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九十九 ◎兵部三十:《通典·搜才》曰:(凡為將統戎,在知士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九十九 ◎兵部三十

太平御覽

卷二百九十九 ◎兵部三十

○練士

《通典·搜才》曰:(凡為將統戎,在知士器局,當設科目差等優異,應機而任,以收其效。

)選士之科,沉謀密略出人者;詞辯從衡,能移奪人之性情,堪辯說者;能往來聽言語,覽視四方之事,軍中之情偽,日列於前者;能得敵之主佐、門廬、請謁之情,堪間諜者;能知山川險易,行止形勢,利害遠近,井泉水草,逕路迂直,堪鄉導者;巧思出人,製造五兵及攻守器械者;引強敵撤紮戈鋌劍戟,便於利用,挺身捕虜,搴旗斬將,堪陷陣者;趫捷若飛,逾城城塹,出入無形,堪窺覘者;往返三百里不及暮至者;破格舒鉤,或負六百斤行五十步,四百斤行百步者;推步五行,瞻風雲氣候轉,或多言天道,詭說一陰一陽一者;(此雖非兵家本事,所要資權譎次以取勝耳。

)罪犯者;父子兄弟欲執仇者;貧窮忿怒,將欲快其志;故贅婿人虜,欲昭跡揚名。

《長短經》曰:夫王者帥師必簡練英雄,知士高下,因能授職,各取所長,為其股肱羽翼,以成威神,然後萬事畢矣。

腹心一人,(主理繁應卒,揆天消變,總撮計謀,保國全命者也。

)謀士五人,(主國安危,豫慮未然,喻才能,明賞罰,受官位,決嫌疑,定可否者也。

)天文三人,(主占星歷,候風氣理,時日考符,驗效災異,知天心去就者也。

)地形三人,(主軍行止,形勢利害,遠近險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者也。

)兵法九人,(主講論異同,行事成敗,簡練兵器,凡軍陣所用,刺舉非法者也。

)通糧四人,(主廣飲食,密蓄積,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困乏食也。

)奮威四人,(主擇材士,喻兵馬,風一流 電掣,不失所由奇狀也。

)鼓旗三人,(主佐鼓旗符節號令,倏忽往來,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出旌扞,任重持難,修溝塹,治壁壘,四轉守禦者。

)通才三人,(主拾遺補過,集會術數,周流並會,應待賓客,議論談語,消息結解也。

)權士三人,(主奇譎殊異,非人所識,行無窮之變也。

)耳目七人,(主往來聽言語,覽視四方之事,軍中之情偽日列於前也。

)爪牙五人,(主揚威武,激厲三軍,冒難死攻,令三軍勇猛也。

)羽翼四人,(主飛名譽,震遠近,動移四境,以弱敵心也。

)游士八人,(主祠征祥候開闔,視敵人為謀者也。

)偉士二人,(主為諸詐,依托鬼神,以惑敵心。

)法算二人,(主計會三軍領理萬物也。

)方士二人。

(全為藥以全傷病也。

)軍中有大勇敢死樂傷者聚為一為卒,(名曰冒將之士。

)有勃氣壯勇暴強者聚為一卒,(名曰陷陣之士。

)有學於奇正長劍雕弧接武齊列者聚為一卒,(名曰銳騎之士。

)有破格舒鉤、強梁多力、能潰破金鼓、絕滅旂旌者聚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

)有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冠兵之士。

)有故王臣失勢、欲復見其功者聚為一卒,(名曰死鬥之士。

)有死罪之人昆弟為其將報仇者聚為一卒,(名曰死責之士。

)有貧窮忿怒、將快其志者聚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

)有故贅婿人虜欲昭跡揚名者聚為一卒,(名曰厲頓之士。

)有辯言巧辭、善毀譽者聚為一卒,(名曰間諜飛言弱敵之士。

)有故咠靡免罪之人欲逃其恥者聚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

)有材伎過人能負重行數百里者聚為一卒。

(名曰待令之士。

)夫卒強將弱曰阤,(音豕)吏強卒弱曰陷,兵無選鋒曰北,必然之數矣。

故曰:兵眾勢強,士卒孰練,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不可忽也。

○兵眾

《書》曰: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

又曰:用鹹戒於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綴衣、虎賁。

"

《詩》曰:予王之爪牙,予王之爪士。

《周禮》曰: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頒之。

軍旅會同,授貳車戈盾,建乘車戈盾,授旅賁及虎士戈盾。

《左傳》曰:彤弓、虎賁,文公受之,以有南一陽一之田。

又曰:組甲三百,被練三千。

《史記》曰:蘇秦說惠王曰:"韓之卒勇,被堅甲帶利劍,一人當百。

以大王之賢,西面事秦,為天下笑。

"

《漢書》晁錯云: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一奴一,眾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

《後漢書·光武紀》曰:伯升拔宛已三日,而世祖尚未知,乃偽使書報城中"宛已下,兵到",而佯墮其書。

尋、邑得之,不喜。

諸將既累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

《後漢書》曰:光武起,王莽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王莽時,表章所獻金匱圖有王尋姓名。

王邑,王商子,於莽為從父兄弟。

)將兵百萬,其甲士四十二萬人。

五月,到穎川,復與嚴尤、陳茂合。

(穎川郡,今洛州一陽一翟縣也。

)

又曰:王元說隗囂曰:"今天水完富,士馬最強,北取西河上郡,東收三輔之地。

按秦舊跡,表裡河山。

(秦外山而內河。

)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代一時也。

"

又曰:河南賊張步據齊地,耿弇討,敗之。

步肉袒負斧鑕於軍門。

(鑕,鍖也。

示必死。

鍖音砧。

鑕音質。

)弇傳步詣行在,而勒兵入據其城,樹十二郡旗鼓,(弇凡平城一陽一、琅琊、高密、膠東、東萊、齊千乘、濟南、平原、泰山、臨淄等。

)令步兵各以郡人詣旗下。

眾尚千餘萬,輜重七千餘兩,皆罷遣歸鄉里。

齊地悉平。

又曰:建安中,劉表為荊州牧。

(理今一江一 陵郡也。

)劉備時在荊州,眾力尚少,諸葛亮曰:"荊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平居發調,即人心不悅,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

"備言其計,故表眾遂強。

又曰:百官志云:節從武賁,比二百石。

《東觀漢記》曰:上賜馮異璽書曰:"聞吏士一精一銳,水火不避,購賞之賜,必不令將軍負丹青,失斷金也。

"

《魏志》曰:張繡反,襲太祖,出戰不利,輕騎引去。

典韋戰於門中,賊不得入。

兵遂散從他門併入。

時韋校尚有十餘人,皆殊死戰,無不一當十。

前後至稍多,韋以長戟左右擊之,左右死傷者略荊

《晉書》曰:桓玄使陶謙屯覆舟山,劉毅至蔣山。

裕羸弱登山,多張旗幟,玄不知測。

裕與毅分為數隊,進突謙陣,皆殊死戰,無不一當百。

謙等諸軍一時奔散。

(裕則劉裕也。

)

又《職官志》曰:左衛將軍領熊渠武賁,右衛將軍領佽飛武賁。

又《天文志》曰:武賁一星,在太微西蕃,北下台,南靜室,旄頭之騎官也。

徐爰《宋書》曰:眾推高祖為盟主,移檄京邑,遇吳甫之,玄驍將也,其兵甚銳。

高祖躬執長刀,逕入其陣,眾皆披靡,即斬甫之。

進至羅落橋,高祖望賊旗鼓,誓眾馳進,挺劍指麾,光曜如電,將士皆莫敢仰視。

但馮神武爭為先登,殊死而戰,無不一當百。

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陳安奔隴城,前趙將劉賁馳將追之,石虎止賁曰:"窮寇歸兵不可迫也。

我士卒連勝,皆已怠矣;以驕急之卒,當致死之眾,恐無萬全之利。

"賁曰:"不然。

彼銳氣盡矣,眾心乖沮,人懷苟免,莫有鬥志,我卒乘猛氣甚盛,皆一當十,豈其衰沮之餘所能抗也。

賁躬先士卒,戰輒敗之,遂圍安於隴城。

又曰:定一陽一人梁犢,因民心怨趙也,謀兵東還。

犢自稱大將軍,率眾攻下辨,克之。

犢軍人皆多力善射,一當十,餘無兵甲,所在略大斧,施一丈柯,攻戰若神,擬向崩潰。

《後魏書》曰:燕鳳嘗使於苻堅曰:"彼國人馬,實為多少?"鳳曰:"控弦之士數十萬,見馬百萬匹。

"堅曰:"卿言人眾可爾,說馬太多,是虛辭耳。

"鳳曰:"雲中川自東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有餘里,每歲孟秋馬常大集,略為滿川。

以此推之,使人言之,猶尚未荊"堅厚加贈遺。

又曰:宋遣沈攸之,吳喜公領卒數萬從沂清而進,欲援下邳,尉元遣孔伯恭卒步騎一萬以拒之,並以攸之前敗軍人傷殘手足、兀膝行者盡送令還之。

又《官氏志》曰:太和中,定品令有戟楯武賁將軍,有募員武賁將軍,有高車武賁將軍。

又曰:河北賊葛榮為魏將爾朱榮所擒,餘眾悉降。

以賊徒既眾,若即分割,恐其疑懼,或更結聚,乃普告勒各從所樂,親屬相隨,任所居止。

於是群情喜悅,登即四散,數十萬眾一時散荊待出百里之外,乃使分道押領,隨便安置,鹹得其宜。

擢其渠帥,量才授用,新附者鹹安。

時人服其處分幾速。

《三國典略》曰:蕭明王僧辯書曰:"凡諸部曲,並使招攜,投赴戎行,前後雲集。

霜戈電戟,無非武庫之兵;龍甲犀渠,皆是雲台之仗。

《文遜曰:雲屯七萃士,魚麗六郡兵。

又曰:士馬一精一研。

陸士衡《辨亡論》曰:於時雲興之將,帶州飆起之師,跨邑哮闞之群,風驅熊羆之眾霧集。

又曰:夫曹、劉之將,非一世所選;向時之師,無曩日之眾。

又曰:《孫子荊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云:"今百僚濟濟,俊乂盈庭;虎臣武將,折衝萬里;國富兵強,六軍一精一練。

○隊伍

《太白一陰一經》曰:一陽一隊起一至九,一陰一隊起九至一,隊有五十人,五人火長,五九不失四十五人之數。

卒間容卒,相去二步;隊間容隊,相去一十八步。

前告十步,其隊前後相去亦如之。

黃帝曰"陣間容陣,隊間容隊,曲間容曲"是也。

《衛公兵法》曰:諸道狹不可並行者,即第一戰鋒隊為首,其次右戰隊次之,其次左戰隊次之,其次右駐隊次之,其次左駐隊次之。

若道平川闊,可以並行者,宜作統法。

每統戰,銳隊居前,兩戰隊並行次之,又兩駐隊並行次之,餘統准此。

若更堪齊頭行者,每統五隊,橫列齊行,後統次之。

如每統三百人,簡取二百五十人,分為五隊:第一隊為戰鋒隊,第二隊第三隊為戰隊,第四第五隊為駐隊。

每隊隊頭一人,副隊頭一人。

其下等五十人為輜重隊,別著隊頭一人,擬戰日押輜重,遙為聲援。

若兵數更多皆類此。

諸軍當軍折衝果毅,必須排定隊伍。

每行引發營,須依次第。

戰日有罪須罰,有功須賞,依名排次,甚為省易。

不然,推逐稍難,爭競不定。

又曰:諸每隊給一旗,行則引隊,住則立於隊前。

其大總管及副總管則立十旗以上,副總管則立四旂以上。

行則建於車前,住則立於帳側。

統頭亦別給異色旗。

擬臨陣之時,辨其進退,駐隊等旂,別樣別造,令引輜重,各令本營行隊識認此旗。

諸軍相去既遠,語聲難徹,走馬報又勞煩,故建旗幟,用為節度。

旂方面旂舉,當方面兵急須裝束。

旗向前亞,方面兵急須進,旗三豎即住,其臥卻回審,細看大將所舉之旗。

(大將方面旗:東方碧,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

專看方色旗亞處,即是其方賊來,便須御捍攻擊。

)

又曰:諸軍將戰,每營跳蕩隊、馬軍隊、奇兵隊、戰鋒隊,駐隊等,分拆為五等,當軍各令一官押領。

出戰之時,先用某等兵戰鬥;如更須兵,以次更取某等兵,用盡當營。

輜重隊不得輒用,亦各一官人押領,使堅壘,各令知其部伍,不使紛雜。

自餘節度,一依橫陣。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