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八十六 ◎兵部十七:王隱《晉書》曰:馬隆子鹹為成都王,前鋒陸機攻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八十六 ◎兵部十七

太平御覽

卷二百八十六 ◎兵部十七

○機略五

王隱《晉書》曰:馬隆子鹹為成都王,前鋒陸機攻長沙王乂於石橋。

將士器仗嚴利。

長沙王所統冠軍司馬王瑚率眾討鹹,鹹堅不動。

瑚乃使數十騎下馬縛戟於馬鞍頭,放令伺鹹,又使數十騎各刺所放馬,馬驚奔鹹軍,軍即壞。

瑚因馳逐猛戰,臨陣斬鹹。

《晉書·毛寶傳》曰:時蘇峻送米萬斛饋祖約,約遣司馬桓撫等迎之。

寶告其眾曰:"兵法,軍令有所不從,豈可不上岸邪!"乃設變力戰,悉獲其米。

又曰:馬隆平泰原,加赤幢、曲蓋、鼓吹。

隆奇謀間發,夾道累磁石,賊負鐵鎧。

行不得前,隆卒先被犀甲,無所留礙,賊鹹以為神也。

又曰:衛瓘既囚一鄧一 艾,諸將圖欲劫艾,整仗趨瓘營,瓘輕出迎之,偽作表草將申明艾事,諸將信之而止。

又曰:劉琨少負壯氣,有縱橫之才,善一交一 勝已,而頗浮誇。

與范一陽一祖逖為友,聞逖被用,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用,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其意氣相期如此。

在晉一陽一,嘗為一胡一 騎所圍數重,城中窘迫無計,琨乃乘月登樓清嘯,一胡一 賊聞之,皆淒然長歎。

中夜奏一胡一 笳,賊又流涕歔欷,有懷土之切。

向曉復吹之,賊棄圍而走。

又曰:盧循自廣州南下,戎卒十萬,船艫千艘,討敗將軍劉毅於桑落,逕至一江一 寧。

循妹夫徐道覆素有膽決,知裕已還,欲乾沒一戰,請於新亭、白石,焚舟而上,數道攻之。

循多謀少決,欲以萬全為計,固不聽。

道覆曰:"我終為盧公所誤,事必不成。

使我得為英雄主驅馳,天下不足定也!"後循戰敗。

又曰:王敦反。

敦既死,以兄子應為嗣。

沈充自吳率眾萬餘人至,與王含等合。

充司馬顧颺說充曰:"今日舉大事,而天子已扼其喉,情離眾沮,鋒摧勢挫,持疑猶豫,必致禍敗。

今若決破柵塘,因湖水灌京邑,肆舟艦之勢,極水軍之用,此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上策也。

藉初至之銳,並東南眾軍之力,十道俱進,眾寡過倍,理必摧陷,中策也。

轉禍為福,因敗為成,召錢鳳計事,因斬之以降,下策也。

"充不能用,颺逃歸於吳。

含復率眾渡淮,蘇峻等逆擊,大破之,充亦燒營而退。

既而周光斬錢鳳,吳儒斬充,並傳首京師。

又《載記》曰:符登攻姚萇,萇退還安定,登就食新平,留其大軍於一胡一 空堡,率騎萬餘圍萇營四面大哭,哀聲動人。

萇惡之,命三軍哭以應登,登乃引退。

又曰:河間王顒在關中遣將張方討長沙王乂,方率眾自函谷入屯河南。

乂遣左將軍皇甫商拒之而敗,張方率兵入洛一陽一。

乂奉惠帝討方於城內,方軍遙見乘輿,於是引退,方止之不得,眾遂大敗。

方退壁於十二里橋,人情挫衄,無復固志,或勸方夜遁。

方曰:"兵之利鈍是常,貴因敗以為成耳。

我更前作壘,出其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乃夜潛進逼洛城七里。

乂既新捷,不以為意,忽聞方壘成,乂師乃戰,遂大敗。

又曰:石勒據襄國,晉將王浚遣督護王昌及鮮卑段就六眷、末杯等部眾五萬餘以討勒。

時城隍未修,乃築隔城重柵以待之。

就六眷屯於渚一陽一,勒分遣諸將連出挑戰,頻為六眷所敗。

又聞其大造攻具,勒顧謂其將佐曰:"今寇來轉逼,彼眾我寡,恐攻圍不解,外救不至,內糧罄絕,必敗不能固也。

吾將簡練將士,大陣於野以決之,何如?"諸將曰:"宜固守以疲寇,彼師老自退,追而擊之,必克。

"張賓曰:"聞就六眷克來月上旬送死北城,今以我勢寡弱,謂不敢出戰,意必懈擔今段氏種眾之悍,末柸尤最,其卒之一精一勇,悉在末杯,可勿復出戰,示之以弱。

速鑿北壘為突門二十餘,道候賊列守未定,出其不意,直衝末柸帳,敵必震惶,計不及設,所謂迅雷不及掩耳。

末杯之眾既奔,餘自摧散,擒末杯之後,王浚指揮而定。

"勒納之,即以孔萇為攻戰都督,造突門於北城。

鮮卑入屯北壘,勒候其陣未定,躬率將士鼓噪於城上。

會孔萇督諸突門伏兵俱出擊之,生擒末柸,就六眷等眾遂奔散。

萇乘勝追擊,枕一屍一三十餘里,獲鎧馬五十疋。

就六眷收其遺眾,屯於渚一陽一,遣使求和,送鎧馬金銀,並以末杯三弟為質而請末杯。

諸將並勸殺末杯以挫之,勒曰:"遼西鮮卑,與我素無怨仇,為王浚所使耳。

今殺一人,結怨一國,非計也。

放之必悅,不復為浚用矣。

"於是納其質而遣末杯,就六眷等引還,終獲其用。

又曰:杜預以太康元年正月陳兵於一江一 陵,遣參軍樊顯、尹林、一鄧一 圭、襄一陽一太守周奇等率眾循一江一 西上,授以節度,旬日之間,累克城邑,皆如預策焉。

又遣牙門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於要害之城以奪賊心。

吳都督孫歆震恐,與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一江一 也。

"吳之男女降者萬餘口,旨、巢等伏兵樂鄉城外。

歆遣軍出拒王浚,大敗而還。

旨等發伏兵,隨歆軍而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而還。

故軍中為之謠曰:"以計伐戰一當萬。

"

又曰:劉牢之等討妖賊孫恩,恩敗走,虜男女二十餘萬口,一時入海。

懼官軍之躡,乃緣道多棄寶物子女。

時東土殷實,粲麗盈目,牢之等遽收斂,故恩復得逃入海。

(《通典》曰:孫恩用此術獲免也。

)

又曰:李矩守滎一陽一,後趙石勒親率兵襲矩。

矩遣老弱入山,令所在散牛馬,因設伏以待之。

賊爭取牛馬,伏發齊呼,聲動山谷,遂大敗之,斬獲甚眾,勒乃退。

又曰:劉琨守太原,遣將姬澹率眾十餘萬討石勒。

勒將拒之,或諫曰:"澹兵馬一精一盛,其鋒不可當,宜深溝高壁以挫其銳,攻守勢異,必獲萬全。

"勒曰:"澹眾大遠來,體疲力竭,犬羊烏合,號令不齊,可一戰擒之,何強之有!寇已垂至,一胡一 可捨去,大軍一動,豈易中還!若澹乘我之退顧走,乃無暇,焉得深溝高壘乎!此為不戰而自滅亡之道。

"立斬諫者。

以孔萇為前鋒都督,令三軍後出者斬。

設疑兵於山上,分為二伏。

勒輕騎與澹戰,偽收眾而北。

澹縱兵追之,勒前後伏兵夾擊,澹軍大敗。

又《載記》曰:前燕慕容廆封略漸廣,(廆,一胡一 罪切。

)據棘城。

晉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一陰一結高勾麗(毖,音秘。

)及宇文、段回等謀滅廆,以分其地。

遂同伐廆,廆曰:"彼信崔毖虛說,邀一時之利,烏合而來耳。

既無統一,莫相歸伏,吾今破之必矣。

然彼軍初合,其鋒甚銳,幸我速戰。

若逆擊之,落其計矣。

靖以待之,必懷疑貳,迭相猜防。

一則疑吾與毖譎而覆之,二則自疑三國之中與吾有韓、魏之謀者,待其人情沮惑,然後取之必矣。

於是三國攻棘城,廆閉門不戰,遣使送牛酒以犒宇文,大言於眾曰:"崔毖昨有使至。

"於是二國果疑宇文同於廆也,引兵而歸。

宇文悉獨官曰:"二國雖歸,吾當獨兼其國。

"盡眾逼城,連營三十里。

廆簡銳士配子皝,推鋒於前,皝,音晃子翰領一精一騎為奇兵,從傍出,直衝其營;廆方陣而進。

悉獨官自恃其眾,不設備,見廆軍之至,方率兵拒之。

前鋒始一交一 ,翰已入其營,縱火焚之,眾遂大敗。

又曰:蘇峻反,攻克石頭城,據之。

以陶惟、一溫一 嶠率兵討之,諸將請於查浦築壘。

監軍李根曰:"查浦地下,又在水南,唯白石峻極崇固,可容數千人,賊來攻不便,戮賊之術也。

"侃從之。

夜立壘訖,賊見壘大驚。

賊攻大葉,侃將救之,長史殷羨曰:"若大葉步戰不利,則大事去矣。

但當急攻石頭,峻必救之,而大葉自解。

"侃又從羨言。

峻果棄大葉而救石頭。

諸軍與峻戰陵東,侃督竟陵太守李一陽一部將彭伐斬峻於陣,賊眾遂潰。

又曰:妖賊孫恩北出海鹽,劉裕為將,築城於海鹽。

賊日來攻城,城內兵力甚弱,裕獨深慮之。

一夜 ,偃旗匿眾,若已遁者。

明旦開門,使羸疾數人登城。

賊遙問裕所在。

曰:"夜已走矣。

"信之,乃率眾大上。

裕乘其懈怠,奮擊,大破之。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北涼沮渠蒙遜率兵伐南涼禿髮辱檀,(辱,一奴一沃切)入其境,徙數千戶而還。

辱檀追及蒙遜於窮泉,蒙遜將擊之,諸將皆曰:"賊已安營,不可犯也。

"蒙遜曰:"辱檀謂吾遠來疲弊,必輕而無備,及其壘壁未成,可一鼓而滅。

"進擊敗之,乘勝至於姑臧,夷夏降者乃數千戶。

辱檀懼,請和之而歸。

又曰:前燕將慕容垂討丁零翟釗於滑台,次於黎一陽一津。

釗於南岸拒守。

垂徙營就西津,為牛皮船百餘艘,載疑兵列仗斥流而上。

釗先以大眾備黎一陽一,見垂向西津,乃棄營西拒。

垂潛遣其桂林王慕容鎮率驍騎於黎一陽一津,夜濟,壁於河南。

釗聞而奔,士眾疲渴,走歸滑台,釗攜妻子率數百騎北趣白鹿,垂遣追擊,盡擒其眾。

又曰:後燕慕容盛據遼東,其遼西太守李朗一陰一引後魏軍上表請發兵以拒寇。

盛曰:"此必詐也。

"召其使而詰之,果驗,盡滅其族。

遣將李旱率騎討之,師次建安,召旱旋師。

朗聞其家被誅也,擁二千餘戶以自固。

及聞旱中路而還,謂有內變,不復為備,留其子養守令,支迎魏師於北平。

旱候知之,襲克令支,遣裨將追朗,及於無支,斬之。

盛謂群臣曰:"前以追旱還者,朗新為叛逆,必忌官威。

一則鳩合同類,劫害良善;二則亡竄山澤,未可卒平,故非意而還,以盈怠其志,卒然掩之,必克之理也。

"群臣皆曰:"非所及也。

"

又曰:前秦符堅陷襄一陽一,晉將桓沖攻之。

堅將慕容垂等率步騎五萬救襄一陽一,以石越為前鋒,次於沔水。

垂、越夜命三軍人持火炬於樹枝,光照數里,沖懼,退還。

又曰:後趙石勒將石季龍,太掠陳蔡間而去,留將桃豹守譙城,住西台。

東晉將祖逖遣將韓潛等鎮東台。

同一大城,賊從南門出入放牧,逖軍開東門,相守四旬。

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狀,使千餘人運上台,又令數人擔米,偽為疲極而息於道。

賊果逐之,皆棄擔而走。

賊既獲米,謂逖士眾豐飽,而一胡一 戎饑久,益懼,無復膽氣。

又曰:後涼呂光遣將呂延伐西秦乞伏乾歸,大敗之。

乾歸因大泣,歎曰:"死中求生,正在今日也。

"乃縱反間,稱乾歸東奔成紀,呂延信之,引師輕進。

延司馬耿雅諫曰:"乾歸雄勇過人,權略難測,破王廣,克楊定,皆羸師以誘之,雖蕞爾小國,亦不可輕也。

困獸猶鬥,況乾歸而可睹風自散乎?"今宜部陣而前,步騎相接,徐俟諸軍大集,可一舉滅之。

"延不從,戰敗,死之。

又曰:北涼沮渠蒙遜伐西涼李士業於酒泉,先攻浩亹,(浩音閤,亹音門。

)蛇盤於帳前。

蒙遜笑曰:"前一為騰蛇,今盤在吾帳,天意欲吾回師。

"燒攻具而還,次於川巖。

聞李士業徵兵欲攻張掖,蒙遜曰:"入吾計矣。

但恐聞吾回軍,不敢前也。

"兵事尚權,乃露布西境,稱得浩亹,將進軍黃谷,士業聞而大悅,直入都瀆澗。

蒙遜潛軍逆之,敗士業於懷城,遂進克酒泉。

又曰:南涼禿髮辱檀守姑臧,伐秦姚興遣將姚弼等至於城下。

辱檀驅牛羊於野,弼眾采掠,辱檀分擊,大破之。

又曰:前燕慕容雋已克幽、薊,至於冀州。

冉閔師騎拒之,與雋將慕容恪相遇於魏昌。

閔將董潤言於閔曰:"鮮卑乘勝,勁不可當也。

請避之,以溢其氣,然後濟師以擊之,可以捷也。

"閔怒曰:"吾成師以出,將平幽州,斬慕容雋。

今遇恪而避之,人將侮我矣。

"閔威名素振,燕眾鹹憚之。

恪謂諸將曰:"閔勇而無謀,一夫之敵耳。

雖有甲兵,不足擊也。

吾今分軍為三都,掎角以待之。

閔性輕銳,又以吾軍勢非敵,必出萬死沖吾中軍。

吾今貫甲厚陣以俟其至,諸軍但勵卒從傍須其戰,合夾而擊之,必克。

"閔與恪遇,十戰皆敗之。

恪乃以鐵鎖連馬,簡善射鮮卑勇而無剛者五千,方陣而前。

閔乘駿馬左仗雙刀,右執鉤戟,順風擊之。

斬鮮卑三百餘級。

俄而燕騎大至,圍之數周。

閔眾寡不敵,躍馬潰圍東走,行二十餘里,為恪所擒。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