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九 ◎人事部二十:《尚書·洪範》曰:二,五事:一曰貌。(容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九 ◎人事部二十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七十九 ◎人事部二十

美丈夫上

《尚書·洪範》曰:二,五事:一曰貌。

(容儀。

)

《毛詩》曰:雲誰之思?西方美人。

(箋雲,思問室之賢者。

)彼美人兮。

西方之人兮。

(箋雲,彼美人,謂碩人也。

)

又曰:叔於田,巷無居人。

(叔,大叔段也。

)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洵,信也。

)

又《淇奧》曰: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寬兮綽兮,猗重較兮。

又《猗嗟》曰: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昌,盛也。

頎,長貌也。

)抑若揚兮,(抑美色,揚廣揚。

)美目揚兮。

(好目揚眉。

)巧趨蹌兮,射則臧兮。

又《小戎》曰:文茵暢轂,駕我騏馵。

言念君子,一溫一 其如玉。

又《盧瘤路曰:盧令令,其人美且仁。

盧重環,其人美且鬈(鬈,好貌。

讀當為一奴一。

權,勇壯也。

)盧重鋂,其人美且偲。

(偲,才也。

)

又《汾沮洳》曰: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又曰: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左傳》曰:宋公子鮑,美而艷。

又曰:子太叔,美秀而文。

又曰:冉豎射陳武子,中手,(冉豎,季氏臣。

)失弓而脈攏(武子罵詈。

)以告平子,曰:"有君子白皙,鬒鬚眉,甚口。

"平子曰:"必子強也。

"(子強,武子字。

)

《爾雅》曰:美士為彥。

《論語》曰:堂堂乎張也,(言子張,容貌盛。

)難與並為仁矣。

《孝經》曰: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家語》曰:息土之民美。

《漢書》曰:張子房,狀貌如美婦人。

又曰:直不疑,狀貌甚美。

又曰:班伯少受《詩》於師丹。

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暱殿中,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中常侍。

又曰:公孫弘對策時百餘人,太常奏弘第居下,天子擢弘對為第一。

召入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

又曰:張蒼好書律歷。

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亡歸。

沛公略地過武一陽一,蒼當斬,解衣伏質,美麗長大,肥白如瓠。

王陵見美,乃言沛公,赦之。

後為御史大夫。

及為相,事陵如父。

陵死,蒼洗沐,常先朝陵夫人。

上食,後歸。

又曰:陳平少時家貧,好讀書,長大美色而肥,或譖平於漢王曰:"平雖貧,美丈夫,如冠玉耳。

"(注曰:此王比平。

)

又曰:董偃始與母賣珠為事,年十三隨母至館陶公主家。

左右言其姣好,主召見,曰:"吾為母養之。

"因留第中,教書射御。

年十八乃冠,出則執轡,入則侍內,甚一溫一 軟。

以主故,諸公接之,名稱城中,號曰董君。

又曰:車千秋姓田,為高寢郎。

戾太子敗,千秋訟太子冤。

上頗知太子無他意,乃召見千秋。

千秋長八尺餘,體貌甚麗,帝悅之,曰:"此高廟神靈使公,公當遂留輔我。

"後年老,乘小車上殿,故號車氏。

又曰:董賢,字聖卿。

雲一陽一人也。

為太子舍人。

哀帝時為郎,傅漏在殿,為人美麗,哀帝望見,悅其儀貌,拜為黃門郎。

又曰:一江一 充召見太一宮,自請願以所常被服衣冠見上,上許之。

魁岸,容貌甚壯。

帝望見而異之,謂左右曰:"燕、趙固多奇士。

"

又曰:王商長八尺餘,體甚鴻大,容貌絕人。

單于來朝,仰視,遷延卻退。

天子聞而歎曰:"真漢相也。

"

又曰:東方朔目如懸珠,齒如編貝。

又曰:司馬相如車騎雍容,閑雅甚都。

(都,閑雅之稱也。

)

又曰:薛宣好威儀,進止雍容,細甚可觀。

又曰:霍光白晢疏目,美鬢髯也。

《後漢書》曰:徐防字謁卿,沛國人也。

體貌矜嚴,占對可觀,顯宗異之,特授尚書郎。

又曰:新野功曹一鄧一 衍,以戚小子侯。

每預朝會,容姿趨步,有出於眾。

顯宗目之曰:"朕之容貌,豈若此人?"時賜與焉。

衍雖有容儀,而無實行,未嘗加禮。

又曰:蔡邕字伯喈,謂從弟谷曰:"董卓性剛難濟,吾且遁逃山東以待,如何?"谷曰:"君狀異恆人,每行,觀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難乎?"乃止。

謝承《後漢書》曰:楊喬為尚書,容儀偉麗,數上言政事。

桓帝愛其才貌,詔妻以公主。

喬固辭不聽,還,閉口不食,七日而死。

《東觀漢記》曰:杜詩薦伏湛曰:"儀貌堂堂,國之輝光,知略謀慮,朝之淵藪。

"

又曰:馬援自還京師,數被進見。

為人明白,眉目如畫。

閒進對,尤善述前事,每言及三輔長者至閭裡少年,皆可觀。

皇太子、諸王聞者,莫不屬耳忘倦。

又曰:虞延字子大,陳留人也。

上東巡,路過小黃,高帝母昭靈後園陵宰繕。

時延為督郵,詔呼見,問園陵事。

延進止從容,跪拜可觀,其陵樹株櫱皆諳其數。

帝善之。

《魏志》曰:邢顒字子昴,時人稱"德行堂堂邢子昴"。

文帝以為太常。

《吳志》曰:諸葛恪,字玄遜。

《一江一 表傳》曰:"恪辯論應機,莫與為對。

孫權見而奇之。

謂父瑾曰:"藍田出美玉,真不虛也。

"

又曰:朱據字子范,吳郡人。

有姿貌膂力,又能論難。

黃武初,徵拜五官中郎將。

權遷建鄴,徵尚公主,拜左將軍,封雲一陽一侯。

謙虛接士,輕財好施。

又曰:孫韶字公禮,為邊將,不進見十餘年。

權還建鄴,乃得朝覲,問諸要害,遠近人馬眾寡,將卒名字具識之,所問鹹對。

身長八尺,儀貌都雅。

權悅曰:"吾久不見公禮。

"

又曰:呂范字子衡,汝南人。

有容觀姿貌。

邑人劉氏,家富女美,范求之。

母嫌,欲勿與范親,劉氏曰:"觀呂子衡,寧當久貧者耶?"遂與之婚。

又曰:孫桓儀容端正,聰明博學,能論議應對。

孫權常稱為"宗室顏淵。

"

又曰:張純少厲操行,學博才秀,切問捷對,容止可觀。

拜郎中。

《晉書》曰:裴楷字叔則,為吏部侍郎,風神高邁,容儀俊爽,博涉群書,特一精一義理。

時人謂之玉人。

又曰:尚書閔鴻見陸雲,奇之:"此兒若非龍駒,則是鳳雛。

"

又曰:潘岳字安仁,滎一陽一中牟人。

才名冠世,出為河一陽一令,有異政,累遷給事中。

美姿儀,少時常挾彈出洛一陽一,群嫗相遇者悉連手縈繞,以果擲之。

盈車而歸。

又曰:王恭字伯季,累遷為青、兗二州刺史。

美姿儀,人或多目之,云:"濯濯若春日柳。

"恭嘗被鶴{敝毛}裘,涉雪而行,孟昶窺見之,歎曰:"神仙中人。

"

又曰:衛玠字叔寶,河東安邑人也。

齠齔年乘白羊車入市,見者鹹曰:"誰家璧人?"遂號為璧人。

王武子,玠之舅也,嘗與同游,語人曰:"昨日與吾外甥並坐,若珠玉在側,朗然映人,覺我形穢。

"及長,好言玄理。

武子每聞玠言,歎息絕倒。

故時人語曰:"衛玠談道,武子絕倒。

"玠妻父樂廣有重名,議者以為"婦公冰清,女婿玉潤。

"為太子洗馬。

以國亂至一江一 夏。

玠亡其妻,征南將軍山簡以女妻之。

至豫章,大將軍王敦謂長史謝鯤曰:"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一江一 表。

"後求往建鄴,敦遣之,京師人聞其姿容,觀者如堵,不見者輒歎之。

又曰:王衍字夷甫,有美貌,幼清辯。

仕至太尉,嘗執玉柄麈尾,與手無別。

人為之義,口中雌黃,為世間之一龍。

義理有所不安者,即隨改之。

妻郭氏,賈後之親。

藉勢,聚斂無厭,夷甫患之,口不言錢。

妻試之,令婢以錢繞床 ,夷甫曰:"好舉阿堵物!"

又曰: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

雅曠有知,容儀偉麗,不修小節。

故時人為之語曰:"石仲容,姣無雙。

"

又曰:嵇康長七尺八寸,美音氣,好容色,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

又曰:王戎字濬沖,幼穎悟,神彩秀徹。

視日不眩,裴楷目之曰:"戎眼爛爛,如巖下電。

"

又曰:王蒙字仲祖,美姿容。

嘗覽鏡自照,稱其父字曰:"王文開生如此兒耶!"嘗帽破,入市買之,群嫗悅之,爭遺其帽。

又曰:劉琰、謝尚論中朝人物,劉琰云:"杜乂膚清,衛叔寶神清。

"為有識所重如此。

又曰:韓壽,武帝時為掾,有姿容。

太尉賈充有室女,見壽美,心悅之。

充有異香,女竊與壽帶之。

充怪以問婢,婢以告充,乃以女妻之。

又曰:王戎謂王衍神姿高徹,如瑤林樹,自是風塵外物。

又曰:文帝器重魏舒,每朝會坐罷,目送曰:"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

"

又曰:桓一溫一 字玄子,宣城太守彝之子也。

生未期而大原一溫一 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

"及聞聲,曰:"真英物也。

"年長,豪爽有氣概,姿貌甚偉。

又曰:王衍神情明秀,王澄曰:"兄形似道,而神鋒太浚"

《晉中興書》曰:王矩字令式,美容貌。

每出行,觀者盈路。

《宋書》曰:謝莊字希逸,美容儀,善談論屬文,好玄理,為文帝所賞。

帝一見之,輒歎曰:"藍田出美玉,豈虛也哉!"

又曰:蓋道風姿貌端雅,容止可觀,中書郎范述見而奇之曰:"此荊楚仙人也。

"

又曰:謝晦美風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鬢髮如墨,涉獵文義,朗贍多通。

時人以方楊德祖,微將不及,晦聞猶以為恨。

《齊春秋》曰:世祖嘗於華林園宴集,使群臣各出所能,王儉曰:"臣少為書生,請誦《封禪書》。

"跪前誦之。

容止可觀,音吐蘊藉。

上大悅曰:"樂哉!"

《粱書》曰:陶洪景,字通明,特愛松風,每聞其響,欣然為樂,有時獨遊泉石,望見者以為仙人。

又曰:王茂字休遠,太原祁人也。

身長八尺,美容觀。

武帝布衣時見之,歎曰:"王茂年少,堂堂如此,必為公輔之器。

"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涼錄》曰:辛綝弟理,美姿貌。

張駿欲奪其妻,以寡妹妻之,理割鼻自誓。

駿大怒。

徙理敦煌,遂以憂死。

又曰:《前趙錄》曰:遊子遠,幼有姿貌,聰亮好學。

年十五至洛一陽一,張華見而奇之,曰:"此兒雅潔洪方,一精一公才也。

"

又曰:《後趙錄》曰:張謐美姿貌,幼有逸氣,太守陸雲見而異之,謂傅喜曰:"吾聞冀州多名童,故不虛也。

"

又曰:劉光,弱冠美姿儀,自稱佛太子,從大秦來,當至小秦國,易姓名為季子仰攏游於鄠縣爰赤眉家,頗見其妖狀,轉相扇惑,聚千人於南山,僣稱號。

鎮西石廣擊斬之子鄠,頸無血,十餘日而面猶如生。

《北齊書》曰:崔陵子瞻,字彥通,聰明有文情,善容止,神彩凝然。

楊愔曰:"昔裴瓚在晉也,為中書郎,情高邁,每於禁門出入,宿衛者肅然動容。

崔生堂堂之貌,亦當無愧裴子。

"

又曰:王昕字玄景,北海劇人也。

生九子,並風一流 蘊藉,世號王氏九龍。

又曰:劉禕五子,並有志行,為世所稱。

璿字祖玉,聰敏機悟,美姿儀,為其舅北海王昕所愛。

顧座曰:"可謂珠玉在傍,覺我質穢。

"

又曰:李繪字恭文,儀貌端偉。

河間邢晏,即繪第五舅也。

與繪清言,歎其高遠。

每稱曰:"若披雲霧,如對珠玉。

"

又曰:北平一陽一貞字仁堅,世祖第五子,沉審寬恕,太祖稱之曰:"此兒得我鳳毛。

"

又曰:陸卬,字雲駒,洛一陽一人也。

昆弟六人,並魏藍田公主玄氏所生。

故邢邵嘗謂人云:"藍田生美玉,豈虛也!"

《十二國史》曰:鄒忌為齊相,身長八尺餘,體肥麗,朝服衣冠,窺照自視,謂其妻曰:"我與城北徐公,孰美?"妻曰:"君美。

"徐公,齊之美者也。

忌不信,復問妾,妾曰:"君美。

"旦日,客從外來。

忌復問之,客亦曰:"徐公不如君。

"及徐公來,忌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因思之曰:"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不如徐公,而臣妻媲及客皆言臣美,或私畏於臣,或有求於臣。

今齊地千里,宮女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由此觀之,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過者,受上賞。

又曰:美男破老,美一女 破居。

《北史·後魏書》曰鹹一陽一王禧弟樹,字秀和,一字君立,美姿貌,有將略,位宗正卿。

後奔梁,梁武尤器之,封為魏郡王。

《陳書》曰:韓子高,會稽山一陰一人。

本家微賤,年十六猶總角,才敏過人,容貌美麗,狀似婦人。

又曰:謝哲字穎豫,陳郡一陽一夏人也。

美風儀,舉止蘊藉,襟情朗然,為士君子所重。

又曰:蕭允字叔然。

蘭陵人也。

風神凝遠,通達有識鑒,容止蘊藉,動合規矩。

又曰:王瑒字子璵,司空沖之第十三子,沉靜有器局,美風儀,舉止蘊藉。

又曰:宜郡王叔明,字照,高宗第六子也。

儀容美麗,舉止柔弱,狀似婦人。

《隋書》曰:燕王倓,字仁安,敏慧,美姿儀。

煬帝於諸孫中特所鍾愛,常置左右。

好讀書,重儒素,有若成一人 ,良娣早終,每至忌日,未嘗不流涕嗚咽,帝由是益奇之。

又曰:玄善,洛一陽一人也。

以風一流 蘊藉,俯仰可觀,音韻清朗,聽者忘倦,由是為後進所歸。

《語林》曰:何平叔美姿儀而絕白,魏文帝疑其中捋,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

又曰:王右軍目杜弘冶曰:"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也。

"

《異苑》曰:鄢一陽一陳忠女,名豐,鄰人葛勃有美姿,豐與村中數女共聚絡絲,戲相謂曰:"若得婿如葛勃,無所恨也。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