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六 ◎人事部一十七:《釋名》曰:心,纖也。所識纖微,無物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六 ◎人事部一十七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七十六 ◎人事部一十七

○心

《釋名》曰:心,纖也。

所識纖微,無物不貫也。

《禮記·禮運》曰: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

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

欲一以窮之,捨禮何以哉?

又《祭義》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致樂,以治心者也。

又《緇衣》曰: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

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

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

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

又《大學》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左傳·莊公》曰:楚武王伐隨,入告夫人一鄧一 曼曰:"余心蕩矣。

"一鄧一 曼歎曰:"王祿盡矣。

盈而蕩,天之道也。

故臨武事,將發大命,而蕩王心焉。

若師徒無虧,王薨於行,國之福也。

"王遂行,卒於樠(音門。

)木之下。

又《昭公二十一年》曰:周景王鑄無射。

泠州鳩曰:"王其以心疾死乎?"

《毛詩·柏舟》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又《谷風》曰:一習一 一習一 谷風,以一陰一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又《小弁》曰:我心憂傷,惄焉如搗。

又《巧言》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周易·上系》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尚書·仲虺之誥》曰:以義制事,以禮制心。

又《太甲下》曰: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諸道。

(人以言拂違汝心,必以道義求其意,勿拒逆之。

)

又《說命》曰:啟乃心,沃朕心。

又《泰誓》曰: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

(人執異心不和諧。

)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三千一心言同欲。

)

又曰:斮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

又《酒誥》曰:誕惟厥縱一婬一逸於非彝,用燕喪威儀,民罔不衋傷心。

又《周官》曰: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為德直道而行,於心逸豫,而各日美;為偽飾巧百端,於心勞苦,而事日拙不可為。

)

《論語》曰:七十而縱心所欲,不逾矩。

又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史記》曰:吳公子季札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

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塚樹而去。

從者曰:"徐子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戰國策》曰:蘇秦為趙合從於楚威王,王曰:"秦,虎狼之國,不可親。

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懸旌無所終保"

《漢書·張耳傳》曰:上從東垣過柏人,欲宿,心動,帝曰:"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

又《鄭崇傳》曰:尚書令趙彩碟諂,素害崇,知其見疏,因奏崇與宗族通,疑有奸,請治。

上責崇曰:"君門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

"崇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

"

《東觀漢記》曰:許輔,平原人,為縣門下小吏。

縣令劉雄為賊所攻,欲以矛刺雄,輔前叩頭,以身代雄。

賊等遂戟刺輔,貫心洞背即死。

東郡太守捕得賊,具以狀上,詔書傷痛之。

《蜀志》曰:劉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

先主在樊聞之,率眾南行,諸葛亮與友人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獲庶母。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於此別。

"遂詣曹公。

《晉書》曰:張華被誅。

華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

臣不愛死,懼王室之難,禍不可測也。

"

又曰:阮鹹與籍為竹林之遊,太原郭弈、高爽為眾所推,見鹹而心醉,不覺歎焉。

又曰:顧和。

王導為揚州,辟從事。

月旦當朝,未入,停車門外。

周顗遇之,和方擇虱,夷然不動。

顗既過,顧指和心曰:"此中何所有?"和徐應曰:"此中最是難測地。

"顗入,謂導曰:"卿州吏中有一令僕才。

"導亦以為然。

《齊書》曰:陸惠曉匪躬清恪,風神俊朗。

何點每歎曰:"惠曉心如明鏡,遇形觸物,無不朗然。

"

又曰:南一陽一宋玄卿,有志行,早孤,為祖母所養。

祖母病,玄卿在遠輒心痛。

大病則大痛,小病小痛,以此為常。

《南史》曰:賀道養工下筮,經遇工歌女,人病死,為筮之,曰:"此非死也,天帝召之歌耳。

"乃以土塊加其心上,俄頃而蘇。

《唐書》曰:憲宗問宰臣為理之要何先?裴垍對曰:"先正其心。

"上深然之。

又曰:魏州節度使田布以牙將史憲誠離間三軍,度眾終不為用,乃密表陳情,號哭拜授。

其從事李石乃入啟父靈,抽刀刺心曰:"上以謝君父,下以示三軍。

"言訖而絕。

又曰:昭宗龍紀玄年,杭州刺史錢鏐攻宣州,下之,擒劉浩,剖心以祭周寶。

《國語》曰:觀其容而知其心矣。

又曰:諺曰:"眾心成城。

"

《老子》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管子》曰:心之在體,君之位也。

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

心處其道,九竅修理。

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

《晏子春秋》曰:景公田於署梁,十八日不返,晏子往見,公曰:"夫子何遽,得無有故乎?"對曰:"國人皆以君安野而好獸。

"公曰:"夫以獄訟不正,則太士子牛存焉;社稷宗廟不享,則太祝子游存矣;倉廩不實,申田存矣;國家之有餘不足騁乎,則吾子存焉。

寡人有吾子,猶心有四支,故心得佚。

"晏子曰:"若心有四支而得佚,則可令四支一日無心乎?"公罷田而返。

又曰:崔杼殺莊公,敢不盟者戟鉤其頸,劍承其心。

晏子不與盟而出,上車,其僕將馳,晏子撫其手曰:"鹿生於山野,命懸於庖廚,嬰命有所懸矣!"成節而去。

又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

仲尼聞之曰:"小子記之:胩子以一心事百君。

"

《文子》曰: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

《列子》曰:魯公扈、趙嬰齊同見扁鵲,鵲曰:"公扈志強而氣弱,足於謀而寡斷;嬰齊志弱而氣強,故少於慮而傷於專。

若換汝之心,則均於善矣。

"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救以神藥,既寤如初。

於是公扈反嬰齊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不識。

嬰齊反公扈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亦不識也。

又曰:龍叔謂文摯曰:"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乃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從而向明理望之。

既而曰:"噫!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通流,一孔不達(舊說聖人心有七孔)。

今聖知為病者,或由此乎?"

孟子曰:人皆知糞其田,莫知糞其心,糞田不過苗利得粟,糞心易行而得所欲。

何謂糞心?博學多聞。

何謂易行?一欲止一婬一。

又曰:見孺子入井,皆有惻隱之心,非子父母也。

無此心者,非人也;無善惡之心,非人也。

《莊子》曰: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

"

又曰:萬惡不可納於靈台。

(司馬注曰:心為神聖之台。

)

又曰:至人之用心若鏡,(郭象注曰:鑒物無錯。

)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來即應,去即止。

)

《韓子》曰:西門豹性急,佩韋以自緩;已董安於心緩,佩弦以自急。

《子思子》曰: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孫卿子》曰:君子之學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支,動靜皆可為法。

《公孫尼子》曰:心者,眾知之要,物皆求於心。

《淮南子》曰:夫心者,五藏之主也。

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氣,馳騁於是非之境,而出入於百事之門戶者是也。

《抱朴子》曰:昔西施心病,臥於道側,蘭麝芬芳,見者鹹美其容。

《篤論》曰:杜怒,與宋瓘書曰:"吾年五十不見廢棄者,遭明達君子,亮其本心,若不見亮,便刳心著地,正數斤肉耳,何足有所明耶!"

《傅子》曰:心有管龠,須言而發。

又曰:人皆知滌其器,而莫知洗其心。

《異苑》曰:鄭玄師馬融,三載無聞,融鄙而遣還。

玄過樹一陰一下假寐,夢見一父老以刀開其心,謂曰:"子何學矣?"於是寤而即反,遂一精一洞典籍。

融歎曰:"《詩》、《書》、《禮》、《易》,皆已東矣。

"

《列女傳》曰:王子比干諫,紂以為妖言,妲己謂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竅有九毛。

"遂剖視之。

《括地圖》曰:無鹹民食土死即埋之,其心不朽,百年復生,去玉關四萬六千里。

《風俗通》曰:俗說無恙,無病也。

凡人相問無病也。

案《易傳》:上古露宿患恙蟲噬食人心,凡相訪,問曰:"無恙乎?"非謂病也。

《世說》曰:魏武云:"人欲危已,己輒心動。

"因語所親小人曰:"汝懷刀密來我側,我必心動,使戮汝,但勿言,當厚相報。

"懷刀者信焉,遂斬之。

謀逆者挫氣。

又曰:簡文帝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梁想,覺魚鳥自來見親。

"

《諸葛亮書》曰: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

○肝

《說文》曰:肝,火藏也。

《釋名》曰:肝,幹也,於五行屬木,故其體狀有枝幹也。

凡物以木為幹也。

《樂動聲儀》曰:五藏肝仁,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一精一也。

仁者好生,東方者,一陽一也。

萬物始生,故肝象木色而有枝葉。

《史記》曰:盜跖日殺不辜壾,肝人之肉,暴戾恣雎,聚一黨一 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漢書》曰:蒯通說韓信曰:"今劉項分爭,使人肝腦塗地,流離中野,不可勝數。

"

又曰:息夫躬絕命辭曰:"涕泣流兮雚蘭,心結愲(音骨)兮傷肝。

"

《魏末傳》曰:諸葛誕殺文欽。

及城陷,欽子鴦虎先入,殺誕,啖其肝。

《續晉一陽一秋》曰:會稽太守謝琰拒孫恩,恩帳下都督張猛於後斫馬,琰墮地,遂殺之。

高祖左裡之捷生禽猛,送琰小子混,混刳肝,生食之。

崔鴻《十六國春秋·北涼錄》曰:馬權兄為涼將綦母詡所殺。

權後殺詡,食其肝。

《括地圖》曰:細民肝不朽,死八年復生,穴處,衣皮。

《莊子》曰:盜跖居太山,膾人肝而食之。

《呂氏春秋》曰:衛懿公有臣弘演,有所使。

翟人攻衛,殺懿公,盡食其肉,獨捨其肝。

弘演至,報使見肝,盡哀而止曰:"臣請為襮。

"(音博)"因自一殺,先出其肝,內公之肝。

"齊桓公聞之復衛。

(高誘注曰:襮,表也。

)

《賈子》曰:武王伐紂,紂斗而死,棄之王門外。

民蹈其腹,蹙其腎,踐其肺,履其肝。

武王以幃守之,民褰而入,以石抵之者猶未止。

《唐書》曰:天寶三年,有星如月,墜於東南,墜後有聲。

京師訛言:"官遣棖捕人肝以祭天狗。

"人相恐,畿縣尤甚。

發使安之。

《談藪》曰:徐擒好為體語,嘗體一人病癰,曰:"朱血夜流,黃膿晝寫,斜看紫肺,正視紅肝。

"

○肺

《說文》曰:肺,水藏也。

《釋名》曰:肺,勃也,其氣勃郁也。

《毛詩·蕩·桑柔》曰: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博物誌》曰:鏐(音留)民其肺不朽,百年復生。

《白虎通》曰:肺所以義者何?肺者金之一精一,義者斷決西方,亦殺成萬物。

故肺象金色,白繫於鼻。

○脾

《說文》曰:脾,金藏也。

《釋名》曰: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氣,主化穀也。

陳思王《辯道論》曰:甘始論車師之西國,兒生,劈背出脾,欲其食少而努行也。

《白虎通》曰:脾之為言並也,所以並積氣。

又曰:脾所以信何?脾者土之一精一,土尚任,養萬物,無所私,信之至也。

故脾象土色黃,繫於舌。

○腎

《說文》曰:腎,水藏也。

《釋名》曰:腎屬水,主引水氣灌注諸脈也。

《尚書·盤庚》曰:今我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於朕志。

(布心腹,言輸誠於百姓以告志。

)

《文子》曰:腎主鼻。

《白虎通》曰:腎所以知何?腎者水之一精一;知者進止,無所疑惑,水亦進而不惑,北方水,故腎黑一陰一,故腎雙居。

○膽

《說文》曰:膽,連肝之府也。

《史記》曰:吳既赦越王勾踐返國,苦身焦思,置膽於坐,臥即仰飲膽曰:"汝忘會稽之恥乎?"

《魏志》曰:樂進字文謙,一陽一平衛國人。

容貌短小,心膽烈,從太祖,為帳下吏。

又曰:袁紹在黎一陽一,將南渡,時程昱有七百兵守鄄城。

太祖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紹擁十萬眾,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不來攻。

"太祖從之,紹果不往。

太祖謂賈詡曰:"程昱之膽,過於賁育。

"

又曰: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地,眾十餘萬,諸將以為不可敵。

公曰:"紹志大而知小,色厲而膽薄,土地雖廣,糧食豐,適所以為奉吾也。

"

《吳志》曰:呂蒙病篤,孫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對曰:"朱然膽有餘,愚以為可任。

"蒙卒,權假朱然節,鎮一江一 陵。

又曰:朱然長不過七尺,氣候分明,內行修潔,其所文彩,惟施軍器,餘皆質素,終日欽欽。

常存戰場,臨急膽定,尤過絕人。

《管輅別傳》曰:輅年十五,琅琊太守單子春雅有才度,欲見輅,輅造之,客百餘人,有能言之士。

輅謂子春曰:"府君名士,加有雄貴之姿,輅既年少,膽未堅剛,若欲相觀,懼失精神,請先飲三升清酒,然後而言。

"子春大喜,酌三升,獨使飲之。

於是輅與人人答對,言皆有餘。

《趙雲別傳》曰:雲字子龍。

先主入益州,雲留守營。

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

黃忠以為可取,過期不還,雲將數十人出圍視忠。

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前鋒所擊,且鬥且卻,公軍散走,已復合,雲陷敵,還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

公疑雲有伏兵,引去。

雲鼓震,以戎一弩一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因相蹂踐,墮漢水死者甚多。

先主明日自來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

"

《宋書》曰:太學生會稽魏淮,以才學為王融所賞。

既欲奉子良,而淮鼓成其事。

太學生盧義、丘園賓竊相謂曰:"竟陵才弱,王中書無斷,敗在目中矣。

"及融誅,召淮入,舍人省詰問,遂懼而死,舉體皆青。

時人謂淮膽破。

《唐書》曰:武懿宗撫河北諸州。

先是百姓有脅從賊者,後得歸來,懿宗以為同反,盡生刳,取其膽,然後行刑,流血盈前,言笑自若。

又曰:孫思邈對盧昭鄰曰:"膽欲大而心欲校"

黃帝《素問》曰:膽者,中心之官,斷決出焉。

《白虎通》曰:膽者肝之府,肝者木之一精一,主仁。

仁者苦不忍,故以膽斷。

是以仁者有勇,故膽斷也。

肝膽異處何?以其相為府也。

肝者木一精一,木之為言牧也。

人怒,無不色青目振張者,是其效也。

《西京雜記》曰:秦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

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掩心而來,即見腸胃、瘟糯歷然。

人有疾病,在內藏掩心照之,即知病之所在。

女有邪心則膽張心動。

秦始皇帝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世說》曰:姜維死時見剖,膽大如斗。

○胃

《說文》曰:胃,穀府也。

《釋名》曰:胃,圍也,受食物也。

《春秋玄命苞》曰:胃者,脾之府,主稟氣;胃者,穀之委。

故脾稟氣也。

《魏略》曰:陳思王一精一意著作,食飲損減,得反胃病也。

《物理論》曰:腹胃五藏之府,陶治之大化也。

○腸

《說文》曰:腸,大小腸也。

《釋名》曰:腸,暢也。

暢胃氣,去滓穢也。

《史記》曰:聶政刺殺韓累,因自披面抉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又曰:衛綰為中郎將,郎官有譴,常蒙其罪,不與他將爭;有功,常讓他將。

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

《後漢書》曰:董卓將兵擊韓遂,詔徵卓為少府,不肯就,上書言:"所將湟中義從及秦一胡一 兵牽挽臣車,使不得行。

羌一胡一 弊腸狗態,(言羌一胡一 心腸畢弊惡,情態如狗也。

)臣禁不能止。

"

《魏略》曰:丁沖為司隸校尉,後數歲,遇諸將飲,美不能止,醉,爛腸而死。

《吳書》曰:孫堅母懷堅,夢腸出繞吳昌門,寤而懼之,告鄰母,母曰:"安知非吉徵。

"

《梁書》曰:王偉嘗為侯景作檄,檄湘東王。

及景敗,獲偉,王怒,釘其舌,抽其腸而死。

《抱朴子》曰:欲得長生腸中清,欲得不死腸無屎。

《白虎通》曰:大腸小腸,心之府也,主禮。

禮有分理,腸亦大小相承受也。

王子年《拾遺錄》曰:北有浣腸之國,從口中引腸出,出而浣濯之,更遞易其五藏。

浣畢,嘯傲而飛焉。

《楚辭·九章》曰:惟郢路之遼遠,腸一夕而九回。

○膀胱

《廣雅》曰:膀胱謂之脬。

(音胞)

《釋名》曰:胞,(步一交一 切。

)也。

,虛空之言也,主以虛承水汋也。

或曰膀胱,言體短而橫廣也。

《春秋玄命苞》曰:膀胱者,肺之府也。

肺者斷決,膀胱亦常張有勢,故膀胱決難也。

○尻

《說文》曰:脽,尻也。

(脽,音誰。

)

《釋名》曰:尻,寥也,所在寥牢深也。

《漢書》曰:文帝嘗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之上天,顧見其衣尻帶後穿。

(師古曰:衣尻帶後,謂衣當尻上,而居革帶之下處也。

)覺而之漸台,以夢中一陰一目求推者郎,見一鄧一 通,其衣後穿,夢中所見也。

召問其姓名,文帝甚悅,尊幸之。

王隱《晉書》曰:成都王攻洛,大駕幸北城。

上觀看孟豺,軍人擘尻面天子。

豺後降長沙王,以豺軍人辱帝,東市斬之。

《晉中興書》曰:一胡一 毋輔之子謙之醉,與父語,常呼父字,輔之亦不怪也。

常窺輔之,厲聲曰:"彥國老年,不得為爾!將令我尻背東壁。

"輔之遽呼入,與共飲酒。

其為放達如此。

京房《易妖占》曰:人生子無尻,國主以仇亡。

《淮南子》曰:北方人下尻。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