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王朝叛臣(5):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圍攻齊國臨菑,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王朝叛臣(5)

史記新讀

王朝叛臣(5)

叛亂平定

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圍攻齊國臨菑,三個月都不能攻下。

漢軍到來,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各自率領軍隊撤回。

膠西王自知大勢已去,就向他的母親王太后謝罪。

膠西王的太子劉德說:「漢軍遠道而來,我看他們已經很疲弊了,可以趁機襲擊他們。

進攻不能取勝,再逃入大海也不算晚啊。」

膠西王說:「我的士兵已經潰散,根本不聽話了,我指揮不動他們了。」

就沒有聽從太子的話。

當朝的將軍弓高侯頹當寫信給膠西王說:「我奉詔書前來討伐叛亂,投降的赦免罪過,恢復原來的爵位封土;不投降的就誅滅他們。

大王何去何從,我等待答覆,採取相應行動。」

膠西王只得到漢軍營壘前,赤膊叩頭請求說:「我劉卬違犯王法,驚擾百姓,才使將軍辛苦地遠道而來,請把我碎一屍一萬段吧。」

弓高侯說:「大王被戰事所苦,我希望知道大王發兵的原因。」

膠西王叩頭回答說:「晁錯是皇帝當政的大臣,他改變高祖皇帝的法令,侵奪諸侯的土地。

我們認為這是不道義的,擔心他會敗亂天下,所以七國發兵,想要誅殺晁錯。

現在聽說晁錯已被殺死,我們就收兵而歸。」

弓高侯說:「大王如果認為晁錯不好,為什麼不報告天子,讓天子處理呢?沒有得到皇帝的詔書虎符,擅自發兵攻打遵守王法的正義侯國。

由此看來,你們的本意並非要殺晁錯啊。」

就拿出詔書給他宣讀,然後說:「大王自己考慮應該怎麼辦吧!」膠西王說:「像我這樣的人死有餘辜。」

就自一殺了。

太后、太子也都跟著死去。

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先後自一殺,封國被廢除,收歸漢朝。

最後,酈寄圍攻十個月的趙都也終於攻克,趙王自一殺。

濟北王因被劫持的緣故,才得以未被誅殺,但被徙封為菑川王,以示懲罰。

至此七國之亂平定了。

牢獄中的皇子

淮南厲王劉長,是漢高祖的小兒子,他母親是過去趙王張敖的嬪妃。

漢高祖曾臨幸趙國,趙王就把淮南王的母親獻給了他。

她受到皇上一寵一幸,懷有身孕。

從此趙王張敖不敢讓她住在宮內,為她另建外宮居住。

一年後,趙相貫高等人在柏人縣,謀弒高祖的事情被朝廷發覺,趙王也一併被捕獲罪,他的母親、兄弟和妃嬪悉遭拘捕,關在河內郡官府。

淮南王的母親在囚禁中對獄吏說:「我受到皇上一寵一幸,已有身孕,請您告知皇上,照顧一下我腹中的孩兒。」

獄吏如實稟報,皇上的女人多得是,怎麼會記得這個只一晚的女人,而且他正因趙王的事氣惱,根本沒有理會淮南王母親的申訴。

淮南王母親的弟弟趙兼拜託辟一陽一侯審食其告知呂後,呂後出於妒嫉,不肯向皇上進言求情,辟一陽一侯便不再盡力相勸。

淮南王母親生下淮南王后,怨恨而死。

獄吏抱著淮南王送到高祖面前,高祖這才後悔莫及,下令呂後收養他,並在真定縣安葬了淮南王的母親。

等淮南王黥布謀反後,漢高祖立兒子劉長為淮南王,讓他掌管昔日黥布領屬的四郡封地。

皇上親自率軍出征,剿滅了黥布,讓淮南王即位。

驕橫的淮南王

漢高祖劉邦去世後留下的兒子分別為:齊王劉肥、惠帝劉盈、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恆、梁王劉恢、淮一陽一王劉友、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

代王劉恆,即漢文帝,其母薄氏的以退為進策略成功,母子受封於代國免遭迫害,而淮南王自幼喪母,一直依附呂後長大,因此孝惠帝和呂後當政時期他也有倖免遭政治禍患。

而他們其他的的兄弟都被呂後整死了。

他心中一直怨恨辟一陽一侯當年不肯極力解救自己的母親,導致她冤死獄中,但是辟一陽一侯與呂後的關係非比尋常,所以一直不敢發作。

孝文帝即位後,淮南王自視與皇上關係最親,驕橫不遜,一再違法亂紀。

皇上念及手足之情,時常寬容赦免他的罪過。

公元前177年,淮南王自封國入朝,態度甚為傲慢。

他跟隨皇上到御苑打獵,和皇上同乘一輛車駕,還常常違制稱呼皇上為「大哥」。

淮南王智勇雙全,能奮力舉起重鼎。

他前往辟一陽一侯府上求見。

辟一陽一侯出來見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鐵椎捶擊辟一陽一侯,又命隨從魏敬殺死了他。

事後淮南王飛奔至宮中,向皇上袒身謝罪道:「我母親本不該因趙國謀反事獲罪,那時辟一陽一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呂後的幫助,但他不力爭,這是第一樁罪;趙王如意母子無罪,呂後蓄意殺害他們,而辟一陽一侯不盡力勸阻,這是第二樁罪;呂後封呂家親戚為王,意欲危奪劉氏天下,辟一陽一侯不挺身抗爭,這是第三樁罪。

我為天下人殺死危害社稷的一奸一臣辟一陽一侯,為母親報了仇,特來朝中跪伏請罪。」

皇上哀憫淮南王,出於手足親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

此後,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對淮南王畏懼不已,極力打發他快速回到封地去。

淮南王回國後,越發驕縱肆志,不肯依朝廷法令行一事,一切事情都模仿天子的聲威。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