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四十九 ◎職官部四十七:《魏志》曰:韓嵩,字德高,義一陽一人。少好學,貧不改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四十九 ◎職官部四十七

太平御覽

卷二百四十九 ◎職官部四十七

○從事中郎

《魏志》曰:韓嵩,字德高,義一陽一人。

少好學,貧不改操。

知世將亂,不應三公之命,與同好數人隱居於酈西山中。

黃巾起,嵩避難南方,劉表逼以為從事中郎。

《吳志》曰:嚴畯,字曼才,彭城人也。

少耽學,善《詩》、《書》、《三禮》。

避亂一江一 東,與諸葛瑾、步騭齊名友善。

性質直純厚,其於人物,忠告善導,志存補益。

張昭進之於孫權。

權以為騎都尉、從事中郎。

《晉書》曰:祖納,字士言,最有操行,能清言,文義可觀。

性至孝,少孤貧,常自炊爨以養母。

平北將軍王敦聞之,遺其二婢,闢為從事中郎。

有戲之曰:"一奴一價倍婢。

"納曰:"百里何必輕於五羖皮耶!"

又曰:稽紹,字延祖,方直儒雅,為衛軍從事中郎。

虞預《晉書》曰:劉隗,字大連,彭城人。

學涉有具,為秘書郎。

避亂南渡,遂為中宗從事中郎,甚見器遇。

何法盛《晉中興書》曰:謝萬少而才器俊秀,太宗聞其名,取為鎮軍從事中郎。

《抱朴子》曰:友人稽君道為廣州刺史,其弟應靜為太傅從事中郎,別於襄一陽一,君道泣而應靜不泣,抱朴子以為丈夫宜然。

○府掾

《史記》曰:倪寬為廷尉史。

為人一溫一 良,有廉智,張湯以為長者,數稱譽之。

及湯為御史大夫,而寬為掾。

《漢書》曰:陳遵為公府掾。

公府掾史率皆羸車小馬,不尚鮮明,而遵獨極輿馬、衣服之好,門外車騎一交一 錯。

《東觀漢記》曰:吳良以清白方正稱,東平王蒼闢為西曹掾。

數諫正蒼,多善策。

蒼上表薦良。

《續漢書》曰:府掾比古之元士,皆三命也。

《漢舊注》曰:或曰:漢初掾史辟皆上言,故有秩皆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後皆自辟,故通為百石雲。

《魏志》曰:董尋,字文奧。

為人忠直,為軍謀掾。

青龍中,上大興宮室,群臣皆負土,尋上書諫曰:"今臣自知言必死,而臣自譬於牛之一毛,生既無益,其死何損。

且比本不生矣,是以發筆流涕,心與世辭。

臣有八子,臣死之後,以累陛下。

"

《魏略》曰:令狐劭,字孔叔。

在安邑毛城中,會太祖攻破鄴,遂圍毛城。

城破,邵等輩十餘人皆當斬。

太祖閱見之,疑其衣冠也,問其祖考而識其父,乃解於署軍謀掾。

《蜀志》云:馬良,字季常。

為左將軍掾。

後遣使吳,良謂亮曰:"今銜國命,協穆二家,幸為良介於孫將軍。

"亮曰:"君試自為文。

"良即草曰:"寡君遣掾良通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

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於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願降心存納,以慰將命。

"權善待之。

《吳志》曰:張一溫一 父允,以輕財重士名顯州郡,為孫權東曹掾。

《晉中興書》曰:荀闓,字道明。

有清稱,京師為之語曰:"洛中英英荀道明。

"大司馬齊王冏辟以為掾。

又曰:王珣弱冠與陳郡謝玄俱辟,大司馬桓一溫一 語人曰:"謝掾年三十必擁旄仗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

"

《典略》曰:趙戩除萬年令,遂遭三輔亂,客荊州,劉表以為賓客。

是時,白衣平原禰衡高論冠世,來游京師,詆訿朝士,及南見戩,歎之曰:"所謂鐵則干將、莫耶,木則椅桐梓漆,人則顏冉、仲弓。

"後辟魏王相國掾。

《殷氏家傳》曰:殷泰,字子平。

為文皇帝車騎掾,委以書記,上歎曰:"非為秋兔之毫,乃是鷹鸇之爪。

郭子曰:王仲祖、謝仁祖同為王公掾。

在坐,長史云:"謝掾能作異舞。

"王命為之,謝便起舞,神意甚暇。

王公熟視,顧謂諸客曰:"使人思安豐。

"(安豐,王戎封也。

)

《語林》曰:王藍田,少有癡稱。

王丞相以地辟之,既見,無所他問,問來時米幾價。

藍田不答,直張目視王公,王公曰:"王掾不癡,何以雲癡?"

○府屬

《漢書》曰:谷永,字子雲。

為長安吏,後博學經書,有茂材,除補御史大夫屬。

華嶠《後漢書》曰:陳一寵一 以時俗三府掾屬不肯親事,但出入養虛,故一寵一 獨勤心於事。

又以法令繁冗,吏得生因緣,以致輕重,及置撰科牒辭訟比例,使事類相從,以塞奸源。

其後公府奉以為法。

《魏志》曰:蔣濟,字子通,辟丞相主簿西曹屬。

令曰:"舜舉皋陶,不仁者遠;臧否得中,望於賢屬。

"

又曰:一胡一 質,字文德,少與蔣子通俱知名於一江一 淮間,仕州郡。

濟為別駕,使見太祖。

太祖問曰:"一胡一 通達長者,寧有孫子不?"濟曰:"有子曰質,規摹大略不及父,至於一精一良綜事過之。

"太祖闢為丞相屬。

臧榮緒《晉書》云:劉沈,字道真,世為北州名族,博學好古,辟衛瓘屬。

范亨《燕書》曰:鮮於休有才器伎幹,闢為左光祿大夫曹屬。

○咨議參軍

《齊書》曰:張岱歷為三府咨議,與典簽主帥共事,事舉而情得。

或謂岱曰:"主王既以執事多門,而每能緝和公私,雲何致此?"岱曰:"古人言一心可以事百君。

我為政端平,待物以禮,悔吝之事,無由而及。

明闇短長,更是才用之多少耳。

"

《南史》曰:柳叔夜,年十六為新野太守,甚有名績,補遙光咨議參軍。

及事敗,左右扶上馬,欲與俱亡,答曰:"吾已許始安以死,豈可負之耶?"遂自一殺。

○公府舍人

《史記》曰:李斯,上蔡人也,為丞相呂不韋舍人。

《漢書》曰:爰盎,字絲,楚人也。

為將軍呂祿舍人。

又曰:田叔,字子仁,以壯勇為衛將軍舍人。

(衛青也也)後使刺三河,奏事稱意,為京輔都尉。

干寶《晉紀》云:閻贊為人鯁直,不畏強禦,初仕為太傅楊畯舍人。

○記室參軍

《魏志》曰:太祖以陳琳、阮瑀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所作。

鍾會以中郎在大將軍管記室事,為心腹之任,時人謂之子房。

《吳志》曰:孫惠以書干東海王越,詭其姓名,自稱南嶽逸民秦秘之,勉之以勤王匡世之略,辭義甚美。

越省書榜題,道衢招求其人,惠乃出見。

越即以為記室參軍,專掌文疏,豫參謀議。

每造書檄,越或驛馬催之,應命立成,皆有辭旨。

何法盛《晉中興書》曰:王丞少而沖淡,弱冠知名。

太尉王衍雅重之,以比南一陽一樂廣。

司空東海王越以為記室參軍,雅相敬重,敕子毗曰:"夫學之所益者淺,體之所安者深,閒一習一 禮度不如式瞻儀形,諷味遺言不如親承音旨。

王參軍人倫之表,汝其師之。

"

又曰:殷浩,字淵源,弱冠與京兆杜乂並有美譽。

善言玄理,論難一精一微,故風一流 清談皆歸之。

征西將軍庾亮引為記室參軍。

又曰:孔寅,字舒元。

中宗命為安東參軍,專掌記室。

時書命殷積,寅每稱職。

沈約《宋書》曰:孔顗署衡一陽一王義季記室,奉箋固辭曰:"記室之局,實惟華要,自非文行秀敏,莫敢居之。

顗學不綜實,性又疏惰,何可以屬知秘記,秉筆文闈。

假吹之尤,方斯非濫。

"

《三國典略》曰:顏晃字克明,琅琊臨沂人也。

少孤貧,有詞彩。

解褐梁邵陵王綸兼記室參軍。

時東宮學士庾信常使於府,王使晃接對,信輕其尚少,曰:"此府兼記室幾人?"晃答曰:"猶少於宮中學士。

"時杜龕為吳興太守,專好勇力,梁元帝患之,乃使晃管其書翰。

仍謂龕曰:"顏晃文學之士,使相毗佐,造次之間,必宜咨稟。

"

《後周書》曰:柳慶領記室,時北雍州獻白鹿,群臣欲草表陳賀。

尚書蘇綽謂慶曰:"近代以來,文章華靡,逮於一江一 左,彌復輕保洛一陽一後進,祖述不已。

相公柄民軌物,君職典文房,宜制此表,以革前弊。

"慶操筆立成,辭兼文質。

綽讀而笑曰::"枳橘猶自可移,況才子也。

"

《隋書》曰:魏澹專一精一好學,博涉經史,善屬文,詞采贍逸。

齊博陵王濟聞其名,引為記室。

《唐書》曰:李巨川,字下已,隴右人。

國初十八學士道玄之後,故相逢吉之侄曾孫。

父循,大中八年登進士第。

巨川乾符應進士,屬天下大亂,流離奔播,切於祿仕,乃以刀筆從諸侯府。

王重榮鎮河中,闢為掌書記。

時車駕在蜀,賊據京師,重榮匡合諸藩,葉力殄寇,軍書奏請,堆案盈幾。

巨川文思敏速,翰動如飛,傳之藩鄰,無不聳動。

重榮收復之功,巨川之助也。

《典略》曰:阮瑀,字元瑜,陳留人。

以才自護,曹洪聞其有才,欲使報答書記。

瑀不肯,榜笞瑀,瑀終不屈。

洪以語曹公,公知其無病,使人呼瑀,瑀終惶怖詣門。

公見之,謂曰:"卿不肯為洪,且為我作之。

"瑀:"諾。

"遂為記室。

《世說》曰:太原孫楚,字子荊,為大司馬石苞記室參軍。

又曰:郗超、王珣,並以俊才為桓一溫一 大司馬所眷,珣為主簿,超為記室參軍。

桓時為荊州,超為人多須,珣形狀短校於時西人為之歌曰:"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

○府參軍

《魏志》曰:張范參丞相軍事,甚見敬重。

太祖征伐,常謂文帝曰:"舉動必咨此人。

"世子執子孫禮。

又曰: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備九錫,以彰殊勳。

密以咨荀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太祖由是心不平。

會征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又曰:曹休,字文烈。

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參洪軍事。

太祖謂休曰:"汝雖參軍,其實師也。

"洪聞此令,恆委事於休。

又曰:於禁屯穎一陰一,樂進屯一陽一翟,張遼屯長社。

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趙儼並參三軍,每事誨諭,遂相親睦。

又曰:太祖征馬超,文帝留守,使程昱參軍事。

田銀、蘇伯等反河間,遣將軍賈信討之。

賊有千餘人請降,議者皆以為如舊法,昱曰:"……誅降之意。

臣以為不可誅也,縱誅之,宜先啟聞。

"眾議曰:軍事有專,無請。

"昱不答。

文帝起入,特引見昱,昱曰:"凡專命者,謂有臨時之急,呼吸之間者耳。

今此賊制在賈信之手,無朝夕之變,故老臣不願將軍行之。

"文帝答曰:"君慮之善。

"即白太祖,太祖果不誅。

太祖還,聞之甚悅,謂昱曰:"君非徒明於軍計也,又善處人父子之間。

"

《晉書》曰:魏舒,字一陽一元,為相國參軍。

府朝碎事,未嘗不見是非,至廢興大事,眾人既下意,然後徐為之,多出眾議,莫不敬從晉王曰:"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

"

又曰:孫楚,字子荊,為佐著作郎,參石苞驃騎軍事。

楚既負其才器,頗侮易苞。

初至,揖曰:"天子命我參卿軍。

"初,參軍不敬府主,楚既輕苞,遂制施敬,自楚始也。

又曰:李涓,字宣伯。

容貌簡素,頹然若不足者;而智度沉邃,言必有中。

高祖為大將軍,涓再參軍,上信重之。

臧榮緒《晉書》曰:庾敳,字子嵩,參太傅軍事。

從子亮,少時見敳在太傅府,僚佐多名士,皆一世秀異。

敳處其中,常自袖手。

《晉中興書》曰:卻超,字景興。

少而卓犖不羈,有曠世之度;倜儻高俊,籠蓋當時。

時人為之語曰:"揚州獨步王文度,盛德絕倫卻景興。

"一交一 游士林,每在勝拔。

又一精一於理義。

大司馬桓一溫一 取為參軍。

一溫一 英氣蓋世,罕有所推,與超相見,常謂不能測也。

又曰:薛兼為軍祭酒,言於中宗曰:"臣邑人張闓,才幹堪任,當今之良器,願垂引納,以綜朝事。

"中宗即召闓為安東參軍。

又曰:郭亞為尚書郎,大將軍王敦以璞有術,取為參軍。

璞畏,不敢辭。

又曰:中宗之為安東,取周訪為參軍,在散輩中未之識也。

府進鎮東,訪隨例為參軍。

時府參軍譙國周訪有罪,當死,誤收訪,訪自列無罪而吏不察。

訪窮蹙,乃身自執使仗奮擊,收捕數十人皆被創披散。

訪得逸走,歸府聞,中宗大驚,怒,不問格鬥之罪。

又曰:蘇峻反,范汪逃遁西歸。

時庾亮、一溫一 嶠治兵潯一陽一,鹹以眾少賊強未敢即路,且信使阻絕,不相知聞。

及汪經過,嶠等訪焉。

汪曰:"賊政令不一,貪暴縱橫,滅亡已兆,雖強易弱。

朝廷倒懸,宜時進討。

"嶠等納之。

是日,護軍、平南二府一交一 命,始解褐,參護軍事。

又曰:阮孚,字遙集,鹹子也。

避亂渡一江一 ,中宗以為安東參軍,蓬髮飲酒,不以王務嬰心。

又曰:鎮南將軍劉弘以陶侃為長吏,謂侃曰:"我昔為羊太傅參軍,羊公見語云:君後當居我身處。

我今相察,亦復然也。

"

沈約《宋書》曰:宗越隨柳元景北伐,領馬幢主,隸柳元怙,有戰功,在景後。

還,補後軍參軍督護隨王。

誕戲之曰:"汝何人,遂得我府四字。

"越答曰:"征伐未死,不憂不得咨議參軍。

"誕大笑。

《宋書》曰:王瞻,字明遠,一字叔鸞。

負氣傲俗,好貶裁人物。

仕宋,為王府參軍。

嘗詣劉彥節,直登榻曰:"君侯是公孫,僕是公子,引滿促膝,惟余二人。

"彥節外跡雖酬之,意甚不悅。

《梁史》曰:沈警,字世明。

惇篤有行,業學通左氏《春秋》,家累千金。

後將軍謝安命為參軍,甚相敬重。

警內足於財,為東南豪士,無進仕意,謝病歸。

安固留不止,乃謂曰:"沈參軍,卿有獨善之志,不亦高乎!"警曰:"使君以道御物,前所以懷德而至,既無用佐時,故遂飲啄之願耳。

"還家,積載以墳索自娛。

《後秦記》云:姚襄遣參軍薛瓚使桓一溫一 ,一溫一 以一胡一 戲瓚,瓚曰:"在北曰狐,居南曰貉,何所問也?"

《後周書》曰:梁昕以三輔望族上謁。

太祖見昕容貌瑰偉,深賞異之。

即授右府長流參軍。

《文章志》云:顧凱之,字長康。

博學有文章,性遲鈍。

為桓一溫一 參軍,甚被親暱。

一溫一 嘗語人云:"凱之體中有癡黠各半,合而論之,只得平平耳。

"

干寶《司徒儀》曰:行參軍之職掌,凡使命及督察覆行之事,彈劾、補遺、獻納、聞見、以達視聽。

《世語》曰:王子猷作桓一溫一 車騎參軍。

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此當相料理。

"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柱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

又曰:郝隆為桓公南蠻參軍。

三月三日作詩,不能者,罰三升。

隆初以不能受罰,既飲,覽筆便作,其一句云:"娵(子瑜反。

)隅躍清池。

"桓問娵隅是何語,答云:"蠻名魚為娵隅。

"桓公曰:"作詩何以為蠻語?"隆答曰:"千里投君,始得為府參軍,那得不作蠻語?"

《魏武選令》曰:今詔書省司隸官鍾校尉,材智決洞,通敏先覺,可上請參軍,以輔闇政。

《俗說》曰:陶夔為王孝伯參軍。

三日曲水集,陶在前行坐,有一參軍督護在坐。

陶於坐作詩,隨得五三句。

後坐參軍督護隨寫取詩,成;陶猶更思補綴。

後坐寫其詩者先呈,陶詩經日方成。

王怪,笑陶參軍,乃複寫人詩;陶愧愕不知所以。

王后知陶非濫,遂彈去寫詩者。

諸葛亮《與參軍掾屬教》曰:任重才輕,固多闕漏。

前參軍董幼宰,每言輒盡,數有諫雲。

雖性鄙薄,不能悉納。

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未有忠於國。

如亮可以少過矣。

《孫綽為功曹參軍駁事箋》曰:綱紀居管轄之任,以糾司外內,駁議彈射,誠無所拘。

然亦所以獻可替否,舉直繩違而已。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