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八 ◎人事部十九:《左傳·襄上》曰: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臧紇,武仲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八 ◎人事部十九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七十八 ◎人事部十九

○短中國人

《左傳·襄上》曰: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

(臧紇,武仲也。

鄫屬魯,故救之。

狐駘,邾也。

)國人誦之曰:"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敗於邾。

"(襄公初弱,故曰小子;臧紇短小,故曰朱儒。

)

《家語》曰:高柴,齊人,字子羔,長不過六尺,狀貌甚惡,為人篤孝,居魯見知。

《史記》曰:秦倡朱儒優旃。

始皇時置酒,天雨,陛者寒,旃矜之。

乃大呼曰:"汝雖長,尚雨立;我雖短,故幸休。

"始皇乃使皆代。

《漢書》曰:嚴延年為人短小一精一幹,敏捷於事。

雖子貢、冉有通於政事,不能繼也。

又曰:樓護為人短小,一精一辯論議,常依名節,與谷永俱為五侯上客。

又曰:東方朔待詔公車,奉祿薄,未得省見。

久之,朔紿(音迨。

)騶朱儒,(師古曰:朱儒,短人也;騶,廄之御騶也。

)曰:"上以若曹無益於縣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臨眾處官不能治民,從軍擊虜不任兵事,無益於國用,徒索衣食,今欲盡殺若曹。

"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過,叩頭請罪。

"居有頃,聞上過。

朱儒皆號泣頓首,上問何為,對曰:"東方朔言上欲盡誅臣等。

"上知朔多端,召問:"何恐朱儒為?"對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

"朱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

"朱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

"上大笑,因使待詔金馬門。

又曰:郭解為人短孝恭儉,諸公以此重之。

又曰:蔡義為丞相,時年八十餘,短校常兩吏挾乃能行。

又曰:張蒼不滿五尺,蒼父八尺餘,蒼子復長八尺,及孫毅長六尺餘。

又曰:宣帝時渤海盜賊起,上以龔遂為太守,召見。

遂形貌短小,帝見,心內輕焉,及對,賜黃金乘傅去。

謝承《後漢書》曰:汝南周滂,字次彥。

世祖到常山,問可治兵者誰,滂舅以滂對。

世祖見滂短小,以為不能將帥,滂對有詞理,拜穎川府丞。

《東觀漢記》曰:張重日南計吏,形容短校明帝問云:"何郡小吏?"答曰:"臣日南計吏,非小吏也。

"

袁弘《漢紀》曰:一陰一後短小,舉止時有失儀,左右掩口而笑。

《魏志》曰:樂進字文謙,容貌短小,膽烈,從高祖為帳下吏。

《魏氏春秋》曰: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徹。

《吳錄》曰:張蕃字仲輔,為人短小,顧譚以短戲之曰:"朱儒朱儒有何德?令我思臼佃極。

"

臧榮緒《晉書》曰:山濤子淳玄,尪疾不仕。

世祖聞其短小而聰敏,欲見之。

濤面答:"淳玄自謂形容宜絕人事。

"不肯受詔,論者奇之。

沈約《宋書》曰:王敬弘形狀短小而坐起端方。

劉璠《梁典》曰:徐摛起家太學博士,周捨舉曰:"臣外弟徐摛形質陋小,若不勝衣,不堪此眩"乃為晉安王侍讀。

崔鴻《前涼錄》曰:宗丑字仲業,慷慨有大志,清素敦樸,不好華競,形狀短小,體有鱗甲,仕至西平太守。

《三國典略》曰:齊孟業有盛名。

初,司州牧清河王岳聞業名,召為法曹,見其容貌短小,笑而不言。

及尋斷決之處,乃謂業曰:"卿決斷之明,可謂有過軀之用。

"

《晏子春秋》曰:胩子短小,使楚,楚人為小門而迎晏子。

晏子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狗門入。

"王曰:"全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晏子曰:"齊之臨淄,張袂成帷,揮汗成雨,何為無人?使賢者使於賢國,使不肖者使於不肖之國,以嬰為不肖,故使王耳。

"

孫卿子《非相》曰:帝舜短,周公短,楚葉公子高微小短,行若不勝衣,而定楚國。

《說苑》曰:齊遣淳於髡到楚,為人短小,楚王甚薄之。

謂曰:"齊無人而使子來,何長也?"對曰:"臣無所長。

臣腰中七尺之劍欲斬無狀王。

"王曰:"止,吾但戲子耳。

"即與髡共飲酒。

《博物誌》曰:齊桓公獵得一鳴鵠,宰之,嗉中得一人,長三寸三分,著白圭之袍,帶劍持車,罵詈瞋目。

後又得一折齒,方圓三尺,問群臣曰:"天下有此及小兒否?"陳章答曰:"昔秦一胡一 充,一舉渡海,與齊魯一交一 戰,傷折版齒。

昔李子敖於鳴鵠嗉中游,長三寸三分。

"

《纂文》曰:漢光武時,穎川張仲師長二尺二寸。

(亦出王充《論衡》。

)

《古文瑣語》曰:齊景公伐宋,至曲陵,夢見有短丈夫賓於前。

晏子曰:"君所夢何如哉?"公曰:"其賓者甚短,大上小下,其言甚怒,好俯。

"晏子曰:"則如是伊尹也。

伊尹甚大而短,大上小下,赤色而髯,其言好俯而下聲。

"公曰:"是矣。

"晏子曰:"是怒君師,不如違之。

"遂不果伐宋。

《方言》曰:鮆矲(蒲揩切),短也,一江一 湘之會謂之鮆(昨啟反)。

又曰:癠,桂林之中謂短矲,東揚之間謂之俯。

(今俗呼小為矲也。

俯言俯視,因名雲。

)

《汝南先賢傳》曰:周舉字宣光,姿貌短陋,有晏子之風。

陸胤《廣州先賢傳》曰:徐徵字君外,為人短小果敢。

劉彥明《敦煌實錄》曰:幾洊字世震,博學,善屬文,為人短校弱冠,屢陳損益。

《續搜神記》曰:司徒蔡謨親親有王蒙者,單獨,常為蔡公所收養。

蒙長才及三尺,似為無骨,登床 輒令人抱上。

桓譚《新論》曰:諺云:朱攘披一節而長短可知。

○短絕域人

《詩含神霧》曰:東北極有人長九寸。

《家語》曰:孔子曰:"焦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

"(《國語》同。

)

《魏略·西域傳》曰:短人國在康居西,男女皆長三尺,眾甚多。

《康在長老傳》曰:常有商行迷惑失道而到此國,國中甚多珠,夜光明,商度此國去康居可萬餘里。

《魏志》曰:倭南有朱儒國人,其長三四尺,去女王國四千餘里。

《列子》曰:從中州以東三十萬里得僬僥國,人長一尺六寸。

東北極有人名竫,人長九寸。

《山海經》曰:周饒國為人短小,著冠帶。

一曰焦僥國。

(郭璞曰:其人長三尺。

)

《漢武故事》曰:東郡送一短人,長七寸,衣冠具足,疑其山一精一。

常令在案上行,召東方朔問,朔至,呼短人曰:"巨靈,汝何忽叛來?阿母還未?"短人不對,因指朔謂上曰:"王母種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兒不良 ,已三過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謫來此。

"上大驚,始知朔非世中人。

短人謂上曰:"王母使臣來告陛下求道之法,惟有清淨,不宜躁擾。

"復五年,與帝會言,終不見。

《神異經》曰:西北荒中有小人焉,長一寸,圍如長,朱衣玄冠,乘軺車,導引有威儀。

人遇其乘車,並食之,其味辛楚,終不為蟲豸所咋,並識萬物名字,殺腹中三蟲。

又曰:西海之中有鵠國,男女皆長七寸,自然有禮,好經論、跪拜,壽三百歲,人行如飛,日千里。

百物不敢犯之,惟畏鵠。

鵠遇吞之,上壽三百歲,在鵠腹不死,而鵠一舉千里。

(張華注曰:此陳章對齊桓公云:"西海之外鵠國,男女皆七寸也。

")

《廣志》曰:東方有人,長三尺,君長出行,導衛威儀,有若中國人。

又有小人如螻古,手撮之,滿手得二十枚。

《外國圖》曰:焦僥國人長一尺六寸,迎風則偃,背風則伏,眉目具足,但野宿。

一曰焦僥長三尺,其國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三萬里。

王子年《拾遺記》曰:員嶠山有陀移國,人長三尺,壽萬歲。

廣延之國,人長二尺。

郭璞《山海經圖贊》曰:焦僥極麼,(門可反。

)竫人惟小,四體具足,眉目才了。

○肥

《說文》曰:肥,多肉也。

腴,腹下肥也。

《禮記·禮運》曰: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肥也。

四塘湃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

《左傳·哀下》曰:魯哀公至自越。

郭重僕,孟武伯惡重,曰:"何肥也!"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公與大夫始有惡。

《公羊傳·宣公》曰:楚莊王圍宋,子反乘堞而窺宋城,見華玄曰:"何如?"華玄曰:"易子而食,析骸而炊。

"子反曰:"吾聞圍國者,鉗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華玄曰:"吾聞君子見人之惡則矜之,小人見人之惡則幸之。

吾見君之,是以情也。

"

《家語》曰:弱土之人肥。

《漢書》曰:陳平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兄伯居。

伯常耕,縱平遊學。

平為人長大美色,人或謂平:"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疾平不親家產,曰:"亦食糠覈(音紇,京師人謂粗敄為紇頭也。

)耳。

有叔如此,不如無有!"伯聞,逐其婦。

又曰:張蒼當斬,解衣伏質,長大肥白如瓠。

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於沛公,赦勿斬。

《東觀漢記》曰:梁鴻妻同郡孟氏女,狀丑而肥,力舉石臼,擇對不嫁,願得如鴻者,後因妻鴻。

謝承《後漢書》曰:梁國車成,字子威。

兄恩都。

為赤眉賊所得,欲臠之。

成叩頭曰:"兄瘦我肥,欲得代之。

"賊感其義,俱放之。

《後漢書》曰:虞延字子大,陳留東昏人也。

腰帶十圍,力能扛鼎。

又曰:東平王蒼,腰帶八圍,顯宗甚重之,詔曰:"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言為善最樂,其言甚大,副是腰腹矣。

"

又曰:一屍一董卓於市。

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於地,守一屍一吏燃火置卓臍中,光明達曙。

《後漢典略》曰: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人,馬援後也。

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而性賢厚,人多敬之。

《魏志》曰:司馬懿奏免曹爽。

桓范逾城出,為爽畫二策,爽不能用,范怒爽曰:"肥一奴一!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頭肉,今桓范隨卿滅門也。

"

《晉書》曰:王戎子萬有美名,少而大肥,戎令食糠而肥愈甚,年十九卒。

《晉中興書》曰:兗州既有八伯之號,其後更置四伯:大鴻臚陳留一江一 淵以能食為穀伯,豫章太守陳留史疇以大肥為大伯,散騎侍郎高平張嶷以狡妄為猾伯,盧陵太守羊曼以很戾為瑣伯,蓋擬古之四凶。

《晉書》曰:孝武即位,桓一溫一 入朝,拜高平陵,問左右殷涓形狀,答者言肥短,一溫一 云:"向亦見在帝側。

"

《後趙書》曰:王洛生,石勒欲挫其權豪。

洛生在獄自刺腹,深五寸。

洛生肥盛,不陷中,重以刀潰其腹,出胃而死。

《宋書》曰:前廢帝狂悖無道,誅害群公,忌憚諸父,並聚之殿內,毆捶凌曳,無復人理。

始興王休仁及太宗、山一陽一王休祐,形體並肥壯,帝乃以竹籠盛而秤之,以太宗尤肥,號為豬王。

又曰:沈昭略性狂俊,不事公卿,嘗至婁湖苑逢王景文子約,張目視之曰:"汝是王約也,何乃肥而癡?"約曰:"汝沈昭略耶,何乃瘦而狂?"昭略撫掌大笑曰:"瘦已勝肥,狂又勝癡。

"

又曰:范曄長不滿七尺,肥黑,禿眉鬢。

善彈琵琶,能為新聲。

《梁書》曰:安陵王大春字仁經,少博涉書傅,性孝謹,體貌瑰偉,腰帶十圍。

《隋書》曰:王世續字闡熙,容貌魁岸,腰帶十圍,風神爽撥,有傑人之表。

《一屍一子》曰:閔子騫肥。

子貢曰:"何肥也?"子騫曰:"吾出見其美車馬,則欲之;入聞先王之言,則又欲之。

兩心相與戰,今先王之言勝,故肥。

"

《韓子》曰:子夏見曾子曰:"何肥也?"對曰:"戰勝故肥。

"曾子曰:"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又榮之,二者戰於胸臆,今先王之義勝,故肥。

"

《淮南子》曰:繼子得食,肥而不澤,情不相往來也。

適子懷幼舌,慈母喻於利,情相往來也。

《吳質別傳》:詔特進以下會質間,曹真肥,朱鑠臞,質召俳優使說肥、臞。

真曰:"卿欲部曲將遇我耶?"遂爭而罷。

《諸葛恪別傳》曰:孫權常問恪:"何以自娛而更肥澤?"恪對曰:"臣聞富潤屋,德潤身。

臣非敢自娛,修己而已。

"

《異苑》曰:晉司隸校尉高平滿奮字武秋,豐肥,膚肉潰裂,每至暑夏,輒膏汗流溢。

其有愛妾,夜取以燃照,炎灼發於屋表。

奮大惡之,悉盛而埋之。

暨永嘉之亂,為一胡一 賊所燒,皎若燭光。

《會稽典錄》曰:董孝治,勾章人。

家貧,采薪供養,得甘果,奔走以獻母,母甚肥悅。

鄰人家富有子,不孝,母甚瘦。

不孝子疾孝治母肥,常苦辱之,孝治不報。

及母終,負土成墳,鳥獸助其悲號。

喪竟,殺不孝子置塚前以祭,詣獄自系,會赦得免。

《方言》曰:益、梁之間,凡諱其肥盛謂之。

(如掌切,肥貌也。

)

《博物誌》曰:京邑有一人失名姓,食啖兼十許人,遂肥不能動。

其父曾作遠方長吏,彼縣令故義共傅食之,一二年中,一鄉吻儉。

張顯誓曰:古諺云:堯舜至聖,身如脯臘;桀紂無道,肥膚三尺。

《語林》曰:孟業為幽州,其人甚肥,或以為千斤。

武帝為稱之難,其大臣乃作一大秤掛壁。

業入見,武帝曰:"朕欲自秤有幾斤?"業答曰:"陛下欲稱臣耳,無煩復勞聖躬。

"於是稱業,果得千斤。

《世說》曰:太祖父嵩在太山,太祖令太山太守應劭送家詣袞州。

陶謙密遣數十騎掩捕嵩家。

嵩俱,穿後垣先出,其妾肥不得出,逃於廁,與妾俱被害。

又曰:庾公造周伯仁,曰:"君何所欣悅而忽肥?"庾曰:"君復何所憂慘而忽?"伯仁曰:"吾無所憂,直是清虛日來,滓穢日去。

"

《物理論》曰:穀氣勝玄氣,其人肥而不壽。

○瘦

《釋名》曰:省,瘦也。

臞省,約少之言也。

(《說文》曰:贏,委也;瘠,瘦也。

)

《周禮·地官·司徒》曰:墳衍之人皙而瘠。

(下平衍也。

)

《左傳·襄二十一年》曰:楚子使薳子馮為令尹。

訪於申叔豫,豫曰:"國多一寵一 而王弱,不可為也。

"遂以疾辭。

方暑,闕地下冰(大夫老疾受水。

)而床 焉。

重繭衣裘,(《禮記》王藻曰:"纊為璽、縕為袍也。

")鮮食而寢。

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矣!血氣未動。

"乃使子南為令尹。

《漢書》曰:張湯子安世女孫敬,為霍氏外屬婦。

霍氏反,當相坐,安世瘦臞,形幼燒色。

宣帝赦敬,以慰其意。

《東觀漢記》曰:和熹一鄧一 後自遭大憂,及新野君仍喪,諸兄嘗悲傷思慕,羸瘦骨立,不能自勝。

又曰:龐萌字明。

兄為赤眉所得,欲啖之,萌詣賊,叩頭言:"兄年老羸瘠,不如萌肥健,願代兄。

"賊義而不啖。

謝承《後漢書》曰:楊彪見漢祚將移,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餘年。

後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操為之改容。

《獻帝春秋》曰:司空攻呂佈於下邳,呂布登西北白樓上,城陷,士擒以詣司空,布曰:"明公何瘦?"司空曰:"所以瘦,不早相得故耳。

"(司空,曹操也。

)

《三輔決錄注》曰:張氏得鉤,何氏得算,故三輔舊語曰:"何氏算,張氏鉤;何氏肥,張氏瘦。

"言何氏有肥人輒貴,瘦人輒賤;張氏瘦者輒貴,肥者輒賤。

故二族以鉤、算智吉凶,以肥瘦知貴賤。

《文子》曰:神農形悴,堯瘦,將欲利萬人也。

《韓子》曰:宓子賤治單父。

有子見之曰:"何瘁也?"曰:"官事急,憂之,故臞。

"有子曰:"昔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

今單父細,治之而憂,治天下將奈何?故無術御之,雖瘁臞,未有益也"。

《世說》曰:一鄧一 竟陵免官,後赴山陵,過見大司馬桓公,問曰:"卿何以更瘦?"(徐廣《晉記》曰:一鄧一 遐勇力絕人,氣蓋當世,人方樊噲,為桓一溫一 參軍,數從征伐,為冠軍將軍、竟陵太守。

枋頭之役,一溫一 既懷恥忽,目忌憚遐,因免遐官。

)遐曰:"有愧於叔達,不能不恨恨於破甑。

"

《述異記》曰:甄法崇,永初中為一江一 陵令,在任嚴明。

於時,南平僇士為一江一 安令,喪官。

至其年末,崇在廳事上,忽見一人從門入云:"僇一江一 安通法崇。

"法崇知士已亡,因問:"卿貌何故瘦?"答曰:"我生時所行善,不補惡,今系苦役,窮劇理荊"

魏明帝手詔曹植曰:"王顏色瘦弱,何意耶?腹中調和不?今者食幾許米?又啖肉多少?見王瘦,吾甚驚,宜當節水加餐。

"答詔表曰:"近得賜御食,拜表謝恩。

尋奉手詔,愍臣瘦弱。

奉詔之日,泣涕橫流。

雖武、文二帝所以愍憐於臣,不復過於明詔。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