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九 ◎人事部十:《釋名》曰:頸,逕也,逕鋌而長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九 ◎人事部十

太平御覽

卷三百六十九 ◎人事部十

○頸項

《釋名》曰:頸,逕也,逕鋌而長也。

《說文》曰:頸,頭莖也。

脰,項也。

《河圖》曰:黑帝修頸。

《毛詩·碩人》曰:領如蝤蠐。

(領,頸也。

)

《禮斗威儀》曰:君乘木而王,其民長頸。

(宋均曰:以青龍也。

)

《春秋玄命苞》曰:北方至寒,其人形短頸。

(短頸畏寒。

)

《傳》曰:晉伐齊,齊侯御諸平一陰一。

晉州綽射殖綽,中肩,兩矢夾脰。

(脰,頸也。

)

《史記》曰:范蠡遺大夫種書曰:"越王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

又曰:沛公軍至灞上,秦王子嬰以組繫頸,降軹道傍。

《漢書》曰:張耳、陳餘相與為刎頸之一交一 。

(刎頸之一交一 者,言托契深重,雖斷頸絕頭無所顧也。

)

又曰:周昌嘗燕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

高帝逐得,騎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主也。

"

又曰:田蚡取燕王女為夫人,太后詔列侯宗室皆往賀。

灌夫行酒,至臨汝侯灌賢,賢方與程不識耳語,夫無所發怒,乃罵賢。

坐乃起更衣,稍稍去。

竇嬰去,因戲(音麾,招麾之令出也。

)夫。

夫出,蚡遂怒曰:"此吾驕灌夫罪也。

"乃令騎留夫,夫不得出。

籍福起為謝,按夫項令謝,夫愈怒,不肯順。

蚡乃戲(亦音麾)騎令縛夫置傅捨。

《後漢書》曰:董宣既格殺明一陽一公主家蒼頭,帝使宣謝公主,宣不伏,上使人按其項於地,宣不肯起,因號為"強項侯。

"

《東觀漢記》曰:班超字仲升,常行遇見相工,工謂超曰:"燕頷虎頭,飛而食肉,此萬里封侯相。

"

《魏書》曰:文帝既立為嗣,喜,因抱辛毗頸曰:"辛君知吾喜不?"

《魏志》曰:毌丘儉使王傾至海上,海上人云:"得一破船,有生人,項有面,與語不曉,不食而死。

"

《蜀志》曰: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賊,因有功,除安喜尉。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五葬切。

)棄官亡命。

王隱《晉書》曰:杜預初伐吳,吳人知預病癭,每見大樹似癭者,輒以刀斬破白,題曰"杜預頸"。

《唐書》曰:屈突通或說歸降義軍,通泣曰:"吾蒙國重恩,歷事兩主,受人厚祿,安可逃難,惟死而已。

"自摩其頸曰:"要當為國家受人一刀耳。

"

《家語》曰:孔子,其頸似皋陶。

《孔叢子》曰:子高游趙還魯,平原君客鄒文、李節與子高別,文、節流涕一交一 頸,子高撫手而已。

《一屍一子》曰:禹長頸鳥喙。

《扶南傳》曰:毗塞國王,身長一丈二尺,頸長三尺,自古不死,莫知其年,知未然事,號為"長頸王"。

繁欽《三一胡一 賦》曰:罽賓之一胡一 ,面象炙蝟頂,須如持囊。

○肩

《釋名》曰:肩,堅也。

《說文》曰:肩,髆也。

《春秋玄命苞》曰:文王龍顏阜肩。

《左傳·昭二十年》曰:衛公孟縶狎齊豹。

初,齊鼻見宗魯於公孟(薦達也。

)為參乘焉。

將作亂,而謂之曰:"公孟之不若子,所知也。

勿與乘,吾將殺之。

"對曰:"吾由子事公孟,今聞難而逃,是僣子也。

(使子言不信。

)子行事乎,吾將死之。

"公孟有事於蓋獲之門外,宗魯參乘,齊氏用戈擊公孟,宗魯以背蔽之,斷肱,以中公孟之肩,皆殺之。

又《昭二十六年》:成大夫公孫朝告於齊曰:"孟氏,魯之敝室也。

(敝,壞也。

)用成已甚,弗能忍也,請息肩於齊。

"齊師圍成。

又《定上》曰:楚子涉雎,(七余切。

)濟一江一 ,入於雲中(雲夢澤也。

)王寢,盜攻之,以戈擊王。

王孫由於以背受之,中肩。

《爾雅》曰: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

(此即半體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腳,亦由魚鳥之相捨也。

)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錄》曰:初,太式殿既成,圖畫自古賢聖忠臣烈士,是月皆變為一胡一 狀。

旬餘,頭悉入肩中,惟冠忦(音介。

)彷彿微出,石虎大惡之。

《國語》曰:叔魚鳶肩,其母曰:"是必為賄死。

"

《莊子》曰:支離疏肩高於頂。

又曰:盧敖見若士,深目鳶肩。

《淮南子》曰:東方之人鳶肩,北方人一大肩。

《梁冀別傳》曰:冀鳶肩,文傅曰:"趙壹肩高二尺,高自抗竦,為鄉一黨一 所擯。

"

車頻《秦書》曰:苻堅生,肩背有赤色隱起,狀如篆文。

《洛神賦》曰:肩若削成。

○胛

《釋名》曰:胛,闔也。

與胸脅背相會闔。

《說文》曰:髆,肩胛也。

《春秋玄命苞》曰:胛之為言,附著也。

如龍蟠虎伏,合附著也。

《吳越春秋》曰:專諸刺王僚,貫胛達背。

○臂

《釋名》曰:臂,裨也,在傍曰裨也。

《左傳·莊公》:初,公築台臨一黨一 氏,見孟任,從之。

閟,而以夫人言,許之。

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又《襄公》:公孫丁射尹公佗貫臂。

《春秋玄命苞》曰:湯臂四肘,是謂神剛。

象月推移,以綏四方。

《史記》曰:吳起東出衛郭門,與其母決,嚙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門。

"果如其言。

《漢書》曰:李廣,隴西人,猿臂,善騎射。

又曰:陳湯擊郅支時,中寒病,臂不屈伸。

湯入,有詔無拜。

又《王莽傳》曰:甄豐子尋,作苻命而誅。

尋手理有"天子"字,莽解其臂入視,曰:"此一太子也,或曰一六子也。

"明尋子父當戮死也。

又曰:劉歆上議曰:"武帝立五屬國,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一奴一左臂;西伐大宛,結烏孫,以裂匈一奴一右臂。

"

《續漢書》曰:單超,河南人。

梁冀振動天下。

延熹二年,皇后崩,帝呼單超等入謀誅冀,乃更召徐璜具瑗等五人,遂定其議。

帝嚙超臂出血,以為盟,冀及宗親一黨一 與悉誅之。

《後漢書》曰:楊璇平蒼梧桂一陽一猾賊,荊州刺史趙凱,誣奏璇實非身破賊,而妄有其功。

遂檻車徵璇。

防禁嚴密,無由自訟,乃嚙臂出血,書衣為章,具陳破賊形勢,以付子弟詣闕通之。

詔原璇,更拜議郎,凱受誣人之罪。

《魏志》曰:太祖所乘馬,名絕影,流矢所中,並中太祖右臂。

《吳志》曰:太史慈字子義,東來人也。

長七尺,美鬚髯,猿臂善射。

《蜀志》曰:先主長七尺五寸,自顧見耳,垂臂下膝。

又曰:關雲為流矢所中,貫在右臂,一陰一雨常痛,伸臂與醫,刮骨去毒,血流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晉書》曰:都官從事濟南劉享嘗奏何曾綺麗華飾,瑩牛蹄角。

後曾辟享為掾,因小事杖享破臂。

《晉中興書》曰:一交一 州刺史王諒為州人梁碩所圍,城陷。

碩逼奪諒節,諒不與,碩遂斷諒右臂,諒正色曰:"死不畏,臂斷何有哉?"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錄》曰:石勒引李一陽一歡酣,宣一陽一臂笑視之曰:"卿雖老,臂中由有力,頗復與人斗不?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

"

《後秦記》曰:姚襄垂臂過膝。

《三國典略》曰:陸法和進於巴陵,見王僧辯謂之曰:"貧道已卻侯景一臂,更何能為,檀越宜即逐取侯景。

"

《三國典略》曰:高歡營主尉景欲執爾朱兆,歡嚙臂止之。

《唐書》曰:高宗幸東都,太子於京師監國,因留薛玄超以侍太子。

臨行,謂玄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關西之事,悉以委卿。

"

《列子》曰:甘蠅,古之善射者。

飛衛學射於甘蠅。

紀昌學射于飛衛,盡飛之術,計天下之敵己者,一人而已,乃謀殺飛衛。

相遇於野,二人一交一 射,矢鋒觸而墜於地,飛衛矢先窮,紀昌惟一。

既發,飛衛以棘刺之端扞之而無饞攏於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於途,請為父子。

克臂以誓,不得告術於人也。

《莊子》曰:仲尼謂顏淵曰:"吾終身與汝一交一 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又曰: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吻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雞炙。

又曰:韓、魏相爭侵地,子華子見昭僖侯,昭僖有憂色。

子華子曰:"今使天下書銘於君之前,曰:左手攫之則右手廢,右手攫之則左手廢。

然而攫之必有天下。

君攫之乎?"僖侯曰:"寡人不攫也。

"子華子曰:"自是觀之,兩臂重於天下也,身又重兩臂,韓之輕於天下遠矣。

"

《燕丹子》曰:荊軻拾瓦投蛙,太子令人奏奉盤金,軻用竭復進。

軻曰:"非為太子愛金也,但臂痛耳。

"

《淮南子》曰:羿右臂長而善射。

《新序》曰:崔杼殺莊公。

申蒯漁於海,將入死之。

門者以告,崔杼令勿內。

蒯曰:"汝疑我乎?"乃斷其左臂以與門者以示。

杼陳八列,令其入,蒯拔劍呼天而鬥,殺七列,不及崔杼一列而死。

《白虎通》曰:湯臂二肘,是謂抑翼。

攘去不義,萬民蕃息。

《瑣語》曰:晉師曠晝侍平公,鼓瑟,輟而笑曰:"齊君與嬖人戲,墜床 傷臂。

"公書記之,使問齊侯,果如其言。

《山海經》曰:長臂國人,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

又曰:奇肱之國,其人惟有一臂。

劉欣期《一交一 州記》曰:儋耳之東,人臂一骨。

《外國事》曰:大拳國人,猿臂長脅。

《西京雜記》曰:宣帝被收,系郡邸獄,臂上猶帶史良娣合綏宛轉,繩系寶鏡一枚。

《幽明錄》曰:有人相羊叔子父墓有帝王之氣,叔子於是乃自掘斷墓。

後相者又云:"此墓由當出折臂三公。

"叔子工騎乘,及為襄一陽一縣督,盤馬落地,遂折臂。

《論衡》曰:書傅稱曾子孝,與母同氣。

曾子出薪於野,客至而欲去,曾子母以右手扼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馳至,此虛也。

臂痛,曾子臂亦痛;母死,曾子亦死乎?

《俗說》曰:釋道安生,便左臂上一肉,廣一寸許,著臂如釧,將可上下,時人謂之印手菩薩。

《楚辭》曰:九折臂而成醫。

○腕

《釋名》曰:腕者,言宛屈也。

《左傳·定下》曰:晉師將盟衛侯於鄟澤。

(鄟,音專。

)趙簡子曰:"群臣誰敢盟衛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

"將歃,涉佗捘衛侯之手,及腕,衛侯怒。

○腋

《釋名》曰:腋,繹也,言可張翕尋繹也。

《說文》曰:胳,略下也。

胠,腋下也。

(胳,音各。

胠,香劫反,又去魚二切。

)

《漢書·五行志》曰:高後八年三月,祓霸上,還過軹道,見物如蒼狗,戟高後腋,忽不見。

卜之,趙王如意為崇。

遂病腋下而崩。

《東觀漢記》曰:一江一 革為五官中郎將,將朝會,詔使虎賁迎送扶腋,一寵一 遇甚厚。

孔融上書曰:先帝褒厚老臣,懼其殞越,是故扶接,助其氣力,三公刺腋。

近為憂之,非警戒也,雲備大臣,非其類也。

《神仙傳》曰:老子母感大流星而娠,懷之七十歲乃生,剖母左腋而出。

○肘

《釋名》曰:肘,注也,可隱注也。

《傳》曰:師陣於鞍,卻克傷於矢,曰:"余病矣。

"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

余折以御,左一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

"

又曰:欒盈之亂,范鞅遇欒樂,曰:"樂免之,死將訟汝於天。

"樂射之,不中。

又注,則乘槐本而覆。

或以戟鉤之,斷肘而死。

《春秋後語》曰:知伯率韓、魏之兵以伐趙襄子於晉一陽一,決晉水以灌晉一陽一之城,不沒者三板。

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參乘。

知伯曰:"吾不知水之可以亡人國,乃今知之。

然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一陽一。

"魏桓子肘韓康子,韓康子履桓子之足,接於車上。

而知伯地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

謝承《後漢書》曰:羊續為南一陽一太守,志在矯俗,裳不下膝,彈琴出肘。

段龜龍《涼州記》曰:呂光左肘生肉櫻及征西域,印內隱起文字曰"巨霸"也。

《莊子》曰:子貢往見原憲,憲杖策而應,正衿肘見。

又曰:支離叔與滑介叔觀於冥伯之丘,崑崙之墟,黃帝之所休。

俄而,柳生於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

支離叔曰:"子惡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惡?生者,假借也。

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

死生為晝夜。

且吾與子觀化,化及我,何惡哉?"

《呂氏春秋》曰:密子賤治單父,恐魯君聽讒,令己不得行術。

將行,請迎史二人俱至單父,使其書。

將書,密子掣其肘,書不善則怒。

史患之,請歸,報魯君。

魯君太息曰:"密子以此諫寡人。

自今以去,單父非寡人有。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