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 ◎兵部三十一:《說文》曰:隸人給事者為卒,衣有題識者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 ◎兵部三十一

太平御覽

卷三百 ◎兵部三十一

○卒

《說文》曰:隸人給事者為卒,衣有題識者也。

《玉篇》曰:卒,眾之名也,屯戍之兵也。

《桂苑》曰:卒,隸人也。

《管子》曰:管仲相齊,作內政而寄軍令,二百人為卒,卒有正。

卒,聚也。

《韻海》曰:南楚謂卒為一弩一父,卒主擔一弩一導,因以為名也。

又行鞭杖者也,皆赤幘絳韝。

《左傳》曰:齊侯求逢丑父,三入三出。

每出,齊師以帥退,入於狄卒。

(狄卒者,狄人從晉討齊也。

)狄卒皆抽戈盾冒之。

又曰:楚令尹子重將為一陽一橋之役以救齊。

赦罪,悉師。

王卒盡行,彭名御戎,蔡景公為左,許靈公為右。

又曰:晉侯將伐鄭,楚子救鄭。

六月,晉、楚遇於鄢陵。

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中軍王族而已。

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卒,必大敗。

"

又曰:宣子謂鞅曰:"矢及君屋,死之!"鞅用劍以帥卒,而欒氏退。

攝車從之。

又曰:楚伐舒鳩,吳人救之。

楚子強、子息、桓子、駢子、子孟五人以其私卒先擊吳師。

吳師奔,登山以望,見楚師不繼,復逐之傅諸其軍。

又曰:齊為鄎故,國書,高無本帥師伐我,及清,季孫謂其宰冉求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

"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己徒卒。

老幼守宮,次於雱門之外。

五日,右師從之。

又曰:蔡、衛不拔,固將先奔。

既而萃於王卒,可以集事。

從之。

又曰: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

"王怒,少與之師,惟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又曰: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

楚師敗績。

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史記·項羽本記》曰:是時呂後父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

《漢書·吳王劉濞傳》曰:吳王先起兵,誅漢吏二千石以下。

膠西、膠東王為渠率,與菑川、濟南共攻圍臨菑。

趙王遂亦一陰一使匈一奴一與連兵。

七國之發也,吳王悉其士卒,下令國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

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

諸年上與寡人同,下與少子等皆發。

"二十餘萬人也。

又《司馬遷傳》曰: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一胡一 。

(陵,李陵也。

)

又《刑法志》曰:戰國之時,轉相攻伐,齊愍以騎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

又《五行志》曰:成帝綏和二年八月,鄭通裡男子王褒衣絳衣小冠,帶劍入北司馬門,上前殿,解帷組結佩之,自云:"天帝使我居此。

"收縛考問,故公車大誰卒。

病狂易,不自知入宮,下獄死。

(大誰者,非常之人名,大姓誰是也。

本以誰何為稱,因用名。

官有大誰長,今此卒即長所領之卒也。

)

又《食貨志》曰:董仲舒說武帝曰:"今荒一婬一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裡有公侯之富,小民焉得不困?又加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三十倍於古。

(更,工衡切。

)更卒,謂給郡縣一月而更也。

又《一胡一 建傳》曰:建字子孟,河東人也。

孝武天漢中,守軍正丞,貧亡車馬,常步;與走卒起居,所以尉薦走卒,甚得其心。

(尉者,自上安之也。

薦者,舉藉之也。

)

《晉書·天文志》曰:積卒十三星,在房心南,主為衛也。

又《謝萬傳》曰:萬乃召集諸將,都無所說,直以如意指四座云:"諸將皆勁卒。

"諸將益恨之。

又《劉元海載記》曰:元海薨,和嗣立,呼延攸等恨不參顧命也,說和曰:"先帝不惟輕重之計,而使三王總強兵於內,大司馬握十萬勁卒居於近郊,陛下今便為寄坐,禍難未可測也。

又《劉曜載記》曰:劉岳攻石生於洛一陽一,配以近郡甲士五千,宿衛一精一卒一萬,濟自盟津。

鎮東呼延謨率荊州之眾自崤澠而東。

《莊子》曰:孔子往見盜跖,盜跖乃方休卒太山之一陽一,膾人肝而餔之。

魏武《步戰令》曰:嚴鼓一通,步騎士悉裝;再通,騎上馬,步結屯;三通,以次出之,隨幡所指。

住者結屯幡後,聞急鼓音整陣,斥候者視地形廣狹,從四角而立表,制陣之宜。

請部曲各自按部陣,兵曹舉事。

不如令者斬!

陳孔璋《檄吳將校部曲文》曰:又使征西將軍夏侯淵等帥一精一甲五萬,巴漢銳卒五萬。

又曰:城都屠勾踐武卒散於黃池。

曹植《求自試表》曰:伏見先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聞矣。

雖賢不乏世,宿將舊卒猶一習一 戰也。

阮嗣宗《為鄭沖勸晉王箋》曰:東誅叛逆,全軍獨克,擒闔閭之將,斬輕銳之卒以萬計,威加南海,名懾三越。

干寶《晉記論》曰:將相侯王連頭受戮,乞為一奴一僕,而猶不獲免,嬪嬙妃主,虜辱於戎卒,豈不哀哉!

陸士衡《辨亡論》曰:告類上帝,拱揖群後,虎臣毅卒,循一江一 而守。

劉孝標《辨命論》曰:楚師屠漢卒,睢河鯁其流,秦人坑趙士卒,沸聲若雷霆。

班孟堅《西都賦》曰: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左太沖《吳都賦》曰:雕題之士,鏤身之卒。

又《魏都賦》曰:薄戍綿冪,無異蛛蝥之網;弱卒瑣甲,何異螳螂之衛!

王仲宣《從軍詩》曰:汎舟蓋長川,陳卒被隰坰。

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應瑒詩》曰:官度廁一卒,烏林預艱阻。

賈誼《過秦論》曰: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又曰:信臣一精一卒,陳利兵而誰何?

顏延年《楊給事誄》曰:立於將卒之間,以輯華裔之眾。

○騎

《釋名》曰:騎,歧也,兩腳歧別也。

《史記》曰:韓信伐趙,未至井陘,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而望趙軍。

又曰:今上為膠東王時,韓嫣與上學書相愛,及上為太子,愈益親。

嫣善騎射,上即位欲事伐匈一奴一,而嫣先一習一 一胡一 兵,以故益尊貴。

《漢書》曰:霍去病年十八為侍中,善騎射。

又曰:趙充國字公孫,隴西上邽人也。

始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服虔曰: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也。

)善騎射,對補羽林。

《後漢書》曰:景丹從擊王郎將倪宏等於南蠻,郎兵迎戰,漢軍退卻,(《續漢書》曰:南蠻賊迎擊上營,得上鼓車、輜重數乘。

)丹等縱突騎擊,大破之,追奔十餘里,死傷者從橫。

丹還,世祖謂曰:"吾聞突騎天下一精一兵,今乃見其戰,樂可言耶!"遂從征河北。

又曰:呂布為曹操所敗,布見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

"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令布將騎,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

《東觀漢記》曰:一鄧一 禹攻赤眉,輒不利,吏士散已盡,禹獨以二十四騎還詣洛一陽一。

又曰:段起於徒中,為并州刺史。

征還京師,馬騎五萬餘匹。

又曰:馬魴將緹騎宿玄武門。

張璠《漢記》曰:蔡雍上書靈帝曰:"幽州突騎,冀州強一弩一,天下一精一兵也。

"

《魏志》曰: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

太祖指休謂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駒也。

"使與文帝同一居 止,見待如子。

常從征伐,使領虎豹騎。

又曰:太祖哀曹真少孤,占養與諸子同,使與文帝共止。

嘗獵,為虎所逐,顧射虎,應聲而倒。

太祖壯其勇,使將虎騎。

又曰:光和中,涼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假公孫瓚都督行軍事討之。

《吳志》曰:孫堅領豫州刺史,遂治兵於魯一陽一城。

當進軍討董卓,遣長史公仇稱將兵從事還州督軍糧。

施帳幔於城東門外,祖道送稱,官屬並會。

卓遣步騎數萬人逆堅,輕騎數十先到。

堅方行酒談笑,敕部曲整頓行陣,無得妄動。

後騎漸益,堅徐罷坐,導引入城,乃謂左右曰:"向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襲,諸君不得入耳。

"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

又曰:孫策騎士有罪,逃入袁術營,隱於內廄,策指使人就斬之,訖,詣術謝。

術曰:"兵人好叛,當共疾之,何為謝耶?"

《蜀志》曰:曹公入荊州,先主奔一江一 南,曹公追之。

及於當一陽一之長阪,先主棄妻子奔,使張飛將二十騎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

又曰:趙雲字子龍,隨先主為先主主騎。

《晉書·載記》曰:苻堅伐晉,捨大軍於項城,以輕騎八千兼道赴之,令軍人曰:"敢言吾至壽春者,拔舌而族之!"

《宋書》曰:傅弘之素善騎射,高祖至長安,弘之於姚泓馳道內,緩服戲馬,或馳或驟,往反二十里中,甚有節制,羌一胡一 聚觀者數十人,並惋驚歎息。

《梁書》曰:曹景宗謂所親曰:"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拓弓弦作霹靂聲,箭如餓鴟叫。

平澤逐獐,數肋射之。

"

《後周書》曰:太祖嘗從數騎於野,忽聞簫鼓之音,以問從人,皆莫之聞也。

《唐書》曰:貞觀中,左右屯營始置飛騎,揀材力驍捷善騎射者為之。

太宗時出遊幸則從,馬衣五色袍,乘六閒駿馬,賜猛獸皮韉以標異之。

又加階級、廩食各有差。

《五代周史》曰:顯德中,世宗車駕至濠州城下。

戊子,親破十八里灘寨。

在濠州東北淮水之中,四面阻水,上令甲士數百人跨馳以濟。

太祖皇帝以騎軍浮水而渡,遂破其寨,虜其戰艦而回。

《三國典略》曰:陳韋翽字子羽,有志操,以孝著稱。

先尋以為驍騎將軍,領朱衣直閣驍騎之職。

舊領營兵梁世已來其任逾重。

翽素有名望,每大事恆令俠侍左右,時人榮之,號曰"俠御將軍"。

《禰衡別傳》曰:衡著官布單衣,以杖捶地,數罵責操及其先祖,無所不至。

操乃敕外具上廄驎馬三匹,並騎二人。

須臾外給啟馬辦,曹公謂孔文舉曰:"禰衡小人,無狀乃爾,孤今殺之無異鼠雀耳!顧此子有異才,遠近聞之,孤今殺之,將謂孤不能容。

劉景升天性險急,不能容受此子,必當殺之。

"乃以衡置馬上,兩騎挾送至南一陽一也。

《會稽典錄》曰:朱育謂鍾離曰:"大皇帝以神武之姿,欲得五千騎乃可有圖。

今騎無從出,而懷進取之志,將何計?"收曰:"大皇以中國多騎,欲得騎以當之,吳神鋒一弩一射三四里,洞三四馬,騎敢近之乎?"

《鄴中記》曰:石虎皇后出女騎千人,皆著五彩靴。

《鄴城故事》記:涼馬台,(一名閱馬台,亦名戲馬台。

)案《鄴中記》云:趙王虎建武六年,造涼馬台在城西漳水之南,約坎為台。

虎常於此台簡練騎卒、虎牙、宿衛,號雲騰黑槊騎五千人。

每月朔晦閱馬於此台,乃於漳水之南張幟鳴鼓,列騎星羅。

虎乃登台射髇,箭一發,五千騎一時奔走,從漳水之南齊走集於台下。

隊督已下皆班賚。

虎又射一箭,其五千騎又齊走於漳水之北。

其五千流散攢促,若數萬人騎,皆以漆槊從事,故以"黑槊"為號。

季龍又常以女騎一千人為鹵簿,皆著紫綸巾、熟錦褲、金銀鏤帶、五文織成靴,游於台上。

《六韜》曰:選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材輕捷疾,力過倫等,能馳彀騎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超越溝塹,馳山陵險阻,絕大澤、越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

《三略》曰:欲知敵形色可勝之符,先以二十八騎惑之,騎像二十八宿也。

《淮南子》曰: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禍,害也。

)是故好事者未嘗不中,(中,傷也。

好為情慾之事者,未嘗不自傷也。

)爭利者未嘗不窮也。

《通典》曰:孫臏云:用騎有十利: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敵虛背;三曰追敵散亂;四曰迎敵前、擊敵後,使敵奔走;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津關,發其橋樑;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振;八曰攻其靜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聚市裡;十曰掠其田野,系{畾系}其子弟。

此十者,騎戰利也。

夫騎者,能離能散能集,百里為期,千里而赴,出入無間,故名離合之兵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