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四十三 ◎職官部四十一:《東觀漢記》曰:一鄧一 騭字昭伯,延平元年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四十三 ◎職官部四十一

太平御覽

卷二百四十三 ◎職官部四十一

○儀同

《東觀漢記》曰:一鄧一 騭字昭伯,延平元年拜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始自騭也。

《蜀志》曰:黃權降,魏文帝善之,景初三年拜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王隱《晉書》曰:太始七年,以鄭袤為司空。

天子臨軒,遣使就第拜授。

袤遣息稱疾,上送印綬,至於十數。

久之見許,以疾就第,拜儀同三司,置舍人官騎,賜床 帳、簟褥、錢五十萬。

又曰:華廙為太子少傅,甚得輔導之義。

河南尹韓壽,賈後之妹夫,欲以女配廙,不許,由是有恨,故不正三司。

疾篤,乃拜儀同三司。

《晉起居注》曰:太始八年詔曰:"衛將軍羊祜,歷文、武,有佐命之勳,其為車騎將軍,開府,如三司之儀。

又曰:元年詔曰:"中書監光祿大夫張華,歷世腹心,情所憑賴,故疇其勳績,使儀同三司而虛沖挹損,難違高尚。

其以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本職如故。

又給親信滿百人。

又曰:元康元年詔曰:"光祿大夫王戎、光祿大夫裴楷,開府辟召,儀同三司。

《晉中興書》曰:郗愔,鹹安元年拜都督浙一江一 東五都諸軍事,進位鎮軍,開府儀同三司,辭不受。

又曰:蔡謨免,皇太后詔以謨為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遣謁者孟洪就加冊命。

謨上疏陳謝,遂以疾篤不朝。

賜幾杖,門施行馬。

《齊書》曰:徐孝嗣加開府儀同三司。

孝嗣聞有詔,斂容謂左右曰:"吾德慚古人,位登袞職,將何以堪之?明君可以理奪,必當死請。

若不獲命,正當角巾丘園,待罪家巷耳。

"故讓不受。

《齊職儀》曰:開府儀同三司,置舍人官騎。

建初三年,馬防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魏以黃權為車騎開府,此後甚眾,將軍開府,依大司馬,朱服;光祿大夫開府,依司徒,皂服。

《北史》曰:裴文舉,武成二年就加使持節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蜀土沃饒,商販百倍,或有勸文舉規利。

文舉答之曰:"利之為貴,莫若安身,身安道隆,非貨之謂。

是以不為,非惡財也。

"

《後周書》曰:李賢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太祖之奉魏太子西巡也,至原州遂幸賢第,讓齒而坐,行鄉飲酒禮焉。

其後太祖又至原州,令賢乘輅備儀服,以諸侯會遇禮相見。

然後幸賢第,歡宴終日,凡是親族,頒賜有差。

《陳書》:章昭達以平留異功授鎮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初,文帝嘗夢昭達升台鉉,及旦,以夢告之。

至是侍宴,酒酣,顧昭達曰:"卿憶夢不?何以償夢?"昭達對曰:"當效犬馬之用,以盡臣節,自餘無以奉償。

"

《隋書》曰:何稠安集嶺南,有欽州刺史寧猛力帥眾迎軍。

初,猛力掘山洞,欲圖為逆,至是惶懼,請身入朝。

稠以其疾篤,因示無猜貳,遂放還州,與之約曰:"八九月間,可詣師京相見。

"稠還奏狀,上意不懌。

其年十月,猛力卒。

上謂稠曰:"汝前不將猛力來,今竟死矣。

"稠曰:"猛力共臣為約,假令身死,當遣子入侍。

越人性直,其子必來。

"初,猛力臨終,誡其子長真曰:"我與天使為約,不可失信於國士。

汝葬我訖,即宜上路。

"長真如言入朝,上大悅,曰:"何稠著信蠻夷,乃至於此。

"以勳授開府。

齊王儉《拜儀同三司章》曰:臣聞日中則昃,盈虛之定分;器滿必傾,往覆之常理。

遂乃班同袞章,燮和台曜,外參論道,內總百司,物議惟塵,自識非據。

梁庾肩吾《為武陵王拜儀同章》曰:臣宅慶紫霄,聯休皇極,地均西月。

既無跡而成高仕,若乘風故不行而自遠。

今者四郊無壘,天下同文。

都尉春田,猶居塞外;單于冬獵,不入漁一陽一。

臣坐牧三邊,非勞七戰,豈能屯兵大夏,封萬里之侯;飛箭聊城,受千金之壽?論其才望,有懼茂弘;先佩印綬,常羞叔度。

隋一江一 總太保蕭公《謝儀同三司表》曰:阪泉野戰,曾無汗馬之勞;代邸運籌,又闕前驅之勇。

薄伐專征,早游邊外。

執玉奉酎,又虧朝則。

王人降止,朝冊遠臨。

奉述敕書,曲停表奏。

滄波阻敻,既杜敬仲之辭;關路攸長,致絕趙衰之讓。

心馳紫路,登文石而莫由;目送白雲,拜承明之未果。

○特進

《東觀漢記》曰:一鄧一 禹右將軍官罷,以特進奉朝請。

《漢雜事》曰:諸侯公德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位特進在三公上,無秩。

《後漢書》曰:梁商以女立為皇后,妹為貴人,加商位特進,更增國土,賜安車駟馬。

謝承《後漢書》曰:趙典道懿,尊為國師,位特進,七為列卿,寢布被,瓦器食也。

《晉書·百官表》曰:特進,官品第二。

漢制,皇后之父率為此官。

傅鹹奏曰:公,品第一,執珪坐侍臣之上;特進,品第二,執皮帛坐侍臣之下,今啟特進宜執璧繼公。

沈約《宋書》曰:特進。

魏世驃騎將軍劉放、衛將軍孫資等遜位,以侯就第,並位特進。

其諸官加特進者,從本官供給。

特進但為班位而已,不別有吏、卒、車、服也。

《齊職儀》曰:特進,以功德特進見之。

《後魏書》曰:刁雍拜特進。

皇興中,雍與隴西王源賀及中書監高允等,並以耆年特見優禮,錫雍幾杖、劍履上殿,日致珍羞焉。

《北史》曰:穆紹加特進。

時侍中元順與紹同官,順嘗因醉入寢所,紹擁被而起,正色讓順曰:"老身二十年侍中,與卿先君亟連職事,縱卿後進,何置相排突也。

"遂謝事還家,詔諭乃起。

《唐書·官品志》曰:特進、左右光祿、金紫、銀青等光祿大夫。

用人俱以舊德,就閒者居之。

○總敘大夫

《白虎通》曰:大夫,為言大扶進人也。

《毛詩·衛·碩人》曰: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大夫未退,君聽朝於路寢,夫人聽內事於正寢。

大夫退,然後罷也。

箋云:莊姜始來,時衛諸大夫朝夕者皆早退,無使我君之勞倦,以君夫人新為配偶,宜親親之也。

)

《毛詩·雨無正》:大夫離居,莫知我勩。

(則,勞也。

箋云:正,長也。

官長之大夫。

厲王流於彘而皆散處,無復知我民之見疲勞也。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諸侯,莫肯朝夕。

(箋云:王流在外,三公及諸侯隨而行者,皆無君臣之禮,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

)

《周禮·秋官下》:朝大夫掌邦家之國治。

(邦家,王子弟公聊及大夫之采地也。

)凡邦家之治於國者,必因其朝大夫,然後聽之。

《禮記·曲禮上》曰: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謝,去也。

君貪其德而留之。

)則必賜之幾杖。

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

自稱曰:"老夫",於其國則稱名。

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他國問其老者,必以制度告之。

)

○金紫光祿大夫

干寶《晉書》曰:尚書僕謝李胤母喪,拜金紫光祿大夫,給吏卒,門施行馬。

《三國典略》曰:房謨本姓屋氏高。

渤海王入洛,授金紫光祿大夫。

累賜一奴一婢,率多放免。

王后賜生口,黥面為"房"字而付之。

○光祿大夫

《漢書·百官表》曰:光祿勳屬官有大夫,掌議論。

《漢書》曰:谷永既為大將軍王鳳擢為光祿大夫。

永奏書謝鳳曰:"永,斗筲之材,質薄學朽,無一日之雅,左右之方,將軍悅其狂言,擢之皂衣之吏,廁之爭臣之末。

"

又曰:金日磾為光祿大夫,親近未嘗有過,上信愛之。

又曰:貢禹上書云:"貧老,家資不滿萬錢,拜光祿大夫,賜益多,家益富。

伏自念無報厚德,日夜慚愧。

"

又曰:杜陵王仲翁,霍光以為光祿大夫。

仲翁出入,蒼頭廬兒傳呼,甚尊一寵一 。

又曰:蔡義上書曰:"臣山東草萊之人,行能無所比,容貌不及眾,然而不棄人倫者,以聞道於先師。

願賜清閒之宴,得舒一精一思於前。

"上即見,說《詩》,甚悅,擢為光祿大夫。

"

《東觀漢記》曰:張堪字子孝,為光祿大夫。

數諫。

堪常乘白馬,光武每有異政,輒曰:"白馬生且復諫矣。

"

又曰:樊宏字靡卿,為光祿大夫。

為人謙素畏慎,每朝會,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時至乃起。

帝聞之,敕臨朝乃告,勿令豫到。

《後漢書》曰:一鄧一 太后從樊准議,悉以公田賦與貧人,即擢准與議郎呂倉並守光祿大夫。

准使冀州,倉使兗州。

准到部開倉廩食,(稟給。

)慰安生業,流人鹹得蘇息。

又曰:魏文帝受禪,欲以楊彪為太尉,先遣使示旨,彪辭曰:"彪備漢三公,遭代傾亂,不能有所補益,耄年被病,豈可讚惟新之朝。

"遂固辭。

乃授光祿大夫,賜幾杖、衣袍。

因朝會引見,令彪著布單衣、鹿皮冠而入,待以賓客之禮。

華嶠《後漢書》曰:一鄧一 彪遭後母憂,毀瘠過禮,因疾乞身,以光祿大夫行服。

《漢書解詁》曰:武帝以中大夫為光祿大夫,與博士俱以儒雅之眩異官通職,《周官》所謂官聯者也。

一溫一 故知新,率由舊章,皆能明古今、辨章舊聞者也。

《漢書·百官表》注曰:光祿大夫,古官也。

銀章、青綬。

《漢官儀》曰: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

掌議論,屬光祿勳,門外特施行馬,以旌別之。

《魏志》曰:常林字伯槐,河內一溫一 人也。

時論林節操清峻,欲致之公輔,而林遂稱疾篤,拜光祿大夫。

又曰:黃初四年,詔給光祿大夫楊彪吏卒,門施行馬。

《吳志》曰:八月,遣光祿大夫周奕、石偉巡行風俗,察將吏清濁、民所疾苦,為黜陟之詔。

王隱《晉書》曰:劉毅字仲雄,年七十告老,以光祿大夫致仕,門施行馬,賜錢百三十萬。

《晉書》曰:王覽為宗正卿致仕,詔遣殿中醫療疾給藥,後轉光祿大夫,門施行馬。

又曰:鄭褒,魏景元初,疾病失明,屢乞骸骨,不許,拜光祿大夫。

又曰:華表字偉容,歆子也。

太始中為太中大夫,祿賜與聊同,門施行馬。

《晉一陽一秋》曰:李喜乞老,以為光祿大夫,門施行馬。

《晉中興書》曰:王蘊字叔仁修。

烈宗將納後,訪於公卿,僕射謝安曰:"王蘊地望,可與國婚。

"定後既立,征拜金紫光祿大夫。

又曰:祖納字士言。

少持操行,能言名理,遷右光祿大夫。

又曰:荀組字太章,穎川人也。

弱冠,太尉王夷甫見而稱之,為光祿大夫。

又曰:荀松字景猷,組族子也。

弱冠,太原王濟甚相器重,拜右光祿大夫。

又曰:賀循字彥士,會稽人也。

節操尚厲,童齔不群;言行舉動,必以禮讓。

行有餘力則一精一書學。

由是博覽群書,尤明《三禮》,為一江一 表儒宗,拜右光祿大夫。

又曰:顧和字君季,榮族子也。

和二歲失父,總角便有清操,弱冠知名。

族父榮雅器之曰:"此吾家千里駒也。

興吾宗者,必此子矣。

"康帝即位,為尚書僕射,更拜銀青光祿大夫,又遷左光祿大夫。

《晉諸公贊》:衛尉傅祗以風疾遜位,加光祿大夫,門施行馬。

《齊書》云:周盤龍,世祖講武,令盤龍領軍校尉,騁槊,後以疾為光祿大夫。

《後魏書》曰:李茂字中宗,為光祿大夫。

茂性謙慎,以弟仲一寵一 盛,懼於盈滿,遂托以老疾固請遜位,高祖從之,聽食大夫祿,還私第。

《汝南先賢傳》曰:郭憲為光祿大夫。

上欲到三輔,憲諫曰:"天下初定,車駕未可以巡。

"上遂行,憲當車,拔佩刀以斷車靷。

上不止,到弘農,兵起穎川,上曰:"恨不用光祿之言。

"於是乃還。

《樊英別傳》曰:詔書告南一陽一太守、五官中郎將樊英委榮辭祿,不降其節,志不可奪。

今以英為光祿,賜還家,在所縣給穀千斛,常以八月存高年,給羊一頭,酒三斛。

《荀氏家傳》曰:闓字道明,性清淨,善談論,遷光祿大夫。

以君面似一胡一 ,明帝謂為神明一胡一 子。

○太中大夫

韋昭《辨釋名》曰:太中大夫,大夫之中最高大也。

《漢書》曰:陸賈,楚人也。

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又以口辨居左右,常使諸侯。

中國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賈賜佗印,為南越王。

賈說佗,令稱臣,奉漢約。

歸報,高帝大悅,拜賈為太中大夫。

又曰: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

拜太中大夫,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上常用之。

《東觀漢記》曰:來歙字君叔,南一陽一新野人也。

歙有大志,慷慨,治《春秋左氏》。

東詣洛一陽一,見上,大喜曰:"君叔獨勞苦。

"即解被襜襦以衣歙,拜太中大夫。

《後漢書》:征郭伋為太中大夫,賜宅一區,及帷帳錢穀以充其家。

伋輒散與宗親九族,無所遺餘。

司馬彪《續漢書》曰:張湛拜太中大夫。

病居東門候捨,故時人號之為中東門君。

上數存問、賞賜。

《魏志》曰: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也。

年十六喪父,中表愍其孤貧,鹹共贈賻,悉辭不受。

長八尺,美鬚眉。

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相友。

黃初四年,詔公卿舉獨行君子,司徒華歆薦寧,文帝以寧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

又曰:韓暨字公至。

明帝詔曰:"太中大夫暨,澡身浴德,志節高潔,年逾七十,守道彌固,可謂純篤老而益劭者也,其以暨為司徒。

"

《吳志》曰:裴玄字彥黃,下邳人也。

少有學行,官至太中太夫。

《梁書》曰:顧憲之字士思。

風疾求還,吳天監二年,授太中大夫。

雖累年宰郡,資無擔石,及歸環堵,不免饑寒。

○中大夫

《漢書》曰:晁錯對策,書百餘人,惟錯為高最,乃遷為中大夫。

又曰:倪寬以侍御史見上,語經學,從問《尚書》一篇,擢為中大夫。

○中散大夫

《東觀漢記》曰:牟長字君高。

少篤學,治《歐一陽一尚書》,諸生著錄,前後萬人。

建武十四年,征為中散大夫。

《後漢書》曰:魯丕字叔陵,遷中散大夫。

時賈逵薦丕,道藝深明,宜見任因和帝朝會,召見諸儒,丕與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事,帝善丕說,置朝,特賜冠幘、履、襪、衣一襲。

《續漢書》曰:譙玄字君黃,能說《春秋》,遷中散大夫。

○柱國

《北史》曰:李敏,美姿容,善騎射。

開皇初,周宣後樂平公主有女娥英,妙擇婚對,敕貴公子弟集弘聖宮者,日以百數。

公主選取敏,禮儀如尚帝女。

後將侍宴,公主謂敏曰:"我以天下與至尊惟一女夫,當為汝求柱國,若授餘官慎無謝。

"及進見,上親御琵琶,敏舞,大悅,謂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上謂敏可授儀同,敏不答。

上曰:"不滿爾意耶?"令授開府,又不謝。

上曰:"公主有大功於我,今授卿柱國。

"敏乃拜,蹈舞。

遂於坐發詔授柱國。

《五代史》:後唐天成三年五月詔曰:"開府儀同三司,階之極;太師,官之極;封王,爵之極;上柱國,勳之極。

近代已來,文臣官階稍高便授柱國,歲月未深便轉上柱國,武資不計何人,初官便授上柱國。

官爵非無次第,階勳備有等差,宜自此時重修舊制。

今後凡是加勳,先自武騎尉經十二轉,乃授上柱國。

永作成規,不令逾越。

"雖有是命,竟不革前例。

○奉朝請

《漢書》曰:王陵為太傅,杜門謝疾,竟不朝請。

《續漢書》曰:前漢列侯,奉朝請在長安,位次三公。

漢武時,宣帝為皇曾孫,令奉朝請。

《東觀漢記》曰:建武中,一鄧一 禹失司徒,特進奉朝請。

《漢官解詁》曰:三輔職如郡守,獨奉朝請。

成帝丞相張禹遜位,特進奉朝請。

又以關內侯蕭望之奉朝請。

奉朝請之號則非為官。

如淳曰:"諸侯春朝天子曰朝,秋曰請。

雖國戚及勳門子弟為之,但預朝請會而已。

"

《晉起居注》曰:孝武寧康三年,詔隴西王世子越、駙馬都尉楊邈並可奉朝請,侍從左右,與太子游處。

沈約《宋書》曰:奉朝請,無員外,本不為官。

漢東京罷省三公,外戚、宗室,多奉朝請。

奉朝請者,奉會朝請召而已。

又曰:王敬弘子恢之被召為秘書郎,敬弘求為奉朝請,與恢之書曰:"秘書有限,故有競。

朝請無限,故無競。

吾欲使汝處於不競之地。

"太祖嘉而許之。

《北齊書》曰:祖鴻勳為州主簿,僕射臨淮王彧表薦鴻勳有文學,宜試以一官,敕除奉朝請。

人謂之曰:"臨淮舉卿,便以得調,竟不相謝,恐非其宜。

"鴻勳曰:"為國舉才,臨淮之務,祖鴻勳何事從而謝之?"彧聞而喜曰:"吾得其人矣。

"

《後魏書》曰:崔光韶事親以孝聞,初除奉朝請。

光韶與弟光伯雙生,操業相侔,特相友愛。

遂經吏部尚書李沖,讓官於光伯,辭色懇至。

沖為奏聞,高祖嘉而許之。

又曰:裴詢字敬叔。

美儀貌,多藝能,音律博奕,鹹所開解。

起家奉朝請。

又曰:梁景伯生於桑乾,少喪父,以孝聞。

家貧,傭書自給,養母甚謹。

尚書盧淵稱之於李沖,沖時典選,拔為奉朝請。

○致仕官

《晉書》曰:王祥致仕,詔賜幾杖、床 帳、簟蓐,以舍人六人為睢陵公舍人。

又曰:鄭沖致仕,詔賜安車、駟馬、床 帳、簟蓐。

《五代史》曰:鄭韜以戶部尚書致仕,自襁褓迨於懸車,事真偽十一君,凡七十載,所任無官謗,無私過,三持使節,不辱君命。

士無賢不肖皆恭已接納。

晚年背傴,時人鹹曰鄭傴不迂。

平生一交一 友之中無隙怨,親族之間無愛僧,恬和自如,性尚閒簡。

及致政歸洛,甚愜終焉之旨。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