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安邦虎將(13):漢軍的勝利並不意味著匈奴勢力的衰弱,匈奴人的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安邦虎將(13)

史記新讀

安邦虎將(13)

善於立身的衛青

漢軍的勝利並不意味著匈奴勢力的衰弱,匈奴人的侵掠沒有減輕的趨勢。

於是,漢廷命大將軍率領諸位將軍繼續出擊。

在一次征討中,右將軍蘇建與前將軍趙信合軍一處,共有騎兵三千多人,他們遭遇了單于的主力部隊。

經過一天多的激戰,漢軍死傷殆盡。

趙信原本是匈奴人,投降漢朝以後受封為侯。

他看到此次形勢危急,而單于又派人來誘降,便率領手下的八百多名騎兵投降了匈奴。

而蘇建的軍隊卻全軍覆沒,他獨自一人逃回到大將軍營中。

衛青詢問自己身邊的參謀人員,蘇建的罪過應當怎麼判決。

有人建議說:「自從您出征以來,還不曾殺過副將。

如今,蘇建打了敗仗逃了回來,您可以殺掉他顯示您的威嚴。」

也有人反對說:「兵法有言:『人數少的部隊無論怎麼拚死力戰,也終會被人數多的敵方部隊擊敗。

』如今,蘇建率領幾千人抵擋單于的幾萬人,奮力作戰一日有餘,士卒都死光了,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他也不敢有叛逆的想法,隻身返回。

如果處死他,就意味著今後如果將士們打了敗仗,就別想返回漢軍中了,所以蘇建不能殺。」

衛青說:「我憑藉著皇親的身份在軍中供職,不擔心沒有威嚴。

有人勸我殺將以樹立威嚴,這不符合我的意願。

況且,假使我的權力允許我斬殺有罪的將軍,我也不會那麼做。

我認為,天子的一寵一臣也不能在國境之外擅自誅殺罪臣。

我把詳情上報給天子,讓天子來裁處,來表明臣下不敢專權,不也是可以的嗎?」

軍官們都同意大將軍的看法,於是,他們把蘇建拘禁起來,押往天子巡行的停留處。

天子赦免了蘇建的罪過,蘇建繳納了贖金後成為平民。

而衛青則率軍回到塞內,停止了出擊。

衛青回朝後,天子賞賜他千金。

當時,王夫人受到了天子的一寵一愛一,衛子夫已經有些失一寵一了。

寧乘勸大將軍說:「您的功勞還不是很多,自己卻有萬戶食邑、三個兒子都被封侯,這主要是因為衛皇后的緣故。

如今,王夫人受一寵一,而她的親戚們還沒有得到富貴。

所以,我建議您用天子的賞賜給王夫人的雙親祝壽。」

衛青聽從了寧乘的建議,用五百金去祝壽。

天子聽說後很高興,更加地看重衛青,而寧乘則被任命為東海郡都尉。

後起之秀

霍去病,河東郡平一陽一縣(今山西臨汾)人,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

他的母親衛少兒,是漢武帝的姐姐平一陽一公主家裡的奴婢,在與平一陽一縣衙役霍仲孺私通後,生下了霍去病。

他小的時候就被帶進宮裡,受到當時天子漢武帝的一寵一愛一,十八歲那年,霍去病已經長成了一個相貌奇偉、一性一格堅毅、智勇過人的青年,皇帝十分賞識他,任命他為侍中。

十八歲,正是一個擁有夢想的年齡,舅舅的巨大成功無疑對他是一種榜樣,也許正是這個時候,少年立下遠大的志向,馳馬北疆,建功立業。

霍去病善於騎馬、射箭,曾兩次跟隨大將軍出征。

大將軍奉皇上的詔命,撥給他一些壯士,讓他當剽姚校尉。

霍去病和八百名輕捷勇一猛的騎兵,逕直離開大部隊幾百里去尋找戰機,斬殺和捕獲的敵人一大大超過了自己損失的數量。

這次戰役,霍去病寶居第一,其他各路有勝有負。

漢武帝對霍去病大加讚賞說:「剽姚校尉霍去病斬殺敵人兩千零二十八人,其中有相國、當戶這樣的官員,殺死了單于祖父輩的籍若侯產,活捉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他曾經兩次在全軍中榮獲功勞第一的美譽。

因此,漢廷賞賜霍去病封邑一千六百戶,封他為冠軍侯。」

河西地區,即今天的河西走廊,在黃河以西,祁連山、合黎山之間,地勢低平,是漢朝通向西方的黃金通道。

原來這裡由月氏人居住,後來被匈奴侵佔,成了匈奴渾邪王、休屠王的領地。

漢武帝想與大月氏及西域各國取得聯繫,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於是發動了河西戰役。

公元前121年春天,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領一精一騎一萬人,從隴西(今甘肅省臨桃縣)出發,攻打匈奴。

在霍去病的指揮下,漢軍所至,勢如破竹,穿過五個匈奴王國,轉戰六日,越過焉支山(今甘肅省山丹縣境內)一千多里,在皋蘭山(今蘭州黃河西)與匈奴激戰,霍去病率部勇一猛異常,橫一衝一直一撞,陣斬匈奴折蘭王、盧侯王,活捉了匈奴渾邪王的兒子及相國、都尉等,殲敵八千九百多人,並且繳獲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神像。

漢軍大獲全勝。

漢武帝非常高興,下令增封霍去病食邑兩千戶。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