"不可。

"此天下困兵也,暴用之則勝,徐用之則敗。

可為四衝陣,以驍騎驚其三軍,左軍疾左右,右軍疾右,中軍迭前迭後,往敵之空。

吾軍疾擊鼓而當之。

"

又曰:"敵疏其陣,又遠其後,跳我流矢以弱我弓一弩一,勞我士卒,為之奈何?"太公曰:"發我銳士先擊其前,軍騎獵其左右,引而分隊,以隨其後,三軍疾戰。

凡以少擊眾,避之於易,要之於險,避之以晝,取之以夜。

故曰:以一擊十,莫善於厄;以十擊百,莫善於險;以千擊萬,莫善於阻。

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厄也。

"

《左傳》曰:晉師伐齊,陣於莘。

(所臻切。

)晉解張御卻克,鄭丘緩為右。

及戰,卻克傷於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

(中軍將自執旗鼓,故雖傷而擊鼓不息也。

)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一輪朱殷,豈敢言玻吾子忍之。

"丘緩曰:"自始合,苟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以其不識己推車也。

)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鎮也。

集,成也。

)若之何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擐,貫。

即,就也。

擐,音患。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並轡,(並,畢正切。

)右援枹(音桴。

)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

(晉師從卻克車。

)齊師敗績。

又曰:齊侯伐晉夷儀。

敝無存之父將室之,辭,以與其弟,(無存,齊人也。

室之,為取婦。

)曰:"此役也不死,反,必娶於高、國。

"(高氏、國氏,齊貴族也。

無存欲必有功還,取卿相之女也。

)先登,求自門出,死於霤下。

(既入城,夷儀人不服,故斗死於門屋霤下也。

)齊侯克夷儀,謂夷儀人曰:"得敝無存者,以五家免。

"(給五家不使役。

)乃得其一屍一。

公三襚之;(襚,衣也。

比殯三加襚,深厚禮之也。

)與之犀軒直蓋,(犀軒,卿車。

直蓋,高蓋也。

)親推之三。

(齊侯自推喪輪三轉也。

)

《國語》曰:齊莊公且伐莒,為車五乘之兵,而杞梁、華舟獨不與焉,故歸而不食。

其母曰:"汝生而無義,死而無名,則雖非五乘孰不汝笑也;生而有義,死而有名,則五乘之兵盡汝下也。

"趣食乃行,杞梁、華周同車侍於莊公,而行至莒,莒人逆之。

杞梁、華舟下鬥,獲甲首三。

莊公止之曰:"子止與子同齊國。

"杞梁、華舟曰:"君為五乘之兵,而舟、梁不與焉,是少吾勇也;臨敵涉難,止我以利,是惡吾行也;深入多殺者,臣之事也。

齊國之利,非吾所知也。

"遂進鬥,壞軍陷陣,三軍不敢當。

《戰國策》曰:齊上將田單率師將攻狄,魯仲連子曰:"將軍攻狄,必不能下也。

"單曰:"單以破亡餘卒破萬乘之燕,今攻狄而不能下,何也?"上車不謝而去。

遂攻狄,三月不克。

齊嬰兒謠曰:"大冠若箕,修劍柱歸。

"單乃懼,問仲連子。

對曰:"將軍在即墨之時,坐即織簣,立即杖插,為士卒倡,當此之時,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

聞是言莫不掩泣奮臂而欲戰,此所以破燕也。

當今將軍東有掖邑之封,西有淄土之寶,是以樂生而惡死。

此以不勝也。

"田單明日結勵發氣,立於矢石間,引枹而鼓之,狄人乃下。

《漢書》曰:御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荷戟驅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也。

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之。

"

《後漢書》曰:劉伯升起兵,光武守昆一陽一,莽將王尋、王邑來討,兵號百萬。

先至昆一陽一以十萬,圍數重。

時伯升已拔宛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偽使持書報城中,雲宛下兵到而佯墮其書,尋、邑得其書,不喜。

諸將既經累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

光武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西城水上衝其中堅,尋、邑陣亂,乘勢崩之,遂殺王尋。

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

又曰:郟令馮魴力戰死,帝曰:"此健令。

"

又曰:吳漢率兵圍蘇茂於廣樂。

劉永將周建來救,漢將輕騎迎戰,不利,墮馬傷膝,還營。

諸將謂漢曰:"大敵在前而公傷臥,眾心懼矣。

"漢乃勃然裹瘡而起,椎牛饗士,令眾軍曰:"賊眾雖多,皆劫掠群盜,勝不相讓,敗不相救,非有杖節義者也。

今日封侯之秋,諸君勉之!"於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

明日,建、茂出圍兵漢。

選四部一精一兵三千餘人,齊鼓而進,建軍大潰,還,奔城。

漢長驅追擊,大破之。

李陵《答蘇武書》曰: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

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便復戰,故陵不得免耳。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曰: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

橫挑強一胡一 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