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卷三百六十七 ◎人事部八
○頰
《說文》曰:頰,面旁也,輔頰也。
《釋名》曰:頰,夾也,面旁稱也,亦取挾斂食物也。
《傳》曰:宮之奇曰:"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乎?"(輔,頰。
輔車,牙車。
)
又曰:公侵齊,門幼嬸州,士皆坐列。
顏高奪人弱弓,籍丘子鉏擊之,與一人俱斃。
(子鉏,齊人。
)偃,且射子鉏,中頰,殪。
(子鉏死。
)
《易·鹹卦·象》曰:"鹹其輔頰舌,騰口說也。
"
又《夬卦》曰:壯於頄,有凶。
(頄求龜反,面權也。
)
又曰:艮其輔,言有序。
(施止於輔,以處於中,故曰無擇言。
)
《史記》曰:漢王聞魏豹反,方東憂楚。
未及擊,謂酈生曰:"緩頰往說魏豹,能下之,吾以萬戶封若。
"
又曰:武帝玄鼎六年定越地,以為儋耳郡。
張晏曰:"儋耳,其俗鏤其頰皮,上連耳匡,分為數支,狀若雞腸。
"
又《漢書》曰:朱博入守左馮翊。
長陵大姓尚方禁少時嘗盜人一妻 ,見斫,瘡著其頰。
博知。
以他事召見,視其面,果有瘢。
博辟左右問禁:"是何等瘡?"禁叩頭服狀。
博笑曰:"大丈夫固時有是。
"以為耳目。
《一江一 表傳》曰:孫策殺吳郡太守許貢,貢一奴一客潛民間,欲報讎。
策出獵,卒遇三人,即貢客也。
射策,中頰。
後騎尋至,皆刺殺之。
王隱《晉書》曰:大駕北伐成都,王穎統王師於蕩一陰一敗績,上傷頰,失六璽,左右奔走。
《三國典略》曰:梁謝答仁聞侯景奔,乃自東一陽一率眾候之。
至錢塘問趙伯超曰:"公得何消息而閉門見拒?"伯超曰:"汝頰邊頞有耳否?侯王已死,遠近悉平,君將此兵欲向何處?"答仁曰:"審如公言,死無所恨。
"
《淮南子》曰:厭(音父。
)在頰則好,宰燒則丑。
王子年《拾遺錄》曰:孫和月下舞水一精一如意,誤傷一鄧一 夫人頰,血流婉轉,彌苦,及差而滅,左頰有赤點如志,迫而視之,更益妍也。
諸嬖欲一寵一 者,皆以丹脂點頰而後進幸。
《唐子》曰:人多遠見百步,而不自知眉頰。
蔣齊《萬機語》曰:許子將褒貶不平以拔樊子昭,而抑許文休。
劉曄曰:"子昭發自賈豎,年至耳順,退能守靜,進能不苟。
"濟答曰:"子昭誠自長幼完潔,然觀其搖牙樹頰,自非文休敵也。
"
《世說》曰:卻公遭永嘉喪亂,窮餒,鄉人共餉之。
公嘗攜兄子、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窮餒,以君之賢,共存君耳,恐不能兼餉。
"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還,吐與二小兒。
後並得存過一江一 。
公亡,翼時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 頭,心喪三年。
○鼻
《釋名》曰:鼻,嘒也,出氣嘒嘒也。
《公羊傳·僖公》曰:邾婁人執鄫子,用之社,蓋叩其鼻以血社也。
《孝經援神契》曰:伏羲山准,禹虎鼻。
《史記·范雎傳》曰:蔡澤遊學於諸侯,小大甚眾而不遇,從唐舉相。
舉熟視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顏,戲頞,膝攣。
吾聞聖人不相,殆先生乎?"
《戰國策》曰:蘇子南使齊,謂齊王曰:"臣聞當世之主,必誅暴正亂。
今宋王射天笞地,鑄諸侯之像,使侍屏匽展其臂,彈其鼻。
此天下無道,而王弗伐,王名終不成矣。
"
《魏志》曰:管輅舉秀才,何晏請曰:"試為我作一卦,知位當至三公否?又連夢青蠅數十,來集鼻上,驅之不去。
"輅曰:"鼻者艮,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
今青蠅臭惡而集之,位峻者亡。
願君侯上追文王六爻之旨,下思尼父彖象之義,然後三公可決,青蠅可驅。
"
《晉書》曰:謝安石本能為洛下書生詠,有鼻疾,故其音濁,名流愛其詠而不能及,或掩鼻以學之。
"
又曰:王澄在荊州,叱左右棒士人宗廞。
別駕郭舒勵色謂左右曰:"使君過醉,汝輩何敢妄動!"澄恚,遣掐其鼻,炙其眉。
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錄》曰:王謨字思賢,甕鼻,言不清暢,尪短無威儀。
將拜曲一陽一令,勒疑之,問長史張賓,賓曰:"請試可不?"勒從之。
由是政教嚴明,百城尤最,出為都部從事,守宰去官者十五人。
《唐書》曰:薛舉每破陣,所獲士卒皆殺之。
殺人多斷舌割鼻。
《莊子》曰:野人堊墁於鼻端,若蠅翼。
使斫之,匠石運斤成風,堊盡而鼻不傷。
《列子》曰:夏禹蛇身人面,牛首虎鼻,而有大聖之德。
《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韓子》曰:魏王遺楚美一女 ,楚王悅之。
夫人鄭袖謂新人曰:"王甚愛子,然惡子鼻。
見王常掩鼻,則王長幸子。
"於是新人從之。
王謂夫人曰:"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對曰:"言惡聞王口臭。
"王怒甚,因劓之。
《淮南子》曰:東方人隆鼻。
《山海經》曰:一臂國人,一鼻孔。
《論衡》曰:鼻不知臭為齆,(烏貢切。
)人不知是非為閉。
又曰:蘇秦骨鼻,為六國相。
《太玄經》曰:割鼻飴口,喪其息主。
《列士傳》曰:干將子赤鼻。
《列女傳》曰:梁高行者,梁之寡一婦 ,榮於色,敏於行,早寡不嫁。
梁貴人爭欲取之,不能得,梁王聞,使娉焉,乃援鏡操刀以割鼻曰:"妾所以不死者,不忍幼嗣之重孤也,刑餘之人,殆可釋矣。
"王高其節,敬其身,號曰:"梁高行。
"
又曰:沛國孫去病妻,同郡戴玄世女。
夫死,母欲嫁之。
操刀割鼻,刀鈍不入,趨於石上礪之,鼻然後斷。
郡表其閭。
又曰:梁郡夏文圭妻,沛國劉景賓女,亦割鼻自誓不嫁。
《列女後傳》曰:吳孫奇妻者,廣陵范慎女,名姬。
十八配奇,奇亡,慎以姬少寡無子,迎還其家,姬不肯。
迎者以父命迫之,姬遂操刀割鼻。
《三輔故事》曰:衛太子岳鼻,太子來省疾,至甘泉宮,一江一 充告太子勿入,陛下有詔,惡太子鼻岳,以紙蔽其鼻。
充語武帝曰:"太子不欲聞陛下膿臭,故蔽鼻。
"武帝怒太子,太子走還。
崔實《政論》曰:秦割六國之君,劓殺其民,於是赭衣塞路,有鼻者丑。
故百姓鳥驚獸駭,不知所歸命。
《王湛別傳》曰:王處沖身長八尺,龍頰大鼻。
《世說》曰:初,謝安在山東居布衣時,兄弟有富貴者。
劉夫人戲謂安曰:"大丈夫不當如此。
"謝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
又曰:石崇家造廁,令婢以盤擎棗,與廁人塞鼻。
又曰: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每嘲之。
僧淵曰:"鼻者面之山,山不高則不靈。
"
《談藪》曰:宋廢帝常入武帝廟,指其畫像曰:"此渠大好色,不擇尊卑。
"顧謂左右:"渠大齇鼻,如何不齇。
"即令畫工齇。
又曰:齊世祖之征穎川也,有皇甫王淵者善相人,見其容止,竊議曰:"此不作大物,會是垂涕洟者。
"謂太原公洋也。
崔玄《瀨鄉記》曰:老子鼻雙柱。
《養生經》曰:鼻者,心之門。
○頞
《說文》曰:頞,鼻莖也。
(頞,烏葛切。
)
《釋名》曰:頞,鞍也,偃折如鞍也。
《史記》曰:唐舉謂蔡澤曰:"先生魋顏蹙齃,殆不相乎?"
《後漢書》曰:周燮字伯彥,初生顩頤折頞丑甚,母欲棄之,其父不聽曰:"吾聞賢聖多有異,興我宗者乃此。
"於是寶之。
《吳書》曰:諸葛恪字玄遜,瑾長子。
少知名,少鬢眉折頞廣顙。
《莊子》曰:髑髏深頻蹙頞曰:"豈能捨南面王,樂而為人生哉!"
《呂氏春秋》曰:文王好食昌菹,孔子蹙頞而食之。
揚雄《解嘲》曰:蔡澤,山東匹夫也。
顩頤折頞,涕唾流沫。
○口
《說文》曰:口者,人之所以言、食。
《釋名》曰:口,空也。
《禮》曰:曾子謂子思曰:"伋!吾執親之喪也,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
"
又曰:晉人謂趙文子知人。
文子其中退然,如不勝衣;(中,身也。
退,知柔貌。
)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諸其口。
(吶吶,舒小貌,音如悅切。
)
又《玉藻》曰:口容止。
(不安動也。
)
又《少儀》曰:燕侍食於君子。
數噍,毋為口容。
(口容,弄口。
噍,才笑切。
)
又《祭義》曰:惡言不出於口。
又《緇衣》曰: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
口費而煩,易出難悔,易以溺人。
(言口多空言且煩數也。
過言一出,駟馬不能及,不可得悔也,口舌所覆,亦如溺也。
)
《左傳》曰: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於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
又曰: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又曰: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匿之口。
"
又曰:胩子曰:"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口實,社稷是養。
"(言君不徒居民上,臣不徒求祿,皆為社稷。
)
又曰: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滋益恭,故其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
饘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
"
又曰:費無極言於楚子曰:"建與伍奢將以方城之外叛。
"王執伍奢。
使城父司馬奮一陽一殺太子,未至,而使遣之。
(知太子冤,故遣令去。
)太子建奔宋。
王召奮一陽一。
奮一陽一使城父人執己以至。
王曰:"言出於余口,入於爾耳,誰告建也?"
《詩·正月》曰: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莠,丑也。
)
又《十月之一交一 》曰:無罪無辜,讒口囂囂。
《書序》曰: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傅授。
又曰:《大禹謨》曰:"惟口出好興戎。
朕言不再。
"(好謂賞善,戎謂伐惡,言口榮辱之主,慮而言宣也,戎於一也。
)
又《盤庚上》曰:相時憸民,猶胥顧於箴言,其發有逸口。
(言憸利,小人尚相顧於箴悔之言,恐君其發動有過口之患也。
)
又《說命》曰:惟口起羞。
《易·說卦》曰:兌為口。
《論語·公冶長》曰: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
又《一陽一貨》曰:"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
《公羊傳》:公子翬諂於隱公,謂隱公曰:"百姓安子,諸侯說子,盍終為君矣。
"隱公曰:"否。
使修菟裘,吾將老焉。
"公子翬恐若其言聞於桓,於是謂桓公曰:"吾為子口隱矣。
"
《孝經援神契》曰:舜大口。
又曰:孔子海口,言若含擇。
《論語擇輔像》曰:子貢斗星繞口,南容升。
又曰:太公大口,鼻有伏藏。
《史記》曰:周厲王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
其謗鮮矣。
王喜,告召公:"吾能弭謗矣。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水。
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
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
又曰: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
孔子遂行。
而師己送,曰:"夫子則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
"(言婦人之口請,謂是以憂,使死人敗,故可以出走也。
)
又曰:一鄧一 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於削地,以誅晁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
且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
"
《漢書》曰:漢王擊魏豹,謂酈食其曰:"魏大將者,其人為誰?"曰:"柏直也。
"漢王曰:"是口尚乳臭。
"
又曰:高祖欲廢太子,周昌諫曰:"臣口不能言,心知不可。
"
又曰:良藥苦口利於玻
又曰:張蒼免相後,口無齒,食乳,女子為乳母。
又曰:條侯周亞夫,相曰:"從理入口,法餓死。
"
又曰:揚雄口吃,不能劇談。
又曰:王莽為人哆口。
(哆,唱者切。
)
《東觀漢記》曰:光武為人,日角、大口、美鬚眉。
又曰:明德馬後身長七尺三寸,青白色,方口美發。
《後漢書》曰:馬援在一交一 趾,還書戒兄子曰:"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
"
應劭《漢官》曰:侍中乃存,年老口臭,帝賜以雞舌香,令含之。
《漢表傳》曰:孫堅為下邳丞時。
孫權生而方頤大口,目有一精一光。
堅異之,以為貴象。
《燕書》曰:申弼,烈祖常從容問諸侍臣曰:"夫口以下,動乃能制物,鐵鑽為用,亦噬嗑之意,而從上下何也?"弼答曰:"口之下動,上使下也;鐵鑽之用,上斬下也。
"烈祖稱善。
《南史》曰:謝朏出為吳興郡守,與弟瀹於征虜渚送別。
朏指瀹口曰:"此中惟宜飲酒。
"
《唐書》曰:郝處竣孫象賢,垂拱中坐事伏法。
臨刑,言多不順。
自此,法司每將殺人也,必先以木丸塞口。
又曰:杜黃裳,性雅淡寬恕,心雖從長口不忤物。
《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
《管子》曰:桓公與管仲謀伐莒,未發,已聞於國。
東郭郵至,公問之:"子曰言伐莒乎?"東郭曰:"君子善謀,小人善意。
臣視二君在堂上口開不合,言莒也。
"
《莊子》曰:公孫龍口嗑而不合,舌舉不下。
《鬼谷子》曰:口者,機開也,所以開閉情意也。
又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周生烈子》曰:口者言之門。
《河圖》曰:秦始皇虎口日角。
陸賈《新語》曰:眾口所毀,浮石沉木。
群邪相抑,以曲為直。
《說苑》曰:口者開也,舌者機也。
出言不審,駟馬不能追也。
《吳越春秋》曰:越王勾踐入臣於吳,吳王病大便,太宰嚭奉溲惡以出。
勾踐嘗之,後病口臭。
范蠡令左右食苓草以亂其氣。
《曹瞞別傳》曰:操遨遊無度,其叔數語其父。
操後行,逢叔於道,一陽一敗而為口,雲中暴風。
叔告其父,父呼乎見之,操面如故。
從此叔言不復入信,操益得縱恣為王也。
杜如《體論》曰:束修之業,其上在於不言。
諺曰:口如鼻,至老不失。
傅子曰:擬金人銘,作《口銘》云:"神以感通,心由口宣。
福生有兆,禍來有端。
情莫多妄,口莫多言。
蟻孔潰河,溜穴傾山。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存亡之機,開闔之術。
口與心謀,安危之源,樞機之發,榮辱存焉。
"
王子年《拾遺錄》曰:昔伯禹入穴,乃至一室,裡一人身如蛇鱗於石上,口吐一王簡以受禹。
簡長十二寸,以量度天地。
又曰:始皇二年,謇消國善畫工者名烈裔,口含丹墨噴壁,即成龍雲之隊。
又曰:沐胥國人,年九萬歲,以口噴水為雨,紛漫數十里,俄而口吹為風,而雨皆止。
《瀨鄉記·李母碑》曰:老子方口。
《養生經》曰:軍營之中有甘泉。
注云:軍營,口也;甘泉,唾也。
又曰:口為華池。
《相書》曰:大容,手赤如丹,貴壽。
又曰:欲知人多舌,當視其口,如鳥喙,言語皆聚,此多舌人也。
《談藪》曰:梁高祖重陳郡謝玄暉詩,常曰:"不讀謝詩,三日覺口臭。
"
○舌
《釋名》曰:舌,洩也,舒洩所當言也。
《詩·雨無正》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悴。
《詩·大雅·瞻卬》曰:婦有長舌,維厲之階。
又《抑》曰:莫捫朕舌,言不可逝矣。
《論語·顏淵》曰: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
《春秋玄命苞》曰:舌之為言,達也。
一陽一立於三,故舌在口中者長三寸,像鬥。
玉衡一陰一合有四,故舌淪入溢(音益。
)內者長四寸。
(宋均曰:玉衡,三星也。
魁,四星也。
)
《孝經鉤命決》曰:仲尼舌理七重,陳機授度。
《史記》曰:平原君既已定從,而歸至於趙,曰:"今毛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
又曰:留侯曰:"今以三寸之舌為帝者師,卦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也。
"
又曰:張儀常從楚相飲,已而失璧,門下意儀盜璧,共執,掠笞數百,不服,釋之。
其妻曰:"嘻!子無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儀張口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妻曰:"君舌在也。
"儀曰:"足矣。
"
又曰:郭解任俠,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能專以奸犯法,公何謂賢?"解客聞之,殺此生,斷其舌。
《漢書》曰:蒯通謂韓信曰:"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城。
"
又曰:東海公賓就斬王莽,傅詣更始,懸於宛市,百姓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後漢書》曰:馬援與隗囂將楊廣書曰:"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從族乎?"(萎,腰軟弱也。
萎,音於罪切;腇,音也罪切。
)
張璠《漢記》曰:董卓於眾坐,生斬人手足,又鑿目截舌口,百姓嗷嗷,道路以目。
《英雄記》曰:曹操與劉備密言,備洩於袁紹,紹知操有圖國之意。
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誡後世。
《魏末傳》曰:諸葛誕殺樂綝,有典農都尉數讒誕,於是收而斬之,罵曰:"卿坐舌。
"先使人以竹攙其舌,然後殺之。
(攙,音讒,又楚金切,剌之也。
)
《晉中興書》曰:一溫一 嶠密啟肅祖,陳王敦作難,郭聞曰:"果為小物所欺。
"乃募:"有能生得嶠者,吾當手拔其舌。
"
《晉書》曰:鳩摩羅什,年七歲出家,日誦千偈。
後死,姚興依外國法焚一屍一,薪滅形碎,惟舌不爛。
沈約《宋書》曰:南郡王義宣,生而舌短言澀。
《唐書》曰:波斯國俗法,有罪者火燒鐵灼其舌,瘡白者為理,瘡黑者為有罪。
《燕丹子》曰:荊軻見燕太子,太子曰:"田先生今無恙乎?"軻曰:"光送軻之時,言太子戒以國事,恥以丈夫而不可,向軻吞舌而死。
"
《郭子》曰:殷仲堪云:"三日不讀《道德論》,便覺舌本間強。
"
《山海經》曰:反舌國,其人反舌,一曰一交一 。
《說苑》曰:桓公飲管仲酒,棄其半,公問其故,對曰:"臣聞酒入者舌出,舌出者身棄,臣謂棄身不如棄酒。
"
又曰:韓子問叔向曰:"剛與柔孰堅?"叔向曰:"臣年八十,齒再落而舌尚存,是知剛不如柔也。
"
楊子《法言》曰:五常者,帝王之筆舌,寧有書不由筆,言不由舌也?
《搜神記》曰:永嘉中,有天竺一胡一 人能斷舌,先吐舌示賓客,然後乃截,血流覆地。
乃取置器中,傅以示人,取舌還合,有頃如故。
《桂一陽一先賢傳》曰:采一陽一陵,字遂文,果而好義。
郡長汲府君為州所章,陵被掠考,參加五毒。
陵乃截舌以著盤中,獻之廷尉。
群公鹹共議之,事得清理。
又曰:臨武程桓,少有才藝,為九一江一 主記掾。
府君為人所章,桓被徵詣台,徐郎中委郎詣州,乞就考於格上,拔刀截舌,郡事清理。
《談藪》曰:穎川王偉有才學,為侯景左僕射。
景敗,被擒送一江一 陵,湘東王欲活之,左右妒其才,乃曰:"偉作檄文。
"繹視之,大怒,釘偉舌於柱。
《養性經》曰:舌之和之候也。
《相書》曰:舌如絳赤者,賢人也。
《相書雜要》曰:吐舌及鼻,三公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