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六 ◎兵部七:《後周書》曰:王思政初入穎川,士卒八千人,城既無外援,亦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六 ◎兵部七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七十六 ◎兵部七

○良將下

《後周書》曰:王思政初入穎川,士卒八千人,城既無外援,亦無叛者。

思政常以勤王為務,不營資產。

嘗被賜園池,思政出征後,家人種桑果。

及還,見而怒曰:"匈一奴一未滅,去病辭家,況大賊未平,何事產業!"命左右拔而去之。

故身陷之後,家無蓄各。

又曰:元定有勇略,每戰必陷陣,然未嘗自言其功。

太祖深重之,諸將亦稱其長者。

又曰:蔡祐少有大志,與鄉人李穆,布衣齊名。

嘗相謂曰:"大丈夫當建立功名,以取富貴,安能久處貧賤耶!"言訖,各大笑。

穆即申公,後皆如其言。

又曰:王羆為華州刺史。

時茹茹渡河南寇,候騎已至幽州。

朝廷慮其深入,乃徵兵發士馬,屯守京城,塹諸街巷,以備侵軼。

右僕射周惠達召羆議之。

羆不應命,謂其使曰:"若茹茹在渭北者,王羆率鄉里自破之,不煩國家兵馬。

何為天子城中,遂作如此驚動,由周家小兒性怯致此。

"羆輕侮權勢,守正不同,皆此類也。

又曰:劉亮,本名道德。

累遷左大都督,從擒竇泰,復弘農與沙苑之後,併力戰有功,遷車騎大將軍,開府,封長廣公。

亮以勇敢見知,為當時名將,並屢陳謀策,多合機宜。

太祖謂之曰:"卿文武兼資,即孤之孔明也。

"乃賜名"亮",並賜姓侯莫陳氏,出為東州刺史。

卒,喪還京師,太祖親臨之,泣而謂人曰:"股肱喪矣,腹心何寄!"

又曰:王傑,本名文達。

太祖奇其才,擢授揚烈將軍、羽林監,尋加都督。

太祖嘗謂諸將曰:"王文達,萬人敵也,但恐勇決太過耳。

"復潼關,破沙苑,爭河橋,戰邙山,皆以勇敢聞。

親待日隆,賞賜加於倫等。

於是賜姓宇文氏。

又曰:於謹平一江一 陵還,太祖親至其第,宴語極歡。

賞謹一奴一婢一千口,及寶物,並金石絲竹樂一部。

謹自以久當權,位望隆重,功名既立,願保優閒。

乃上先所乘駿馬及所著鎧甲等。

太祖識其意,乃曰:"今巨猾未平,公豈得便爾獨善。

"遂不受。

又曰:蔡祐,字承先。

有膂力,便騎射。

從征伐,常潰圍陷陣,為士卒先。

軍還之日,諸將爭功,祐終無所競。

太祖每歎之,嘗謂諸將曰:"承先口不言勳,孤當代其論敘。

"其見知如此。

《三國典略》曰:周高琳每征戰,勇冠諸軍。

太祖謂之曰:"公即我之韓、白也。

"

又曰:一胡一 僧祐為梁名將,常以鼓吹置於齋中,恆坐對之,以自娛玩。

或諫之曰:"公名望隆重,朝野具瞻,此是羽儀,可自居外。

"僧祐曰:"我性一愛之,恆須見耳。

"

又曰:北齊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光祿大夫那瑰之子也。

世性敦直,善騎射,行兵用匈一奴一法,望塵識馬步多少,嗅地知軍度遠近。

神武戒文襄曰:"有讒此人者,勿信之。

"文宣嘗與金宴射,親持槊走馬以擬金胸者三,金堅不動。

賜帛千匹,因過其宅,置酒作樂。

《北史》曰:隋文帝嘗從容命高熲與賀若弼言及平陳事,熲曰:"賀若弼先獻十策,後於蔣山苦戰破賊。

臣文吏耳,焉敢與將論功!"帝大笑,時論嘉其有讓。

又曰:周將王思政久經軍旅,每戰惟著破衣弊甲,敵人疑非將帥,故得免。

又曰:韓果從平竇泰於潼關,周文依其規畫,軍以勝返,賞真珠金帶一腰。

《隋書》曰:李密,父寬,驍勇善戰,幹略過人,自周及隋,數經將領,至柱國、蒲山郡公,號為名將。

又曰:史萬歲少英武,善騎射,驍捷若飛。

好讀兵書,兼一精一占候。

又曰:宇文忻每參帷幄,出入臥內,禪代之際,忻有力焉。

後拜右領軍大將軍,恩賜彌重。

忻妙解兵法,馭戎齊整,當時六軍有一善事,雖非忻所建,在下輒相謂曰:"此必忻法也。

"其見推服如此。

又曰:薛世雄,性廉謹,凡所行軍破敵之處,秋毫無犯,帝由是嘉之。

帝嘗從容謂群臣曰:"我欲舉好人,未知諸君識不?"群臣鹹曰:"臣等何能測聖心。

"帝曰:"我欲舉者薛世雄。

"群臣皆稱善。

帝復曰:"世雄廉正節概,有古人之風。

"於是超拜右翊衛將軍。

又曰:楊玄感欲立名,一陰一求將領。

謂兵部尚書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國思,一寵一 逾涯分,自非立效邊裔,何以塞責!若方隅有風塵之警,庶得執鞭行陣,少展絲發之功。

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

"文振因言於帝,帝嘉之。

顧謂群臣曰:"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故不虛也。

"於是賚物千段,禮遇益攏

又曰:突厥入朝,上賜之射,突厥一發中的。

上曰:"非賀若弼無能當此。

"於是命弼。

弼再拜而咒曰:"若赤誠奉國者,當一發破的。

如其不然,發不中也。

"既射,一發而中。

上大悅,顧謂突厥曰:"此人天賜我也!"

《唐書》曰:劉黑闥為竇建德將奇兵,東西掩襲,多所克獲,每臨危難而色不變,軍中號為"神勇"。

又曰:屈突通平薛仁杲之際,寶物山積,諸將爭齲通一無所犯。

高祖聞之,曰:"通清正奉國,著於終始,名下定不虛也。

"賜金銀六百兩,雜彩千段。

又曰:右武侯將軍張士貴破反獠而還,太宗勞之曰:"聞公親蒙矢石,為士卒先,雖古名將無以加也。

朕嘗聞以身報國者不顧性命,嘗聞其語未睹其實,於公方見之矣。

"

又曰:文德皇后之葬也,段志玄與宇文士及分統士馬出宿於章武門。

太宗夜使宮官至二將軍處,宇文士及開營內使者,志玄閉門不內,曰:"軍門不可夜開。

"使者曰:"此有手敕。

"志玄曰:"夜中不辨真偽。

"竟停使者至曉。

太宗聞而歎曰:"此真將軍也,周亞夫何以加焉。

"

又曰:霍王元范,高祖第十四子也,母曰"張美人"。

元范少善騎射,初為吳王時,嘗從太宗遊獵,遇群獸,命射之,矢不虛發,獸無遺者。

太宗撫其背曰:"汝才藝過人,恨今無所施耳。

當天下未定,我得汝豈不安乎!"

又曰:王君廓統兵經略東都,王世充將郭士行、許羅漢前後入掠。

君廓輒擊退之,拜右武衛將軍。

詔勞之曰:"卿以十三人破賊一萬,自古以少擊眾未之前聞!非惟驍勇絕人,亦足以顯卿忠節也。

"

又曰:突厥入寇,王君廓邀擊破之,俘斬二千餘人,獲馬五千匹。

高祖聞而大悅,征之入朝,賜與御馬,令殿廷乘之而出。

又謂侍臣曰:"吾聞藺相如叱秦王,目眥出血。

君廓往擊,建德將出戰,徐勣遏之,君廓憤發大呼,目及鼻耳一時流血。

此之壯氣,何謝古人,不可以常例賞之。

"復賜錦袍金帶,還領幽州。

又曰:高宗時,吐蕃陷安西四鎮。

長壽初,蕃軍逼安西府,則天令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將軍阿史那忠節等,率師拒之。

孝傑至安西,合戰屢捷,大破蕃軍,收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而還。

則天大悅,謂侍臣曰:"昔貞觀年中俱統得此蕃城,其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

今既復舊,邊境自然無事。

孝傑建茲功效,竭盡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

如此忠懇,深足可嘉。

"遷左衛大將軍。

又曰:薛仁貴擊九姓突厥於天山,軍將發,高宗出甲,令仁貴射之,射穿五重。

時九姓眾十餘萬,令驍健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箭,中三人,其餘下馬請降,並坑之。

更就磧北安撫餘眾而還。

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將士長歌入漢關。

"

又曰:劉仁軌,顯慶四年,出為青州刺史。

五年,大軍征遼,令仁軌監統水軍,以後期免,特令以白衣隨軍自效。

尋檢校帶方州刺史,兼熊津道行軍長史,仍別領水軍二萬襲破倭賊數萬於白波,虜獲船艦四百餘艘。

倭及耽羅等國皆遣使詣之請降。

初,仁軌將髮帶方州,謂人曰:"天將富貴此翁耳!"乃於州司請歷日一卷,並七廟諱,人怪其故,答曰:"擬削平遼海,頒示國家正朔,使夷俗遵奉焉。

"至是果以軍功顯正,除帶方州刺史。

又曰:郭元振為安西大都護。

時安西突厥首領烏質勒部落強盛,款塞通和,元振就其牙帳計會軍事。

時天大雪,元振立於帳前,與烏質勒言議,須臾,雪深風冷,元振未嘗移足,烏質勒年老,不勝寒苦,會罷而死。

又曰:李晟,臨洮人也,祖思恭,父欽,代居隴右,嘗為裨將。

晟數歲而孤,事母以孝聞。

少雄烈,有材力,善騎射,年十八從軍,身長六尺,勇敢絕倫。

時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擊吐蕃,有驍將乘城拒鬥,頗多殺士卒,忠嗣募軍中能射者射之。

晟乃引弓,一發而斃,三軍大呼。

忠嗣厚賞之,因撫其背曰:"此萬人之敵也。

"

又曰:貞元五年九月,馬燧與太尉晟召見於延英殿,上喜其有大勳力,皆圖形於凌煙閣,列於元臣之次。

九年十月,召見延英殿,因拜,手僕於地,上親起之。

又曰:王棲耀,性謹厚,善騎射。

始起兵,涉寇境太深,遇游騎四合,百步內立表俾之環視,發必破的。

虜相顧恐懼,徐而解去。

嘗獵會稽山中,有逸林白額獸卒起草中,應弦而斃。

在蘇州嘗與諸文士游虎丘寺,平野霽日,先一箭射空,再發貫之,一江一 東文士自梁肅已下歌詠焉。

又曰:李愬既執送吳元濟,裴度建彰義軍節,擁降卒萬餘人次入焉。

李愬具櫜鞬候度馬首。

度將避之,愬曰:"此方不識上下等威之分久矣,請公因以示之。

"度以宰相禮受愬謁,眾聳觀焉。

明日,愬以師還於文成柵。

度乃視節度使觀察及刺史事,蔡人一大悅。

又曰:李光顏為河東裨將,討李懷光、楊惠琳皆有功。

後隨高崇文平蜀,搴旗斬將,出入如神,由是稍稍知名。

授兼御史大夫。

時兄光進官亦至兼御史大夫,軍中號曰"大大夫"、"小大夫。

"

《國語·周語》曰:邵公告單公曰:"晉有三伐,勇而有禮,返之以仁。

吾三逐楚君之卒,勇也;見其君必趨,禮也;能獲鄭伯而捨之,仁也。

"

《老子》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河上公注云:"當果敢推讓,勿自伐取其美也。

"

《六韜》曰:兵入殷郊,見太公曰:"是吾新君也。

"而商容曰:"非也。

其人虎據而鷹峙,威怒自副,見利慾發,進不顧前。

"後見武王曰:"是新君也,見敵不怒。

"

《獻帝春秋》曰:張遼問吳降人曰:"紫髯將軍長上短下誰也?"答曰:"是孫會稽。

"

《會稽典錄》曰:張立之為人剛毅,志意慷慨。

太祖嘗抑之曰:"爾不念詩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謂左右曰:"丈夫當為衛、霍,將十萬,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耶!"

《荊州記》曰:一鄧一 遐,襄一陽一人也。

勇力絕人,歷位冠軍將軍、數郡太守,號名將。

袁子《世說》曰:呂布之破也,太祖給眾官軍乘,使取軍中物惟所欲。

眾人皆重載,惟袁渙取書數百卷、資糧而已。

眾人聞之大慚。

劉向《新序》曰:孫武、樂毅之徒,皆前世之賢將也。

久遠深奧,其事難知。

至於吳漢,近時人耳,起於販馬,立為良將,乘名竹帛,天下歸德,此可慕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