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六十 ◎職官部五十八:《漢書》曰:黃霸,字次公,淮一陽一人也。為穎川太守,咸稱神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六十 ◎職官部五十八

太平御覽

卷二百六十 ◎職官部五十八

○良太守上

《漢書》曰:黃霸,字次公,淮一陽一人也。

為穎川太守,咸稱神明,奸人去入他郡,盜賊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後誅罰;霸以外寬內明得吏民心。

是時鳳皇神雀數集郡國,穎川尤多。

天子下詔稱揚曰:"穎川太守霸,養視鰥寡,贍助貧窮,獄或八年無重罪囚,可謂賢人君子矣。

《書》不雲乎?股肱良哉!元首明哉!其賜霸爵關內侯,黃金百斤。

"

又曰:文翁,廬一江一 人也。

少好學。

景帝末年為蜀郡太守,仁愛好教化。

見蜀地僻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才者張叔等十餘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

又曰:龔遂,字少卿,山一陽一人。

宣帝問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

君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曰:"海濱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饑寒而吏莫恤,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上曰:"選用賢良,固欲安之。

"遂曰:"臣聞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

惟緩之,然後可治。

願丞相御史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以便宜從事。

"上許焉。

遂單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斃。

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而佩犢乎!"

又曰:朱博遷琅邪太守。

齊部舒緩養名,博新視事,右曹掾史皆移病臥。

博問,對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輒遣吏存問致意,乃敢起就職。

"博奮髯抵幾曰:"觀齊兒欲以此為俗耶!"乃召見諸曹吏書佐及縣大吏,選其可用者,出教署之。

皆斥罷諸病吏,郡中大驚。

又敕功曹:"官屬多褒衣大祒,(裙,音紹,謂大褲也。

)不中節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

"

又曰:尹翁歸,字子況,為東海太守。

郡中吏人賢不肖及奸邪,盡知之,東海大治。

以高第入守右扶風,滿歲為真。

政雖任刑,其在公卿之間,清潔自守,語不及私,一溫一 良廉退,不以行能驕人,甚得名譽於朝廷。

又曰:薛宣,字貢君。

東海太守左馮翊滿歲稱職。

宣為吏賞罰明,用法平而必行,所居皆有條教可紀,多仁恕愛利。

(愛人而安利之。

)

又曰:朱邑,字仲卿,廬一江一 人。

少時為舒桐鄉嗇夫,廉平不苛,以愛利為行,未嘗笞辱人,存問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愛敬焉。

遷北海太守。

又曰:趙喜,字伯一陽一,為平原太守。

後青州大蝗,入平原界輒死。

歲屢有年,百姓歌之。

又曰:汲黯為東海太守,治官好清靜,擇丞史任之,責其大指而已。

黯素多病,臥閣內不出。

歲餘,東海大治。

召為淮一陽一太守,黯辭之,上曰:"君薄淮一陽一耶?吾欲得君臥而治之。

"乃行。

又曰:王尊為中郡太守。

河溢堤壞,尊執珪,請以身填金堤,而水稍卻。

又曰:王尊,字子貢,涿郡人也。

為安定太守。

到官,出教告屬縣曰:"令長丞尉,奉法守城,為民父母,御強扶弱,宣恩廣澤,甚勞苦矣。

太守以今日至府,願諸君自勉正身。

"

又曰:馮立,字聖通。

以父任為郎,遷五原太守,徙西河、上郡。

立在職公廉,治行略與兄野王相似,而多知,有恩貸,好為條教。

吏人嘉美野王、立相代為太守,人歌之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賢智恩惠民,政如魯、衛德化均,周公、康叔猶二君。

"後遷為東海太守,下濕病痺。

天子聞之,徙太原太守。

更治五郡,所居有跡。

又曰:韓延壽,字長公,燕人。

為淮一陽一太守,治甚有名。

徙穎川,多豪強,難治。

延壽教以禮讓,令文學校官諸生冠皮弁執俎豆,為吏民行喪娶禮,百姓遵用其教。

徙為東郡太守,吏無追捕之苦,人無捶楚之憂,皆便安之。

接待下吏,恩施甚厚。

入守左馮翊,行縣至高陵,民有昆弟相與訟田,延壽大傷之,曰:"幸得為郡,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咎在馮翊,當先退。

"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捨,閉閤思過。

於是訟者宗族傳相責讓,此兩昆弟皆自髡肉袒謝,終死不敢復爭。

延壽恩信周遍二十四縣,莫敢復以辭訟自言者。

推其志誠,吏民不忍欺。

又曰:邵信臣,字翁卿,九一江一 壽春人也。

以明經甲科為郎,超為零陵太守,病歸。

復征為諫議大夫,遷南一陽一太守。

躬勸耕農,開通溝渠,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於田畔,以防分爭。

吏民親愛之,號曰邵父。

荊州刺史奏信臣為百姓興利,郡以殷富,賜黃金四十斤。

遷河南太守,治行常為第一。

又曰:班伯為定襄太守。

定襄聞伯素貴,年少自請治劇,畏其下車任威,吏民竦息。

伯請問耆老父祖有故人舊恩者,延之滿堂。

日為供具,執子孫禮,諸所賓禮皆名豪,懷恩醉,共諫伯曰:"宜頗攝錄盜賊。

"具言本謀亡匿處,伯曰:"是所望於父師矣。

"乃召屬縣長吏選一精一進掾史分部收捕,旬日盡得,郡中震懾,咸稱神明。

又曰:蕭育,字次君。

哀帝時,南郡多盜賊,拜育為南郡太守。

上以育耆舊名臣,乃以三公使車載育入殿中受策,(使車,三公使奉之車也,如安車。

)加賜黃金二十斤。

育至南郡,盜賊斷絕。

《東觀漢記》曰:杜詩,字君公,為南一陽一太守。

性節儉而治清平,以誅暴立威信,善於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省,見功多,時人方於邵信臣。

故南一陽一人為之語:"前有邵父,後有杜母。

"

又曰:馬援,字文淵,扶風人。

為隴西太守。

務開寬信恩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

賓客故人,日滿其門。

諸曹時白外事,輒曰:"此丞、掾任,何足相煩。

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

"

又曰:朱暉,字文季,再遷臨淮太守。

暉好節概,有所拔用,皆厲行之士。

吏民畏愛,謂之歌曰:"強直自遂,南一陽一朱季;吏畏其威,民懷其惠。

"

又曰:祭彤為遼東太守。

彤之威聲揚於北方,一胡一 夷皆來內附,野無風塵,乃悉罷緣邊屯兵。

及彤卒,烏桓、鮮卑追思無已。

每朝京師,過彤塚拜謁,仰天號泣乃去。

又曰:張堪,字君游。

遷漁一陽一太守,教民耕種,百姓殷富。

童謠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視事八年,匈一奴一不敢犯塞。

又曰:第五倫,字伯魚,為會稽太守。

性節儉,雖身居二千石位,常蔬食布衣,妻自炊爨。

初,代到,發當,百姓老小闐府門,攀車叩馬,啼呼曰:"捨我何之?"其得人心見愛如此。

又曰:郭伋為穎川太守。

辭去,之官,光武詔曰:"郡得賢能太守,去帝城不遠,河潤九里,冀京師並蒙其福也。

又曰:秦彭遷山一陽一太守。

時山一陽一新遭地動,後饑旱,穀貴,米石七八萬,百姓窮困。

彭下車,經營勞來,為民四誡,以父母妻子兄弟長幼之序,擇民能率眾以為鄉三老,選鄉三老為縣三老,令與長吏參職。

崇儒雅,貴庠序,上德化。

春秋饗射,升降揖讓,務以禮示民,吏民畏愛,不敢欺犯。

又曰:侯霸,字君房,為臨淮太守,治有能名。

及王莽之敗,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

更始元年,遣使征霸,百姓老弱相攜,號哭遮使者車,或當道而臥。

皆曰:"乞侯君復留。

"民乃誡乳婦勿得舉子,侯君當去,必不能全。

使者慮霸就征,臨淮必亂,不敢授璽書而具以狀聞。

又曰:耿純,字伯山,巨鹿人。

請治一郡,盡力自效。

上笑曰:"卿乃欲以治民自效。

"乃拜純為東郡太守。

後坐事免。

上過東郡,數千人號呼涕泣云:"願復得耿君。

"上復以純為東郡太守。

又曰:王阜為益州太守。

邊郡吏多放縱,阜以法繩正,吏民不敢犯禁,政教清靜,百姓安業。

甘露降,白烏見,連有瑞應,世謂其持法平、政寬慈有化所致。

又曰:魏霸為巨鹿太守。

霸性清約質樸,為政寬耍正色而已,不求備於人。

掾史有過,輒私責,數不改,休罷之,終不暴揚其惡。

又曰:秦彭,字伯本。

為山一陽一太守。

以禮訓民,不任刑名。

崇好儒雅,百姓懷之,莫敢欺犯。

轉穎川太守,鳳皇、麒麟、嘉禾、甘露之瑞,集於郡境。

元成間,宗族五人同為二千石,故號為"萬石秦氏"。

又曰:沈豐,字聖達,為零陵太守。

為政慎刑重殺,聽理辭訟,初不歷獄,嫌疑不決,一斷於口。

鞭杖不舉,市無刑戮。

僚友有過,初不暴揚。

有奇謀異略,輒為談述,曰:"太守所不及也。

"到官一年,甘露降,芝草生。

又曰:宗慶,字叔平。

為長沙太守。

民養子者三千餘人,男女皆以宗為名。

《後漢書》曰:光武南定河內,而更始大司馬朱鮪等盛兵據洛一陽一。

又并州未安,光武難其守,問於一鄧一 禹曰:"諸將誰可使守河內者?"禹曰:"昔高祖任蕭何於關中,無復西顧之憂,所以得專一精一山東,終成大業。

今河內帶河為固,產口殷實,北通上一黨一 ,南迫洛一陽一。

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御眾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

又曰:寇恂,字子翼。

為穎川太守,拜執金吾。

後光武幸穎川,百姓遮道曰:"願陛下復借寇君一年。

"乃留之。

又曰:楊震遷東萊太守。

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後轉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謁。

子孫常蔬食、步行。

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代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又曰:孟嘗遷合浦太守。

郡不產穀實,而海出珠寶,與一交一 阯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

先是,宰守並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一交一 阯郡界。

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於道。

嘗到官,革易前弊,求人病利。

曾未逾歲,去珠復還。

又曰:任延為九真太守。

九真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

延乃移書屬縣,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

其貧無禮娉,令長吏以下各省俸祿以賑助之。

同時相娶者二千餘人。

是歲風雨順節,穀稼豐衍。

其產子者,始知種姓。

鹹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

"多名子為任。

又曰:陳一寵一 轉廣漢太守。

西川豪右並兼,吏多奸貪,訴訟日百數。

一寵一 到,顯用良吏王渙、鐔顯等,以為腹心,(鐔,音徒南反。

)訟者日減,郡中清肅。

先是,洛縣城南(洛縣名。

故城在今益州雒縣南也。

)每一陰一雨,常有哭聲聞於府中,積數十年。

一寵一 聞而疑其故,使吏案行。

還言:"前代衰亂時,此下多死亡者,而骸骨不得葬。

"一寵一 愴然矜歎,即敕縣盡收斂葬之。

自是哭聲遂絕。

又曰:宋均為九一江一 太守。

山一陽一楚沛多蝗,其飛至九一江一 界者輒東西散去。

又曰:劉一寵一 為會稽太守。

簡除煩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為將作大匠。

山一陰一縣有五六老叟,尨眉皓髮自若耶山谷間出,人繼百錢以送一寵一 。

一寵一 為人選一大錢受之。

又曰:曹褒為河內太守。

時春夏大旱,糧穀踴貴。

褒到,乃省吏並職,退去奸殘。

澍雨數降,其秋大熟,百姓給足,流寓皆還。

又曰:鮑德為南一陽一太守。

時歲多荒災,惟南一陽一豐穰,吏人愛悅,號為神父。

又曰:廉范遷蜀郡太守。

其俗尚文辯,好相持短長。

范每厲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說。

成都民物豐盛,邑宇逼側,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災,而更相隱蔽,燒者日屬。

范乃毀削先令,但嚴使儲水而已。

百姓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堵。

平生無襦今五褲。

"

又曰:馬嚴為陳留太守。

下車明賞罰,發奸慝,郡界清靜。

時京師訛言賊從東方來,百姓奔走,轉相驚動,諸郡惶急,各以狀聞。

嚴察其虛妄,獨不為備。

詔書敕問,使驛系道,嚴固執無賊,後卒如言。

又曰:黃香為魏郡太守。

郡舊有內外園田,常與人分種,收穀歲數千斛。

香曰:"《田令》商者不農,《王制》士者不耕,(王制曰:上農夫食九人。

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耕也。

)伐冰食祿之人,不與百姓爭利。

"乃悉以賦人,課令耕種。

又曰:中平三年,一江一 夏兵趙慈反叛,殺南一陽一太守秦頡,攻沒六縣,拜羊續為南一陽一太守。

當入郡界,乃羸服間行,侍童子一人,觀歷縣邑,采問風謠,然後乃進。

其令長貧潔,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狀,郡內驚竦,莫不震懾。

乃發兵與荊州刺史王敏共擊趙慈,斬之,獲首五千餘級。

屬縣餘賊並詣續降。

又曰:羊續為南一陽一太守。

續妻後與子秘俱往郡捨,續閉門不內,妻而自將秘行,其資藏惟有布衾,敝祗裯鹽、麥數斛而已。

(《說文》曰:祇裯,短衣而已,祇者,丁奚反。

裯,音丁勞也。

)顧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資爾母乎?"使與母俱歸。

又曰:三府舉王堂治劇,拜巴郡太守。

棠馳兵赴斬賊,斬虜千餘級,巴庸清靜,吏民生為立祠。

又曰:樊准拜巨鹿太守。

時饑荒之餘,人庶流迸,家戶且荊准課督農桑,廣施方略,期年間,穀粟豐賤數十倍。

而趙、魏之郊數為羌所鈔暴,准外禦寇虜,內撫百姓,郡境以安。

又曰:伏湛,更始立,以為平原太守。

時倉卒兵起,天下驚擾,而湛獨晏然,教授不廢。

謂妻、子曰:"夫一穀不登,國君撤膳;(《禮記》曰: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

)今人皆饑,奈何獨飽?"乃共食粗糲,(糲,粗米者。

《九章算術》曰:粟五十糲率三十一斛。

粟得六斗米為糲也。

)悉分俸祿以賑鄉里,來客者百餘家。

又曰:鮑昱後拜汝南太守。

郡多陂池,歲歲決壞,年費常三千餘萬。

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洫,渠也,以石為之,猶今之水門也。

)水常饒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又曰:第五訪為張掖太守。

歲饑,粟石數千,訪乃開倉賑給以救其敝。

吏懼譴,爭欲上言。

訪曰:"若上須報,是棄人也。

(須,待也。

)太守樂以一身救百姓!"遂出穀賦人。

順帝璽書嘉之。

由是一郡得全。

謝承《後漢書》曰:鄭弘遷淮一陰一太守,消息徭賦,政不煩苛。

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白鹿方道,夾轂而行。

弘怪問主簿黃國曰:"鹿為吉為凶?"國拜賀曰:"聞三公車轓畫作鹿,明府必為宰相。

"

《續漢書》曰:宋均為九一江一 太守。

五日一聽事,冬以日中,夏以平旦。

時多虎,均曰:"夫虎豹在山,黿鼉在泉,物性之所托。

故一江一 淮之間有猛獸,猶一江一 北之雞豚也。

數為民害,咎在貪殘。

今退檻阱,進忠良。

"虎遂東渡一江一 。

又曰:劉寬字文饒,弘農人,為南一陽一太守。

一溫一 仁多恕,遇民如子,口不出詈言。

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

又曰:羊茂學季寶,豫章人,為東郡太守。

冬坐白羊皮,夏處單扳榻,常食幹飯,出界買鹽,致妻子,不歷官舍。

華嶠《後漢書》曰:岑熙為東郡太守,好聘禮隱逸,顯之於朝,與參政事。

視事三年,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

我有蝥賊,岑君遏之。

狗吠不驚,足下生氂。

含哺鼓腹,焉知凶災。

我嘉我生,獨於斯時。

美矣岑君,於戲休茲。

"

張璠《漢記》曰:宋登,字叔揚。

出為穎川太守,市無豫價,道不拾遺。

病免,卒於家,汝一陰一人配社祀之。

又曰:陳球為零陵太守。

球到郡,設方略,期月間,賊虜消散。

而州兵朱蓋等反,與桂一陽一賊一胡一 蘭數萬人轉攻零陵。

零陵下濕,編木為城,不可守備,郡中惶恐。

掾吏白請遣家避難,球怒曰:"太守分國虎符,受任一郡,豈顧妻孥而沮國威乎,重複言者斬!"乃悉郡內吏民老弱,與共城守。

《漢雜事》曰:蔣滿為上一黨一 太守,長子萬為北地都尉,次子輔為安定太守。

滿與萬俱知名,並見征。

時征為二千石者十三人,俱引見,萬退卻,不敢與父並,詔譴贊謁者曰:"何以不齊?"左右曰:"此父子也。

"上歎息曰:"乃父子剖符耶!"即先詔曰:"上一黨一 太守滿經行篤著,信行山東,其以滿為淮一陽一王相,誨導東蕃。

弘農,股肱郡,其以萬為弘農太守。

"父子同日拜於前,上嘉之。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